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重陽節隨筆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啓人心智,引人深思。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趣的重陽節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趣的重陽節隨筆

有趣的重陽節隨筆1

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重陽節在秋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每到重陽節,我國都有登高賞秋,敬老的傳統。故而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我國唐朝的大詩人王維,曾作過一首關於重陽節的詩,名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描繪了在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作者對親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陽節,我和爸爸媽媽爲了感悟中華傳統節日——重陽節,我們來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們沿着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勝收的景色。我們也看到了許多老人都在沿着山麓攀爬,我們登上山頂,看見了許多老人在香山頂峯上慶祝自己的節日——老人節。他們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慶祝。在他們中間坐着一個老爺爺和幾個老奶奶,老爺爺坐在凳子上用手風琴拉着《歡樂頌》,曲調歡快、優美,令人陶醉;旁邊的老奶奶則用小鑔和小鼓等樂器爲老爺爺伴奏,樂曲在這個小樂隊的演奏下顯得非常動聽。周圍許多老人圍者這個小樂隊盡情地跳呀、唱呀,使人彷彿置身於人間仙境一般。

遊覽完香山,我和爸爸媽媽就出發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們深深的祝福送給了老人。按照每年的習俗,今年重陽節村委會又給爺爺奶奶發放了慰問品,這體現出全社會對老人的關心和關愛,敬老、愛老之風傳遍了神州大地。

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夥伴。

有趣的重陽節隨筆2

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寫重陽節的文章作文。年輕人可以用學習壓力大、工作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來解釋自己的這種忘卻,但無法迴避的另一個事實是,在傳統節日被淡忘的同時,西方節日卻在不少年輕人中風光無限。如今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卻對中國傳統“七夕”節不屑一顧,就是一例。

事實上大多數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積澱形式,是傳統倫理觀、價值觀的特定反映形態。然而我們不少年輕人卻不知道爲什麼要在重陽節登高、賞菊,更無法體會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倫理內涵。在此次調查中,90%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從未想到在重陽節爲父母送去一份祝福。這種對重陽節“有名無實”的認識,反映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不少年輕人觀念中的某種弱化。

當然這種弱化需要辯證地看待。對於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東西,這種弱化無疑有益。但是對於那些類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之類優秀的東西,這種弱化就不應該了。因爲,恰恰是孕育於後者之中的倫理規範與價值觀念,成爲構築現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陽節被一些年輕人逐漸淡忘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這種淡漠已經引起社會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國小把誦讀四書五經的部分內容列入課程表。在全國估計已有100萬孩子開始把誦讀古詩文作爲日常學習的必修課。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們背了多少古詩,而是讓他們多瞭解一下自己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並在這種優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爲“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棟樑之才。

有趣的重陽節隨筆3

雖然外公外婆、爺爺不在我的眼前,我不能夠在他們面前做一些孝順他們的事,但是我依然得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以儆效尤!那我也已經打電話給他們了,也祝他們重陽節快樂

既然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便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冥思苦想。剛好這個時候媽媽要去洗衣服了,還帶了我的一雙鞋子,我便想:既然媽媽不讓我洗衣服,那我就幫媽媽洗那一雙鞋吧。說實話,那實際上是幫我自己洗一雙鞋!

自己想不如自己做,於是我便用實際行動來表明。我急忙跑下樓,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幫你洗一雙鞋,行嗎,這樣也算我幫外公外婆做一件家務事吧!媽媽猶豫了一會兒,但還是答應了。等媽媽洗完了衣服,我便開始洗自己的鞋子。

以前媽媽教過我,要洗鞋子,得先把鞋裏的襪子拿出來洗。我拿出襪子,覺得臭極了,我想:爸爸媽媽是多麼的關愛我呀,雖然我的襪子那麼臭,但是依然幫我洗,這多麼偉大呀。我得感謝他們!我洗好了襪子之後,把鞋墊拿出來洗,鞋墊很容易洗,兩面都放點洗衣粉,兩個一起刷,一下就搞定了。

接下來就是鞋子本身了。鞋子我穿了很長時間,本來很白的一雙鞋,現在變得黑不溜秋。但是爸爸媽媽以前仍然不厭其煩的把我的鞋子洗的乾乾淨淨。真的對我很關愛,我真的不應該天天惹他們生氣,不然我豈不是辜負了他們對我的用心良苦!

我拿了些洗衣粉,先抹在鞋子外面,在拿刷子用力的'刷,好不容易纔把這隻鞋子的外表洗好。繼而,我又弄了些洗衣粉抹在鞋子的裏面,然後先把刷子放在鞋裏,用力地左刷刷,右刷刷,上刷刷,下刷刷,費經心思才把這一隻鞋子洗完呢!我也感到了爸爸媽媽的洗鞋的不容易!

重陽敬老,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品德。說到這裏,我想起了一句詩“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有趣的重陽節隨筆4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就要到了,趁着這個週末,我們決定回阿嬤家好好陪陪她。隨着孩子們一個個長大成家,爺爺又還在上班沒退休,阿嬤經常一個人在家。

我從來不叫外婆“外婆”,都是叫她阿嬤。阿嬤今年五十幾歲了,留着利落的短髮,每天都笑嘻嘻的,經常把知足常樂掛在嘴邊。所以我們每次一大家子聚在一起都是有說有笑的,特別歡樂。我決定好好記錄下阿嬤的一天,也要像阿嬤一樣,每天都快快樂樂的。

阿嬤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起牀了,爲了更加清晰的記錄,我也定上鬧鐘跟着阿嬤早起了。我看阿嬤先煮上稀飯,然後泡茶,邊泡茶邊聽着她愛的閩南歌。接着她就去老年人活動中心打門球,我也跟着去當啦啦隊。接着阿嬤會騎上她的自行車或者讓阿姨電動車載她去附近的小超市買菜,買一大堆的新鮮果蔬回來,我們一起處理食材,準備午飯就要花很長的時間。阿嬤經常說她最喜歡給一大家子人準備各種吃的,看着每個人吃得有滋有味就高興。我知道如果只有她一個人在家,她三餐就隨便對付了過去了。吃完午飯,舅舅決定載我們去世界城玩,順便去大超市再採購些生活用品和零食。在外面,阿嬤總是牢牢抓着我的手,怕我亂跑走散了,於是我就靜下來陪着阿嬤慢慢走。等買完東西回到家,阿嬤又忙碌上了,收拾,歸置,打掃,我也漸漸能幫得上忙了。等到傍晚時分,就該給院子裏的青菜、絲瓜、木瓜、發財樹、蘭花等等澆水了。這是我最喜歡的,可以藉機玩玩水。

吃完晚飯,是全家人的閒聊和休閒時間,一起看看電視聊聊天,我們幾個小孩輪流給阿嬤和爺爺捶捶背揉揉肩也是歡樂多。

一整天阿嬤都是樂呵呵的,我懂了,陪伴最長情。因爲有我們的陪伴,阿嬤更加的開心快樂。阿嬤陪着我長大,我也要陪着阿嬤慢慢變老。我希望阿嬤一直一直這麼充滿活力,永遠不會老。

有趣的重陽節隨筆5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爲“重九”。又因爲在我國古代,六爲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在古代民間,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這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至於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詩人王維更留下千古傳頌的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時至今日,許多傳統已經被商業化,失去了文化底蘊。往年的重陽,都沒有放假,這個傳統節日已經漸漸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纔可以在這個節日去登高應節,去緬懷故人。所以,漸漸地,重陽節演變成了老人節。我們七八十年代這一輩,除了生活的無奈,還剩下些什麼?今年的重陽,同樣由於工作的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明年的重陽,又將會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