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 放棄也是一種境界

“昨夜無眠,爲了一個學生。”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程代展陷入困惑,他在清華的學生博士蕭楊(化名)突然放棄留校繼續做科研的機會,與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簽約做數學老師。程代展在博客上寫下3000多字的長信,表達惋惜與困惑。

經典散文 放棄也是一種境界

清華博士蕭楊在老師和家長眼中,無疑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且不說在科研領域的天賦和已取得的成績,僅就清華的博士頭銜,就足以讓人對其發展前景充滿想象。作爲人們看好的“優績股”,導師、親友和社會自然懷有期待。然而,就在這當口,“優績股”突然宣佈下市,退出社會既定的遊戲,不玩了,尋找自己心中的“山水田園”,這一違背常理的舉動,確實讓人錯愕和不解,難怪對其傾注大量心血的導師徹夜無眠,發出誰之錯和錢學森老人的終極之問:爲什麼我們的科研界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作爲個體,蕭楊有選擇人生道路的權力,這點誰也無法干預和指摘。蕭楊之所以放棄問鼎科學殿堂之路,自然有深思熟慮和理性的決擇。對於導師的惋惜、痛心和挽留,蕭楊給出的解釋是搞科研太累,沒興趣。之所以選擇去中學老師,是因爲喜歡將知識傳授給別人,覺得當中學老師很有成就感,憑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當中學老師很輕鬆快樂。說穿了,蕭楊就是想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教育行業更適合自己。

由於導師程代展的“今夜無眠”和幾千字的博文,以及對整個教育行業和科研現狀的反思,蕭楊的離去便具有了“公共事件”的意義。人們從個案的內核及背後,總想挖掘出某種具有社會價值的東西。加上蕭楊本人對導師的迴應文章,洋洋灑灑幾千字,從中人們讀出了蕭楊的真誠,智慧,勇氣與灑脫。正如蕭楊自己所言,“只是我自己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對科研沒有興趣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義的成果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吧。”,這不是矯情,而是對自己的客觀分析和理性判斷。

人貴有自知之明。按照蕭楊的天賦和現有的知識積累,在科研界混也許可以如魚得水,但最後只有兩種結果,一是迫於學校的壓力,將自己淪爲發文章的灌水機器,雖然可以混得不錯,天天面對的是自責和對自己的鄙視;二是堅持不發水文,又因爲能力不足難以做出有價值的成果,從而貽誤終生而混得更慘。說到這,人們可以看出,蕭楊對自己的前程,看得十分清醒,不帶有半點的盲目和情緒化。蕭楊反覆解釋說,對科研不感興趣是因爲心累,一方面是無休止的,爲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和價值的文章,同時對科研界的“灌水”行爲充滿了厭倦,說穿了,蕭楊的離去,實際上是對當今科研環境的極端不適應。記得楊瀾曾經說過,人之所以選擇跳槽,是因爲對周邊環境的不適應,或自己的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所以改變成了唯一的出路

有人說,蕭楊的離去是人才的浪費,是國家的'巨大損失。從世俗的觀點,一個博士生從事中學教育,是大材經濟學的觀點,衡量蕭楊“出走”的得失與社會價值。其實質仍是反映了整個社會,對待基礎教育的認識和價值標準。在社會的天秤上,科研與教育工作者熟優熟劣,拷問着社會與政府的認知與取向。如果說,蕭楊當中學老師就是浪費,且不說是一種數典忘祖的行爲,絕對是對基礎教育行業的歧視,對中國小老師形象的貶損。試問,科學家是從哪裏來的?科研界沒有基礎教育作後盾,是否成爲海市蜃樓。萬丈高樓腳下起,作爲基本常識,爲什麼人們總是忽視或者根本忘卻。這是教育的失敗還是社會的悲哀。人們永遠不該忘記,正是由於千千萬萬默默無聞的基礎教育工作者,纔有了社會各行各業所需的建設者和領軍人物。

人們應該爲蕭楊的“出走”而喝彩。放棄需要勇氣,更是一種智慧。在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時代,放棄繁華選擇平凡,註定走向思想的崇高。不爲名利所累,做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不失爲人生的最高境界。誰能保證蕭楊不會成爲下個赫爾巴特呢!也許蕭楊的教鞭下,將出現無數的牛頓、愛迪生甚或比爾蓋茨,興趣所致,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