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經典散文(通用1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爲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你知道寫散文的精髓是什麼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的經典散文(通用1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通用18篇)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

在人們的心裏是最好不過的了,不用上班了,可以和家人團聚,這一點是很好的。記得在外地上學的那個時期裏,每到中秋佳節的那一天,因爲是回不了家,自己總想着和家人的團聚,那個時候自己是在外地上學的原因。當自己看到本地的學生放完學之後,高高興興地回家了,自己卻和其他的學生在學校停留,想想那是的情景,是多麼的傷感。同學和老師再好也比不過家人的,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事實上人都是有同感的。一個人在外地上學是多麼的孤獨,白天有太陽的陪伴,夜晚有月亮的伴隨,到了睡覺的時候,有着夢的點綴。但是在我看來,都是沒有家人的體貼和溫暖。

在結束了我的學生時代當中,我就能和家人團聚了。今年的中秋節我已經畢業了好幾年個年頭了,在今年的中秋節裏,和家人過個團圓的節日,這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有的在外地務工的人們,爲了過中秋節和家人的團聚,從遠方而回家了,這都是因爲思家心切的。當然在鄉村的街上可以看出來,人們都是在爲了打酒買菜的,爲着過節而準備着,這都是節日的氣氛。在這傳統的節日裏,人們可以放鬆放鬆了。在自家開的店裏,快到過節的前一天,鄉鄰買東西的就是特別的多。店鋪裏的人也不少,在街上買東西的人更多,給我的感覺就是特別的熱鬧,你買我買,我想都是買。和家人的團聚是每一個人,最想要的,這不是別的,而是親情。

人在外地的時候,每到放假的那一刻起,就爲什麼往家去,這就是爲了和家人的團聚,思念家的感觸。中秋節就是個團圓的節日,我想人在外地久了,便會想家的,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又想到了從前,想到了在外地上學的日子,想到了在外地過中秋節是那麼的孤單。我的學生時代已經劃上句號,不會再去東奔西跑的了。能安穩的過着自己想要的節日,和家人的團聚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當然中秋節不是過年,這兩者是無法相比較的,這是在我個人的眼裏是這樣的。在鄉村裏,過節是要放鞭炮的,只要在中午鞭炮聲一響就可以吃飯了,這是我們這兒的鄉村的風俗,同樣要是在過年時也要放鞭炮的,這都是節日的氣氛。

想想那些時光都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些歲月帶給我們的只是蒼老,奪去了我們的時間,因爲時間也是一去不復返了。而我們迎來的只是新的一天,新的開始,同樣有着新的故事在發生。在今年的中秋節裏,我不是很輕鬆的,爲什麼,因爲我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的。人都有思念的時候,當然人都有懷念以前的時候,這都是歲月和時間在作怪,只是把那些事情推向了很久以前了,在今天發生的事情,可是到了明天就成爲歷史了,成爲回憶了,難道不是嗎?我想是的。平日裏在家的年輕人就是特別的少,等到了過中秋節的那一天,在我們這兒的鄉村裏的年輕人回來一部分。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2

中秋節,我帶着兒子回家!

一路上正逢鄉下秋收的時節,望着遍地黃燦燦的玉米,坐在班車裏的我,心緒再也按奈不住對這秋天的閱讀,翻閱着這秋天的過往,於是記憶就不自覺地走進這秋收的文字!

秋天最美的景色就是收穫的笑靨,這也是秋天給我最深的記憶之一。

每年秋收時節,我都會回家幫助父母收秋的。一年又一年,秋風吹白了父母的雙鬢,卻吹不走父母臉上收穫的喜悅與幸福,而這份記憶隨着時光的流逝,格外的清晰!

時過境遷,那些秋天的文字一次次地積澱成我生命力的詩集,每次翻閱,都讓我沉醉其中。秋天不盡讓人們收穫着希望,更是一首深沉的詩,那歲月,就像是一個老人,在翻閱着這個時節的篇章,給人一份凝重與深沉……

臨近中秋的天氣,涼風撲面,總會掀起我們記憶的心窗。透過窗外的景色,記憶的閘門被清風推開,一份惦念,在久遠的心底,猶如是脫繮的野馬,乘着一陣陣風的清涼,而奔馳在青山和綠水之間穿梭尋覓。這是秋天怎樣的一份心思?我想,只有那些親身經歷過鄉下秋天的人們,纔會體會到這份文字的分量!

許久了沒有這樣的心緒,只是沒有與秋天相遇而已,疏忽了這秋天的景色。如今再一次目睹從眼前掠過的秋天,就觸動我的心絃。依車窗眺望遠秋,我在想,鄉下久違的老樹,是否早已掛滿了紅火的果實,在太陽溫和的照耀下,正裂開了嘴;晨露如斑跡點點的老淚縱橫着整個春秋,嫣然似一個老人,而時刻都在嘆息自己脆弱的生命?這個秋天悲泣雖然還沒有來臨,可是對於那些離人來說,早已在心裏種下一行行惋惜、慨嘆的詩行!

關於秋的文字,從初秋到現在中秋時節,我已經寫了一些秋天的記憶,每一次,都會因爲心緒的不同而塑造秋天的心情,快樂、憂鬱、嘆息、惋惜,凡是秋天觸及到的,都已經寫在我生命的文集裏,今天也是這樣的心緒而起!

坐在我身旁的兒子,靜靜地望着外面,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對秋天的這份心思!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視線,我從來不會因爲自己的心情而刻意去強求別人!

車裏乘坐的鄉人,面孔都是那麼的熟悉,淳樸的鄉情,親暱的鄉人,再一次讓我感受到迴歸故里的那份急。,許久了,不論我們走多遠,倘若踏上回鄉的路,我們一樣會感受一份濃濃的心情在自己的旅途上洋溢……

一路無語。經過三個小時的顛簸,在下午五點多,我回到了鄉下。班車更在我們村丁字路口停下,我與兒子剛下車,兩個小外甥女就在哪裏等我們。畢竟是孩子,他們三個人很快就邊走邊玩起來。看着孩子們的身影,拎着行李的我,自然就想起每次回家經過這段僅有三百米遠的鄉路之記憶。點點滴滴,如散落在草叢上的樹葉,沒有年輪,沒有軌跡,總會讓我去尋找從這裏走過的痕跡、行蹤!

回到家時,太陽已經偏西,日落的夕陽,哪裏會想到一顆迴歸故里之心的靜謐?

夜幕降臨,圓月就像是一個大圓盤,高高的懸掛在我家楊樹的梢頂上。母親爲我與兒子的到來十分的開心,總是忙這忙那,還把自己買好的月餅、蘋果等東西統統拿出來,給我與兒子。目睹着母親忙裏忙外的身影,我有些愧疚,便不忍心。而當我拒絕母親的好意時,就看到母親臉上的笑意一下就沉落在其鄒紋裏。我想,母親心裏一定不悅了。於是我就像是孩童時候那樣,把母親準備好的甜甜月餅塞進嘴裏,母親就笑起來……

難道說我們無論多大,而在母親眼裏也都是未長大的孩子嗎?

因爲中秋節,母親自然就談到了那些未回家的人,如在省城我的哥哥、嫂嫂、侄女,還有我的愛人,我的小妹妹,聽着母親的嘮叨,漸漸的入睡!

夢見在中秋之夜,一個明亮的大月亮,投進我們鄉下的小屋,我與哥哥、兩個妹妹正趴在一個圓桌子上,等着母親給我們分中秋的月餅、蘋果與梨兒。年輕的母親,用盤子盛着那些東西從裏屋走出來,一一地給我們分着,可是盤子裏只放着一個月餅,母親問,該分給誰呢?我們都不做聲,最後,母親說,這個月餅該留給你們的父親,理由是父親是家裏唯一的勞動力。我們沒有爭辯,可是一向貪饞的我似乎頂不住這月餅甜甜的誘惑,正當鬧着要吃月餅的時候,母親轉身就走,我就追,不小心碰在牆角,我奮力爭扎着……

醒來才發現是一個夢,淡淡的月色照進屋子、輕輕的打在臉上,聽着裏屋母親打呼嚕的聲音,心裏漸漸的平靜下來。

中秋節之夜,團聚的心原來始終存在着……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3

今年的中秋,學校放假了,同學們不能共賞明月。老師理解我們,決定十六的晚上仍然舉辦晚會,我們過得很快樂,因爲我們過了一個遲到的中秋節, 中秋節那一天,我們在家裏過中秋節,應該說,每個人都過得很快樂,可是,只有我孤苦伶仃一個人,,在這樣的一個節日裏,要能和班上的同學聚在一起多好啊!

因爲,班主任說過:“我們114班是一家人,就是一個集體。”在家的那個晚上我過得太漫長了。終於。到了第二天,我們每個同學都動起來了,同學們忙着成立各種各樣的小組,有下象的、有下跳棋的、有猜謎的、有唱歌的等等。有的同學忙着上街購物,有的擺放桌椅,夠物的同學買來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有人們中秋愛吃的月餅,香脆的瓜子,水果包括兩類,一類是蘋果,一類是梨子,還有一人一瓶礦泉水,這麼多的東西,那是應有盡有。當然,晚會也隨之高潮迭起,主持人劉豔宣佈第一項是象棋比賽,參賽的選手們絞盡腦汁地思考着如何戰勝別人,贏得冠軍,終於有一位冠軍誕生了,接着又有一位出現了。

教室裏洋溢着節日的氣氛,不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主持人又宣佈第二項比賽:跳棋比賽,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後。又有人奪魁了。接着是唱歌比賽、猜謎……。 晚會過得真快啊!晚會就要結束了,同學們都非常的快樂,我希望我還能過上這種遲到的中秋晚會。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4

已經二十多年沒有在老家過中秋了,以至於今天下午打電話給母親時,才記起老家的中秋節是八月十四。

按照今年中秋節放假時間,如果我八月十三回老家,十四正好可以在家陪父母,十五返回崗位。可是我忘了。我下午以後還在糾結要不要回去,最後認爲如果去了,八月十五要返回,中秋節只能在路上,於是決定不回去。一經決定就立即打電話告知母親,說我今年又不回去了。母親說,她今天早上就已經推好豆腐,還以爲我要回去的。並說,今年如果來,正好來一天,去一天,中秋節在家過。於是我纔想起老家是八月十四過中秋。

我在老家讀書的時候,山裏沒有電視,每逢中秋,大人們吃過晚飯就坐在院子裏聊天,說的都是當年的收成如何,以及這家的豬那家的羊什麼的。

由於沒有電,室外也不便點燈,大家聊天時是互相看不見的,偶爾能看見的是對方螢火蟲般忽閃忽閃的旱菸。

在大人們聊天的時候,孩子們則聚在寨中的一個大院壩裏玩。玩的多是《拍芝麻》和跳繩之類的。《拍芝麻》是一首童謠,由四個孩子背靠背,各出一隻腳搭在一起,分別用一隻腳在地上跳,邊跳邊拍手,並唱:

月亮光光,芝麻香香,先推豆腐,再煮莽莽,莽莽沒熟,我要臘肉,臘肉沒耙,我要餈粑,餈粑還沒打,我要去耍,北京在開會,毛主席萬萬歲。

跳繩的時候是兩個甩繩子的人唱,跳的人按照節奏跳,跳錯或者被繩子套住就換人。諸如: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解放軍,砍柴要砍青槓柴,挑水要穿解放鞋,乒,乓,叉。

他們在院子裏追來打去,叫喊聲打鬧聲從對面山的缺口處飄到山外,傳得很遠。直到月亮漸漸西沉,山村暗下來的時候,才滿頭大汗地摸索着回到各自的家去。

有三五個貪玩的還在躲貓貓,於是就聽到這邊大人在喊,冬生,你還不回來,老子就拿棍子來請你了嘞!那邊大人在喊,臘狗,你還不回來睡覺,明天早晨起不來放牛你就曉得“鍋兒是鐵捯的”!

隨着人們的呼喊聲,寨中的狗叫聲又一陣此起彼伏,然後恢復寧靜,整個村子都進入夢鄉了。

在老家,中秋節是必須推豆腐,打餈粑的。而且,家家都是一樣的,菜是豆腐,飯是餈粑。

我是讀中學後才走出大山。有一年中秋節,語文老師叫我們寫作文,題目是《中秋賞月》。我們都沒有什麼體會,無從下手。老師就開導我們說,你們想想,中秋節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你們拿着月餅,在院子裏邊吃邊看月亮,此時你們有什麼感想啊?我說,沒敢想!老師說,我是問你們有什麼感受。我就問老師什麼是月餅,月餅像什麼樣。在我問的時候,好多同學也瞪大眼睛看着老師,等着老師解答。那時我們的老師多數是鄉里招的民辦教師,他們也沒有吃過月餅,任他怎麼想象,我們還是一頭霧水,那篇作文我至今還沒完成。

現在鄉場上有月餅賣了,但是鄉親們過中秋節依然是推豆腐,打餈粑。一來是風俗習慣難改,二來是捨不得花錢。

這些年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不必等到逢年過節纔有好東西吃,習俗就淡了很多。加上這些年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沒有力氣大餈粑,中秋節也就只有煮飯吃了。倒是哪些在外打工的人回來過了年又要出去的時候,往往要打餈粑一家人吃了再走,既是孝敬老人,也是表示“吃餈粑,一家人粘在一起,不分開”,寄意吉祥。

打餈粑是力氣活,通常一人打,一人在手上沾了水去按,相互配合,我父親和我大哥配合就很默契,我在旁邊看過好幾回。我們兄弟姐妹五人都在外面,我的父母也是多年的中秋節沒有吃上餈粑了。今天我在電話中問母親,她說準備用我給她們買的湯圓面做湯圓,於是我也感慨起來。

此時她們應該熟睡了吧,今夜的月已經沉下去了,等她再次升起,月光照到牀前的時候,就又是老家的中秋。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5

當我的心靈得到慰藉時,當愛變得的現實時,當我們的相遇是那麼的不能分開時,我感覺這個世界的所有爲什麼是那麼的不現實呢?有時感覺自己很虛僞,有時感覺這個世界很虛僞,可是即使是所有的都是虛僞變成的,那你又能怎樣呢?中秋節,讓我期望了很久很久,也許又是一個失望的終結。我害怕,又是那麼的無奈。

中秋是那麼的美好,看着月亮圓圓的掛在空中,看着月亮想那遠方的情人,可是,這一切好像是在夢中。月圓夜,是夢中情人的生日,我準備讓那份浪漫滿載一車星輝,走向世界的任何角落。我有一個漂亮的夢中情人,她穿着上帝賜予的天使的睡衣,顯得那麼的有貴族氣息,又不那麼的脫俗,又是那麼的讓人看了楚楚動人。我不忍心讓她在另一個天堂過活,我要拯救,拯救這個美麗的女孩,讓她做一會真正的天使。

我是你心中浪蕩的公子,風流倜儻,又是那麼的多情似水,你喜歡我的文采,你喜歡我的真誠,你喜歡我的爲人處世,你喜歡我的交際廣,你喜歡我爲你營造的浪漫氣氛,你喜歡我每天想你的樣子,你喜歡我坐在花街石椅上那傻傻的樣子,你喜歡在你逛街時我爲你提着大包小包在人羣中穿梭的可憐模樣,你喜歡我我們清晨爬山露出堅實臂膀的男人氣概。我總是傻傻的幻想,又傻傻的安慰自己。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天空中的雲朵兒也飄的老高,淡淡的,不像夏天那樣的深藍,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我準備了好長時間,爲了心愛的你,我煞費苦心,我想把中秋的月亮摘給你,可是我沒那個能力,只能讓你失望,但是我給了你一個真誠月亮,我把我的心給你,我把她做成月餅,你知道我是個窮人,窮的一塌糊塗,有時連自己的飯都要別人來買,真要感謝那些爲我買飯的人,是他們給我一次次的溫飽,讓我可憐的肚子一次次感受那份溫暖的關懷。我早已爲你準備了一份大禮,在那深秋月圓之時,我準備送給你。

我已給報社去過電話,要把這篇稿子發表出去,我要讓很多人知道我是真誠的愛你的,我要向所有知道我愛你的人發誓,你是我心中的唯一。

我不會欺騙自己的良心,我更不會欺騙愛我的人,你走了,帶着分離的感傷走了,流着淚,像雨點般的滾了下來。我忍着心中的不捨,悄悄地走了,我不忍心讓你看見我的眼淚,我不忍心讓你看見我心痛的樣子。我是脆弱的,又是將強的。我又着千言萬語,我又着千情萬意,可有時只能自己一人獨自分享。我怕失去我本應該得到的那些東西。

我的心是柔的,總是用那份重的能把我壓死的愛來給你家的溫暖,有時,你看見我累了,你拿着你那快繡着兔子的手絹給我擦汗,我的汗水是晶瑩的,像珍珠般,你是我的天使,我把我的心已交給了你,你拿着那份我的愛,你捨不得浪費,那是寶貴的。月圓了,你在月球的那端,我在地球的這端,我拿着月餅從天堂來,你看見的是一份心,一份愛,語言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他早就了我們,有讓我們重歸另一個世界,那是天堂,一個靜身心伊甸園,那裏有我們約會的足跡,也有我們相擁的身影。

嫦娥姐姐帶着她做的月餅來了,她是美麗的,又是傷感的,帶着憂鬱,帶着那份無人盡知的懷情,她帶着微笑,鼓勵着我們,讓我們在天堂快樂。

地球人不是都在看我們嗎?我們爲他們舞蹈吧,就是那個伊甸園浪漫的舞曲,帶着飄逸,帶着感傷的那個。我帶着三年的月圓給了人間,爲想在天堂有一個安靜的夜晚,可是天堂有夜晚嗎?我從來沒有見過,我有時感到好累,有時感到很幸福,帶着一份思念,帶着一份期盼,慢慢等待,之間的,我學會了等待,是那樣的煎熬,我沒想到,但是我樂意,天堂美麗的人兒還在看着我呢?

你總說不分手,可是還是分手了,是因爲那份不值得提的浪漫嗎?我不知道。

悄悄地,悄悄地,把那些傷感藏起來,留下美好,留下一份懷念。月圓了,我來了,帶着我的情,帶着我的愛,來看你,爲你祝福。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6

中秋未到,桂香已至。不知不覺間整個城市到處已瀰漫着灑脫的清香。超市裏名類繁多的水果早已上架,各式各樣的月餅琳琅滿目,甜香醉人。入夜,看窗外蒼穹如黛,素輝如練,金風送爽,桂影婆娑,不禁想起童年過中秋的歡樂時光。

童年的生活雖然有些艱辛,卻也是情趣盎然。我的老家位於豫西秦嶺腳下的一個小山村。每年快要過中秋節的時候,我們都要好好地興奮一陣子。因爲平時生活比較拮据,除了重要節日,我們很少能吃到白麪饃,因此這中秋節就讓人有些翹首以待了。我們會先幫大人們把玉米、穀子、豆子等秋莊家收割完畢,曬乾入倉,等父母閒下來時就天天不厭其煩地問:“中秋節還有幾天?”,父母會說,看天上的月亮快要圓時就要到了。我就和小夥伴們每天晚上坐在院子裏看月亮,討論着還有幾天月會滿圓。盼到快過節時,父母會讓我和小夥伴們到外邊山坡的棗樹上摘紅棗,我們就把平時上學的課本掏出來,把騰出小書包往脖子上一掛,跑到山坡上,比賽誰爬樹爬的快,上的高,比比誰摘的棗最大最甜,直到把書包盛滿。回家時我們把棗交給母親,會得到幾句誇獎,我們的開心比棗還甜呢。

然後就是母親起早貪黑地蒸棗花饃了。母親不但勤勞而且手巧,她把白麪團整出很多花形,有五瓣六瓣花形的,也有小兔子小豬造型的,更有麥垛形的,在這些饃蒸上籠之前,母親會把那些鮮紅的大棗放進饃裏,點綴成花的蕊,兔子的眼睛,和麥垛上的裝飾。這樣蒸出的棗花饃看上去就會特別漂亮逼真,吃起來更是香甜可口。不過剛蒸熟的饃我們是吃不到嘴的。母親會派我和弟弟把先蒸熟的饃送幾個給爺爺奶奶先吃,我們都非常樂意,當我把棗花饃端給爺爺奶奶時,他們總是先誇獎母親的手藝好,然後掰下一小塊放到嘴裏品嚐,把有紅棗的一大塊遞給我讓我吃。我和弟弟也會掰下一小塊放在嘴裏仔細品嚐,把剩下的送給母親和父親吃。母親會推說不餓,父親會推說顧不上吃。當時我還真以父母不喜歡吃呢,後來才知道他們是捨不得吃。艱苦的日子裏他們總是儘量節儉,也總是儘量照顧好老人和孩子。

棗花饃蒸好後,父親會到鎮上的供銷社用糧票買上幾斤老月餅,讓我們用竹藍?着母親蒸的30個棗花饃,再帶上2個老月餅去走親戚。回來時長輩親戚會收下25個棗花饃和1個月餅,把餘下的5個棗花饃和一個月餅當做回禮讓我們拿回來。儘管很想吃,但路上我們是不會動的,等到家了把回禮全都交給母親。母親就把這些回禮再配足棗花饃和月餅讓我們到別的親戚家去。就這樣等親戚走完了,母親纔會把回禮的棗花饃和月餅讓我們送給爺爺奶奶吃,再發給我們吃,我們會迫不及待地把月餅掰成幾牙兒,每人嘗上一塊,那是一種徹骨的甜香,一直甜在三十多年的記憶中。

中秋節當晚,我們全家圍坐在院子中間石榴樹下的石桌邊,品嚐月餅、石榴和棗花饃,分享着秋天收穫的喜悅和中秋的快樂。當大人們去收拾忙碌的時候,我會一個人坐在樹下欣賞着月明星稀的夜空。

透過斑駁的樹影,沿着那飛瀑似的清輝看天空那輪圓月,我試圖從上邊淡淡的山影中尋找那千年的桂樹,還有寂寞的吳剛,尋找潔白的玉兔還有舒袖的嫦娥,試圖能和月亮上的神仙說話,讓萬能的神仙給我們更多福祉,能經常吃到棗花饃和月餅,思緒就會飛的很遠很遠,直到兩隻眼睛瞪的有些酸澀,直到一雙小手被寒露浸的冰涼,才肯回屋去睡。夢中,還在想着中秋的棗花饃和月餅,想着月亮上一定會有很多,就想有一雙翅膀飛到月亮上去。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幾十年的時光悄然已逝,而記憶中童年那些往事卻晃然如昨,揮之不去。每當中秋那輪渾圓的玉盤徘徊中天的時候,我會更加懷念已逝的父母和前輩,是他們的慈祥和勤勞,是他們的教育和影響,是家庭的和睦和溫馨,讓中秋的月光更加皎潔,讓童年的純真燦爛更加趣味無窮。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7

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們的傳統佳節中秋節了,按照人們的慣例,一般都是全家人吃過晚飯後,圍坐在窗前的茶几上,擺上精美的月餅、瓜果,一邊品味,一邊賞月。如果天公作美的話,皎潔的月亮高高的掛在遙遠的天空中,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心情也會格外的清爽。

記得小時候,出身農村,家住平房,小孩子們對中秋節的期盼絕對不亞於過年,七十年代,正是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但母親無論多麼忙碌,總要在中秋的夜晚親手爲我們準備一頓“極其豐盛的晚餐”,那就是蒸一鍋熱氣騰騰的白麪饅頭,出鍋以後,在饅頭上點上幾個小紅點,說是等晚上月亮出來以後,給嫦娥姐姐吃。後來,農村經濟條件好了,不僅蒸饅頭,還打月餅、炸丸子、配小菜、弄小酒,所有的這些精美食品擺放在圓圓的飯桌上,或形“圓”或意“圓”,總之就是要月圓人更圓,淡淡的月光下,蘋果,西瓜,葡萄所有的吉祥、團圓都被母親做出各種精美圖案擺放在飯桌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父母親每年都要給我們講述中秋的來歷和嫦娥的傳說,讓我們永遠都難以忘懷。有時乾脆就把幾家人的餐桌合併到一起,再點上一堆幹木材,既驅蚊,又取暖,紅彤彤的火光映襯在每個人的笑臉上,孩子們桌前桌後,院裏院外玩耍嘻戲,大人們談古論今更是笑聲朗朗,一種濃濃的節日氣氛充溢在院裏的每一個角落。那個年代的人們太容易知足了,沒有廣播,沒有電視,更沒有電腦,幾個家庭簡簡單單的自發組織一臺純天然的不需經過任何修飾,任何渲染的“中秋晚會”,沒有伴奏帶的獨特的歌聲聽起來美妙動聽,沒有經過事先彩排的小品表演起來照樣讓人捧腹大笑,歡歌又笑語,豐盛又豐富。中秋的喜悅渲染着美麗的大地,月亮顯得越發柔美,星空顯的更加燦爛。以至於多少年後的每個中秋之夜我都會想起兒時在農村度過的中秋節,這是現代的孩子們永遠都無法享受,無法體會的美妙絕倫之樂。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8

瓦藍的天空澄澈的一塵不染,遠處飄來一縷縷金桂的清香夾雜着醇厚的柿子味。捨不得離開的蟬還在枝頭上低聲的嘶叫着,遼遠,清亮。卻還是沒能留住燥熱煩悶的夏,秋天便迫不及待的跨上了行程,悄聲帶着豐收來到了這個令人神往的村莊。

樹根又傻愣愣的坐在村口,整整一下午了。“中秋節快要到了!”想起來離家漂泊的瘋娘,樹根又重重的嘆了口氣。

樹根從小就是村裏人眼中的另類。他那十幾年前就去世的啞巴父親以及那離家出走的瘋娘無一例外成了村裏人這些年茶前飯後的議論話題。一場大暴雨後,兇猛的河水捲走了顫微微的獨木橋以及橋上的樹根爹,被救上岸後昏迷不醒。窮苦的家庭如何能支付鉅額醫藥費,樹根爹變啞了。後來成了家,卻不幸掉下懸崖摔死了。再後來,樹根娘變瘋了,常常到處亂跑,不過每次都會自己回來。樹根是個敦厚的人,也沒太在意。誰知兩年前母親出走後再也沒能回來,樹根找遍了十里八村可沒有一點消息。

往事像電影一樣一幕幕閃現在樹根的腦海裏,眼前這座富饒祥和的村莊把他的思緒拉回到幾年前。泥濘不堪的小路上發瘋的母親在地上胡亂的翻滾,身上髒得不像樣,分不清是泥還是牲畜的糞便。樹根便耐心的爲瘋娘洗乾淨,即使很髒,他也覺得很幸福。而現在要是母親還在身邊,那該是多享福啊!

他還依稀記得那年的村子,天翻地覆的蛻變了。那天,村支書興沖沖的跑來“要修路了,要修路了!”原來,村村通公路要普及到這兒了。這可是村裏人做了幾十年的夢啊,村裏男女老少齊心協力的跟着共產黨的領導,修建那條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路。籌資、開山、挖石、肩挑手擡……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在挖土機的轟隆聲中,在村民高亢的吆喝聲中,在險峻的山谷中巍然迤邐。凝聚着無數的心血與希冀,這條宛如銀龍的路無盡綿延,穿過村莊往南通向縣城,往北直抵市區。於是,這個閉塞的村子一下就變成了交通要道。

自從樹根爹死後,樹根便把自家幾畝地租給別人種,這讓思想保守的村民們很是看不順眼,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竟然不種地,那還想幹什麼?村支書是個老黨員,考慮了樹根的情況便將剛批下來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農村醫保的名額留給了樹根家。這可是個稀罕事啊,困惑農村家庭幾十年的收入低、看病難的問題竟然解決了。在村委會的幫助下,樹根簽了承包合同,把村口一棟廢舊的廠房租了下來,用這個破廠房開了個漂亮的飯店和一個洗車場。這要擱以前啊,村裏人肯定會笑掉大牙,而現在這寬廣的公路通向這裏,帶來了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車輛。以前連個拖拉機都罕見的村莊現在大小車輛來往不絕。樹根的飯店和洗車場也成了香餑餑,生意十分紅火,賺了不少錢,蓋了小樓房,小兩口日子過的像模像樣。

看着南來北往的人羣,樹根又想起他那流浪在外的瘋娘,“不知道她現在怎麼樣了?還會回來嗎?要是回來時迷路了怎麼辦?家鄉這幾年變化這麼大,娘會認識嗎……”想着想着,淚水模糊了樹根的視線。黨的政策這麼好,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錢是掙不完的,可娘卻只有一個啊!樹根站起身理了理衣服,看了看眼前這祥和的村莊,高聳的樓房、寬敞的公路和一切的一切,他下定決心明天就去找娘,帶她去治病,想着這些他緩緩的向着遠處的五星紅旗深深的鞠了一躬。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9

中秋節由來已久吧。據說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到明清時期,已經是與春節齊名的傳統節日。說起對中秋的記憶,我卻覺得有些模糊。兒時中秋就是吃月餅。每年的中秋節,總會吃到月餅。兒時的美味少,月餅是其中之一。每年中秋節臨近的時候,就盼着父母趕緊走完親戚,然後就能吃到月餅了。那時的月餅種類也少,最常見的也是最喜歡的就是五仁月餅。酥酥的大白皮,裏面包着軟糯的,甜甜的餡兒,輕輕地把外面包着的,被油漬透的紙揭開,先把裏面碎了的月餅屑兒,一點點舔到嘴裏,然後開始輕輕地咬幾口。那混雜着甜味、芝麻味兒、青紅絲味兒的餡兒在嘴裏慢慢瀰漫開來,就很滿足的樣子。聽別人說吃月餅經常是要一家人圍坐着,分着吃,我卻沒大有這樣的記憶。我記得八月十五的時節,地裏的農活也還不少,或者是要耕地,去砸坷垃,或者是去地裏收拾玉米秸……,大人們總是會忙忙碌碌,中秋節就沒那麼隆重了。父親偶爾會在天井裏擡頭看一眼圓圓的月亮,如果恰巧是晴天,就會很高興地說一句:“今年月亮又大又圓,是個好年景。”兒時的月餅少的可憐,每年也就吃那麼一塊兩塊的,偶爾看到有的同學竟然拿那種豆沙餡兒的月餅在吃,而且皮兒也不是那種需要捧着吃的酥皮,就很羨慕,一邊嚥着口水,一邊盼着自己哪一天能吃上這樣的月餅。

大些了,才知道中秋節不只是吃月餅那麼簡單,講究的人家是要祭月、賞月的。現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在《藥堂語錄·中秋的月亮》中說:“普通稱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這是浙江紹興的習俗。但是我又依稀想起奶奶在世的時候,也有過這樣類似的儀式。記得奶奶要把家裏的小桌子擺在天井裏,桌上擺點兒蘋果、葡萄、桃酥、月餅等各樣的小點心,然後點上幾爐香,等香燃個十幾分鍾,落落“香帽”,就開始燒紙。把火紙一摞摞分開,嘴裏唸叨着“月明奶奶”“地宮老母”……等神仙的名字,很是虔誠,燒完紙還要磕上幾個響頭,當然我雖然不明白,也是要跟着磕的,只不過磕頭的時候,眼睛總是盯着供桌。當我迫不及待要拿起供品吃的時候,奶奶也是要拿碗清水,用手指蘸了,抹在我的眼睛上,說讓“月明奶奶”保佑孫子眼神好,學習好,不長“眼癤子”之類的話。

再大些了,我最羨慕的是那些文人墨客們中秋節可以吟詩賞月。相傳被嘉靖稱爲天下第一才子的粵東才子宋湘約幾個秀才中秋賞月,即景吟上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幾個秀才對不出與之相媲美的下聯,直到除夕,宋湘想明天是新年,見景生情擬出下聯: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真是絕妙佳聯。如此種賞月吟詩的例子是數不勝數,我也是愈發羨慕與嚮往。

中秋習俗有很多,於我而言,最不願提及的是團圓。中秋節作爲閤家團圓的節日,也在人們的心中漸漸重要起來。而我的父母早已去世不在,中秋節對我而言是“中秋賞月,月圓人不圓,孤子思親,親歿親不至”。每年的中秋節,都猶如一把小刀,割的我心痛不已。我想,如果父母在,我一定會領着老婆孩子,買好多好多的,各式各樣的月餅,讓他們一一品嚐。蘇式的,廣式的,蓮蓉的,紅豆沙的……我都要買。還記得有一年我們吃到了一種博山出產的月餅,比我們平時買的那種要酥軟很多,好吃很多,母親吃了一小塊之後念念不忘,以至於以後再吃月餅都會提起。現在我知道博山產的最好吃的月餅品牌叫做“景德東”——如果父母還在,我一定會買好多好多的“景德東”,如果他們喜歡“黃金酥”,我也會買好多好多……。

可是沒有如果,中秋的月仍舊那麼圓,五仁月餅入口還是那麼香甜。於是,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裏,陪伴我的總是清涼的月光,還有滿滿的思念。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0

中秋節又名仲秋節,也叫團圓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第二大節日,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中秋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別的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形成的。

中秋節有着一段悽美的傳說:相傳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大地冒煙,一名叫后羿的英雄,登上崑崙山,挽弓搭箭,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因而很受人敬仰。後來,他娶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嫦娥。有一天,后羿上崑崙山求道,巧遇王母,賜予長生丹,后羿不忍心撇下嫦娥,將仙丹交與嫦娥。不料被小人逄蒙發現。一天,逄蒙趁后羿狩獵之時,叫嫦娥交出靈丹,嫦娥當機立斷,將丹吞下,於是就飛天成仙,借住月亮上。后羿回家瞭解了事情的原委,痛不欲生,他追啊,跑啊,可是,他跑月亮也跑,他停月亮也停。他知道再也追不回嫦娥了,他舉頭望着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突然發現月亮裏彷彿出現了嫦娥的身影。后羿趕緊在院子裏擺上嫦娥最喜歡的糕點,以此紀念嫦娥。從此,這一中秋祭月的習俗就這樣流傳開了。

月餅的出現始於元朝,由於元朝的殘酷統治,中原廣大人民紛紛起義,當時朝廷搜查得十分緊,軍師劉伯恩想出妙計,將紙條放進餅中,紙條上寫着:"八月十五起義。"再將餅運進義軍軍營,八月十五,一舉攻城,攻下了元大都,朱元璋欣喜若狂,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將"月餅"作爲食品賞賜羣臣。於是,中秋就有了吃月餅的習俗。

中秋不僅是一個充滿美麗傳說的節日,也是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從古至今,有許多文人墨客爲之寫下一篇篇不朽的著作,有的詠月頌月,還有借月抒懷。蘇軾的《水調歌頭》,王唯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人想起遠在異鄉的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媽媽拿出一盒包裝精美的月餅,拿出刀切開一瞧,綠茶的,我們嚐了嚐幾口,帶有濃濃的茶香味!媽媽又切出第二個,原來是牛肉的,硬硬的,甜中帶鹹。當切出第三個時,一看是蓮蓉的',我們嚐了嚐,又酸又甜,真是好味道!

在中秋前夕,聽着關於中秋的美麗傳說,品着甜甜的月餅,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中秋節氣息。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1

又是一個月圓之夜,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在這一天的晚上,賞月就成了必備的一課,自古以來,賞月的佳作也可謂是數不勝數。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美好祝願;李商隱“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的豐富想象;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滿懷愁緒,張九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樂觀心態……這些都無不讓我們爲之嘆服,可在同一天晚上,賞同一個月亮只是由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時代背景便發出了不同的感慨。其實,每一個人對於同一種事物的看法都不會是一樣的,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還記得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畫家畫了一幅畫拿到街上去,讓過路的人們把他們認爲畫的最不好的地方用圈圈畫出來,到了晚上,他看到畫上面有很多的圈圈。到了第二天他又拿了一張跟前一天相同的畫,這一次不同的是,他讓路過的人把他們認爲畫的最好的部分用叉畫出來,到了晚上,他仍然看到很多叉叉。而且他驚奇的發現,有些被人畫上了圈的地方卻被另外一個人畫上了叉。

人類就是這樣,所有人的思想不可能一致,對待同一種事物,所有人的看法也不可能一致。比如當兩個人同時遇到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時,一個人會說:“這個孩子可真機靈啊!”而另外一個人則會說:“這孩子從小就這麼狡猾,長大了還得了?”還有就拿劉翔退賽這件事來說吧!一些觀衆認爲劉翔根本就是裝的,無非是怕輸,不敢比罷了。而另外一些觀衆則想劉翔的傷勢怎麼樣,是不是嚴重?雖然劉翔沒有拿到金牌,但他們仍然支持劉翔。

我們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因爲對與錯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比如金錢,它雖然可以帶來人們物質的享受,可同時它也是犯罪的源泉。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不需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對於一件事,就算你做得再出色,再成功,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肯定。我們只需做好自己就行了,別人的看法也許並不重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2

蟋蟀聲稀,桂香漸濃,說明了歲月的腳步已經邁入了真正的秋天。

又是一年一度的月滿中秋時,節日的氛圍濃了江南,也濃了我的心海。望着藍天雲中月,細數流年月中水,情不自禁,情不自禁地回眸一眼那歲月深處的時光碼頭,月光最柔最美的還是在童年的中秋時節。

童年的中秋節,有着記憶裏最香的那碗大米飯。前河口原是一個沿海鹽鹼灘塗之地,一直種植着高粱、玉米等旱作物,到了我七歲那年纔開始種植水稻。老隊長刻意安排一種叫着珍珠爾的水稻種,雖然相對產量較低,但它成熟得早,趕在中秋節的前幾日就金谷飄香,恰恰不遲不早地舞上中秋節那天的餐桌上。無怪有着珍珠的美名,不僅每粒飯晶瑩剔透,而且綿甜可口,老遠就聞到誘人的香味。也因爲我愛上了那碗大米飯,冥冥之中的那雙手也把我送進並流連在江南的魚米之鄉。

在家鄉港城,自古中秋節就有着團圓節的說法。農事再忙,生產隊也會安排一天的休息時間,孩童們又恰逢秋假(那是農村的中國小都有一個十五天的秋季假期),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早早調休,大包小裹地回家過節。所以,前河口從大清早就會喧鬧起來,家家戶戶都在忙活着。

清淡的早餐一過,主婦們就會燒上一些開水,準備去殺扣在籠子裏的大公雞,圍在一起觀看的孩童,不失時機地拔下一把自己認爲漂亮的雞毛,去做毽子。家主們總是要到集上去買上幾斤豬肉回來,留下一部分做上一碗肥美的紅燒肉外,餘下的在一陣陣乒乒乓乓的刀砧聲裏,剁成爲肉餡,準備做肉圓和餡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家老宅前後就各有一個水塘,前面的養着魚,後面的種植着荷藕。二哥拿出炫網,一個圓弧就在魚塘裏濺起了銀白的花朵,須臾的功夫,就撈起了數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中秋時分,婆娑的荷葉已經被秋拿走了神韻,七零八落地捲曲在水面,塘水也顯得清涼起來,可四哥不怕,舉起一瓶雲山白酒,咚咚兩口,一個猛子潛下去,不一會就摸上一組臂膀粗的荷藕。左鄰右舍的人,在笑聲中要求再來一猛子,好讓他們家的餐桌上也多上一碟下酒菜。

久居灌西鹽場的三哥騎車回來了,一下車就慌忙地解下一個魚簍子,倒出了蠕動的海蝦和橫行的海蟹,並親自下廚,烹飪出地地道道海灘味。大哥是一個轉業軍人,一直在縣城工作,他總是不緊不慢地坐上公交車,在中飯前趕到。老五是一個急性子,一大早他就擔起水桶,去挑滿兩大缸水,再拿起斧頭鋸子,劈上一大推柴火,準備燒飯炒菜之用。只有我和妹妹兩個人沒有事,蜻蜓一般地一會兒東飛飛,西躲躲,準備着午餐的大快朵頤。

母親從天一亮就開始忙碌着,菜園中拔起一把蔥,砍來幾棵菜,剝皮洗淨,手上的水氣還沒有幹,就和我兩個姐姐一起忙裏忙外。一會兒做紅燒肉,一會兒做紅燒魚,這兩盤菜一般是要首先燒好,然後放在蒸籠裏保溫。一會兒炸肉,一會兒炸藕餅,說起藕餅吃起來好吃,可做起來遠比其它菜費事,首先要選擇粗大而又內孔偏細的藕,去除二頭不規則的地方,再切成爲半公分厚的片,再用刀從中間破開到五分之四的位置,然後塞進肉餡,再放進裝着蛋清的容器裏浸一下,撈起後還要讓外表再沾滿生粉,並迅速地放進滾開的油鍋裏,炸透後又要迅速撈起,攤開存放,一連串的動作,基本上是在須臾之間完成的,只有掌握好火候的人做出的藕餅,纔會外酥,中脆,內香。

嫋娜的炊煙剛一停下舞步,午餐就開始了。如果有客人在,一般會分爲兩桌就餐,沒有時父親會直接安排:將兩張八仙桌並在一起,一家人總是團聚一桌就餐。酒,是午餐少不了的,而且不會是當地的雲山白酒,常常是久負盛名的洋河大麴。一貫談笑風生的父親,此時往往是舉着酒杯,笑而不語,一會兒看一眼這個,一會兒又望一眼那個,只有我們這些兒女向他敬酒時,他才慌忙地說:“好,好好……”六兒三女,真不知道,父母爲我們花費了多少精力!

儘管中午吃得十分豐美,可,家鄉一直有着包團圓餅的習俗。午餐一過,母親還沒有喘口氣,又開始忙碌起來,剛剛揣完面後,又開始安排三位嫂子剁菜砧肉,然後將它們在和成爲餡。一旦面發好,就得迅速去包團圓餅。團圓餅廣義上包括了甜餡和鹹餡圓形狀的餅,而從我們家鄉的寓意上講,只是中秋節晚上用來賞月的那一大八小的糖餅,才能夠稱爲團圓餅。

由於忙碌,中秋節的晚餐,大多是食用一些餡餅和稀米粥,就在家人都在用餐的時候,母親還獨自一人繼續在廚房裏炕團圓餅。團圓餅的餡就是綿白糖,條件好的人家會兌進一些芝麻糊,包着外面的皮就是發酵過的面,薄薄的,幾乎可以看到餡,要保證餡融餅脆,更不能夠有缺損,肯定要掌握好竈膛裏的火候。所以每到此時,母親總是打發別人去吃晚飯,小心翼翼地獨自操作。

一旦用過晚餐,父親讓我們將八仙桌擡到庭院裏,開始了拜月賞月儀式。首先將直徑最大的、象徵月亮的糖餅放在八仙桌的中間,四周圍放着八塊小糖餅,取義於衆星捧月。然後將園田果樹上摘下蘋果、柿子、石榴和梨子端來,擺在四個桌面,供奉月神。一家人默默地圍坐着,在心裏許着願。一旦玉輪般地月亮爬上樹梢時,父親立即站起來,點上一支菸,去點燃一條長長的鞭炮和八個爆竹。只要有一家的鞭炮響起,瞬間,前河口就會沸騰起來,電光炫目,歡天喜地。

當鞭炮的聲音停止後,我伸手就想去拿糖餅吃,被眼疾手快的大姐一把拉住:“這團圓餅現在是不能夠吃的,誰吃了會找不到媳婦的!”爲了打岔,母親趕緊拿出用油皮紙包着的月餅,每人發上一塊,迅速地將團圓餅和水果端回廚房,懸掛在氣死貓的籃子裏。再端來預先準備好水果擺滿了桌子,於是一家人又團聚八仙桌前,在如水的月光下,說說笑笑。說笑裏還少不了帶來關於月亮的那些傳說:玉兔拜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

說起月餅,當時應該屬於城裏人享受的,農村的孩童一般一年就能夠見到一次,因此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是一種奢侈品,當時是絕不會立即吃掉它,不僅中秋夜會枕頭月餅睡覺,甚至還會收藏數日。就是開始吃了,也會先從背面開始一層一層地剝下吃,因爲正面當時都模壓着嫦娥或者月兔的圖案,只有在外皮吃盡後,纔會小心翼翼地撥下一點,含在嘴裏,慢慢品味着百果的韻味,味蕾享受後,纔開始咀嚼。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第二天的早餐纔是真正吃團圓餅的時光,那小的糖餅往往是一人一塊,而那大的則是要用刀細心分開的,要做到人人有份,象徵着一家人團團圓圓。

曾經走過千山,曾經趟過萬水,如今,一旦有人問起:哪裏月亮更圓、哪裏月亮更亮時,我都會脫口而出:亮在港城,圓在灌雲,韻在那個叫做前河口的小村莊。並不是受“月是故鄉明”的感染,而是那裏有着我的童年,有着童年裏中秋月光,月光裏有着父母那慈祥的目光,硬朗的身體……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3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早上八點左右,按原定計劃,分湖詩社和青浦寫作協會的文友在大渠蕩集中,然後,一起去龐山湖參加中秋廟會。

大約在一個月前,小公子社神歌班版主沈全弟,把即將舉辦中秋廟會的的消息告訴張舫瀾先生,並邀請分湖詩社社員參加廟會活動。後來,經過商議,決定藉此機會,再次與青浦寫作協會聯手,搞一次龐山湖雅集。

中秋廟會在龐山湖畔舉行,由沈全弟發起組織,已搞過多年,從八月十三開始,至八月十五結束,規模、影響越來越大。每逢廟會,附近的村民都自發趕來,原本清淨的湖畔一時熱鬧非凡。

湖邊停着幾隻小船。菜菜說,這種裝着機器的小船,我們叫啪啪船。吳江好像沒有這種叫法。她又問,漁船和網船有什麼區別?有人說是一樣的。我開玩笑的答道,船上有網的就叫網船。

上午九點,,廟會正式開始,一羣穿着水鄉傳統服飾的羣衆,表演了蕩湖船、挑花籃、打連廂等節目,氣氛輕鬆愉快。最引人注目的是舞龍表演,動作大、節奏快,很有一種雄壯、威武的感覺。

我和忠明、姚傑、小馬、、小二等坐在一起,在臺前觀看文藝表演。臨時搭起的戲臺前,已坐滿了觀衆。臺上掛着一塊黑板,上面寫着:“雙美救國”。大概是下午演出的劇目。是傳統劇還是現代戲,不太清楚。上午是戲曲選唱和即興表演。與我們一起來的山歌手都登臺表演了,其中,張覺民、李永良以前就聽說過,,張覺民在蘆墟汽車站工作多年,參加過各種比賽,獲過許多獎。李永良十多年前退休於莘塔中學,在學校食堂燒過飯。我曾在莘塔中學讀過書,,但並不在食堂吃飯,所以對李永良沒有什麼印象。張舫瀾先生多次提過,後來,在張老師家裏與他見過一次面。幹荷英似乎有點面熟,似曾相識,但想不起來了。這幾個人中,柯金海年齡最大。

山歌唱完後,演唱傳統劇目《雙推磨》。

出會結束後,午餐開始。據說,有十八桌之多。分湖詩社和青浦寫作協會就佔了好幾桌。桌上擺滿了樸素的家常菜,有豆芽菜、羅沼蝦、小青菜、鳳爪等,最誘人的是白燒鹹豬頭,一端上來,就有人驚呼,噴香可口的鹹豬頭,久違了。

下午活動未參加,提前乘車回家。《雙女救國》未能觀賞,兩個女人不知是如何救國的,成了懸念。

汝悅來發來一首絕句,詩云:“紅葉江南碧玉甌,團圓共飲故園秋。何愁今夕又煙雨,雲上清暉亦滿頭。”我思索一番後也和詩一首:“月下沉吟酒數甌,桂花香淡又中秋。一聲祝福真情在,佳句多多夢裏頭。”又將此詩分別發給朋友。

花匠回電:“又詩性大發了呵呵!”我不說什麼,隨即回答:“哈哈!”花匠又來短信:“入八月桂花應當香濃。”我解釋:“桂花的香氣是若有若無的,也爲了平仄。”他發了一個微笑的表情:“我不懂押韻,雖有韻書卻不曾看。”他又說:“淡似有哀之意。”我答:“淡雅,也通。”

這首詩是即興之作,可能會有一些問題。花匠愛書、收書、淘書、贈書、賣書,終日與書打交道。我曾寫過一篇短文《書情》,寫完後也沒有告訴他,不久便發表在《蘇州日報》上了。他看了,好像也沒說什麼。

花匠並不種花,也許他喜歡花花草草。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4

小時候,曾祖父常說,過了中秋,這一年又快要過去了,有時候,也說,離過年不遠了。那時的我,不懂這話的深意。現在看來,這前一句話,是感慨時間飛逝,多少帶有點哀傷,後一句話,是一種憧憬,因爲過年是個團聚的日子。我不敢妄測曾祖父的話意。我小時候的記憶裏,中秋沒有團聚的概念,只有過年纔是闔家團聚的日子。在今天,曾祖母和曾祖父離開十八年後的中秋夜,在這個人們掛在嘴邊團聚卻依然有大多數的人不能和家人團聚的日子裏,我懷念我的曾祖母、曾祖父。

我的整個童年,都伴隨兩位老人家而度過。在我離開老家後的十八年裏,對老家的能想起來的記憶,都和兩位老人家有關。記憶中最早關於月亮的傳說,也是兩位老人家說給我聽的。到現在,我依然記得,天狗食月,仙女坐在月光上,月光上的老公公,乘涼時擡頭看明晃晃的月亮時兩位老人家用蒲扇趕蚊子的夏夜,等等。

記憶猶新,因爲記憶裏都是苦難,都是貧窮。我對過年過節不甚喜歡,這也是小時候落下的根子。小時候的中秋節,是芋子可以吃的季節。在老家農村,過中秋的標準食譜時油炸芋包子,兩斤豬肉。那時,炸芋包子是件幸福的事。因爲窮,那時的家庭不像現在,10斤或更多的一次性往家裏買油,那時只是供炒菜的油。在我老家,食油要到20華里在的圩市上買,一般都是一次買兩斤三斤,吃完了,趕集時又去買兩斤。因爲沒油更多一次性買那麼多油。我的家庭是屬於貧困中較貧困的。在我小小的年紀的心裏,我總是可以覺察到,要過中秋了,媽媽總是不那麼開心。對於媽媽來說,節日裏,苦她自己可以,不能苦了老人和小孩。媽媽常爲了炸芋包子的油發愁,也常爲了兩斤過節的豬肉而發愁。家裏除了糧食,沒油更大的收入來源,儘管媽媽很能幹,每年養三四頭豬,但一家人的開銷,總是捉襟見肘,過中秋,要買油,買豬肉,還得靠養的雞下蛋賣了,纔有錢買油。也常有雞不生蛋,蛋不好賣的時候,這時,要是曾祖母、曾祖父要是領到了紅軍撫卹金,總會拿出錢來置辦節日的食材。但是,媽媽的心有多痛多難過,要強的媽媽從沒說出來過。

小時候過中秋,芋包子和豬肉是必須要的,至於月餅,那是奢侈品了。而且,都是沒陷的餅,能吃到的月餅類似於現在的桃酥餅。當我有能力買起餅時,我曾無數次想買到小時候吃過的月餅來吃,但是,我再也沒有吃到那種味道了。

時間久違,我在時間中老去,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裏衝撞進退。但,對於小時候僅存的一點記憶卻歷久彌新,它隨着時間的推移,融化在我的血液基因裏,伴隨着我的爲人處世之道,我從沒後悔和怨恨那些苦難和貧窮的生活,它教會我的,足以讓我受用一生。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5

這一年真的很怪。

夏天本是我們這裏多雨的季節,老天卻吝嗇到極至,近百天裏,可以把陽光揮霍無度,有效的降雨倒沒下幾場。進入秋天,雨水反而又多了起來,大一場小一場,急一場慢一場,路上老是溼漉漉的,野外就更不用說了。

不同的農作物在成熟期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顏色。通常年份,遠遠望去,一片片,一塊塊,在燦爛的陽光和送爽的秋風撫慰下,五彩紛呈,遍野絢麗,繽紛的田園風光,那才叫個美!今年,可能是夏季缺少雨水,莊稼們忍受飢渴太久了,秋日裏得了充足的水分供應,貪婪之性噴發,時至中秋,看上去一色的墨綠。

時間並沒有因爲莊稼的生長延期而停步,中秋節還是在不知不覺間再度歸來。

月亮由彎鉤漸漸拉圓,在夜裏斜斜地貼到了高大的柳樹梢頭。

夜風習習,百鳥歸宿。哦,中秋節要到了!

信步走向小城東南角,在一處田埂上蹲下身來。披着皎潔的月光,聽莊稼仍在撥節的脆響,出神地回想起關於中秋的許許多多往事。一幕一幕,於腦海裏或濃或淡地交替着,象山尖上的霧。漸漸地,父親的影子清晰起來,他及他和中秋有關的場景,定格下來了。

望着鏡子一樣的月亮,我想問天國裏的父親,曾經的歲月裏,中秋的記憶還存在嗎?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多年,他在世的時候,對中秋節有着一份虔誠的眷顧。

我在家裏的姐妹兄弟中,排行最小,等到我有記憶力的時候,父親快進入老年人的行列了。印象中的父親,無論是在生產隊時期還是後來土地承包到戶,無論是頭髮斑白的老年時候還是瘦骨嶙峋的垂暮晚景,每到中秋節,他都會在月亮升起來的時候,準時走進家門。他把手清洗乾淨,搬出一張桌子,放到院子中央月亮能夠看到的地方。按照院子的方位,把桌子擺成一個縮小了的“ 院子”,與空曠的院子相結合,整體感覺就是一個“回”字!他用雙手去按桌面的兩個邊,如果搖晃,會找薄薄的石片,支在下面,只到桌子一動不動了,才滿意地折身回屋。把月餅盛在一個盤子裏(下面放一個大的,代表全家,上面放幾個小的,代表家庭裏的每一個成員);把各樣瓜果清洗乾淨,將西瓜用刀劃成齒狀,分成兩瓣兒,放在一個大盤子裏,中間是紅瓤黑籽的西瓜,旁邊由大到小依次一圈圈擠滿了梨子、蘋果、葡萄等等;再把母親煮熟的水餃,選擇五六個漂亮一點的,夾到碗裏去。等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以後,父親一盤一盤地端到院子裏,放在那張桌子上。最後點燃一柱香,插到一個事先裝了小米的廢棄不用的墨水精瓶子裏,一併去供俸。在那柱香尚未燃盡之前,家人是誰也不許動筷子的,哪怕水餃粘到一起,弄好的菜變涼。

香菸嫋嫋升騰,父親靠在窗臺前,目不轉睛地望着月亮,嘴角一翕一合,他在想什麼,他在盼什麼,我們在他無聲的世界裏,還是能夠讀懂的。他有點迷信,總認爲月亮是最無私最無瑕的神靈,能庇佑人畜共旺,禾稼茁壯,世界安詳!

中秋前後,我們這一帶正是農田收穫的大忙時節。玉米山藥谷黍,豆類蕎麥油菜,式樣很多。莊戶人家每到這段日子,忙得不可開交。父親幹了一輩子的莊戶,再苦再重的活兒都能幹,就是不會揚場。這個缺點,在土地承包到戶後,讓他難爲情。到了揚場的時候,父親的眉頭就皺了,他會怯生生地在揚場好把式的周圍轉來轉去,幫人家收收場,掃一掃糧食裏的雜質,等到他家幹完了,抽出空兒再給我們揚場。事後,他會把自家的月餅拿出來,給把式家送去相謝。後來的幾年,他在莊稼還沒有成熟前,就上山坡去抽只芨,栽掃帚,一把又一把,自家只用一兩把,其餘的,他就早早送到揚場把式家,或者去割柳條,編筐子,送給人家,算是換工吧。

那些揚場的把式,雖說是些粗人,但他們心裏明鏡似的,知道我父親的心意,也從沒有刁難過,儘管自家的活兒讓他累得夠嗆,還是吸支菸,稍做休息,過來幫個忙,解了父親燃眉之急。就這樣年復一年,父親帶着一個莊戶人的缺憾,把我們一家人養活過來了。

他知道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懂得用自己的長處去報答別人的恩情,好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他的心裏一直裝着我們一家,也裝着周圍的別人,他會虔誠地去祈求神靈的保護,會一絲不苟地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從來沒有怨天尤人。那時候,村裏的人也不乏毛毛躁躁,手腳不乾淨的人,父親和其他的老者們都會以一笑掩過,也沒有以牙還牙,倒是他們的寬容與大度,讓一些人改過了毛病。整個村子在平和與鄰里友善中過了一年又一年。

父親離開我們去往另外的世界,可他與他們那個充滿幫助與感恩的時代卻留於我的內心世界。每當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快的時候,就會非常非常地想念那些珍貴的東西。

哦,又到中秋節了,我無限懷念父親,懷念父親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6

中秋是一個想象優美的神話,一千年一萬年脈脈相傳,中秋是一段縷縷不斷的眷念,一代代一茬茬濃情思念。

皎皎明月共話中秋

提到中秋節,古人筆下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亦或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傷感的、思念的、圓缺的。然而除了秋意濃濃讓人思念感懷外,還有一種是對美好事物嚮往的樂趣。

中秋節是兒時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因爲每到中秋節爸媽就會放下田裏的勞作,帶着我和弟弟步行去兩公里外的外婆家過節。在外婆家吃完晚飯,趕回家的時候月亮出來了。爺爺準備好月餅、水果和酒水祭月,一家人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着五仁味的月餅,一邊聽着爺爺奶奶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年年如此,百聽不厭。對於兒時的我,此時滿滿的幸福感,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油然而生。在異鄉一個人打拼的日子,每每看見黑夜中圓圓明亮的月亮,腦海中不覺浮想起小時候和家人一起賞月的情形,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支撐着我走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中秋節自古延續自今,已超越了傳統節日的本身意義。多少忙碌中的人們,因爲這一天一家人從不同的地方歡聚在一起;又有多少人因爲有這一精神支柱支撐着走過多少風風雨雨。我想說留住心中那些美好的場景,孤單時拿出來與自己分享,就像品味一杯醇香甘美的茶。然後充滿力量的去爲下一個目標拼搏奮鬥。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皎皎明月,閒話家常,期盼化身繁星點點,穿梭在宇宙之上,傾醉月光之下,緩了流年,慢了歲月。一輩子不短也不長,願所有在異鄉的朋友,都能停下繁忙的腳步,回家看一看年邁的父母,也讓他們感受一下兒時的溫暖時光。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7

伊春,二零一三年的八月十五,央視的新聞聯播還沒播完,突然停電了,小區內一片漆黑。

孩子們見天氣陰沉的像個水罐子,吃過晚飯就各自打道回府了,家裏就剩下餐桌上碼放整齊的的幾種月餅,和琳琅滿目的水果,就連樓羣裏的野貓也都飽餐了好心人的食物後回到地溝裏安居了。

如果有一輪明月掛在天空,那便甚好,和老伴出去走走,賞賞月,該有多好。可是今夜的小雨稀稀瀝瀝的下個不停,根本找不到月亮的影子,年年央視的中秋文藝晚會今天怕是給耽誤看了。

老伴在臥室小憩,我倚在沙發上微閉雙眼等着電的到來。

周圍好靜,只有牆上的時鐘嘎達嘎達地響着,時間好是凝固了。思緒象水一樣流淌,八月十五雲遮日;。正月十五雪打燈,看來明年的元宵節也不會有太好的天氣了。

我起身,慢慢的走到窗前,沒了電讓我無所適從,沒了電讓周圍靜的呼吸急促。我好像想起了什麼?奧!是過去,是小時候。

那是五十年代,家裏沒有電,只有一盞小油燈,母親每天晚上彎着腰,一隻手撐着燈,另一隻粗糙的手遮在燈火前迎着風把它端來端去,做着白天做不完的事情,我和弟弟都還沒有到上學的年齡,一到了天黑,總是愛蹦蹦跳跳地跟在母親屁股後邊跑來跑去,不是離不開娘,是太喜歡那盞油燈,太喜歡那束燈光了。

母親或是姐姐在燈前做着鞋子,縫補衣服,我便寸步不離的靠在她們身邊,我倆總是搶着拿女人做針線活的那把剪子,時時準備剪掉煤油燈燈捻上燒燬的那一截。經常遭到媽和姐她們的呵斥;“離遠點! 針扎着 !”早晨起來每每都是鼻孔黑黑的。

五十年代末家裏有電燈了,不過晚上九點是要‘走電的’ 那電燈像眼睛一樣一眨一眨的時候,戲匣子說‘今天的節目就播放到這裏,祝大家晚安。’母親就說;“快! 麻溜的,脫衣服睡覺,電要走了。”

我們就像小動物一樣忙不迭的鑽進被窩裏。使勁的閉上眼睛,沒人給講過故事,寒冷的冬天裏,頭和腳都裹在棉被裏面,睡的哈喇子直趟。一覺醒來,滿眼的冰凍窗花一塊玻璃一種花樣,美麗極了!我常用舌頭在上邊舔出一個‘蘋果、’舔出一個‘雞蛋。’

幾十年過去了,生活有了千差萬別的變化。媽媽哄孩子時說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時代真地來了,那時問過媽媽真的會有嗎?媽回答很乾脆;“妄想!”那麼是誰的理想實現,讓我們一同邁進了小康時代!半個世紀的艱辛過後,生活好的不知有多少倍,我們也變得嬌氣了,不是嗎?離了電,。離了電腦,離了手機似乎真的沒法活了。

窗外的雨一刻不停的下着,我隔窗相望,找不到月亮,只是偶爾見到行色匆匆的路人,看到窗外的幾顆櫻桃樹在雨夜的寒風中瑟瑟發抖,隨風搖曳。不,我應該理解爲是那些有靈性的植物,在中秋之夜的相互問候,相互擁抱。

我凝神的看着它們,努力地去解讀去欣賞,似乎聽到了他們的交談。

根說;秋風已告訴我們以後的日子必須把自己埋的更深,才能熬過寒冬。

樹幹說;我們一定要手拉着手肩並着肩,互相依賴着秋風就打不倒我們,冬雪也壓不垮我們。

葉說;珍惜我們今天的聚會,命運註定秋風過後我們就各奔東西了,如有再見時一定不會有今天的模樣了,且行且珍惜吧。

雨,還在下着,牆上的掛鐘渾厚的敲了八下,思緒被鐘聲打斷,我隨手拿起一把雨傘,輕輕的推開門,去感受沒有月亮的雨夜中秋。

中秋節的經典散文 篇18

時間如流水,彷彿是轉眼間, 春去了秋又來,多半年的時光就這樣漸漸的過來了。轉眼到了中秋,中秋節不知不覺的來到了眼前。

太陽慢慢的落下了西山,都說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高掛泛着銀白,星光閃爍灑下了斑駁一片,這是中秋的月亮,朦朧又現月影婆娑,仰望蒼穹,深藍色的天幕明澈如水,寧靜而又深邃。蕭瑟的北風迎面吹來,涼颼颼的感覺,一輪圓月靜靜的嵌在浩瀚的天空中。

記憶的閥門慢慢的打開,兒時的記憶猶如就在眼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北風,一樣的天空,一樣的明月,不一樣的情懷。

我家住在農村,那是物質匱乏的年代,人是貧窮的,在那個解決不了溫飽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親密的,感情是深厚的。那個難以忘懷的年代,也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中秋節這個中國人民傳統的節日,在我們北方,其規模僅次於春節。和春節一樣,也是走親訪友的日子。

那時候是人民公社,以生產隊爲基礎,白天走親戚要和生產隊長請假,一般不批准,而且耽誤了掙工分,白天走親戚的不多,只有晚上才能走親訪友。那時候,無非是帶上幾封月餅(每封兩個,用紙包着,上面是一個紅色的標籤)一點水果。到親朋好友家裏吃頓飯,喝點酒,拉拉家常,談談半年多來各自家裏的變化,家長裏短。親朋好友之間的親情關係,表現的親密無間。每逢到了農曆的八月十一的晚上開始,走親訪友的人們。熙熙揚揚的組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現在,人們富裕了,就連走親訪友攜帶的禮物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過去的幾封月餅,一點水果,現在是一箱好酒,或者一包名茶。差一點的一箱牛奶,一箱八寶粥,兩斤月餅。東西多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淡薄了。多少人把走親訪友看成了一項任務,沒有多少人能和親朋好友在一起吃頓飯,喝點酒, 拉拉家常了。有的人把走親訪友看成是走走形式,走走過程而已。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也慢慢淡薄了。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生活的節奏在加快,爲了生存大家都在忙忙碌碌。親朋好友在一起交流的時間少了,就連中秋節這樣重要的節日,似乎慢慢的也淡薄了。人們與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彷彿也漸行漸遠了。

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社會是進步了,道德卻落後了。物質是豐富了,情感卻談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漸漸地疏遠了。遠遠不如吃不飽穿不暖那個時代了。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難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該發展,不應該進步嗎?

一輪明月當空,我擡頭望着月亮,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中秋節還是一樣的中秋,還是一樣的颳着北風,不一樣的是我的情懷,我多麼想回到從前,回到我兒時記憶的那個時代,回到那個時代的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