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秦皇宮散文

對於一座城,用心觸摸潛滋暗長的文化古韻,就能觸摸其靈魂;對於一個旅人,雙腳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風景。在當下的雨季,一次次行走在興安縣城,一次次披着綿綿細雨,穿過車水馬龍的現代化街道,便進入了興安的城中城——秦皇宮。

興安秦皇宮散文

置身秦皇宮,我常常驚詫於它置身鬧市而獨有的幽深古韻,驚詫於它撲面而來濃郁的秦文遺風。對於每一個初來的訪客,你怎麼都不曾想到,就在近於咫尺的喧鬧之間,一座古韻猶存的城中城會有如此斑斕的生命。漫步其中,重建的“北城門”赫然而立,周邊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組仿古建築層樓疊嶂,樓臺亭閣,錯落有致,不經意間,便進入了“借我一日,還你千年”時空穿越境界;不經意間,一股濃烈的帝皇氣派、皇族奢華便隨着雨絲沁入全身的每一個毛孔。

一個人,一座城,一種文化,一種韻味。掬一捧在古靈渠緩緩流淌的清泉,一擡頭,似乎就能感受到秦皇嬴政偉岸身影在清澈的水面盪漾。一條流淌2000多年的古老靈渠,承載的自然不僅僅是秦皇嬴政的雄才偉略,它還承載着一座城的歷史脈絡,承載着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相交融的悠遠韻味。

用心觸摸一座城,可以是不經意間的任思緒信馬由繮,神祕飄渺;但觸摸秦皇宮這樣一座別樣的城中城,則可以很具體。譬如,你可以在小憩之際,到城門口的六垌貢茶店內品茶。據說,此茶生長於越城嶺上,是常年浸潤於雲山霧海的一種神奇樹葉。其特點是久煮不爛,茶水一週不餿,湯色呈金絲黃而透明,有提神消疲、健胃清腸等衆多神奇功效。癡於長生不老的秦皇嬴政是否聞其清香而常飲已無據可考,但它作爲清朝的貢品茶,被天朝達官貴族頻頻享用,則是《興安縣誌》明確記載的真實過往。

當然,如果你的肚子經過六垌貢茶的浸潤之後有些餓了,可直接步入對面的秦城酒店。在這裏,你可以清點生長山林田間的各色野菜,也可以隨意享用極具興安特色風味的老鴨湯等一應俱全的本地佳餚。如果還嫌不夠,則可溯渠而上,在九井坊悠閒地坐下,在這裏享用數十位來自民間的“美食家”,爲你烹製一樣樣香氣四溢的小吃美食,在這裏,相信你的味蕾會在興安特色美食的誘惑下全方位舒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一襲煙雨一座城。觸摸一座城,唯有觸摸其歷史,感受其文化,才能走近其靈魂。興安這樣一座古城,自然有其靈魂——靈渠,而秦皇宮則是它的眼睛,它的窗口。靈渠承載的是歷史的悠遠厚重,秦皇宮承載的則是文化與韻味。來到秦皇宮,你可在城門口拾梯而上,到最具興安文化藝術特色的興安文化藝術沙龍,一邊品茗小坐,一邊閉目傾聽悅耳美樂。在這裏,不僅集聚了興安小有名氣的書畫名家精品,還可以通過欣賞本土攝影師拍攝的照片,一窺整個興安的各色美景、風土人情。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選購幾枚本地集聚的奇石,或是一件你中意的本土工藝美術作品……這裏,你可以看到整個興安的縮影,興安的文人墨客以及來自各地的文人騷客在此舞文弄墨,小聚品茗,談古論今。如果你來得夠巧,可以參加由本土國學研究中心——靈渠國學研究中心在這裏舉辦的國學講座,也可以一睹由本土書院組織舉辦的各種書畫展覽。如果還不盡興,你儘可朝着水街方向溯街而行,眼前一家家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店鋪,書畫、手工藝品、十字繡……琳琅滿目而又物美價廉。

文明,可以是承襲,但更爲現實的大可是融合,秦皇嬴政當年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兩水,才使得當時的中原文明流入嶺南,才造就了今天包容的嶺南文化。在秦皇宮,人們可以品鑑傳統的秦風建築,品鑑書畫、工藝、美食等等極具傳統色彩和地域風格的本土文化,也有隱藏於宮內彰顯現代小資風采的咖啡屋,更有張揚當代青年個性的“夜貓酒吧”……秦皇宮,這座明珠般鑲嵌於古老靈渠之畔的城中之城,既可遍覽傳統文化怒放的繁華,又能找到古老的秦文遺風與現代文明的契合節點。

由此,讓人不禁又回想1200多年前,當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將關注的目光投向興安時,他最爲關切的竟不是靈渠,而是當時興安城北面一座普通城門,並由此引出一段爲官之道的佳話……在興安縣城著名景區——水街入口處,重建的“北城門”赫然而立,入北城門,秦皇宮前的靈渠岸邊一塊高約2米的方形天然巨石上,刻着柳宗元當年寫下的《全義縣復北門記》。“全義”,即唐代的興安。讀罷全文,一段發人深省的往事,彷彿又在這古色古香的秦皇宮重新浮現出來——

唐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因得罪權貴被貶至永州。這一年,隨同他前往永州的表弟盧遵被任命爲全義縣縣令,柳宗元欣然送盧遵走馬上任,並鼓勵盧遵“宜奮翼鱗,乘風波”,成就一番事業。

盧遵抵達全義縣城後,興致勃勃遊覽全城。當時的全義縣城爲唐初大將李靖所築,相當雄偉、嚴實。然而,盧遵卻發現一個怪現象——整座城只有東、南、西門三面開城門,北門被封閉着。詫異之下,詢問當地人,得知這北門已經封堵100多年!原因是當初全義的當政者聽信風水先生“巫言”——若開北門,邪氣將隨之而入,不利於政令施行,財氣、福氣也會因此散去……由於北門的封閉,居住在北面的百姓進城、出城都要繞道而行,十分不便,怨聲載道。

在多次諮詢手下官吏之後,盧遵力排俗見,重新開啓北門。北門一開,百姓興奮不已,奔走相告,慶幸有了盧遵這樣一位爲民着想的父母官。柳宗元得悉此事,欣喜之餘寫下《全義縣復北門記》,對盧遵“由道廢邪,用賢棄愚”之舉大加讚賞。

跨接龍橋,承靈渠韻,如今,傳承秦漢文化又點綴當代文明的秦皇宮,已經成爲興安居民和四方遊客生活、休閒的樂園。“行盡靈渠路,興安別有天。徑緣橋底入,舟向市中穿。漿腳揮波易,蓬窗買酒便。水程今轉順,翹首望前川。”沿靈渠行走於秦皇宮商鋪、亭臺、拱橋之間,清代詩人蘇宗經所描繪的古靈渠意境又重現於眼前。

“遇見她時歲月靜好,想起她時香遠益清。”愛上一座城是因爲一道美麗風景?還是一個感人故事?抑或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

興安人在靈渠邊重建北門,在秦皇宮前立起柳宗元《全義縣復北門記》石碑,自有深意。當今每一位爲官者,心中是不是都應該矗立起一座爲百姓而開的“北門”呢?

(蔣子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