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名家散文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小編爲大家收集了傳統節日的名家散文,歡迎閱讀!

傳統節日的名家散文

  篇一:傳統節日的名家散文

中國的節日蘊含着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國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保護中國傳統節日,就是傳承這種寶貴的精神文化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爲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新春佳節有描寫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明節有悼念逝去親人,寄託哀思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重陽節有表達人們敬老愛老、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爲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爲擁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傳統節日而感到驕傲,而保護中國傳統節日也應成爲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要如何保護傳統節日呢?很多人就不知所措了,有人認爲這是一個大工程,一個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表示無能爲力。其實,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沒有能力做,而是我們沒有用心做,就保護傳統節日這件事來說,其實我們能做的有很多,只需要從“心”開始,比如在端午節和家人一起包糉子看賽龍舟,在中秋節陪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在清明節和家人一起祭祖踏青等等。如果你身在異鄉是在無法回家,你可以電個話回家問候一下,表達你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可以發幾條短信給遠方的朋友,表達你的祝福之意,或者,你也可以約幾個要好的朋友一起共度佳節,相互訴說各自的思鄉之情。

也許你會說你很忙,忙到根本沒時間去做這些事情,總是想着等有時間了、等有錢了再去做。可是有些東西是不等人的,比如親情。只怕等你有時間了,父母都老了;等你有錢了,孩子都長大了;等你明白了,一切都來不及了... ...

我的老媽在2007年因病去世了,那年我24歲。老媽生病時我一直在外打工,幾乎沒有在家照顧她,當我得知她快不行時才急忙趕回家,可當我回到家時,任憑我怎麼喊媽,她也回不來了,正當年輕氣盛的我想哭卻怎麼也哭不出來,忍着不哭的痛纔是最痛苦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是我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老媽爲我爲這個家操勞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從來沒享過福。小時候我就在想,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她,等我大學畢業了找到工作了,我又在想等我有時間了有錢了我一定要好好孝敬她,可還沒等到那個時候她就已經等不及了。我一直很後悔很內疚,爲什麼我沒在有時間的時候好好陪伴她,沒在她生病的時候好好照顧她?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所以,年輕的朋友們,請不要在等待中抱憾終生,想盡孝時時刻刻都可以,不要再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重演了。

下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中秋節了,我的孩子也預計在中秋節前後出生,到那個時候,我想我不會再和家人“千里共嬋娟”了,我一定會不遠千里地趕回家,和妻子共同迎接這個新生命的到來,再和家人一起共同度過一個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希望從今往後的每一個節日,都能夠陪在家人身邊,因爲這世上沒有什麼比陪伴更珍貴的禮物了。

不同的傳統節日雖有着不同的來源和寓意,但它們最後的宗旨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提醒我們不要忘本,過節,其實就是要我們回家尋根,迴歸本心。要保護好我們的傳統節日,就要從“心”出發,用心過好我們自己的節日,關心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而不要去盲目跟風,把西方的節日過得熱火朝天,卻把自己的節日過得寡淡冷清,以至於別的國家虎視眈眈地想把我們的傳統節日拿去文化申遺,你們看,連他國都對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此青睞,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重視我們的傳統節日呢?

  篇二:傳統節日的名家散文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風鄉俗中,四時二十四節,而最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風味的,卻是二十四節之外的春節。

春節是現在通行的官稱,我卻跟我的運河鄉親父老一般,守舊地尊稱爲過年,或曰大年。

想當年,我小的`時候,家鄉的大年從臘月七年級就開始預熱。一天比一天增溫,一天比一天紅火,發燒直到年根下。

臘月七年級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兒;炒完一鍋又一鍋,一捆捆柴禾捅進竈膛裏,土炕燙得能烙餅。玉米粒兒在拌着熱沙子的鐵鍋裏畢剝畢剝響;我奶奶手拿着鍋鏟,口中唸唸有詞:“臘月七年級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兒炒熟了,裝在簸箕裏,到院裏晾脆,然後端進屋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只得喝燒糊了的鍋巴泡出的化食湯。化食湯清淨了胃口,的食火消退,又該吃臘八粥了。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粟子熬成的臘八粥,佔全了色、味、香,盛在碗裏令人賞心悅目,捨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願放下筷子。喝過臘八粥,年昧兒更濃重。賣糖葫蘆的小販穿梭來往,竹筒裏抽籤子,中了彩贏得的糖葫蘆吃着最甜。賣掛落棗兒的涿州小販,把剔核硒乾的老虎眼棗兒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轉着吃。賣糖瓜和關東糖的小販,吆喝叫賣,此起彼伏,自賣自誇。

還有肩扛着穀草把子賣絨花的小販,穀草把子上插滿五顏六色的絨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婦把他們叫到門口,站在門檻裏挑選花朵。上年紀的老太太,過年也要買一朵紅絨花插在小疙瘩鬏上。村南村北、村東村西,一片殺豬宰羊的哀鳴。站雞籠子裏,餵養了一個月的肥雞,就要被開刀問斬。家家都忙着蒸饅頭和年糕,窮門小戶也要蒸出幾天的豆餡。天井的缸蓋和篩子上凍豆腐,窗沿上凍柿子,還要漬酸菜。婦女們忙得腳丫子朝天,男人們卻蹲籬笆根曬太陽,說閒話兒。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香燭紙馬送竈王爺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竈王爺的神像揭下來,火化之前,從糖瓜上摳下幾塊糖粘兒,抹在竈王爺的嘴脣上,叮囑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竈王爺走了,門神爺電也換崗了,便在影壁後面豎起天地杆兒,懸掛着一盞燈籠和在寒風中嘩啦啦響的秫秸棒兒,天地杆上貼一紙:“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門騷擾了。

臘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歡樂而又莊嚴。闔家團聚包餃子,誰吃到包着制錢的餃子最有福,一年走紅運。院子裏鋪着芝麻秸兒,小丫頭兒不許出屋,小小子兒雖然允許走動,卻不能在外邊大小便,免得衝撞了神明。不管多麼睏乏,也不許睡覺,大人給孩子們說笑話,猜謎語,講故事,這叫守歲。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聲才能鍋裏下餃子,院子裏放鞭炮,門框上貼對聯,小孩產們在餃子上鍋之前,紛紛給老人們磕辭歲頭,老人要賞壓歲錢,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親支近脈的本家各戶,壓歲錢裝滿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鄰右舍拜年的人已經敲門。開門相見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時串百家門,正月初—要給百家拜年。出左鄰入右舍,走東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門各戶拜了個遍,這時我才覺得得到了公認,我又長了一歲。

今年歲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齡”回憶往事,頗有返老還童之感。

  篇三:傳統節日的名家散文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裏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爲這一天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划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着硃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裏,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隻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爲節拍,把船向前劃去。

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着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爲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500響鞭炮。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爲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爲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