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如斯,譭譽慎斷散文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嘆時光難藏,像他身邊的河水一般,夜以繼日地流,假使我穿越到孔子身邊也很難理解孔子的這句話,這畢竟是亂世的壯歌。在我看來,不是河水不想停,是這個歷史:這個命運、這個制度、這個亂世:於命運,誰情願貧賤孤苦地老去?於諸侯,誰敢打住變革的浪潮?於百姓,誰又願意飽受戰爭的折磨?歷史是歷史人物來創造的和參與者來推動的,但歷史的主要人物最大程度地促成了歷史是治世還是亂世,由此對歷史人物譭譽斷定顯得尤爲重要。“功臣”與“奸臣”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更何況歷來褒貶不一。我只想說,歷史似夢一場,永恆如斯;大局爲上,譭譽參半需慎斷。

歷史如斯,譭譽慎斷散文

歷史彷彿夢一場,歲月的車輪永遠都是滾滾前行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曹孟德當年是通文人治仕心的,現在對曹孟德褒越來越多了,掌權後期廢除東漢的傀儡皇帝是輕而易舉的事,可是他畢竟去做了一個歷史的過渡者和承受者,只是用“統一”來捍衛歷史的完整性,他承受着“逆臣”的'罵名直到歸土自然,東漢末年的皇帝既然無能管理天下,理當由能者管理。他創立屯田制,大大緩解東漢末年糧食問題,大力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開啓並繁榮建安文學,留下“建安風骨”寶貴精神財富;軍事才能傑出,著有《孫子略解》等。這是歷史前進的規律,是他打下了統一三國的地基,最終促進了西晉對中國的大一統。在這,再去爭辯梟雄和英雄的區別還有意義嗎?重要的是歷史的車輪在他掌權期間還在滾滾前進。

自古以來,好人和壞人都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不由分說就把歷史人物定性爲功臣和姦臣實在不妥,站在歷史大局的角度,劃分還是要看對歷史進步的影響。

有人說,清朝晚年的洋務運動是敗家工程,錢被帝國列強瓜分了不說,資源被大肆掠奪,最後落得個“洋不洋,土不土”的結局。持這種觀點的人實在“鼠目寸光”,洋務運動的意義不是幾個錢和礦藏資源所能斷定的,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對我國近代化有極大的推進作用,第一次工業革命落伍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還在後面,古老的中國不得不“刮骨療傷”了。由此看來,那些反對甚至“以命相搏”的“老人”實在誤會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其它方面不說,在促進晚清近代化方面還是有相當大貢獻的。所以,看歷史人物的功與過實在需要從大局出發,畢竟歷史不允許重來,後人更無法歷經,判斷的人事關國家榮與辱啊。

歷史應當是爲後人所借鑑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無論是治學先師還是亂世“梟雄”,只要是對歷史有發展的人物,都是可以褒揚的。但歷史如斯,歷史還在前行,歷史人物的成只代表過去對發展有利的,歷史人物的毀更提醒我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於發展,着眼未來纔是王道,堅定前行如孔子身邊的河水,未來的歷史還需要新的能者來創造,需要歷史的參與者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