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鎮過年記的散文

七年級的第一次大考排行,得了全年級第五。同村的小夥伴無比自豪,幾十個村子來的學生,你第五,擊敗了多少個村子啊。

關於小鎮過年記的散文

此刻,大部分的同學都做了沙縣小吃,掙多少錢,能不能買得起房,能不能開車回來過年,成爲大家眼中成功的標準。當年排行榜上的格局,就這樣以一種新的標準被重新排布。

當年排行墊底的學生,如今叼着煙挎著名包,趾高氣揚的出此刻我們的眼前。[由整理]

我不喜愛學生時代排行靠後的'學生卑微的自我定義和好生差生的天然分類,但也反感此刻唯財物論英雄的銅臭味。

掙錢是衡量成功的標準嗎?一位國中同窗的回答很機智:當你的影響力大於金錢對人們的刺激的時候,錢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反之,是。

很接地氣的回答,不裝文藝也無銅臭味。

十多年前的山村,大家還在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耘,我們得到的教誨永遠都是:學習是走出農村,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短短不到二十年光景,人們不再耕作,紛紛背上行囊,出此刻城市的餐館,工地,連回家過年時的拉家常都多了很多時髦的語彙。

再之後,第一批勇於創業的鄉民,穿着皮衣,攜帶鉅款在家鄉的賭場上揮霍時,人們知道,原來沙縣小吃能夠這麼快的掙錢。

於是,沙縣小吃成了改變家鄉格局的經濟旋風。幾乎是傾城出動,男生們攜妻帶子,信心滿滿地出此刻城市的一家家沙縣小吃的竈臺上。從前趾高氣昂的公務員,農民,小商鋪老闆,教師,大家在竈臺上下餛飩時最後實現了人人平等。

掙錢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衣錦還鄉,向鄉里鄉親昭示天下:我有錢了!於是,村子裏多了好多氣派的磚房。

再之後村子裏的人想要住在鎮上了,鎮子裏的人往縣裏擠,縣裏的往市裏去。房地產這樣的新名詞出此刻安寧的小鎮,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街道上多了許多陌生的面孔(他們是那些成功由村子擠向鎮裏的先行者)。

住進格子房的人們不再熟捻,關上門過自己的日子,傳統的過年方式變得瑣碎而逐漸被拋棄,看望老人不再是走親串戶的原因,退而成爲不得不維持舊禮的掙扎。飯桌上討論的話題不再是家長裏短而是如何掙錢,兄弟姐妹們有了自己的手機世界後也就不再如童年那般嬉戲打鬧。

大家都在說,長大後過年怎樣越來越沒有年味。。。

如果那些傳統的元素慢慢在所謂現代元素的擠壓中逐漸消失,那麼我們的過年除了是另一場功利的聚會外,還剩什麼?

不是“年”本身沒有年味了,而是我們心中沒有年味罷了。

當我們在河邊散步,遇到那些以前熱絡聯繫但如今久不聯繫的親戚時,那種連打招呼都覺得尷尬彆扭的感覺,實在難免讓人唏噓不已。

我們的人情味去哪裏了?

而從前的溫暖,是此刻這些“所謂成功”能夠帶給我們的嗎?

過年過年,還是過自家的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