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的影響力散文隨筆

今天看了兩三篇文章都是涉及一些觀影之後的感想。不得不說影視這個必然產物而風靡的時代,已經成爲了近幾年來綜合藝術的發展趨勢。在很多人意識中電影就是那麼一回事看一看就完了,不會有過多的感受和交集!然而如今的影視對人們的衝擊影響巨大,意義深遠。

影視的影響力散文隨筆

比如,有位作者說自己本是學醫的由於偶然機會在大學裏愛上看電影,之後一年之內能看上百部電影,因此與電影結下良緣,並從影片內容中感知生活,從視覺畫面中激發視野,從思維模式中改變人生等等,最終走向了作家路線。還有位作者看了杜家毅導演的《轉山》後,寫出了自己觀後心得。其中有一段話對我印象很深。他寫道:數不清的“僞文藝青年”踏上了旅行之路,來洗刷被城市污染的心靈,可是我們真的因爲一次旅行就能改變什麼嗎?當我們迴歸到自己的生活以後,那場旅行給自己帶來的就會是一個全新的自己嗎?影片沒有給任何人一個答案,男主角在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又剃掉了鬍鬚,回到了他的學生生活。那個他還是一樣的沉默寡言,那個他還是一樣的`面無表情,只有在最後看到保護了他半路的同行者明信片時纔看到了他的微笑……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明星都曾受邀或主動前去觀看影片。如梁朝偉先生曾受爾東昇之邀去看了他新拍的《我是路人甲》後感慨萬千,他在他的一篇心靈雞湯《聽見流星的聲音》文章中寫出了自己做爲路人甲的親身經歷和在影片中有自己的縮影而引發出的一系列感受。當時看了梁朝偉的這篇文章後我很震撼,曾試圖在網上目睹一下這部對樑先生有着深遠意義的電影。可惜目前爲止一直是付費狀態。希望以後能有幸體會下這位名人背後的辛酸史。像樑先生這種影視體驗感帶來影響意義的還有鞏俐,她之前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講了一次她觀影后的事,她說在國內電影結束後,大部分人都會立即起身離開。而在國外,他們認爲一部能夠真正觸及心靈的影片,電影觀衆都會等片尾放完再離開的,這既是對電影創作人員的尊重,也是對電影的尊重,更是對自己心靈的敬畏。因爲學會尊重,是學好做人處世的基本素養。

像這樣受電影啓發的人不勝枚舉,今天看到的有位作者寫他看了一部名爲《污泥》的電影后引發了一系列感想。描述了影片中導演如何通過鏡頭的特寫,人物形象的刻畫,故事巧妙的設計等將主人公的成長認知點表現的淋漓盡致,並解讀了自己對生活的領悟。作者用他的那篇啓發文章《生活是一場不間斷的流亡》標題來總結了這部電影。正如他引用朱特點評《四百擊》時說的一句話:藝術作品的道德嚴肅感體現在精簡的形式和剋制的美感上。也如那位十二歲的少年評價《四百擊》一般“太簡潔了,他做了這麼少,卻表現出那麼多。”形象的詮釋了一部好電影。所有想要表達和未能表達的都體現在這簡短的90-120分鐘中。成功了就叫做經典,看不懂的就叫做“藝術”,或被稱爲後世“經典之作”。

無論普通人、明星、作家等,對每一部作品的領悟都不盡相同。或許某個畫面,某個感知點,剛好撥動了你的心絃,觸動了你內心深處的寧靜。它道出了你一直想表達的心聲,填補了你所殘缺的空白,構建了一幅你夢寐以求的宏偉藍圖。因此我們從中悟出了自己觀影后的人生哲理及帶來巨大轉折的影響。

好的一部作品,可以深入人心,受益無窮,取之精華,用之生活。而“壞”的一部作品,可能會讓他人誤入歧途,走向深淵。曾有新聞報道國外多起青少年犯罪案都是從電影中得到靈感,迷失心智步入絕路。

同樣一部作品,有人樂而樂,有人悲生悲,有人卻悲喜交集,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