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孩子的眼睛教育隨筆

開學第一天的早晨,陽光透過窗戶折射進教室。牆上的貼畫,地上、桌上、櫥裏琳琅的玩具,輕柔的背景音樂……一切都靜靜地等待着孩子們的到來。

跟隨孩子的眼睛教育隨筆

安安是第一個到來的孩子,這個嬌小的女孩由媽媽抱進教室。當我熱情地招呼她時,她仍依偎在媽媽身邊,神情有些拘謹,小手還輕輕地拽着媽媽的衣服,靜靜地聽着媽媽和我的交談。當媽媽搖搖手對安安說再見時,安安的眼睛瞬間紅了,她哭嚷着不讓媽媽離開。我伸出雙手,半搶半抱地接過她,緊緊地抱着她,和媽媽匆匆說了聲再見。

媽媽離開後,無奈的安安趴在我的肩膀上哭泣,我努力輕聲安慰她,但效果甚微。我只能抱着她在教室裏來回踱步。過了一會兒,哭聲漸弱並呈斷斷續續狀,我試圖將她放下,可安安立刻雙手用力圈着我的脖子,整個人“吊”在我的身上,而且又激烈地哭起來,我只能將她再次抱進懷裏。

孩子們陸續進入教室,情緒都不穩定。我能感覺到安安摟着我的手更緊了,我抱着安安招呼着新朋友們,其間我也想讓生活老師先接手安安,但安安強硬地拒絕了,無奈的我只好帶着這個小“考拉”走來走去。

孩子們基本到了。有的在活動區域中玩耍,有的圍在生活老師邊上哭泣,有的自己躲在一角傷心……此時,又有一個哭泣的孩子向我張開雙臂,表示要我抱,我剛伸手,安安就扭擺身子用強烈的哭叫聲拒絕夥伴的“侵入”,但我還是將這個孩子摟在懷裏,並且告訴安安:“老師也要抱抱其他小朋友。”

我無法抱着兩個孩子在教室中走動,於是把他們一起放下,分別牽着他們的小手在教室裏來回地走。我們首先來到建構區,我試圖用玩具吸引他們,想止住他們的哭泣:“安安,我們來搭積木吧。”只聽哭聲更響了。我自言自語地搭建起來:“我造一幢高房子,裏面可以住安安,也可以住老師。”安安依偎在我的懷裏,沒有動靜,積木似乎無法引起她的興趣。

接着,我們又來到娃娃家,我一邊拿起布娃娃一邊對身邊的兩個孩子說:“布娃娃餓了,誰能喂她吃飯?安安,你來試試。”安安轉過頭看看,當聽見讓她喂布娃娃時,她又將頭趴在了我的肩膀上,開始抽泣起來。我和另一個孩子玩起了布娃娃,忽然安安的哭聲中斷了,我再一次試圖讓安安抱抱布娃娃,這次安安沒有哭泣,但還是不願伸出手……

我想盡快讓安安能夠與玩具互動起來。牽着她,我們幾乎走過每個活動區域,美工桌的塗鴉、音樂角的小樂器、益智區的拼板、圖書角的閱讀等,可安安始終不肯離開我,但是她開始靜靜地在我身邊,不再哭鬧。

此時,突然有一個孩子因爲哭泣吐了一身和一地,老師們頓時都忙了起來。當然,我也急忙放下安安過去配合生活老師阻止其他孩子靠近那片區域。我的離開讓安安的情緒又瞬間失控,我用眼角的餘光看見安安站在我將她放下的那個位置跳着、哭着。但爲避免更大的混亂,我已經無法顧及安安的哭叫。

等我協助生活老師處理好嘔吐的孩子,地面也消毒乾淨後,我再看安安,她已經停止哭泣,並且開始關注周圍的環境。看見安安不再哭鬧,並開始關注周圍的玩具時,我心裏暗喜,我沒有立刻走上前去撫慰她,爲剛纔的離開表示抱歉,而是在一旁觀察,心裏還默默期待安安能自己跨出腳步去活動。果然,安安似乎有點按捺不住,走到娃娃家外圍,繞了兩圈後停在了布娃娃的小牀旁……安安開始自己玩了。

安安的變化太出乎我的意料,在這短短的十多分鐘裏,她便能脫離老師。雖然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她的情緒依然在波動,但當安安脫離我的懷抱,接觸玩具時,我認爲她已經邁出了從家到幼兒園的第一步。

我開始深思:導致這個“轉機”的誘因到底是什麼呢?我的思考隨着安安的眼睛開始回放。

安全的“上方”

安安入園時我是她在幼兒園認識的第一個人,她自然而然地宛如溺水者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樣抓住了我,在我的懷抱中尋找安全。由於剛開始,我必須照料其他孩子,只能抱着她走來走去,安安的視線始終落在教室的上方、窗外、門口,她在來來往往的大人中尋找媽媽的面孔,所以她的心情始終是煩躁不安的'。

此外,聲音是由低處向高處傳播的。由於入園初很多孩子因不適應而哭泣,所以,抱在老師懷裏的孩子體驗到的哭聲和嘈雜聲就相比地上的孩子更爲強烈,這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安。

新鮮的“下方”

2歲孩子初入園,會對周圍全新的人、事、物產生一定的恐懼和不安,化解這些消極情緒的辦法除了安慰,就是讓孩子儘快熟悉環境。教室裏的玩具無疑最能夠成爲孩子的夥伴。而在我的懷抱中,安安的視野範圍被提高了,與低矮處的玩具拉開了距離。當我開始牽着安安走動於各活動區域,想尋找她所感興趣的內容時,安安看似不關注、不在意,卻默默熟悉了周圍的環境,我的鼓勵雖然沒有促使她參與其中,但是在我介紹和與其他夥伴互動的時候,她的內心正在悄悄接受,“下方”豐富的玩具在她的心中產生了好奇,隨之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也逐漸消失,這爲以後的活動奠定了心理基礎。

難以抗拒的“誘惑”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毫無選擇地“丟”下了安安,這看來殘酷,但卻給了她自我調節的時間和空間,此時安安的主動性被釋放出來。布娃娃,這個帶着家的感覺的玩具,對她產生了“誘惑”,她的視線也就從我的身上暫時轉移了。

安安的轉變說明在面對考驗時,孩子在得到外界的幫助後最終還是需要通過自己的調整才能逐漸適應環境。那麼,如何才能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呢?

首先我們無法讓孩子在瞬間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但我們有必要、儘可能爲孩子提供一個能滿足他們心理需求的教室環境。

打破秩序的教室

安安剛入園的時候,教室的整潔度和秩序感也約束了她的行爲,會讓她有無從下手的感覺。而當孩子與玩具互動得越多,教室的秩序開始被打亂時,此時安安不再被環境所約束,這正符合了安安的心理需求,於是安安開始自己玩耍。

帶有親切感的玩具

使安安邁開“步伐”的第一個遊戲對象是布娃娃,這對她有種親和力,當她抱着布娃娃的時候,有種熟悉的感覺,那種感覺來自家、來自媽媽。

情緒是可以宣泄的

在觀察中我發現,音樂角的打擊樂器是初入園孩子較喜歡的一個熱點區域,尤其是男孩子。他們經常選擇到這一區域,在敲敲打打中發泄自己的消極情緒。而在“製造”聲音的過程中,也讓他們對這個陌生的環境產生了歸屬感。

其次,在教室中的成人應該引導孩子的視線,而不是佔有孩子的視線。

安安的轉變讓我有意識地對比和觀察了那些持續哭鬧和哭一會即停止的孩子。我發現持續哭鬧的孩子進入教室後,往往都首先把視線定格在成人身上,他們的眼睛不斷地朝上尋求幫助,希望通過哭鬧引起成人的注意。而那些哭一會兒就停止的孩子,則更多地把視線投入到了教室裏的玩具和豐富的遊戲材料。所以,作爲老師,不能一味地用自己的懷抱安撫孩子,而應更多地引導孩子,發現教室裏的樂趣。因爲只有孩子接納了這個環境,才能真正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