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多元教學和幼兒年齡特點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教育隨筆-多元教學和幼兒年齡特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教育隨筆-多元教學和幼兒年齡特點

1.什麼是多元教學?

多元智能教學模式,是來源於美國多彩光譜項目,這一項目主要針對幼兒,用來評估幼兒的智力狀況和表現方式,並實施相應的教育。

多彩光譜項目研究開始於1984年,基本信念是:每個兒童都有不同的智力組合,材料、活動豐富的環境與教育機會,能加強而不是決定兒童的這些智力。一旦確認了兒童的智力強項,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些信息爲兒童設計個別化的教育方案,

加德納的觀點,“多元”不僅相過於單一而言,智力的組合也是千差萬別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智力結構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加德納提出了八種智力:

1、語言智力

語言智力被認爲是最有用的智力之一。

定義:語言智力指對單詞意義和字母組合的感覺。

語言智力的組成元素包括閱讀、書寫、寫詩、演講、聽力和對其他語言的熟悉程度。

2、數理邏輯智力

與語言一樣,數理邏輯智力也是被認爲最有價值的智力之一。

定義:數理邏輯智力是指處理一連串的推理,識別模式和順序的能力。

3、視覺空間智力

定義:指準確地感知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東西表現出來的能力。

4、身體運動智力

定義:指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

5、音樂智力

定義:指對音高、音調、節奏和聲調的敏感性。

6、人際關係智力

定義:指理解他人和自己的關係、與人交往的能力。

7、內省智力

指觸及一個人的情感生活,作爲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手段,簡而言之,即知道自己的強項和弱項,知道自己的需要和才能。

8、自然智力

指在環境中,對多種植物和動物的一種認識和分類能力

智力總是以組合方式共同發揮作用的,獨立運用某種智力是不可能完成複雜的學習任務的。

2.爲什麼要發展多元化智能教學呢?

教育觀念的改變,直接影響實際教學。

傳統智力理論下,一般用智商來衡量兒童的聰明程度,但是有特殊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商,卻取得了特殊的業績,富有創造力的人未必都是智商高的。用智商這一把尺子去衡量人的發展似乎顯得片面和不公平.

多元智力理論認爲,每個人至少具有八方面的智力,智力是發展的,是可以培養的。正是它關注了傳統智力理論智商掩蓋下的“才,”提倡“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兒童都是潛在的天才,”在教育中更提倡“揚長、”“補短”。好處:1.爲兒童提供多領域並存的環境,2、識別和培育兒童的智力強項,3、帶動兒童全面發展.

所以,我們應該把關注兒童“智力有多高”轉變爲關注兒童“智力是什麼類型的。”關注兒童之間的差異,建立個別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在是單純關注兒童的智商測試或複習成績,而是有效觀察不同兒童的不同智力.試圖採用多種方法讓兒童在用自己的強項帶動弱項發展。教師也開始和家長合作,瞭解兒童在家中的表現,從多個層面挖掘兒童的多元智力。

2.幼兒年齡特點

兒童發展心理學主要涉及不同年齡的發展、不同階段的發展。可以分爲三個階段:0~1歲,1~3歲,3~6歲

1~3歲兒童學習使用工具大致經歷四個基本階段:

第一階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點支配動作。

開始他把拿到手裏的物品簡單地當作之間的手的延續,如把勺子與拳頭一起送進嘴裏。他們不斷的改變運用物體的方式,但並不十分有效。

第二階段,不再連續變換新方式,進行同一動作的時間有所延長。

偶爾碰到一種有效的方式,

他們會將一個動作做完,如他們儘量用勺子將食物放入嘴裏。

第三階段,主動去重複有效動作。

固執、反覆地嘗試某一有效的動作方式。

第四階段,能夠按照用具的特點來使用它,並能夠根據使用的條件改變動作方式。如果有不同的動作,很快就改正。

所以這一時期的兒童的動作有反覆,但學習的勁頭十足。他們能夠學會多種動作,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動作協調起來,出現獨立性.兒童進入到2歲以後,對父母就不那麼順從,而有了自己的主意。如不願讓父母牽着走,而是自己在旁邊跑跑跳跳,在地上撿拾一些東西。這就是獨立性的表現。

3至4歲是學前初期,也是幼兒園小班的年齡。

這時期幼兒心理髮展的主要特點有:

(一)生活範圍擴大

3歲以後,兒童生活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上幼兒園。這意味着他們的接觸範圍擴大到更多的成人和同伴。而那些沒有進入幼兒園的兒童也開始與更多的人接近。

3、4歲的兒童還逐步學會生活自理,自己穿衣、自己進餐、自己控制大小便等,這都進一步發展了他們的心理能力。

(二)認識依靠行動

這一時期的小孩主要以行動(動作)來認識和反映外部世界,即以行動思維爲主。他們通常是先做後想,做之前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有等到做完之後才能發現自己做的是什麼。幼兒的一切行爲,包括看書、講故事等都要藉助於手的動作參與。這說明他的認識活動是非常具體的。而且這一時期的兒童還不能聽懂反話,教師和成人只能用正面的引導。

(三)情緒作用大

學前期兒童的情緒變化大,小班幼兒的情緒變化尤其快,他們很容易激動,成人要用愛撫的聲調說話讓其感到親切才能使其安靜下來。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幼兒園都對成人有強烈的依戀,對成人給予的評價非常在意。

小班幼兒的認識過程的無意性佔壓倒性優勢。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緒所支配,而不受理智所支配。他們的無意想象、無意注意和無意活動佔優勢。情緒活動容易受刺激物特點影響,如鮮豔的顏色和生動的形象等。

(四)愛模仿

3歲前的幼兒由於受能力的限制,模仿的對象少。進入小班以後,隨着模仿能力的提高,他們變得非常喜歡模仿,看見什麼就模仿什麼。幼兒園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心理提供即使的和優秀的模仿對象,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4~5歲的兒童

這是學前中期,也是幼兒園中班的年齡。4歲以後兒童心理髮展出現了較大的飛躍。主要在於認識活動的概括性和行爲的有意性明顯的開始發展。具體表現爲:

(一)活潑好動

正常兒童都好動。幼兒單一的姿勢或活動容易疲勞,但他們在只有活動中,可以長時間持續的跑跑跳跳,卻不感到疲倦。幼兒總是不停地看、停、摸、跑、跳、爬等活動,這是他們在積極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幼兒活潑好動與他的身體發育特點有密切關係。因爲他們的肌肉骨骼等正處於發育期,需要通過活動來發展。而且幼兒大腦的成熟程度不足,興奮過程的活動勝於抑制過程。而且中班幼兒較小班和大班幼兒都好動。

(二)思維具體形象

具體形象是學前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小班幼兒主要靠行動進行思維,中班幼兒主要依靠表象進行思維。他們能離開具體的事物而在頭腦中形成該事物的形象,並以此進行思維。

(三)開始接受任務

對小班幼兒佈置任務一般需要結合他的興趣。中班幼兒開始能夠接受嚴肅的任務,比如實驗室實驗的陽性(肯定)反應和陰性(否定)反應。4歲意義的幼兒思維的概括性和理解力發展,產生了初步的責任感,因此能夠接受任務。

(四)開始自己組織遊戲

學前兒童都喜歡玩。小班幼兒有遊戲活動,但需要成人領着玩。中班幼兒能自己組織遊戲活動,規定主題、安排角色和情節等。

中班幼兒在遊戲中還逐漸結成同齡人夥伴關係。可見其人際關係開始發生變化,衝破了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的優勢,開始向同齡人關係過渡。但其同伴關係仍是最初級的。

5到6歲是幼兒園大班的年齡,

[一)好學、好問

5歲的'兒童有強烈的求知慾,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喜歡問“爲什麼”,且要追根究底。成年人回答他們的問題時要有足夠的知識,又需要一定的技巧。大班幼兒的淘氣,很多時候也是求知慾的表現。

這一年齡的兒童喜歡學習,願意上課。他們喜歡各種新課,喜歡動腦筋的智力活動。他們喜歡拆開一些玩具和物品,瞭解其工作原理。

(二)抽象能力明顯發展

大班幼兒的思維仍然是具體的,但是明顯地表現出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能夠根據概念進行分類,已經掌握了部分與整體的包涵關係,即具有邏輯思維的基本成分。5歲以後的幼兒已經掌握了“左右”等比較抽象的概念。能夠把具體事物進行分類記憶。

6歲以前的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是初步的,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不能及的。

所以,研究表明發現,3歲的幼兒還不能很好地區別各種顏色的色調;從4歲開始,區別各種色調細微差別的能力才逐漸發展;5歲兒童不僅注意到色調,而且注意到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

(一)觀察的目的性

3歲以前的幼兒大多數不能接受觀察任務,他們東張西望,任意亂指。4歲以後觀察能力有所發展,開始出現有目的克服困難或干擾的細緻觀察。

(二)觀察的持續性

幼兒初期,觀察持續的時間很短。在教育影響下,幼兒逐漸學會持續地觀察某一事物。研究發現,從6歲開始,幼兒觀察的持續時間明顯增加。而且觀察的持續性於目的性聯繫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