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乎散文隨筆

這兩天被什麼翻轉課堂弄糊塗了。

翻轉乎散文隨筆

據說這源自美國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互聯網日漸普及基礎上的一種顛覆性的全新教學模式。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將要講授的知識點微格化、模塊化,製成微課視屏,讓學生在家自主學習,自我消化,自行反饋;而學校課堂之上則以學生完成作業爲主,在作業中質疑,探究,解決問題。介紹者說,這是一種先學後教的全新模式,有別於現行的先教後學,可能是又一場教學革命。

我一直在琢磨這個所謂的“翻轉”究竟有何奧妙,它到底是要解放我們,還是要折騰我們。以前杜郎口模式是主張將課堂還給學生,於是講臺撤了,課桌拼起來了,黑板四面八方都是了,課堂上站在黑板前講解的人變成學生了,學生不一定都是坐着不動了,老師成了課堂遊民了,說是這樣就可以改變老師獨霸講臺的教師中心的現狀,讓學生可以充分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更好更直接地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因我對這種模式一直心存疑惑,又好在學校並未一刀切,目前也只是在部分班級做試驗,所以我得以超脫地做個旁觀者。

不過三年下來,這種嘗試似乎並不怎麼討喜。不少參與試驗的'老師在考試排名的壓力面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只在對外開放時披掛上陣,平時則仍舊走老路唱老曲,每每提起時,則呵呵連聲,一笑而過,聽起來,大有拾舊棄新的態勢。我們這些老頑固則也道一聲:哦嚯,哈哈!如今這個試驗尚在苟延殘喘呢,如今又弄出個翻轉課堂來,真有意思!

我們不妨來假設一下,若真要推行這種模式,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1.把學習帶回家。我校是寄宿制學校,週末纔回家;就算不是,就算能每天回家,可除了晚上,其餘時間都在學校,這意味着,學生晚上要對着電腦自主學習將近三個小時,因爲每天要上的課通常有五門甚至不止,而一門課半小時應該是要的。如若不這麼做,第二天的課堂交流完成作業肯定會有問題。如此看來,有點難。

2.學生都得有電腦。微課視屏必須要藉助電腦或電腦替代品纔可以用,且不說是不是每戶人家都有這電腦,且不說老師們是否都能做好這所謂的微課視屏,單說這上網學習,本來家長便視上網爲洪水猛獸,他們會因爲這種革新而爲孩子提供電腦嗎?有點懸!家長可不是老師,他不一定會聽從學校的安排。

3.把知識學習放到課外。跟着微課視屏,對着電腦學習,那麼,課堂究竟幹什麼?把學習過程隱去,只看學後反饋嗎?單純提問質疑嗎?僅僅是做作業嗎?課堂教學又怎麼組織?老師要做視屏,將自己隱到幕後,那還要不要老師到場,老師到場後他又該置自己於何地?真人版老師不用,偏要做出個替代品橫在師生之間,這又是出於什麼考慮?學生在家自學誰來監督,誰來保證?網絡上有趣的東西可多了去了,誰能保證學生就能自覺學習指定的微課視屏?唉,有點暈!

4.老師必須都會製作微課視屏。由一支粉筆一張嘴,到一塊小黑板一臺幻燈機,再到如今的投影儀多媒體;從寫教案到做課件再到編導學案,從用筆寫到用電腦打字,從僅出考卷到編書,我們似乎一直在努力,在改進。爲了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老師們十八般武藝都要學,都要會。昨天說學杜郎口,今天又說學景宏,明天卻又說要學什麼美國翻轉課堂,學這學那爲什麼單單隻忘了做自己?一個聰明得只剩下了學習借鑑的學校,它的靈魂在哪裏?就算有,好像也是在各處遊蕩沒有歸依。唉,這話聽來有點反動。

5.說到底,這所謂的翻轉課堂仍然是在“怎麼學、怎麼教”上動心思。統觀這模式那模式,這經驗那經驗,似乎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只是在“怎麼學”這個問題上糾結不休。爲何就不想想“爲什麼學”和“學什麼”這兩個問題呢?如今的我們被這考那考牽引着,眼裏只有考試,沒有其他。學生與學生的排名,老師與老師的排名,班級與班級的排名,學校與學校的排名,評職稱分指標都指望着學生的成績呢,誰敢不在乎考試,誰敢漠視排名?

只是當我們靜下心來的時候,會驚訝:本該要上的課文呢,都丟下差不多一半了,爲的就是保證騰出時間來複習;本該要鼓勵的課外經典閱讀呢,時間都被這專題那專題的複習題給佔據了;本來要舉辦的語文活動呢,都被週考月考取代了;本來要體現的自由思想個性表達呢,都被各種答題套路給框死了。明明每日緊鑼密鼓在學習呢,可是字寫得好的幾乎要絕跡了;書讀得多的,大概也會被視爲恐龍了;能寫一手好文章,既有思想又有靈氣的學生似乎越來越稀罕了;談起網絡眉飛色舞,談起自然滿臉茫然的學生則越來越多了。

唉!我們的課改精英們,能不能多想想“學什麼,爲什麼學”這些問題,能不能站穩腳跟多想想自己,多發現自己,多鼓勵鼓勵創造,再考慮學習和借鑑,而不是一味地走出去,一味地忙於拿來拿來,也不管合適不合適。

唉,折騰,這沒完沒了的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