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家風隨筆

前段時間,重讀壽嶽章子的京都系列之一《千年繁華》,一個日本的女教授,從出生到去世,一直生活在京都古城,寫這本書時,她住在父母留下的一棟老房子裏已54 年了,這棟房子蓋得非常好,通風狀況不錯,夏天可以不用空調。這書是她回憶自己在京都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喜歡這本書,很大程度上卻是被她的家風和家教所打動。在一個小城,滿滿當當小家情懷和世間情誼。

清白家風隨筆

她說,我的雙親並非生性奢華,但對飲食非常講究。如何吃表現壽岳家的生活精神。

她家裏六席榻榻米中間擺了一張矮飯課,代表着家裏的某種精神象徵。無論是吃飯還是喝茶,全家人都會聚攏在這張餐桌周圍,開心地談天說地。有時候,只需一張桌就可聚攏一家人,可是,很多人家裏有豪華的餐桌,卻常常失去了溫馨的氛圍,這是錢買不來的。

“家裏很多年一直用火盆,生火是父親的拿手絕活,將前一天晚上埋入灰燼裏的火種稍微翻弄一下,添少許木炭,黑炭會慢慢燒紅,熱水壺也跟着發出騰的響聲。烤土司麪包、年糕、魚乾,孩子們圍繞在母親身邊,也常常烤海苔,一有香味傳出,父親就會從書房走出來:煮什麼東西?算我一份吧。”這樣的場景真是令人神往。一家人動手做點什麼,吃是一件共同的事,一件循序漸進的事,一個過程。

還有一些被人忽略的細節,而這些細節也是真正的教養所在。有人說,這是個有教育沒有教養的社會,所以纔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兒童,問題中年,問題老年。

有一個削蘋果的細節:“母親要求削蘋果時手不能碰果肉,切成兩半,果蒂切成小三角形,切半的水果再對切,即可去皮,將切成四分之一大小的水果端出,手碰到果肉,就犯了母親的大忌。現在,每當我看到別人切水果,就會用不懷好意的眼神觀察”。只是一個削蘋果的細節,卻能觀察一個人的教養。就像我看到有的女人把“不抖腿”列入了孩子的家教,一個人,最容易引起別人反感的也是一些細節不到位吧。一個人成不成功並不重要,重要是不要成爲令人討厭的人。

“每天使用的抹布一定要煮沸消毒好幾次,廚房要徹底打掃乾淨,洗菜和洗碗的地方不可混用,錢不可以直接放餐桌上。”他們家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生活紀律。“若非長途旅行,絕不會在電車上吃東西,不僅吃相難看,最重要是非常不衛生。現在年輕媽媽們太漫不經心了。出租車司機說小孩把冰淇淋、巧克力弄得到處是;餐廳裏小孩胡亂碰盤子,玩弄食物,沒有一點用餐的衛生觀念,這是我母親最不喜歡看到的。對於這件事,專注且全心全意。絕對遵守餐桌禮儀。”這纔是家風,從小就要求做到的,長大再去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我在想,爲什麼有些人看上去那麼低調謙和,舒適如沐春風,都是有道理的'。

我記得章子提到的這樣的場景:“春天的時候,母親開始在院子裏曬布,縫衣。我也永遠忘不了母親在茶室中,面向南面窗戶縫製和服的背影,同樣的背影也會出現在書房,她在書房中做翻譯,或替父親的詩集上色。總之,我家的家風就是勤奮、認真地生活。”

勤奮、認真並不是過時的詞,它纔是最好的清白家風。細雨的夏夜,這個住在古城裏幾輩子的人家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們也只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