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範文(精選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範文(精選3篇)

  《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1

作爲法國天主教大教堂的巴黎聖母院,位於巴黎塞納河城島的東端,始建於1163年。它以華美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及內部收藏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漫步其中,每個人都會被聖母院內精美的雕飾和塑像所深深吸引,不僅是由於那近乎天功鬼斧的技藝,更是由於那源自這世紀建築的一份滄桑與不朽。

亦或許,也由於那與聖母院同名,同樣飽含滄桑,而永恆不朽的故事——《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的作者維克多?雨果,這個被冠以“法蘭西”莎士比亞的浪漫主義老人,以其細膩,深沉的筆觸,對比和離奇的手法再現了一段歐洲十七世紀中葉的社會悲劇:

醜聾人卡西莫多和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羅德雙雙愛上了美麗的吉普賽少女埃斯梅拉達,只不過前者出自純潔的愛,後者則多是由於一份佔有慾。而單純少女埃斯梅拉達卻愛上了福比斯騎兵上尉隊長,一個風流成性的年輕人。最終上尉隊長始亂棄終,埃斯梅拉達受冤而死,邪惡的克羅德也受到了應有的報應,善良的敲鐘人則魂歸上帝。

也許,沒人知道究竟是怎樣的社會現實促使一代文豪留下這樣的經典,不過從那悲情的故事中,對於那數百年前的法蘭西,對於那封建統治下的帝國,善與惡,美與醜,我們也可見一斑。

古往今來,評彈世間人情冷暖,性情善惡的作品不勝枚舉。但《巴黎聖母院》卻仍讓我對那時代,着實有一種貌似“蕩氣迴腸”的感覺。

“道高一尺”的副主教克洛德也好,“魔高一丈”的敲鐘人伽西莫多也好,人們心中不斷產生的殘忍虛僞,與善良崇高終究不會在巴黎流浪人那激烈而悲壯的鬥爭中而徹底泯滅。那一聲聲豪雄卻略顯無奈的呼喊不代表這悲劇的終點,只是另一個人性輪迴的開端罷。

人們粗覽全章之後,總能發現:那些所謂的地位崇高思想高尚的人總是內心醜惡;而襤褸不堪,舉止言談粗俗的下層的人民卻在靈魂中爲美德留下一方淨土。,合上書籍,不免慨嘆一聲“諷刺至極!”百年如此,呵呵,百年如此而已乎……笑。

始終認爲相對的特性制約着這繁複的世間,平衡的原則也萬年不變。如先人理想的共產,美好的烏託之邦,終究只是一相情願,一紙空談罷了。即便勉力構建,也終將瞬頃灰飛而已。千年的進化與發展,換來的不過是物質豐富的忙碌過活,與人性思想的整體固化與退步。這一進一退的相對,挑戰着人類自身的平衡。我不知高度文明的社會是福,還是原始野距的生活是樂。也許《巴黎聖母院》中那低賤卻正義的凡人們正昭示了人們正確的未來也不可知。

正如,凡事相對而言,人並不是在前進,只不過輪迴從未止步而已。

章末引詞一首,僅視蛇足可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2

假期我利用了大量時間來閱讀名家名作。

雨果是我非常仰慕的作家,他的巴黎聖母院身深深吸引着我。這部作品具備了浪漫主義的各種要素,結構曲折離奇,情節富有戲劇性,將人生百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文中三位主角形象,性格鮮明。浮羅落殘暴,無恥,道貌岸然的主教,及撲塞姑娘愛思梅拉達美麗,善良,熱愛舞蹈,加西莫多雖然長相怪異,奇特,但他心地善良,忠於養父,愛慕愛思梅拉達,與她共同長眠與地下,書寫裏一部血與淚,愛與恨的華美篇章。

文中描寫的幾個場景令我記憶猶新。

其一:愛思梅拉達輕快的舞步,她在人羣中翩翩起舞,隨風舞起的舞裙,紅潤喜悅的臉龐,美妙而又動聽的歌聲,人羣中她是多麼閃亮,釋放出令人震懾的光芒。

其二;教父唆使加西莫多劫持愛思梅拉達,嚴肅威武的教父居然派自己的養子去劫持一個惹人憐愛的姑娘,目的是想佔有她,神父他不顧自己的身份形象作出如此低級的舉動,真令我愕然。

其三;在愚人節的前一天,加西莫多被衆人推舉爲愚人王,人們爲他穿上了國王的衣服,擡着他走街穿巷。加西膜多以爲人們的笑聲是對他的祝福崇拜,殊不知那盡是人們對他的嘲笑,諷刺;兩者形成鮮明對比,那盡是些怎樣的人民啊,麻木不仁,缺少應有的良知。

其四;

士兵衝進教堂抓捕愛思梅拉達,加西莫多把煮沸的水從教堂往下倒,把巨石扔到下面,囑咐愛思梅拉達不要到教堂門口。不幸,愛被亂箭射中,氣絕身亡;加悲痛欲絕,衝進牢房,躺在愛的屍首旁,緊緊握住愛的雙手,兩人共同長眠與地下,永生永世不分離。一幕幕扣人心絃的畫面,一次次發人深省的改變,構成了這部長篇著作。

《巴黎聖母院》是作者嘔心瀝血完成的,它表現出對真善美的渴望和呼喚,對假醜惡的厭惡,鄙視。美是包括兩方面的:外在美和內在美。有的人一味注重外在美而忽略了內在美的提高和完美;有的人天生缺乏外在美,但他擁有過人的內在美,而內在美又是永恆的;還有的人外在美,內在美兼備,當然這種情況自然是最好的。但假如上天讓你選擇只擁有一種美,那麼我希望你毫不猶豫地選擇——內在美。

  《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3

他是法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他是法國人道主義代表人物;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他是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如此多耀眼光環環繞的他就是被人們稱爲“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的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

在他精華薈萃的作品集中有一顆璀璨明珠,任由時光荏苒卻依舊熠熠生輝,它就是被評論家公認爲不可或缺的世界文學名着,屬世界文學庫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巴黎聖母院》。

馬克思哲學指出:“物質決定意識”,究竟是什麼樣的景象觸動了雨果的內心,促使他完成了《巴黎聖母院》這一鴻篇鉅製的呢?

四百多年前法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宮廷與教會狼狽爲奸壓迫人民羣衆,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偉大的人民羣衆發起了英勇抗爭,就是在這種黑暗、殘酷的社會背景下,人道主義者雨果提筆激揚文字,創作了這一波瀾壯闊的巨着——《巴黎聖母院》。這部佳作無情地揭露了專橫、殘暴的封建王朝和陰險卑鄙的教會勢力對善良無辜者的殘害,揭示了在禁慾主義的壓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墮落的過程。同時,它也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精神和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

這篇巨着主要講述了醜聾人卡西莫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養,做撞鐘人,外貌正經的神父克洛德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弗比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殺,但沒有死。

他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羣衆爲救愛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誤與卡西莫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洛德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克洛德從教堂頂樓推落地下,最後卡西莫多撫着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故事中還有落魄詩人甘果瓦和丟失了孩子的可憐母親“香花歌樂女”的襯托劇情)。

劇情那麼精彩,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這兩個人物形象也深入民心,贏得了人們的一致讚揚,而我偏偏反其道而行,我心中的男主角是他——人人厭惡的衣冠禽獸副教主克洛德。

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那大惡魔克洛德是如何從善良慢慢墮落成十惡不赦的.大惡人的呢?我想,原因有三個。

第一,生活不順:父母的變故使他在19歲就承擔起撫養還在襁褓裏的小弟弟的責任,他把他的滿腔感情都傾注在了這個小弟弟身上。對弟弟的愛使他充滿了憐憫心,收養了醜陋不堪的卡西莫多並撫養他長大。同時,他還幫助教導培養窮學生甘瓦地,使後者成爲作家。他對他的弟弟,卡西莫多和甘瓦地都傾注了深沉的真誠的愛。結果事與願違,他所深愛的弟弟若望成了一個街頭無賴,卡西莫多和甘瓦地都背叛了他。

第二,身份尷尬:他從小就做了修道士,在彌撒書和辭典中長大,長期的教義並沒有使他思想淳化,單調刻板不人道的教會戒律也並沒有能消除他內心的本能慾望,反而使他一直處於一種壓抑的狀態。所以,當他遇見愛斯梅拉達時,即使他那時貴爲副教主,也無法抑制他情慾的萌動,這是人之本性。

這種強烈的愛無時不壓抑着他、折磨着他。他是一個有情慾的人,但同時他是一個副主教,身份的矛盾掙扎使得他徹夜難眠。克洛德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是真心誠意的,是熱烈的,無可替代的,他甚至願意爲了能與愛斯美拉達相愛,放棄他所有的一切,連同他信奉了幾十年的上帝,這時,他的愛衝破了身份尷尬。

第三,愛情坎坷:愛情從來不是公平的!愛斯梅拉達有自己深愛的人:弗比斯,所以她一次又一次無情拒絕了克洛德,遭到拒絕的克洛德就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得不到你,那我就要毀滅你!因此他先指使他的養子卡西莫多在深夜裏去搶愛斯美拉達,失敗後,又刺殺情敵弗比斯,並嫁禍於愛斯美拉達。當愛斯美拉達被卡西莫多搶救到巴黎聖母院內合法避難的時候,他再利用權勢和陰謀讓愛斯美拉達失去了巴黎聖母院對她的庇護,然後在一片追殺聲中,用死亡作威脅,逼迫愛斯美拉達接受他的所謂的愛情。這時的他已經化身爲愛情的魔鬼。

弟弟慘死,他崩潰地發出:“我不殺約翰,約翰實由我死”似的悲鳴;呆板的教條主義,野蠻的宗教裁判時時壓抑着他:“永恆誓願侍奉上帝是多麼瘋狂,守身獨處是多麼無聊,求知、宗教、修身養性盡皆虛空,而上帝又是那樣百無一用”。心愛女人另有所愛,他絕望地咬牙切齒:“那好吧,你就死吧!誰也得不到你!”就是在這重重重壓之下,克洛德一次又一次把靈魂出賣,化身爲撒旦,成爲黑暗勢力作惡的工具,折磨着他人,同時也痛苦着自己。

雨果曾說,克洛德的悲劇在於:自己被宗教的教義所害,又用宗教來害人,加害於自己鍾愛的人。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是那個時代對人們的壓抑所造成的悲劇。追求自由的人的本性,宗教裏的禁慾主義只會物極必反;同時,克洛德這種極端自私,只顧滿足自己的情慾,絲毫不考慮對方意願的人,根本不懂愛情。無視愛人的意願,單方強加給對方的愛,不但是極端錯誤的,更是罪惡的!

因此,我認爲,雨果正是通過克洛德這一悲劇人物,揭示出禁慾制度的荒謬可笑及其對人性的扭曲摧殘,揭露了教會的虛僞和罪惡,來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同時告誡我們: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是黑暗的社會造就了無情的克洛德,他的人生悲劇留給了人們太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