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外衣散文隨筆

生活中,總有一些片段,會觸動心靈,從而被滯留在記憶的深處,滋生出一些些,不解的、困惑的、喜悅的、傷感的情愫……

心靈的外衣散文隨筆

她,一個很有才情的女子,且在文網因獲獎項而小有名氣!

他,是她的一個文友,對她的每篇文作都會熟讀細品,還會把文中不足之處毫不避諱的反饋給她,那怕是很小的失誤……

然而,正值她春風得意之時,他卻對她說:“你應該封筆一段時間,靜心的去讀一些文學書籍,一段時間後,寫出來的文字連你自己都會大吃一驚!”

對於他的提議,她並沒接受,而是大惑不解,覺得自己的文字如此受人稱讚,根本沒必要去做那樣一件事。

無奈之下,他直言相告,對她說出心中所感:“你雖初有成效,但你的底子實則薄弱,已沒有再上一層樓的食糧儲備。如果,一直這樣,只會在原地打轉,很難有突破現有的可能……”

聽了他的一番話,她先是驚愕,而後不服,急躁中也變得語無倫次,更多的還是多嫌他的指手畫腳……而他,對於她出乎意料的反響,什麼也沒說,只是保持了沉默!沉默!!沉默!!!

平靜了幾天後,她終於明白,他是爲她好。也覺得自己的現有的狀況,的確如他所說。一想到那天自己的言語粗魯,就後悔不迭,急着向他道歉。此時,讓她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她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已悄然從她的世界裏消失了,切斷了所有的聯絡,抹去了所有的痕跡,只留下一個尋他無門的空空曠野。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無法接受。她從未想到他會離她而去,而且,走的`乾乾淨淨,無聲無息。但事實就是這樣,發生的就是發生了,老天才不會因爲你的悔意而改寫結局。

我不想去評議兩個主人公的孰是孰非,沒經過別人的世界,也就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也就評議不好。可我卻抑不住的在想,這樣的一對難得的摯友,情意也該是難得的深厚,怎麼就在一場看似小小的口舌中,就莫名其妙地各自天涯了呢?

這讓我不由得聯想起很早前,看到過的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一個情節:“一乞丐與一富翁,趕巧在同一飯館、同一餐桌進餐,這本來也無可厚非,各自也相安無事。但周遭人如約的目光,瞬間聚焦在餐桌上,乞丐開始渾身不自在,最後在那道道冷光威逼下,丟下飯菜,飛似的逃離現場。而那個富翁呢,卻絲毫無損,在盡情的飽餐後,坦然地離開!”

爲什麼會這樣?又爲什麼會有如此大不同的反響?

在我的想象中,伸手乞討,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內心的承受力該有多麼的強大,各種眼神在他那裏應該是視而不見,不爲所驚。而且在那樣的情形中,若說離開,離開的也該是那個富翁,不該是他,可偏偏不是這樣。

小時候的事,已經記不得多少,但如果仔細觀察,一些年幼的孩子,他們的玩伴,大都也是旗鼓相當的,都喜歡和自己各方狀況差不多的在一起,也會自然的遠離那些自身優越的同伴。

不難看出,我們身體裏,天生就攜帶着一種自我辨析、自我抵抗、自我保護因子,並相互交錯織就成一件包裹心靈的外衣——自尊!

自尊,體現的是一個人不可侵犯的尊嚴,一個人內心的底氣與承受外界言論的能力,一個人外在的精神面貌與昂首立世的精神支撐,也是一個人最脆弱最敏感最不想被觸及的雷區。如若不小心踏入他人的這個雷區,如同用你的雙手打其臉面,撕剝其身上的外衣,裸露其深藏的脆弱。

女主人公的口不擇言,男主人公的決然離開,還有這位乞丐的自行逃離,都是自尊心受到強烈攻擊時的本能反應,一種自然而過激的自我保護行爲——反擊或躲避。既然是在本能驅使下的本能反應,也就無關乎誰對誰錯,無關乎違背常理的反響,也無關乎你是有意還是無意,只關乎你是否觸及了通往那塊雷區的導火線,那塊沒有絲毫理性可言的雷區。

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沒有完美的人,因而也不會有完美的無懈可擊的心靈外衣。每個人的這件外衣,都是薄厚不一,而且薄厚的部位不同,那個薄的部位是你生命中缺失的那塊,裏邊密封着你的失落和隱傷。那個厚的部位,則是你生命中最厚重最成功的見證,是你人生的驕傲和自豪。

人生中缺失的那部分,外衣上的那個薄弱部位,也許再無能力改變它的模樣與形態,也許將成爲我們一生中,最有可能被別人觸痛的傷。但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積極保護方式,從自我做起,不要輕易地觸及他人的底線與隱傷。常言道:“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只要彼此尊重,就會自覺自願地共同維護這道天然屏障,就會減少和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傷害,就會感到人性的美好,就極有可能讓這件心靈的外衣一直完好如初,熠熠生輝!

別人的故事,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值得思索或借鑑,從而增長閱歷和增強糾錯能力,逐步認知人性,逐步完善自我,讓自己能更好的邁向人生中更遼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