最新的戰爭論讀書筆記500字範文

戰爭論講述戰爭的疑雲,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同時關於此書的讀書筆記也是值得一看。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戰爭論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最新的戰爭論讀書筆記500字範文

  《戰爭論》讀書筆記

德戰爭初期,蘇聯處於十分不利的境地:國土大-片淪喪,成師成師的部隊被德國人消滅。1941年底,蘇聯的西南方面軍幾十萬人被德軍分割包圍在基輔附近,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也是深陷重圍,身邊只剩下數千人馬。此時他喚來一名少將,命令他帶領一支隊伍向一個交通要地先行突擊,爲司令部突圍打開突破口,但撥給他的只有區區百來人。爲了司令員的安全,這名少將履行起了一名連長的職責,拼死進攻,居然成功的破圍而出,可是方面軍司令部卻始終沒有跟上來,基爾波諾斯上將及方面軍政委後來均在包圍圈內犧牲。戰後少將從其他突圍者那裏才得知了真實情況:方面軍司令部根本就沒打算跟着他突圍,基爾波諾斯只是想讓他吸引德軍的注意,而自己卻向另一個方向突圍,說白了就是準備犧牲掉他來掩護主力的行動,爲了讓少將扮演的更真實些,他甚至沒有事先透露這個意圖。然而陰差陽錯的是,被派去送死的人突圍的方向正好是德軍的弱點,而方面軍司令部卻鑽進了德軍的口袋。這位幸運的少將後來在衛國戰爭中成長爲著名的指揮員,他就是東普魯士征服者、未來的紅軍元帥巴格拉米揚。

而《集結號》講述的,也是一個類似的故事。

1948年的一天,中原野戰軍某部9連得到命令,爲掩護團主力轉移,必須堅守汶河陣地,除非聽到團部司號員吹起表示任務完成的集結號,否則決不準撤退,哪怕打到最後一個人。9連全體官兵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敵人,拼死打退了對方三次進攻,而集結號始終沒有響起,最後除連長谷子地一人被震昏倖存外,其餘47人全部陣亡,無一生還。

穀子地在後方醫院康復後,發現全國解放軍已經做了大整編,原來部隊的番號不在了,他不得不花了數年功夫,總算找到了老部隊,得知他的老戰友、當時下命令的團長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更讓他吃驚的是,原來當年執行的,其實根本就是一項有去無回的任務:爲掩護團主力的行動,團長不得已做出犧牲他們連的決定,所謂撤退的集結號,只是一個安慰,根本就沒打算、也沒有吹響過……。由於9連47人全部陣亡,且戰場在戰後已改建了煤窯,所有陣亡戰士的'遺體都沒有被找到,所以他們只能按失蹤處理,不能獲得革命烈士的榮譽。在知道這一切後,深感委屈的穀子地下決心要爲犧牲的弟兄們討回公道……

《集結號》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內戰這個大悲劇下幾個小人物的悲劇,總體感覺悲壯感人。在宣傳時,影片號稱戰爭場面達到了《雷霆救兵》的水平,實際看下來是誇張了點,但和韓國影片《太極旗飄揚》比,已可以等量齊觀。無論是化妝、音效還是戰場表現效果,確實達到了近年來國產片的最高水平,遠遠超過了《衝出亞馬遜》之類的片子。

《集結號》的劇本寫的不錯。國內近年來的一些“極品垃圾”,例如《無極》、《夜宴》和《黃金甲》,其實無論演員的表現還是聲光效果都達到了相當水準,之所以被稱爲爛片,關鍵是劇本寫的太差,“不會講故事”,情節不是老套就是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而集結號全篇一氣呵成,沒有離奇生硬的感覺,作爲戰爭片,讓人覺得自然可信。

在情節上,沒有出現國產片解放軍傳統的“高大全”的形象。爲了全局的勝利,犧牲偏師在戰爭中是很常見的,儘管這對當事人來講相當殘忍:但借用影片對白,“戰爭哪有不死人的”?在國內主旋律影片中出現這種情節,據我的記憶還是第一次。此外,陣前殺俘、破碎的肢體、面對敵人優勢武器的無可奈何……這些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

而片子的缺點,主要在於一些細節。在戰場火力、武器道具上,很多地方不嚴謹,解放戰爭的場景中出現了太多五十年代纔出現的武器,火力表現之強烈也遠遠超出了當年的實際情況,不過這也是刺激觀衆視覺的一種手段:在這些方面,《集結號》較之《雷霆救兵》還是差的太遠。

  《戰爭論》介紹

《戰爭論》的作者是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 《戰爭論》被譽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譽爲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

作者在書中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本質,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闡述了戰爭性質向民衆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係,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等理論。

儘管該書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由於克勞塞維茨注意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考察戰爭問題,因而闡發了諸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等一系列在戰爭理論中引發革命的主要思想。

  《戰爭論》創作背景

克勞塞維茨所生活的時代,正是近代歐洲工業革命、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相繼發生的時代。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實踐,宣告了封建專制主義陳腐落後的舊戰爭學說的徹底破產,在軍事上引起了巨大的變革。法國大革命、歷次拿破崙戰爭和19世紀初歐洲各國人民的名族解放運動,對於克勞塞維茨世界觀、軍事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克勞塞維茨雖然對法國大革命持反對態度,但他同時也清楚地看出了這次革命在軍事上引起的根本性變化,對封建主義軍事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克勞塞維茨觀點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克勞塞維茨以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爲指針,在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中首次對戰爭和軍事學術等一系列現象的相互聯繫和發展作了分析。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歷史著作。《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裏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從歷史上看,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仍是資產階級的中庸思想:在進步的觀點中夾雜着反動思想、普魯士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