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5篇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

夕陽夕下,雁雀歸巢,又是那座熟悉的古園,那被夕陽拉得長長的身影,他靜默,無語,深邃的眼眸似將夕陽的腳步停駐……

生命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忙碌的,當然也是粗疏和浮泛的,而我們常因此獲得幸福感。

但對於“他”——史鐵生來說,生命是個苦難的過程,也是一個超越苦難的過程。

初識史鐵生是在中學課本中,同是《我與地壇》,只不過僅僅是一個選段,那時的我對他的印象只是一個文章寫得好的殘疾人罷了,殊不知他那崇高的人格和對生命的感悟。而今我有幸再次拜讀這位偉人的文章,內心不覺被一股洪流般的力量驚醒,放眼人生,感悟生命。

十二歲,正是浪漫的青春時代,正是做夢的季節,用他的話說,正是最狂妄的年齡,而他卻忽地殘疾了雙腿。他無奈,他徘徊。放眼人生未走過的路,他沉淪,而這時地壇卻成了他唯一放飛思緒的地方,也是他涅槃重生的熔爐。

雙腿殘疾,無助的他只能將自己僅存的一點生活的勇氣獻給了這座園子,他見證太陽升起,目送夕陽西下,春夏秋冬從不間斷,以彌補內心對現實的膽怯。但是他並不是庸庸碌碌,他思考人生,思慮生活,不僅爲他自己的下半生,更因爲他並未放下希望。

在這座園子裏他見證了太多,思考了太多,既有夜幕間散步的夫婦,陪伴他愛唱歌的小夥子,當然也有曾經讓他一見傾心氣質不凡的中年女工程師,還有一對天真無邪的兄妹。但是歲月流逝,當陪他唱歌的小夥子離去,中年女工程師逃出他的視線,他看到了世事的變化;當他看到多年前曾經撿“小燈籠”的小姑娘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來園遊玩,遭到幾個人的戲耍,只因她是一個智障少女時,他看到了漂亮和智障並存對一個人的傷害,看到了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冷酷。他反觀自己慶幸自己並不是精神上的殘疾,因爲對於他來說廣闊遼遠的精神世界纔是自己真正的樂土。他看到了社會中的弱者(也包括自己)並沒有被時光拋棄,他曾經抱怨上帝,爲什麼將苦難帶到人間,爲什麼不將殘疾徹底消除。但是他看透了——一個沒有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肥力的沙漠。他終於認爲上帝是對的,差別永遠是要有的,人類的全部曲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最終,他接受了苦難,選擇了寫作,用筆書寫自己的內心,用心詮釋生命的真諦。

殘疾使他涅槃,地壇正是他的跳板,恰是如此,他審視世界,審視自我,思索死亡與生命,他用自己的經歷來感悟生命,不只是他的生命還有在地壇古園中來來去去的更多的生命。

在他的文章中我讀到了生命,讀懂了生命,更主要的是他對待生命的那份純真。生命是延續的,正如他在文中所說:“那一天,我將沉默地走下山去,拄着我的柺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涯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他對死亡的詮釋正如朝陽,終有光照大地。

對於我們,生命只有一次,我們需要的正是那份自強不息,那份對待生命的純真,不讓時光白白流逝,不讓自己的青春變爲一個個的遺憾,享受生命中的歡樂也要去享受生命中的苦難,五味雜陳,又不失價值方能使生命綻放出最華麗的光彩。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2

人生最大的災難就是心靈的災難,如果心靈堅強,沒有什麼能讓你流淚。

——題記

我的腦海裏總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一座古老的公園,許多高大的楊樹屹立於其中。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灑在草地上,形成一點一點的光斑。園子的角落裏遺落着一口廢棄的大銅鐘,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每一日,不論晴天還是陰天,總會有一羣各行各業的人來到這個園子。——不錯,這就是史鐵生筆下的地壇。

最近趁着有空,我讀完了《我與地壇》這本書。讀完以後感觸特別深。文章主要記敘了作者在地壇發生的往事,表達了作者對地壇的懷念。史鐵生的一生坎坷不平。他21歲時,便失去了雙腿,這對於他來說簡直是五雷轟頂。在他23歲時,母親又與世長辭了。從此以後,他便立志,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當讀到“我一心只想着寫小說,彷彿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時,我心中一震。一個身體殘疾的人,面對這樣的挫折卻還能堅持寫文章,想着自救,從困境中走出,這是何等的心態!如果我們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挫折,挫折還能將我們擊潰嗎?或許,我們經歷的所有困難與挫折,不論它顯得多麼重要,在人生的長河中,都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七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我因沒有認真複習而考砸了。考完後有一段時間我總在反思和懺悔。現在回想起來,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它,就會發現,自己不應該沉浸在一時的痛苦之中,而應該吸取教訓,爲下次考試提供經驗。失去預料的美好,我們卻會得到意外的驚喜。就像如果你失去了太陽,你還有機會看到月亮;如果你失去了月亮,你更容易看見天上的繁星;如果星星也沒有了,你可以享受寧靜的夜空。

端正心態,方能戰勝挫折!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3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以飽含深情的筆墨,通過描寫地壇景象和想象與園神對話的過程,抒寫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生命的透徹感悟。正如百度詞條是說的:"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裏獲得了某種啓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在《我與地壇》一文中,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作者主要在文中回顧了最爲關鍵的三個問題:要不要去死?爲什麼而活?以及作者寫作的目的。作者在文中寫道:"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作者說他看穿了死是一件無需乎着急去做的事,其實想要訴說的是,既然無需乎着急去死,我們就應該活下去,延續自己的生命。

"爲什麼要活下去試試呢?好像僅僅是因爲不甘心,機會難得,不試白不試,腿反正是完了,一切彷彿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麼損失。說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呢是不是?"

這段直白的語言,卻點出了人的本質:慾望,人爲慾望而活。"不甘心"是啊,每個人都有他的慾望,都有他想做的事,都有他的追求。那些看破紅塵,無慾無念,清高自居的聖人,對這個世界不會有任何價值。死神只會立刻把他們從這世界上帶走,因爲他們要真正地做到毫無慾望,連活下去的慾望也不會再有了。我們不甘心碌碌終生,我們有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們盡其所能,而世界就是在慾望的基礎上發展和延續的。

"不試白不試"、"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麼損失。說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呢是不是?"人活在世上,總要有作出行動的時候,只會思考卻不行動的人比不經思考,用本能作出行動的人更沒有價值。而"試一試"這種心理,正是人們成長和提升的關鍵,在嘗試中提出問題,在嘗試中獲得經驗,你的價值才能得以提升。即使有些事情做了也不一定成功,但是所有事情不去嘗試的話,就永遠不會有結果。

我們應該親手把握自己的命運,用自己的雙手實現我們的追求,開拓人生的道路!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1990年寫的一篇散文,他說,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他20歲時因插隊得重病導致了雙腿癱瘓,回京後就經常搖着輪椅到地壇——這個離他家最近的地方,一個人靜靜地思考,關於生與死的問題。他說,

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 ……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裏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爲落寞的時間,一羣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

接着,他寫道,現在我纔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裏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裏整天都想些什麼。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裏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麼話都不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爲她自己心裏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着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後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他寫道,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裏,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着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擡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裏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爲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麼大。”我放下書,想,這麼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看到這裏,我不禁讚歎,偉大的母親,心情焦慮的母親,如此周到的母親!

這段他寫得最美,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盪着串串楊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着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春天是臥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裏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裏,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黴的東西;冬天伴着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並不發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羣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乾淨的土地上的一隻孤零零的菸斗。

因爲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

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爲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在史鐵生20歲就再也不能邁開雙腿時,在他20歲就永遠坐輪椅出行時,在他身體和心靈都最艱難的時刻,可以說,地壇是史鐵生的朋友,他經常到這裏靜靜地思考,決定堅強地活下去!是母親的愛,朋友們的愛,他對生活的愛,對地壇四季輪迴的愛,對大自然的愛,支持着他活下去,並且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他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這些正常人日益幽暗的內心。

在他的所有文章中(不僅是《我與地壇》這一篇),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在社會上消費主義氾濫的時刻,史鐵生卻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爲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着,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看了這篇文章,我很感動!是啊,生活中總有許多不如意,但史鐵生的生活應當比我們更難啊,我們要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磨難,生活中的挫折,生活中的`不美滿,好好地生活,努力地生活!

史鐵生已於20xx年12月31日因病離開人世,但他永遠活在熱愛他的作品的讀者心裏!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5

引:劉老師推薦我讀《我與地壇》。我很幸運地在世界讀書日未到之時,很純淨地讀完,一遍又一遍。他說,告別最親的人,是人生一關。經歷這個過程,人才真正長大。不破生死觀,人生很痛苦。於是,一邊修復,一邊安之若素。

“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它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一種空間,讓自己與心靈對話,隱喻着不羈的靈魂與向死而生的覺醒。這樣的散文,很魔性地在某個時刻抓住你,洋蔥一般剝開你的心。生活中的灰,讓心荒蕪;人生中的善,又讓心不曾衰敗。

人在疼痛的時候,會生髮很多吶喊或者尖叫,爲的是緩解恐懼和感覺,讓疼不那麼疼。可是也有時,你找不到任何一個詞來表達那種痛楚。疼痛,甚至是難於疼痛的,只有你又被疼痛刺痛,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疼痛,然後,不疼。想起媽媽對史老的喃喃自語:“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沒頭沒腦的悲傷。你有多少貪戀母愛的回憶,她就曾有過多少勝於你難過的哀傷。追思無益。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沉浸的痛苦,是最痛最苦的哀傷。強化着苦和痛,找不到靈魂行走的方式。更迭的記憶是憂傷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刺痛,又不斷刺痛記憶,讓憂傷在不斷的放棄中修復、撫平和重生。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人生經歷中有一大部分稱之爲閱歷的話,我想貫穿人經歷的最認真的就是這句話。時間教學會人成長和沉積,也教會人取捨和選擇,更教會人如何做一個認真的人。經常有人說:我們至少要做到不給別人添麻煩。我卻認真地跟同事說跟朋友說:讀後感以後不要輕易說這句話,因爲這句話要求太高了。如果想說,就說,儘量少給別人惹麻煩。到了這個年紀,不再擡槓;若是到了花甲之年,不光這句話,我想很多話我都不敢說了。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它教會了我牙牙學語,最終教會我恭默守靜。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柺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而已。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6

那是一節語文課,老師給我們推薦了《我與地壇》這本書。當我第一時間看完這本書後,心中不由得萬分感慨,這書,真是不一樣啊!

《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在21歲時雙腿癱瘓,在人最有活力的時候,患了嚴重的腎病。他稱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別人勸他去拜佛,去算卦,他不去;但他又是一個“信命”的人。因爲他的觀點是:一個人只有一條“命中註定”的路。不過,他“信命”不代表不會和命運抵抗。在幾次悲觀地欲自殺而未果後,他總算覺悟道:無差別不世界。隨後,在一身重病下寫出了《我與地壇》這本記錄了他整個辛酸生活的鉅著。

《我與地壇》中講述了作者在雙腿殘廢下,又找不到工作與去路,兩重絕望之際,“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散文集的十幾年裏,就再也沒有長久的離開過它。作者從這滄桑古老的園子中得到了人生的啓迪。

我把史鐵生和自己比較了一下,只是一下,就放棄了。因爲越看,雲與泥的差距就越遠。史鐵生在生命本該最精彩的時候重病纏身,最後仍不放棄希望,我在生活中只要碰到一點小困難就退縮;史鐵生雙腿殘疾,仍然堅持寫作,我呢,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史鐵生在困境中能夠自悟出人生哲理,自我安慰,而我只會愈來愈消極,事情搞砸了就怨這怨那。

從今以後,我要學習史鐵生的堅韌、頑強、不屈不撓並“破後而立”的精神,懂得不被世上的“不公平”所困惑、影響,並且能夠在逆境中尋求機遇,衝出困境。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7

作者以地壇作爲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

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

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

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爲穩重、深情 。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8

每個人,都不應只會享受親情,沐浴在其中,而不知感恩。——題記

在老師的指引下,我捧起了《史鐵生作品精選集》,這一捧,便是一段淪陷。

那一章章的段落,一節節的文字,讓我不惜廢寢忘食,如飢似渴。《我與地壇》中的每個字句,都像一顆顆銳利的小石子,直擊心門。就像是用了最平淡的語氣,敘述了一個最痛心的故事。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纔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緩緩讀下,用盡自己最真摯的情感。這樣,我彷彿就能看到,夕陽下,史鐵生靠在椅背上,是夜了,他迷惘地睜開眼望了望四周,孤寂、淒涼就這麼瞬間蔓延全身。淚水早已充斥整個眼眶,卻又慌忙抽出手抹掉,被同學看到,免不了一頓笑話。可一個人,究竟是受到了多大的打擊與痛苦,才能如此平淡?嗯,大概,是已經痛到已經麻木了吧。

放下書,走到欄杆旁,遠處的太陽即將要消失,可它還在用自己最後一點的光芒普照大地。和清晨不同,此時的陽光色調更暖,宛如一個個治癒的小精靈彙集在一起,驅走了心中的無限悲哀,只剩萬千感慨。

人的這一生啊,由父母撫養成人,其中發生的太多事,都已逐漸淡忘,可又從生活中那些小事,或是從中的一絲細節,都能體會到深沉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的感想,無時無刻都能提醒着自己,或是看了這篇文章的你們:懂得感恩。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9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裏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拉臘的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爲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髮”,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爲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裏立即涌現出朱自清散文裏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爲我織毛衣,深夜裏爲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自己了卻了生命,逃離了痛苦,卻把痛苦轉移到母親身上。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爲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親註定成爲世界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爲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她爲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爲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爲了自己活,也算是爲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說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爲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爲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永遠在天涯守護着他。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很多東西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貴,但有時已經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且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

其實史鐵生在文中不但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還有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女孩的關愛以及作者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等等,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溫暖社會關係,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文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同時,還告訴我們對待突來的不幸要冷靜地思考,不要魯莽行事。有時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別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鐵生在突然失去雙腿時,脾氣變得很暴躁,喜怒無常,對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經過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過了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識到那樣做都無濟於事。於是,他選擇了冷靜思考。

其實,冷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冷靜心態的某種崇敬。史鐵生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說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鉅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裏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冷靜和坦然。,《我與地壇》都給予我們了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要堅強。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0

我在這個暑假拜讀了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該作品被譽爲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爲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記得有人說過:要想了解一部作品,必須要了解作者本身。所以在讀完這一部經典作之後,我也瞭解了一下史先生的人生經歷,從而對這作品有了更深一部的體會。

史先生在21歲的時候,雙腿便癱瘓了,接着又患了嚴重的腎病。這對於正值年壯的小夥子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史先生就是在這種苦難的折磨下逐步成長爲一位著名的現代文學家。這也印證了一句話:苦難鑄就天才。但這種天才畢竟是少數……

該作品大致可分爲三部分,分別是對母親、地壇和對人生的思考。而我也將分別談談對這三部分的感受。

一、 對母親的後悔

俗話說的好: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當史先生雙腿癱瘓後,我相信,她的母親一定十分悲愴,一定會痛罵老天爺爲什麼要拿去孩子的雙腿而不拿自己。但,雙腿失去已成事實,面對處於崩潰邊緣的孩子,身爲母親的她還能怨天尤人嗎?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把悲傷埋葬起來,爲孩子撐起一片天!

從史先生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史媽媽是一個十分理智的人。她知道孩子心理苦悶,但不會過度地關心,她會給孩子留下尊嚴和空出一片思考的空間。她的這一番舉措,也是幫助他孩子成爲作家的重要條件之一。

“人,都是等到東西失去後纔會後悔。”當史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便一直躲藏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當史媽媽離世後,就埋怨老天爺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也許正如史先生所說的: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但我認爲:她看是時候放開保護孩子的雙手了,便要求上帝召自己回去。母親,是一個艱辛而偉大的工作。從母親知道孩子存在的那一刻開始,肩上便有了一輩子不可推卸的重擔。是一輩子不可推卸的重擔啊!在我們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來說,當然無法理解。

總而言之,趁我們的父母仍然健在,我們要竭力地去孝順他們。這話從國小開始,講了不下於一萬遍,但還是有說的價值。希望史先生對母親的懊悔不會重現在我們的身上。

二、 精神家園

題目爲《我與地壇》,可見地壇在史先生心目中的位置。

在這座廢棄的古園裏,史先生的苦悶得到了釋放,精神得到了振作,這是他“逃避世界的另一個世界”。“逃避”,雖然是一個貶義詞,但在我看來,那是拋棄世俗目光從而達到一個更高境界的做法!

在這古園裏,有把每一個坎坷都映照得燦爛的落日,有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的雨燕,有活潑亂跳的小孩子在冬天留下的腳印,有鎮靜站立着的古柏,有經歷過暴風雨的洗禮後殘留下的草木土氣味,有落葉飄下播散出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有每天堅持逆時針繞園子的老夫婦,有熱愛唱歌卻怕羞而不敢跟史先生結識的小夥子,有腰間常掛一個酒瓶的老頭,有單等一種過去很多而現在非常罕見的鳥的捕鳥的漢子,有盼望以長跑成績來獲得真正解放卻始終沒成功的史先生的朋友……地壇裏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可愛、那麼的美好。

我也有一個類似於這樣的精神家園,但還不完善。這精神家園,便是我的家!你們或許會取笑我,但我的家,我的家人,家裏的一切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如此的親切,如此的真實。“不管發生了什麼事,總有一個家在等你。”

三、人生的問題

莎士比亞說過:“活着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

而在《我與地壇》中,史先生爲這個問題提供了其中的一個答案:”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死是一件無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便決定活下去試試。”“活下去,好像僅僅是因爲不甘心,機會難得,不試白不試,腿反正是完了,一切彷彿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麼損失。說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

史先生的殘缺,令我想起了劉偉——20xx年中國達人秀冠軍。他10歲便失去了雙臂,年紀比史先生還小。他有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着!”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啊……而史先生卻是長篇大論……但也不能輕易否決史先生,畢竟劉偉是21世紀80年代的青少,或許劉偉是在史先生作品的鼓勵下才走出了困境呢!

史先生還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幹嘛要寫作?”他的第一個回答是:“讓別人羨慕我母親。”第二個回答是:“寫作是爲了活着。”我現在是一位學生,如果我去問另外一個學生:“你爲什麼要讀書?”我想百分之七十多會說“家人要我讀.”這個回答跟史先生的第一個回答差不多吧!雖儘管史先生的回答更有深度,但都是爲了別人。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多則可能說:“爲我自己!”

總之,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在於用心靈品味人生之美。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1

“嗩吶聲在星光寥寥的夜空裏低吟高唱,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而纏綿時而悲涼,或許這幾個詞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聽出它響在過去,響在現在,響在未來,迴旋飄轉自古不散...”這是《我與地壇》中作者對深夜嗩吶聲的描寫。

史鐵生的文章大多悲涼,討論的都是有關生,死,與愛等高大,遙遠的問題,其語言優美,舒緩,言辭中蘊含許多十分高深的哲理,看似遙遠實則親近,給人以“看透紅塵”的感覺。

親人給予的愛是無窮的,人人亦如此。我一直認爲,親人的離去會帶給我們與衆不同的認識與體驗:許多人在剛剛失去親人後會悲痛欲絕,而時隔一些時間後,情緒便會慢慢平緩下來——這種感覺是平時體悟不到的。史鐵生殘廢了雙腿,情緒十分不穩定,他母親去世後,纔會靜下心來慢慢體悟近些年來母親對他小心的,默默的愛與關懷...

文中提到的那條“母親盼我找到的路,”其實在文中並沒有給出答案:母親順着我的車轍細細尋找,慢慢尋找,究竟是爲了什麼?

我認爲,她是想讓我在她不在的時候,好好地活下去,快樂地活下去。

幸與不幸

每個人都有不幸與幸運,作者在雙腿癱瘓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認爲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可他又是幸運的:他有地壇。比起母親無微而至的關愛,地壇更像是一個博物館,教會了他許多道理。一對十五年來與作者一同散步的夫妻,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一個愛喝酒的老頭,一個素樸優雅的中年女工程師。從形形色色的人中,史鐵生體悟到了生命的美好與絢爛。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多年前遇到的弱智小姑娘,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這兩樣東西都給了她:世界上必然存在差別,所以並沒有幸與不幸之分,全部聽憑偶然。

那如何拯救不幸的命運呢?文中同樣沒有給出答案。其實不幸的人不僅是用來襯托那些幸運之人的,他們自己還有的無窮的精神價值。

生與死

活着不是爲了寫作,而寫作是爲了活着。活着,就好比一場演出,那些在演出中激情四射的人,像是被演出控制的人質;那些懂得欣賞的人,是因爲他們看透了激情的人賣力演出的原因。作者懂得這點後,像看穿生死後,變得輕鬆。人真正的名字是慾望,我們即是在舞臺上被控制的人質,也是臺下那看透紅塵的觀衆。

如何在保留慾望的同時保留人生?不要做離舞臺太近的倒黴觀衆——不要把自己全身心投入進那項你爲了活着而做的事情。重了,就變成人質,輕了,就變成觀衆,就像作者寫作是爲了活着一樣。

地壇

太陽,即是夕陽,也是旭日。作者也一樣:曾經,他是一個歡蹦的孩子;如今,他是“不要命”的情人,漫長的時光從指尖稍縱即逝;未來,他是一個拄着柺杖的老人,不捨,卻依舊無可置疑地熄滅着走下山去。

地壇,是他童年的玩伴;地壇,是他對母親的牽掛;地壇,是時光流逝的見證;地壇,是生與死之間的留存。

這世間,他已經呆了很久了;這世間,他已經一個人跑出來玩很久了。他思念在大山另一邊的母親;終有一天,她會喊他回去。

生死,就像一座大山,橫在眼前,正如文中所說:“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爲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2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麼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麼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於是便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複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着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誇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蛻。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寫字的作家。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爲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几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於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於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並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麼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鬱的心中重新閃現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麼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爲母親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而這種愛鼓勵着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着。

爲了母親,爲了親人,爲了自己的夢想,爲了自己未盡的責任,讓我們都好好活着。相信,我們一直都在路上!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3

記得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大意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如果一個人在身體上有比別人更大的缺陷,那是因爲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我想史鐵生就是一個有着特殊芬芳的蘋果。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而在他最低迷的歲月裏,地壇這個荒蕪的古園成爲了他最大的精神寄託。在人生巨大的挫折面前,有些人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拉臘的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而史鐵生在長久的思考過死亡這個問題之後,選擇了勇敢的面對。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回想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當屬“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我們都是由母親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她們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我們身在她們給的愛其中時,不見得會真切的體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實是一句貨真價實的寫實。史鐵生也是在等到母親去世後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而這些心情,都不是當時那個一心躲在地壇中想要逃避世界的兒子所能體會到的。這位偉大而痛苦的母親,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在面對一個自己幾近瘋狂幾近崩潰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爲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人世間最大的無奈就在於,你最想做的的事情,是當初自己最不屑一顧的事情。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知道兒子不再封閉自己不再怨恨世界,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

多少的日子裏,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連在一起,體現的是她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明朗和歡快;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的追索人之爲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是一種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勇氣與執着。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4

早聞史鐵生先生《我與地壇》一書,一直沒能有機會看看,這個寒假通篇讀完的,竟也只有這冊書了。

先生文章中出現過多次地壇的描述,春夏秋冬,得意失落,好似地壇成爲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想我是敬慕這種人的,在世間能找到這樣一處靜心的林子,能坦然道出:不再是我在地壇,地壇在我這樣的句子。

先生文風婉轉靜寂,帶着通世的透徹。

其中有一句話我抄過很多很多遍。

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的離開它,

我會怎樣想念它,

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

我會怎樣因爲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世人多愛傾訴相思之情,恨不得日日爲此丟魂,夜夜爲此洗面纔算相思入骨。

哪怕有一夜沒能午夜回魂,都好似感情不夠濃烈。

然而真正濃郁深沉的思念,是道不明說不清,容不得半分矯情,做不到頻頻回首的。

原諒我才疏學淺,

我能想到這般描寫思念不敢入夢的。

唯史鐵生這句

和元稹的“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15

國小的時候便學過這本書裏的一篇文章,可惜總是沒能有機會讀完全書。這次終於有幸將它看完,記得那時候我們經常拿這些古今中外身殘志堅的名人作爲作文裏的常用素材。什麼司馬遷啊,史鐵生啊,海倫凱勒啊,霍金諸如此類的人物經常都是我們作文本里的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那時的我除了對他們的堅強和堅韌不拔感到敬佩以外,多是驚歎他們的才華橫。有時我會豔羨他們的與生俱來的一種天分,並時不時苦惱自己的天分和才華究竟是何物……

漸漸地我除了對他們感到敬佩以外,也慢慢地通過對他們作品的瞭解更多地是一種對他們能如此去觀察去思考去記錄感到不可思議。我們身邊都曾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有趣的事情,當時看來十分難忘的事情……然而我們總是對這些習以爲常,讓這些點綴了我們生命的小美好從指尖溜走,從腦海中漸漸淡忘出去。這或許也是我們淪爲極其平凡甚至平庸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需要更多從生活中觀察,不斷地去思考以便與自我進行對話,才能不辜負每一段我們經歷過的美好歲月,從生命存在的細枝末節感悟生命的快樂,追尋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