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地理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過去一年的地理教學主要抓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教研;二是抓課堂教學;三是針對新教材,實施新的教學改革。現將工作總結如下,以便共同交流和探討。

國中地理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一.教研方面:

過去的一年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第一年,是關鍵年。地理教研組全體教師通過教研會取得了以下共識,力求作到幾個轉變。

共識一:隨着新課程的運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教師要善於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髮展的潛能。 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教師要成爲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

共識二:在新課程條件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的教學方式,最重要的是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學活動要具有創造性,要能結合課堂具體情境和學生的興趣即興發揮;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序,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不必將知識作爲“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力求作到以下主要變化: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爲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講,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是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更要看“學”。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也是明顯的教學弊端。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髮展能力的過程。沒有過程的結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對知識的概念、原理、定理、規律的掌握不是通過自己思維獲得的,那隻能是死記硬背或生搬硬套。

4、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傳授者轉化爲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爲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傳統教學中,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係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 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二.課堂教學方面: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刻銘記“十條警戒線”:①教學語言平淡,無啓發性和激勵性;②有排斥、歧視、挖苦、羞辱或體罰學生行爲的;③出現知識性錯誤;④有嚴重的“滿堂灌”傾向;⑤有嚴重的“滿堂問”傾向;⑥有嚴重的“滿堂練”傾向;⑦學生自主學習、研討、訓練時間累計不足30分鐘;⑧教師課堂提問面不足班級學生的一半;⑨教學結構、密度、節奏設計或調控不當,長時間“空堂”或拖堂;⑩課後作業佈置無目的、無要求、無提示、無創意。

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銘記“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① 課堂氣氛不僅活躍,而且寬鬆和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②教師和藹可親,尊重學生,能與學

生平等溝通,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有自主選擇的餘地,有平等參與教學活動和回答問題的機會;③ 教師能賞識學生,經常恰當地給學生肯定與鼓勵;④ 教師能創設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有吸引力和啓發性;⑤ 教師授課能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循序漸進,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⑥ 教師的語言表達準確、生動,有幽默感,深入淺出;⑦ 教師的板書不僅有條理,而且美觀,教具操作規範熟練;⑧ 教師的課堂容量適度,難度適當,語速適中;⑨ 教師能及時注意信息反饋,能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照顧學生的反映。⑩ 教師在課堂上,不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內容;不發牢騷、不諷刺、不歧視、不體罰學生,保持良好的教師形象。

三.針對新教材,實施新的教學改革:

(1)重視活動課文

地理新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密切聯繫生活和生產實際,體現了地理學的實用價值,反映了地理學和社會的新發展。教材以加強實踐和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爲重要形式,啓發學生在觀察、思考、分析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新教材始終貫穿着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在教材結構設計中加大了“活動”的力度。教材按照“章——節——目”設計,每“目”中的內容都被分解爲“敘述式課文”和“活動式課文”兩部分。教材中的“活動”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已經從複習鞏固課堂知識轉而承擔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通過“活動”這種形式,不僅能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而且還能增強教材的探究性和實踐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千萬不能忽視“活動式課文”的教學。更不能把“活動”拿來做做簡單的“練習”或“作業”。

(2)活用新教材,讓學生活動起來

地理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其突出特點是以活動帶動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把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地理技能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設情境,誘發動機,讓學生活動起來。運用不同的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是發揮教師教學主體作用的.根本所在。

①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學習“天氣與氣候”一章前,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收看天氣預報,並自覺養成每天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學生在收看天氣預報的過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氣符號,這樣學生在家裏就能接觸到課本上的知識,爲學習新的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白河鄉的學生在學習“多變的天氣”一節時,我們的教師教同學們可以抓住白河鄉雨水比嵩北多這一特點,一上課就可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白河鄉同處在嵩縣境內,爲何白河的降雨比嵩北豐富?”。從而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同學們想不想多瞭解一些有關天氣的知識呢?”學生肯定會說:“想”。這樣,巧妙地聯繫實際,借景導入課題,縮短了學生與課本知識的距離,可以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接着,採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朗讀課本插圖中的有關“天氣與生活”的描述,自然進入下一個問題的學習。

②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觀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不僅能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數量,而且可以配合動感的圖像,使學生對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獲得感性認識,從而爲教學增添新的活力。在學習“地形對降水的影響”這一問題時,可以製作一個多媒體軟件:一個運動的雲朵,遇到山地的阻擋,順着山坡逐漸上升,到達一定的高度,形成降水,而到了背風坡,雲朵逐漸下降,卻沒有形成降水。學生在觀察中自己就可以得出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③充分運用地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

地理新教材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圖文並茂。各種地圖中貯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地圖並從圖像上獲取信息,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圖像

的出發點。

運用地圖,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徵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指導學生動手繪制一些簡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學習“氣溫和氣溫的分佈”一節,在閱讀“氣溫日變化曲線圖”和“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某地的月平均氣溫的資料,指導學生繪製一幅氣溫曲線圖。首先讓學生明確此類圖的結構,知道繪圖的步驟,然後再去繪圖。

總之,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很廣泛,運用恰當適時,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活動中學習,學習中活動

在地理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擴大學生在思想、學習等各方面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相互協作能力,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

⑤讓學生走上講臺——給學生展現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

以活動教學爲中心,放手發動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角;教師則由臺前退到幕後,成爲導演、策劃者、組織者;教師也可以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地成爲課堂學習的一員。在教學中,可以嘗試着選擇部分課題讓學生講解。事實證明,這樣做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成效。開始時,可以先安排班裏學生進行分組備課,然後,教師再給以點撥,使他們能考慮到各個環節的過渡。講課時,小組成員先在組內試講,然後各組展開競賽,選一名代表上臺講。儘管有的小組講得不很生動,但學生講課的語言、思維方式更適合學生的口味,更易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學習效果令人滿意。學生初次講課的成功,更加增強了臺下學生的自信心,激起了那些沒上臺講的學生的表現慾望,大家都想體驗一下當教師的感覺。課堂上講課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是學生,評課的還是學生,人人蔘與,每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成了課堂的真正主人。總之,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走上講臺,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鍛鍊機會,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勇於探討的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中地理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篇2]

通過多年的地理教學,主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教研;二是抓課堂教學;三是針對新教材,實施新的教學改革。現將工作總結如下,以便共同交流和探討。

一.教研方面:

過去的一年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第一年,是關鍵年。地理教研組全體教師通過教研會取得了以下共識,力求作到幾個轉變。

共識一:隨着新課程的運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教師要善於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髮展的潛能。 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教師要成爲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

共識二:在新課程條件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的教學方式,最重要的是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學活動要具有創造性,要能結合課堂具體情境和學生的興趣即興發揮;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序,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不必將知識作爲“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力求作到以下主要變化: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爲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講,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是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更要看“學”。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也是明顯的教學弊端。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髮展能力的過程。沒有過程的結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對知識的概念、原理、定理、規律的掌握不是通過自己思維獲得的,那隻能是死記硬背或生搬硬套。

4、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傳授者轉化爲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爲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傳統教學中,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係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 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至高

無上的地位。

二.課堂教學方面: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銘記“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① 課堂氣氛不僅活躍,而且寬鬆和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②教師和藹可親,尊重學生,能與學生平等溝通,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有自主選擇的餘地,有平等參與教學活動和回答問題的機會;③ 教師能賞識學生,經常恰當地給學生肯定與鼓勵;④ 教師能創設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有吸引力和啓發性;⑤ 教師授課能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循序漸進,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⑥ 教師的語言表達準確、生動,有幽默感,深入淺出;⑦ 教師的板書不僅有條理,而且美觀,教具操作規範熟練;⑧ 教師的課堂容量適度,難度適當,語速適中;⑨ 教師能及時注意信息反饋,能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照顧學生的反映。⑩ 教師在課堂上,不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內容;不發牢騷、不諷刺、不歧視、不體罰學生,保持良好的教師形象。

三.針對新教材,實施新的教學改革:

(1)重視活動課文

地理新教材始終貫穿着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在教材結構設計中加大了“活動”的力度。教材按照“章——節——目”設計,每“目”中的內容都被分解爲“敘述式課文”和“活動式課文”兩部分。教材中的“活動”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已經從複習鞏固課堂知識轉而承擔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通過“活動”這種形式,不僅能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而且還能增強教材的探究性和實踐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千萬不能忽視“活動式課文”的教學。更不能把“活動”拿來做做簡單的“練習”或“作業”。

(2)活用新教材,讓學生活動起來

地理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其突出特點是以活動帶動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把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地理技能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設情境,誘發動機,讓學生活動起來。運用不同的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是發揮教師教學主體作用的根本所在。

①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②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不僅能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數量,而且可以配合動感的圖像,使學生對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獲得感性認識,從而爲教學增添新的活力。

③充分運用地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

地理新教材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圖文並茂。各種地圖中貯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地圖並從圖像上獲取信息,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圖像的出發點。

運用地圖,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徵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很廣泛,運用恰當適時,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活動中學習,學習中活動

在地理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擴大學生在思想、學習等各方面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相互協作能力,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

⑤讓學生走上講臺——給學生展現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

以活動教學爲中心,放手發動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角;教師則由臺前退到幕後,成爲導演、策劃者、組織者;教師也可以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地成爲課堂學習的一員。在教學中,可以嘗試着選擇部分課題讓學生講解。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走上講臺,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鍛鍊機會,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勇於探討的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中地理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篇3]

過去一年的地理教學主要抓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教研;二是抓課堂教學;三是針對新教材,實施新的教學改革。現將工作總結如下,以便共同交流和探討。

一.教研方面:

過去的一年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第一年,是關鍵年。地理教研組全體教師通過教研會取得了以下共識,力求作到幾個轉變。

共識一:隨着新課程的運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教師要善於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髮展的潛能。 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教師要成爲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

共識二:在新課程條件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的教學方式,最重要的是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學活動要具有創造性,要能結合課堂具體情境和學生的興趣即興發揮;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序,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不必將知識作爲“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力求作到以下主要變化: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爲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講,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是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更要看“學”。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也是明顯的教學弊端。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髮展能力的過程。沒有過程的結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對知識的概念、原理、定理、規律的掌握不是通過自己思維獲得的,那隻能是死記硬背或生搬硬套。

4、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傳授者轉化爲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爲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傳統教學中,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係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 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二.課堂教學方面: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刻銘記“十條警戒線”:①教學語言平淡,無啓發性和激勵性;②有排斥、歧視、挖苦、羞辱或體罰學生行爲的;③出現知識性錯誤;④有嚴重的“滿堂灌”傾向;⑤有嚴重的“滿堂問”傾向;⑥有嚴重的“滿堂練”傾向;⑦學生自主學習、研討、訓練時間累計不足30分鐘;⑧教師課堂提問面不足班級學生的一半;⑨教學結構、密度、節奏設計或調控不當,長時間“空堂”或拖堂;⑩課後作業佈置無目的、無要求、無提示、無創意。

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銘記“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① 課堂氣氛不僅活躍,而且寬鬆和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②教師和藹可親,尊重學生,能與學生平等溝通,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有自主選擇的餘地,有平等參與教學活動和回答問題的機會;③ 教師能賞識學生,經常恰當地給學生肯定與鼓勵;④ 教師能創設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有吸引力和啓發性;⑤ 教師授課能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循序漸進,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⑥ 教師的語言表達準確、生動,有幽默感,深入淺出;⑦ 教師的板書不僅有條理,而且美觀,教具操作規範熟練;⑧ 教師的課堂容量適度,難度適當,語速適中;⑨ 教師能及時注意信息反饋,能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照顧學生的反映。⑩ 教師在課堂上,不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內容;不發牢騷、不諷刺、不歧視、不體罰學生,保持良好的教師形象。

三.針對新教材,實施新的教學改革:

(1)重視活動課文

地理新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密切聯繫生活和生產實際,體現了地理學的實用價值,反映了地理學和社會的新發展。教材以加強實踐和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爲重要形式,啓發學生在觀察、思考、分析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新教材始終貫穿着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在教材結構設計中加大了“活動”的力度。教材按照“章——節——目”設計,每“目”中的內容都被分解爲“敘述式課文”和“活動式課文”兩部分。教材中的“活動”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已經從複習鞏固課堂知識轉而承擔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通過“活動”這種形式,不僅能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而且還能增強教材的探究性和實踐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千萬不能忽視“活動式課文”的教學。更不能把“活動”拿來做做簡單的“練習”或“作業”。

(2)活用新教材,讓學生活動起來

地理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其突出特點是以活動帶動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把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地理技能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設情境,誘發動機,讓學生活動起來。運用不同的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是發揮教師教學主體作用的根本所在。

①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學習“天氣與氣候”一章前,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收看天氣預報,並自覺養成每天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學生在收看天氣預報的過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氣符號,這樣學生在家裏就能接觸到課本上的知識,爲學習新的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白河鄉的學生在學習“多變的天氣”一節時,我們的教師教同學們可以抓住白河鄉雨水比嵩北多這一特點,一上課就可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白河鄉同處在嵩縣境內,爲何白河的降雨比嵩北豐富?”。從而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同學們想不想多瞭解一些有關天氣的知識呢?”學生肯定會說:“想”。這樣,巧妙地聯繫實際,借景導入課題,縮短了學生與課本知識的距離,可以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接着,採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朗讀課本插圖中的有關“天氣與生活”的描述,自然進入下一個問題的學習。

②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觀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不僅能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數量,而且可以配合動感的圖像,使學生對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獲得感性認識,從而爲教學增添新的活力。在學習“地形對降水的影響”這一問題時,可以製作一個多媒體軟件:一個運動的雲朵,遇到山地的阻擋,順着山坡逐漸上升,到達一定的高度,形成降水,而到了背風坡,雲朵逐漸下降,卻沒有形成降水。學生在觀察中自己就可以得出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③充分運用地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

地理新教材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圖文並茂。各種地圖中貯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地圖並從圖像上獲取信息,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圖像

的出發點。

運用地圖,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徵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指導學生動手繪製一些簡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學習“氣溫和氣溫的分佈”一節,在閱讀“氣溫日變化曲線圖”和“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某地的月平均氣溫的資料,指導學生繪製一幅氣溫曲線圖。首先讓學生明確此類圖的結構,知道繪圖的步驟,然後再去繪圖。

總之,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很廣泛,運用恰當適時,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活動中學習,學習中活動

在地理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擴大學生在思想、學習等各方面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相互協作能力,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

⑤讓學生走上講臺——給學生展現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

以活動教學爲中心,放手發動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角;教師則由臺前退到幕後,成爲導演、策劃者、組織者;教師也可以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地成爲課堂學習的一員。在教學中,可以嘗試着選擇部分課題讓學生講解。事實證明,這樣做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成效。開始時,可以先安排班裏學生進行分組備課,然後,教師再給以點撥,使他們能考慮到各個環節的過渡。講課時,小組成員先在組內試講,然後各組展開競賽,選一名代表上臺講。儘管有的小組講得不很生動,但學生講課的語言、思維方式更適合學生的口味,更易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學習效果令人滿意。學生初次講課的成功,更加增強了臺下學生的自信心,激起了那些沒上臺講的學生的表現慾望,大家都想體驗一下當教師的感覺。課堂上講課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是學生,評課的還是學生,人人蔘與,每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成了課堂的真正主人。總之,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走上講臺,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鍛鍊機會,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勇於探討的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