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驗總結1000字

《國中生學結》

學習經驗總結1000字

學習方法要因人而異,因學科而異,正如醫生用藥,要對症下藥不能千人一方。同學們應當從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情況,發揮特長,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的有效方法。跟據我實際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

1.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學習任何知識,必須注重基本訓練,要一步一個腳印,由易到難,紮紮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鶩遠,前面的內容沒有學懂,就急着去學習後面的知識;基本的習題沒有做好,就一味去鑽偏題、難題。這是十分有害的,也是不切實際的。

2.學習必須勤于思考。中學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在這個期間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種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一個問題可以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3.學習必須一絲不苟。學習切忌似懂非懂。例如,習題做錯了,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發現錯誤並改正它。要在國中乃至國小學習階段就要培養這種本領。這就要求我們對解題中的每一步推導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依據,不能想當然。

4.學習必須善於總結。學完一章,要做個小結;學完一本書。要做個總結。總結很重要,不同的學科總結方法不盡相同。常做總結可幫助你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形成較完整的知識框架。

5.學習必須持之以恆。俗話說“鐵棒磨成針”。所以,最好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嚴格要求自已是否完成了學習計劃。總之,學習不能只憑熱情,三日打魚,兩日曬網是做不成大事的。

有人說,學習只要刻苦用功,就一定會取得成功。這話在人才比較短缺的情況下,有一定的道理;而在人才濟濟的今天,這話就不甚全面了。在人才競爭異常激烈的現實生活中,人們要想在學習上獲得成功,除了刻苦用功之外,還應該在注重學習方法的同時明確學習的總體戰略。

由於每個人的條件不同,所處的環境也有所不同,難以制定統一的學習戰略,只能提出一些關於學體戰略的原則。

一、統籌兼顧原則

參加會考大學聯考,能否進入分數線、重點線,都看總分。語文、外語、數學以及其他相關科目,哪一科分數過低,對於考生來說都不利。另外,對於國中生來說,體育是考分的一部分,對於高中生來說身體狀況,直接影響其報考專業乃至今後的發展。因此,考生在制定學習戰略時,應該遵循統籌兼顧的原則。 中學生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第一是不能偏科。有些中學生,或出於智能方面的原因,或出於個人的興趣,或出於對個別任課老師的偏見,而產生偏科現象,久而久之造成了某一應考學科的知識斷檔,成績特差。等到升學考試時,才發現自己陷於被動境地,悔之晚矣。

中學生堅持統籌兼顧原則的第二要點是,要注意身體的健康發育。青少年時期,既是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長身體的關鍵期,尤其是身體,過了這個關鍵期,即使加強鍛鍊,也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爲人到了十八-九歲,身體的骨骼、肌肉、肺活量以及五臟六腑的機能基本定型。身體不但關係到一生的前途,也關係到一生的幸福。

許多中學生,對學習成績有足夠的認識,但是對自身的健康發育卻缺乏應有的重視,結果往往是成績上去了,而身體健康狀況嚴重下降了;有的甚至因爲體力不支學習成績也隨之而下降。這兩種結果都將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學生入學伊始對此就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傳說中國古代有個叫遲之悟的讀書人,只注意用心讀書,不注意保護眼睛。當時人類還沒有發明眼鏡,遲之悟眼睛高度近視後,只能靠調整距離來使自己看清物體。一次他給門上鎖時,由於眼睛離鎖太近,竟把眼皮夾到了鎖眼中。於是,人們編了一套嗑兒諷刺他:“稀奇,稀奇,真稀奇,鎖頭鎖了上眼皮,當初若是聽人勸,如今哪能討苦吃!”遲之悟聽了仍執迷不悟,還寫了一首詩回敬那些笑話他的人:“囊螢映雪勤發奮,懸樑刺股苦讀書,待到大比奪魁日,再與爾曹論贏輸!”過了一段時間,大比之日到了,然而雄心勃勃的遲之悟因爲看不清考試題而無法應試。遲之語後悔莫及,於是,寫了一首詩以警後世。詩曰:“早知今日瞽,何必苦讀書,奉勸天下士,莫學遲之悟。”遲之悟的故事給我們的啓示是:只顧學習不顧身體的做法,不僅對後續發展不利,就是對眼前的發展也同樣沒有好處。

籌兼顧原則的第三要點是,要在學知識的同時注意智能的發展。與知識相比,智能不知要重要多少倍。少年兒童時期,是智能發展的關鍵期,一般來說,人到了14歲智力水平就已基本定格,因此,中學生在重視學習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智能的鍛鍊和發展。對於學生而言,鍛鍊智能的最佳途徑是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多動手,多思考,多發問。

二、量力而行原則

在長跑賽場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人一路領先,最後還領先;有的'人先保持中游,最後領先;有的人一路領先,最後卻沒有取上名次。有經驗的教練都會告訴自己的運動員,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路程的長短,來安排速度。尚未到終點就跑不動了或到了終點還餘勇可賈的安排都是不科學的,科學的安排是力量將要用完的時候人也到了終點。安排學習也是如此,也要量力而行。在實踐中,學生沒有量力而行的表現主要有如下兩種:

第一種表現是沒有充分挖掘、利用自己的潛能。有的同學智力條件很好,身體也不錯,精力很充沛,但是,學習目標定得比較低,學習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一完成作業就花大量時間去做與學習不相干的事情。這種同學實際上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是在浪費自己的精力。

第二種表現是強自己所難。有些同學,自己能力一般,但目標定得過高,試圖通過拼體力、延長學習時間來提高學習成績。結果整天超負荷運轉,睡眠嚴重

欠帳,久而久之,造成了疲勞積累,因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睡眠質量不好,身體虛弱,神經衰弱。最終學習成績當然也不會好。遵循量力而行原則的科學做法應該是滿負荷學習,既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又不致於勞累過度。這就要求每一位同學能根據自己在不同時期內的身心狀況去靈活安排學習任務。

三、效益優先原則

搞經濟建設講究效益優先原則,學習也應該講究效益優先原則,對於競爭比較激烈的中學生來說尤其是這樣。對善於讀書的人來說,各種知識都是有用的。因此,古人大多強調多讀書。漢代思想家王充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唐代詩人杜甫寫詩強調:“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宋代詩人陸游主張“萬卷雖多當俱眼。”清代作家曹雪芹不僅強調讀書,還強調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他在《紅樓夢》中寫道:“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學習上總該有所選擇,有所側重。對此,莊子思考得比較深,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意思是說:我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那無限的知識是危險的。莊子的話,不是反對讀書,不是反對求知,而是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即書富如海,百貨皆有,取之不盡,而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讀書要善於選擇,要明確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該先學什麼,後學什麼。 學習要善於讀書,“教學從書本開始”,這是教育史一再證明了的認識世界的最便捷的道路。有人說,我已經讀了好多年書了,難道還不會讀書嗎?其實正如黑格爾所說:“熟知未必真知”。讀了好多年書也好,讀了好多書也好,其實未必就真的會讀書了。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關鍵時期,精力怎樣花費,心往何處想,勁往何處使,將對前途命運產生直接影響。這就像企業的資金一樣,是“把鋼用在刀刃上”,還是胡花亂造,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興衰存亡。因此,中學生在學習戰略上,在自己的精力支出上,應該奉行效益優先原則。具體來講,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是明確主攻方向。與教學內容不相關同時又不是生活所必須的知識暫不要去涉獵太多,注意力集中指向教科書,以便爲自己的下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防止在發展的航線上中途擱淺。

第二是立足基礎。要先學基礎知識,先在頭腦中建立教科書的知識網絡,然後再去演練,以防止本末倒置。對於教科書上的內容而言,首先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然後再一步不少、一字不落地解例題,最後纔是解練習題,進行演練。

第三是記憶優先。所有記憶性的知識要優先學習,每天都優先考慮記憶一些新知識,以提高總體學習效率。

學習猶如登山,往往是登到山頂回頭一看,才發現自己走了許多冤枉路。按照上述三條原則去安排學習,可以避免在學習上走彎路。

學習經驗總結1000字 [篇2]

中學生學習方法總結

一、國中的學習方法包括哪些內容?

經常有學生家長抱怨,說自已的子女在國小讀書時是一個優等生,科科成績很好,但是自從上了國中以來,越讀越差,越讀越不想讀,你說他不用功嗎?不是!他仍象國小時一樣,對學習十分用功,就是成績上不去,這怎麼得了啊!

學生本人亦覺得冤枉,在學習上自問並沒有偷賴,甚至比讀國小時還要用功,不知爲什麼成績就是不如國小時好。

從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一年級,不但學習環境變了,更主要是學習內容變了,科目多了,各科的深難度亦增大了。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再是象國小那樣抱着走,而是採取比較放手的教法。教學要求國小注意背誦,中學重視理解、運用,形成技能,把知識系統化。每堂課學習的內容多了,老師講課時間也多了,有些內容不易聽懂,課內和課外作業量不但多了,而且都比較難,做得對不對,不能當即知道,要隔天甚至隔幾天才知道,如果錯了,要改正就不那麼容易了。剛上了國中的學生,仍沿用對付國小學習的方法,不適應國中的學習要求,所以出現成績上不去,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因此要做一個好的國中學生,必須掌握好適宜國中的學習方法。它包括“制訂學習計劃--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後複習--課外作業--學業考試”幾個部分。重點是掌握以閱讀能力爲核心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特別是閱讀能力,這是今後一生的學習基礎,十分重要。

二、如何制訂學習計劃?

要給自已制定一個具體可行的學習計劃,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學習計劃必須全面具體。一個具體的學習計劃,既要安排好學習時間,又要安排好身體鍛鍊和娛樂時間;既有長計劃又有短安排。長計劃就是說比如對這個星期、這個月或這個學期,要做好哪幾件事情,怎樣做,預先有個大概的打算。短安排是指具體到一天或近幾天的做法。既有各科的統籌兼顧,也有某科的詳細安排。在一天的自修時間裏,課後複習佔多少時間、課外作業佔多少時間、第二天即將上課的課前預習又要佔多少時間,都有大體的預算。這樣才能防止顧此失彼,不但保證能以充沛的精力及較高的效率進行學習,又可以保證睡眠、娛樂和鍛鍊的時間,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習生活單調乏味,從而順利地完成各科的學習任務。

2、學習計劃必須切實可行。就是說,要從實際出發來制定學習計劃,並且計劃要易於執行落實,具有可行性。有的學生制定學習計劃時,滿懷信心,滿腔熱情,把計劃想得很美,把每天的學習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但往往脫離實際,結果執行起來行不通,寫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這樣制定計劃就失去意義了。怎樣從實際出發制定計劃呢?一是要從自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出發。二是要從時間的實際出發,看自已有多少學習時間,才安排多少份量的學習內容,有多少自由時間才安排多少娛樂和鍛鍊活動。三是要結合老師的教學進度來安排複習、預習等學習時間。四是要針對自已的薄弱環節。

3、注意檢驗和調整。制定好學習計劃之後,並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因爲計劃的可行性有待實踐的檢驗。在計劃執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應該回過頭來檢查一下,看效果如何。如果

發現學習計劃難以付諸行動或收效甚微,就要查找原因,及時作出調整,使計劃不斷得到完善,直到自已滿爲止。

三、如何作好課前預習?

1、課前預習有什麼好處?

課前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基礎,有利於課堂的學習。

首先,課前預習有利於提高聽課水平。由於預習掃除了新課中的障礙,聽課時就感到輕鬆,有可能把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問題上。

其次,課前預習有利於提高課堂做筆記的水平。由於預習時閱讀了課文,所以老師講的內容,黑板上的板書,書本上的內容,心裏一清二楚。做課堂筆記時就可只着重記下課文上所沒有的或者自已不理解、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師反覆強調的有關內容。做到聽得主動、學得也主動。有的中學生,課前不預習上課時滿足於做“錄音機”式的筆記,這不僅無益於獨立思考,影響課上聽課,也無助於課後的複習,實不可取。可以說,課前預習是把學生從盲目做筆記中“解放”出來的好辦法。

再次,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爲課前預習是學生自已獨立閱讀課本的新課文或老師發下的新教材,有時要查閱字典或參考書以便更好地理解問題,有時還要寫筆記提綱或記下弄不懂的問題,以便帶回學校上課時搞清楚。這種學習方法如能長期堅持,就能不斷提高自已的以閱讀能力爲核心的自學能力,它將受益終生。

2、如何進行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由學生自已看書的學習。預習時先估計老師將會講多少內容的新課,再對這些內容認真地看一遍(難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初步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熟悉課文的內容大意。要邊看書、邊想,想想新的內容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與舊知識有關?如果這些舊知識忘記了,就要去查看以前學過的舊知識,把它弄懂。還有哪些地方不懂?再查看有關的參考書,把尚未弄明白的地方記下來,到上課時聽老師講,並在老師指導下來解決。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最好合上課本,回想一遍,看書上講了哪幾個問題?主要思路是什麼?或者把有關的定理、公式試證明、推導一下。還可以試着做一點課後的練習題。這樣做,不但加深了對新課的理解,還可以檢驗預習的效果。

四、課堂學習有哪些要求?

課堂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過程。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中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學習質量的高低。在上課的時候,就要既當好觀衆的角色,認真聽老師講課,又要當好演員的角色,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首先,每堂課都要安定學習情緒。在課堂學習中要做好知識上、物質上、思想上和身體上的準備,以保證上課的順利進行。經過課前預習的中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已經心中有數,擺好課本和學習用具,激發強烈的求知慾,精神飽滿的學習狀態等都將有利於學習積極性的發揮。

其次,要帶着問題上課。在聽課時,還要把自已在預習中找到的重要問題和疑難問題帶到課堂上來,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把這些問題逐個解決。具體要做到“五勤”:用耳朵聽老師講課,用眼睛看老師板書,用腦思考老師提出的帶啓發性的問題,用口回答老師的提問或

向老師請教不懂的問題,用手記錄老師講課中那些課本中沒有的重點內容。

可以把自已在預習中對新課的認識與老師的解釋作比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於老師講的內容有些地方沒聽懂,應當先把這個問題放下,在課本上做上記號,當老師從另一個角度講解或聯繫到後一個問題時,可能豁然明白,或者留待課後向老師、同學請教,直至弄通爲止。這樣就不會影響聽老師繼續講課了。

在課堂學習上,應正確處理好聽課與做筆記的關係:聽課爲主,筆記爲輔。

五、如何做好課後複習?

不少學生抱怨:我堂上明明聽懂了,但往往作業不會做!這些學生放學回來,就忙於做作業,由於當天上課的內容尚未複習,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還不懂;哪些內容記住了,哪些內容還沒有記住,對老師講過的新課仍是模模糊糊。在這種情況之下做作業,只能是一邊翻書,一邊做作業。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在腦中留下的印象不深刻,作業的質量一定不高。這種做法不可取。正確的做法是,不要急於做作業,而是先複習。重溫當天老師上課的內容,方法是:一邊看書,把新學的課文仔細地看一遍,難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一邊看筆記,一邊回憶老師講課的情景,搞清楚課堂上尚不明白的問題。然後把書合起來,看能否把內容記住?對於數學、物理的概念的定義,着重於理解要能夠用自已的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只滿足於會背誦;對於定理不但要記住已知、求證的內容,而且要不看書會證明;對公式不但要會背,而且要不看書會推導;對例題要不看書會解答。這樣就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系統之中,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新知識已成爲自已知識寶庫的部分。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纔可以着手做作業。

六、如何做好課外作業?

課外作業是指通過獨立思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把知識轉化爲技能,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做作業時一定要堅持做到:“看書時不做作業,做作業時不看書”。這種做作業的方式實際上就是考試了。習慣了這種要求的學生,到真正考試時,他一點都不會緊張,一定會得到好成績。

做作業時,要象考試那樣,字斟句酌地審清題目,看清楚題目的要求,然後作出全盤考慮,理清頭緒。下筆前要考慮好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遇到較難的題目,還必須反覆思考,在草稿紙上列出解答的步驟,最後有把握了,才下筆做在作業本上。這樣做出的作業纔有條理性,質量才高。

對發回來的作業本,要認真閱讀,對那些錯誤的地方一定要改正。並要好好保存,以備以後複習用。

學習經驗總結1000字 [篇3]

經驗一:

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鐘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幹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儘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鐘音樂,這樣比帶着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複習同一門功課。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或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後來我在每晚安排複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於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後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