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覆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着利用工具書或文中註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讚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並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瞭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麼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註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隻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遊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着斜風細雨,久久不願離去。

  五、總結昇華

請同學們自願理解詞意。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課文插圖。

A案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覆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着利用工具書或文中註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讚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1.教師有感情地吟誦《漁歌子》,請同學們聽一聽,想一想:它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麼區別?

2.你知道什麼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爲曲所填的詞。由於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瞭解或背誦過詞嗎?試着背一背。

反覆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爲什麼?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爲什麼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範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揹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B案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麼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麼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3.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蒐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漁歌子

創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範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麼?(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瞭解詞嗎?試着說一說。

3.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閒適的象徵。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閒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範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徐、籬”等6個生字,會寫“宿、徐”等1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結合註釋,理解詩詞大意,抓住關鍵語句,想象詩詞描繪的畫面,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哪位同學能來背一背?(《春曉》《詠柳》……)

2.引出詩題:這些古詩都寫了春天的景緻,接下來讓我們再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板書詩題,齊讀詩題。讀寫“宿”字。“宿”書寫時寶蓋頭不能寫得太寬,適當提醒。)

3.解釋詩題:根據詩題,你覺得作者在哪裏住宿?(根據學生的回答,師點撥: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縣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開的店。詩題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裏過夜。)再齊讀詩題。

4.導入新課: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因爲他長期居住在鄉村,對鄉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的鄉村自然風光也特別有趣。你想知道這是怎樣有趣的一首詩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自主交流:小組內交流你覺得這首詩中應該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學習。在相應的字下面做上記號(加點),朗讀時注意。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4.自主練習:這次你一定能更有節奏地朗讀好這首詩了,趕緊自己試試吧。

5.多種形式朗讀整首詩:指名讀、同桌讀、小組比賽讀、集體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着讀着,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天畫面,讓我也來讀一讀,好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師配樂範讀,說說老師讀得好在哪裏。

(朗讀時注意前兩句語調平穩、柔和一些,渲染一種寧靜、柔美的鄉村環境氛圍;第三句用歡快、跳躍的節奏,表現兒童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句“無處尋”讀得慢而穩一點,表現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2.學學老師,自己再讀讀詩歌。

3.講詩歌,讀詩歌。

(1)“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描寫了什麼?(籬: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陰:樹蔭。描寫景象: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一直伸向遠方,樹枝上新生出的綠葉還沒有形成樹蔭。)

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景物的特點嗎?

男生一起來讀一讀。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寫了什麼?(描寫景象:兒童奔跑着追逐黃色的蝴蝶,那蝴蝶飛入金黃的油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帶着剛纔的感受再來讀這兩句。

你們讀了以後有什麼感覺?

(感覺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兒童的喜愛之情,對鄉村美景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5.集體朗誦,讀出古詩的趣味。

6.誰願意把整首詩背給大家聽?

(1)1分鐘背誦記憶古詩。

(2)填空式背誦。

(3)全詩背誦,背誦比賽。

7.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四、關注細節,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詩,小朋友在幹什麼?(捉蝴蝶)

你願意來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嗎?大家仔細看,評一評誰是“最佳小演員”。

2.依次請幾位學生表演“捉蝴蝶”。(預設:分別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們再來看詩句中寫的是“急走追黃蝶”,表演時到底是應該“走”着追還是“跑”着追?(學生討論)我們來看看古代漢語詞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現在,你覺得剛纔哪位同學可以被評爲“最佳小演員”呢?說說你的理由。

5.美讀:詩中不僅有美麗宜人的景色,還有活潑可愛的兒童在追逐翩翩飛舞的黃蝴蝶,簡直太有趣了,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

五、延伸故事,感悟詩境。

1.動動手,畫一畫。

讀了這首詩,你覺得圖上該畫出哪些景物呢?(籬笆、小路、樹、兒童、黃蝴蝶、油菜花。)趕緊動手畫一畫這美麗的景色吧。(提醒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畫和課文中的插圖作做比,辨別不同之處,適當進行修改。)

2.這是一首詩,是一幅畫,也是一個小故事,請你回家先把詩背給父母聽一聽,再依照自己的畫把詩歌編成故事說一說。

板書設計

宿新市徐公店

讚美春色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1.以題目導入:齊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2.看到“田園”二字,你想到什麼?哪位同學能分享一下?

3.回顧學過的有關鄉村的古詩有哪些。(《村居》《所見》……)

4.簡介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誰來說說你對這位詩人的瞭解?

(2)介紹作者:播放課件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初讀正音。

注意生字,要讀得字正腔圓、準確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認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讀通詩文。(注重糾正字音)

2.注意節奏。

(1)聽範讀。(出示課文朗讀)

(2)自主練習朗讀。(朗讀詩歌,要求準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3)指名試讀,評議。

(4)教師示範指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再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鄉村場景。(讀註釋)

2.交流感想。

透過文字與畫面你還能看到什麼場景?請同學們結合生活體驗分享一下。(農家忙)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惟有/蜻蜓/蛺蝶飛。

4.理解詩意。

自由讀文,藉助註釋或工具書查閱自己不明白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譯文:梅子已經變成金黃色,杏子果實肥碩;蕎麥揚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籬笆前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着籬笆飛來飛去。)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讀出你的喜愛與讚揚之情,並評價。指名說。(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在美麗的田園裏,果子快要成熟了,蕎麥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黃稀疏,蜻蜓蝴蝶飛舞,寄託着收穫的希望,多麼令人嚮往的生活呀!齊讀本詩。

其實很多詩人都喜歡田園風光的美麗和農村生活的恬靜,他們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篇。請看南宋翁卷的《鄉村四月》。(體會又忙又樂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再讀古詩,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齊誦,感受大家在田間忙碌勞作之美。

3.引導學生說說學習古詩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誦給父母聽。

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對田園風光的熱愛

- 第三課時 -

一、直接導入,明確詩題。

1.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板書詩題,齊讀詩題。

3.解題:看到“村居”這個詞,你想到了什麼?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教師指着板書“清平樂(yuè)”,請再齊讀一遍“清平樂”,讀了這個詞,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給人一種寧靜、閒適的感覺。)

4.師簡單介紹:“清平樂”是詞牌名,“清平樂”是一首曲子,是用來演奏的。用它作詞牌的詞一般給人一種寧靜、平和、舒適的感覺。

5.那就帶着這種感覺一起來讀《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把課文讀得準確流利,富於感情。

2.學生自讀:誰先來讀給大家聽?(教師正音)

3.指導書寫“鋤豆”的“鋤”。

4.指名學生朗讀。

5.齊讀全詞,讀的同時請注意觀察,這首詞與前面的兩首詩有什麼不同?

(這首詞的特點:有長短句,有詞牌名,分上下兩片。)

6.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詞,看看有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個句子不理解。

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共同討論交流。

7.討論交流。

我們先來交流一下,經過討論解決了哪些問題?

(1)你們是怎麼理解“翁媼”的?

(“翁”是什麼?請大家看這個字的上面,是一個“公”字,“翁”指老公公。“媼”左邊是一個“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媼”就是指老翁、老婦。)

(2)“鋤豆”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

(“鋤豆”這個詞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聯繫上下文。聯繫上下文,你們能猜出這個詞語的意思嗎?“鋤豆”就是鋤豆田裏的雜草。)

三、再讀課文,感受韻律。

1.我們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之後,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聽到你們讀,老師也特別想讀一讀。教師入情入境地範讀。

3.教師朗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方法。

教師簡單介紹:請讀這三個字,“小”“草”“媼”(課件閃爍),發現了什麼?(這三個字最末有相同的韻母,都有“ao”。)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是押韻。古人寫詩、寫詞講究押韻,所以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

大家讀讀詞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練習讀)

看看詞裏面還有哪些字押韻?(“東”“籠”“蓬”)讀一讀,再次感受一下。

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四、品讀詩詞,展開想象。

1.品讀鄉村美景。

好詞需要細細品,下面用我們的想象去品出詞中的圖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家的居住環境。誰來讀詞的一、二兩句?你從這兩句中體會到了什麼?

美麗的風景不僅要用眼睛去欣賞,還要學會用耳朵去聆聽!(課件播放潺潺的溪流聲)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吧。

其實“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壘的牆,茅草蓋的房,又矮又小,很簡陋,爲什麼還能帶給我們美的感覺呢?(老師簡介:很多詩人都有“茅檐”情結,“茅檐”這個詞在詩人的筆下頻頻出現。)

一個“茅檐”,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寧靜的、詩意的小鄉村裏去。讓我們把這種美好的感覺讀出來。生一齊朗讀。

想象畫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畫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緊靠着一條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草。聽見茅屋裏有人操着柔媚的當地方言,帶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樂,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老翁、老婦?)

2.品讀人物畫面。

在這樣美的環境裏住着怎樣的一家人呢?請接着讀下片。

這一家你最喜歡誰?爲什麼?(預設:我最喜歡小兒,因爲他很可愛。)

從哪裏可以看出小兒可愛呢?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那作者爲什麼說小兒“亡賴”呢?(“亡賴”同“無賴”,實際上是說小兒頑皮、淘氣。)

哪個字最能看出小兒可愛呢?(從“臥”字可以看出小兒可愛。)

想象“臥”是什麼樣的姿態?“臥剝蓮蓬”的樣子你能想象出來嗎?

(學生想象:小兒很專注,很認真,還會哼着歌,還可能仰着,高興了就打個滾,搖頭晃腦,晃動着小腳,側着身子,用手託着頭……)

師小結提升:是的,小兒臥的姿勢可多了,他願意仰着就仰着,願意側着就側着,願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麼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愜意……難怪冰心奶奶說,“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通過你們的聲音來表現出這種愜意吧。

想象畫面: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畫面:茅屋外,老夫婦的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裏鋤草,二兒子正忙着編織雞籠。可愛調皮的小兒子最討人喜歡,他正趴在溪邊剝着剛剛摘下的蓮蓬。)

師講解:詩中的翁媼雖然青春不再,容顏已老,可是他們的童心未泯。人們常說老小孩兒,其實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樣可愛。同學們來仔細看圖,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親熱地聊天,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層朗讀,品讀詩詞。

1.帶着感情來朗讀。

(1)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2)在小組內展示朗讀。

(3)選代表全班展示朗讀。

2.師生合作引讀。

喜歡老人們,這麼親密地、甜蜜地說着話,聊着家常,讀出他們的——“相媚好”。

喜歡大兒,讀出他的——勤勞。

喜歡中兒,讀出他的——心靈手巧。

六、展開想象,拓展延伸。

1.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時大兒、中兒、小兒聽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們又會說些什麼呢?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一家人生活得怎麼樣?(溫馨幸福、美好)

你們看,他們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幹自己喜歡乾的活,真是各得其樂。讓我們帶着這種快樂來讀一下吧:

師引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僅僅是“翁”和“媼”醉了嗎?還有誰醉了?(詩人、我們)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樂,配樂朗讀)

讓我們閉上眼睛,吟誦這首詞。

聽了同學們的吟誦,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幅畫,彷彿聽到了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讓我們再來美美地吟誦一遍!

2.延伸補充。

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爲什麼會對這樣一個普通農家人的生活如此嚮往呢?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的資料吧。

(補充資料:辛棄疾出生在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那時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佔領,辛棄疾從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復河山。但是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卻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於主和派的排擠、打壓,辛棄疾被髮配到江西上饒等偏僻的小鄉村。在小鄉村,辛棄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這二十年裏,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鐵蹄的踐踏下生活,辛棄疾很想救民於水火,卻無法施展抱負。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歲的老人僵臥病榻,高呼:“殺賊!殺賊!”然後憤然離世。)

3.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清平樂·村居》。

板書設計

清平樂·村居

恬靜優美

平和無憂

教學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靜態描寫;第三句是人物的動態描寫,第四句是景物動靜結合的描寫:油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裏,自然是無處尋了。學習古詩過程中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朗讀中表演,把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態,以及搜尋不着的失望情緒等畫面顯現出來,使學生更能感受到兒童的天真和稚氣。

2.《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這首詩寫初夏農村的自然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初夏江南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後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詩,談感受,以此來喚起學生的想象。古詩重在朗讀,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詩的意境。

3.《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鄉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鄉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鄉村風俗畫,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媼“醉裏吳音相媚好”,以及三個兒子的日常生活。詞人尤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兒童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 這首詞處處洋溢着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洋溢着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課堂上運用想象形成畫面:鄉村美景圖、翁媼對話圖、大兒鋤豆圖、中兒編織圖、小兒臥剝圖等。通過不同形式的引讀,補充課文的相關資料等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4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際在於春的啓示,整首詩就像一幅鈀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後兩句寫的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年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裏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載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爲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要求】

瞭解詩詞內容,感受古詩詞中描繪的鄉村風光,體會詩人在詩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

  【重點難點】

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兩首古詩,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兩首詩。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有關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資料,老師準備相應的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老師:同學們,本單元我們隨作者領略了中外的田園風光,體會到了自然、質樸、和諧、靜謐的鄉情,今天,我們再來走進古代詩人爲我們描繪的田園美景,學習《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你也一定會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務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三、學習第一首詩《鄉村四月》

1、作者簡介,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一生沒有做官,他的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2、閱讀詩文:

⑴ 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⑶ 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詩文,糾正字音。

⑵ 理解詩詞的意思: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子規:杜鵑鳥。

句意: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滿是綠色,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都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採桑養蠶,又是插秧種田。

4、讀詩文,想畫面,說感受:

(播放音樂帶,有感情的朗讀)。詩文展示四月的鄉間充滿生機,一派繁榮的景象,同時勾畫了農民在四月裏緊張、繁忙的勞動場景,表達出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

四、學習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

1、作者簡介:

範大成:蘇州吳縣人(今江蘇)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他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合稱南寧四大家。他的詩憂國憂民,多有佳作,晚年隱居,寫了《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反映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民生疾苦。這裏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學習,瞭解詩意。

3、彙報交流,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⑴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耘田:除去田裏的雜草。績麻:把麻搓成線。

句意:夏季農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間鋤地,晚上要在燈下搓麻成線,農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未解:不懂。供:從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雖然他們不懂的耕種與織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樹陰下學着種瓜。

5、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說說你的感受:

(配樂朗讀)

詩文描繪了鄉村大人耕織,孩子也學耕種的情景,展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勤勞,是一副具有濃濃生活氣息的農家耕織的圖畫。

五、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課堂作業設計

1、把詩句補完整:

⑴ 綠遍山原( ),⑵ 童孫未解( )

子規聲裏( )也傍桑陰( )

2、請你說說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景象,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3、我會背其他描寫田園的古詩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漁歌子》理解詞意,想象畫面,體會詞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詞。

  〖教具準備

1、學生準備張志和的生平資料。

2、準備優美輕柔的曲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兩位宋代詩人爲我們展現的田園風光,使我們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質樸,誰能想象畫面,再來背誦一下這兩首詩。

二、回顧詞的特點

1、誰還記的我們第一節課學的一首詞,你們還能背誦嗎?《憶江南》

2、詞有什麼特點:

詞有詞牌名,是詞的調子的名稱,詞調是寫詞時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憶江南》《漁歌子》但後人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就與詞牌無關了。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故又稱長短句。

三、學習第三首詞《漁歌子》

作者簡介。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被貶官後,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

1、自讀課文:

⑴ 輕聲讀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對照註釋,結合畫面,瞭解詩意。

⑶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2、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詞《漁歌子》糾正字音。

⑵ 說詩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句意: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閒自得,溢於其中)

3、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談談你的感受:

⑴ 配樂朗讀。

⑵ 談談你的感受:

作者將山前高飛的白鷺、岸邊盛開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鱖魚及斜風細雨中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融爲一體,構成了一幅清新、優美、充滿情趣的漁翁垂釣圖。展現了詩人悠閒自得的心境,也表達了他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4、練習背誦。

四、總結拓展

1、學習了三首古詩詞後,你對鄉村生活又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背給大家聽聽。

  〖板書設計

古詩詞三首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

翁卷(宋) 範大成(宋)朝張志和(唐)

綠白

鳥雨 生機 耘績 山鷺

閒人少 繁忙 各當家 勞動場景 花水魚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風細雨 情趣盎然

學種瓜 漁翁不歸

〖課堂作業設計

1、把下面詩句補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鱖魚肥。

( )箬笠,( )蓑衣,( )不須歸。

2、用自己的話把《漁歌子》第一句的畫面描繪出來

3、快來讀讀下面的古詩,想想描繪怎樣的畫面。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二、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三、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四、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纔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說說你爲什麼喜歡?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說。

5、指數名學生說。

6、小結:

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12、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爲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五、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爲故鄉的原因。

5、你從哪裏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六、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4、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三、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1、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五、找尋規律,識記生字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用你認爲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點評】

重慶九龍坡區是我社第一批參加實驗的實驗區,它們從2001年參加課改以來,通過抓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該區在暑假期間組織教師備課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後,我有一些話要說:

一、感動

這些教案是九龍坡區教師在區教研室的帶領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來的,是冒着重慶的酷暑做出來的,這種團結、協作、奮鬥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更令人感動的人,他們願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無私地奉獻出來,給全國的實驗老師提供備課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師們在看到這些教案時,不應該竊喜又有了應付檢查的材料,不應該產生偷懶的想法,因爲這是彼時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適合你。老師們要感謝他們的最好方式是,對他們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這樣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圍。

二、感想

九龍坡區探索出來的集體備課、網絡備課曾經在天津的經驗交流會上介紹過,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教研形式。它發動集體智慧、羣策羣力,準備出一份水準較高的教案,同時還省去了老師大量的無謂勞動,老師完全可以把這個時間用在學習提高上。面對這樣一份相對“標準化”的教案,老師需要做什麼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調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記好“教學反思”,看看自己在實施教案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大到整個的設計思路,小到某一個問題的提問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雖然本課時不能重複,但長期經過這樣反思,將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

三、感慨

國小語文課改已經進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參加課改的老師和學生也用到了五年級上冊教材。課程改革對老師觀念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師生在此過程中的收穫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綜觀近一年多的課程改革的進展,使人不禁有“慢”下來,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覺。箇中原因自然是很複雜的,但我以爲大致有三:第一是經過課改初期的“激情燃燒”,這時已經有些疲塌了;第二越來越到國小畢業之時了,對如何考評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專家的影響,加之一些瓶頸問題無法突破。而重慶九龍坡區的這些教案給我強烈感受是,老師的探索熱情並沒有衰減,改革的動力並沒有消失,他們爲自己前幾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爲自己以後將取得的成果而充滿信心。所以,參考、學習這些教案的老師,不光得到了某些備課上的便利,更應該爲他們的精神而感動。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6

鄉村四月

知識技能目標

1、 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並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並能說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德育目標

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

美育目標

通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教師相機引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談話導入)

孩子們,在四月的春天,你們到過鄉村嗎?在你們心目中的鄉村,是怎樣的一種情景?下面我們來看看宋朝詩人翁卷是怎樣來寫鄉村的四月的?

二、閱讀詩歌

1、 學生在小組內自讀。

2、 在班上交流,讓個別學生在班上朗讀,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同時讓學生說說讀了本詩的收穫。

3、 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三、指導學生領會詩的意思

1、 學生自讀詩歌,並藉助字典、詞典理解詩歌的意思。

2、 讓一些學生說出自己對詩歌意思的理解。

3、 教師指導學生領會詩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裏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川,平地。

子規:杜鵑鳥。

了:結束。

整首詩的大意:四月的春天,萬物復甦,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綠色,稻田裏的水開始上漲,並映着天空的光輝;杜鵑鳥聲聲地叫着,天空中飄落着如煙的細雨。在鄉村的四月,閒人很少,他們都很忙,他們纔剛剛把蠶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發學生對勤勞的鄉村人民的熱愛。同學們,鄉村的人民這樣勤勞,你們心裏會有什麼樣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誦詩歌,並熟練地背誦。

五、小結

古人筆下的田園風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學們試着說說你們收集到的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如:

過故人莊 書湖陰先生壁 遊山西村

唐 孟浩然 宋 王安石 宋 陸游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長掃靜無苔, 莫笑農家臘酒渾,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豐年留客足雞豚。

工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一水護田將綠繞, 山重水複疑無路,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兩山排闥送青來。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業

1、寫生字“蠶”“桑”,並至少組兩個詞。

2、抄寫詩歌並能默寫。

3、積累描寫田園風光的詩歌,至少一首。

四時田園雜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小孩釣魚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能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4、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重點、難點 :指導學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願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 target=_blank>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並初步感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麼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並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麼內容?

2.教師範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並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幹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並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裏除草。 ④績麻:把麻搓成線。 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參加。 ⑧耕織:耕田織布。 ⑨傍:靠近。 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着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裏搓麻條,村裏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着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後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爲,目的是什麼?(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佈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漁歌子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並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 查閱資料瞭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 箬 蓑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2、 讀《漁歌子》有什麼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三、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註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 箬 蓑

斜風:微風 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隻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遊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着斜風細雨,久久不願離去。

五、總結昇華

1、 請同學們自願理解詞意。

2、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 斜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朗讀

背誦

24. 麥 哨

石橋鋪國小

教學目標:

1、 認識“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個生字,能準確認讀。

2、 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

3、 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熱戀。

教學重點: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鄉村生活的歡快、柔美,和我們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相比較,他們纔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樂、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學準備:《牧童短笛》的音樂,掛圖或課件,識字卡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直觀激趣

播放課件,觀看鄉村生活的場面,讓學生對鄉村生活的情趣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有助於學生接下來理解課文的意境。

2、範讀激情

教師配樂範讀全文。要求學生閉目靜聽,全身心地感受課文的美好意境。

3、初讀感受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學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課文大意。

4、互助識字

相互交流生字學習情況,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學生至少選擇一個生字(越多越好)準備參與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應),形近字的比較(“俯”和“腑”)。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說說自己曾經見過的字,自己容易寫錯讀錯的字,自己發現很特別、很有趣的字,(儘量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二、感悟文章

1、 步入“歡快、柔美”的課堂

《麥哨》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讀起來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課文有兩個詞語特別重要,只要我們抓住並真正理解了這兩個關鍵詞,就可以說理解了整篇課文,到底是哪兩個詞語呢?

學生快速地默讀課文後,請同學們來猜一猜,看看誰是老師“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歡快、柔美”的情態

(1)教師板書“歡快、柔美”,然後問學生:“歡快、柔美”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是誰在什麼環境下“歡快、柔美”地幹什麼?

(2)學生“歡快、柔美”地自由朗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們的“歡快、柔美”。

(3)你平時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人、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是“歡快、柔美”?

從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學生認識到“歡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環境下和一定的基礎上的,需要一定的條件,不是每個人隨隨便便就能過上“歡快、柔美”的生活。

3、領悟“歡快、柔美”的內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師生一起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2)你喜歡這樣的生活嗎?找出你喜歡的部分,說說理由,朗讀出感受。

(3)鄉村的生活爲什麼柔美、歡快呢?僅僅是因爲鄉村景色怡人嗎?

提示: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家裏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鄰居,他們和人們的“歡快、柔美”有關係嗎?

(經老師的這一點撥,學生不難感受到人們“歡快、柔美”的背後,是老人的健康長壽,是孩子的聰明可愛,是夫妻的恩愛美滿,是鄰居的和睦友好。從孩子們歡快的神情,看到人們的歡快生活;從人們的歡快生活,聯想到整個鄉村歡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歡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師告訴學生,有一位詩人讀了《麥哨》這篇課文之後,激動不已,將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用28個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詩:

碧湖,綠田,孩子;清風,炊煙,農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陽西下,幸福人,樂開花。

(2)引導學生反覆吟誦,細細品味。

(3)最後告訴學生這首小詩的作者就是老師自己,希望同學們展開想象,課後也寫一首精美的小詩。

板書:(簡筆畫:一副鄉村圖)

語文園地六

石橋鋪國小

一、教學目標

1. 能表達清楚、思路清晰、內容詳實地介紹鄉村生活或景物

2. 能將自己的收穫寫成文,內容表達清楚,能運用積累的優美詞句

3. 學會寫擬人句,體會擬人句的特點

4. 能背誦6句和鄉村景物、生活有關的詩句

5. 充分準備展示資料,大膽展示

二、教學重難點

目標2.3

三、教學過程

l 口語交際 習作

1.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對鄉村生活和田園景物有了更多的瞭解和感受,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學習的收穫。

2. 在四人小組裏交流自己的感受、體驗。

3. 小組代表在全班展示彙報,可展示自己蒐集到的圖片和資料

4. 評一評誰的收穫大、感受深

5. 我們聽了同學的彙報,自己也有很深的體會,把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可以寫自己的經歷、聽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體會

6. 寫完後認真讀一讀,改一改

l 我的發現

1. 自己輕聲讀一讀句子,仔細看看句子中帶點的部分,思考:你有什麼發現?

2. 生彙報

3. 全班齊讀,再次感受

4. 你能仿寫出這樣的句子嗎?

l 日積月累

1. 自讀,想一想,這組詩句和什麼有關?(都是和鄉村田園生活有關的)

2. 師指導讀準字音和停頓

3. 有感情地朗讀

4. 試着背一背

5. 比一比誰在短時間內記得又多又好

l 展示臺

可結合口語交際,展示小組合作和單獨完成的成果。如:“農村風光”圖片展、講一個農村兒童生活的故事、描寫鄉村景色的小詩等。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7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並質疑。(師適時板書並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着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麼?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裏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麼,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衝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爲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藉助風的力量。

5.彙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隻小漁船裏坐着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彙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並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讚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着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並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爲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後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纔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閒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彙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穫,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裏:喝了酒後,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裏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裏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裏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註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着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髮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裏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閒、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嚮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第二篇:《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重慶市九龍坡區鐵馬國小 潘濤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7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詞。

2.進一步瞭解宋詞的有關知識。

3.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理解詩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詩詞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教學難點

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課前準備

1.瞭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我們每天都在編織着美麗的故事。這些故事飽含着我們的快樂、夢想和追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詞三首》也真實地再現了多彩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牧童》和《舟過安仁》。看看這幾個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們的影子。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牧童》。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詩,正字音。尤其注意鋪、蓑的讀音。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通過,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詞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大體寫什麼。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

4.指名交流,適時點撥。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可以與人合作。

2.彙報: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詩境,悟其感情

1.教師有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髮言,把所想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採用不同形式的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詩人呂岩借寫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發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讀詩,要求帶着和詩人一樣的感情朗讀。

6.練習背誦。

(五)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1.總結學習方法:剛纔我們通過初讀詩句──瞭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學習了《牧童》。請你用這種方法學習《舟過安仁》。

2.自讀古詩,瞭解大意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通,看看註釋或藉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明學生讀,正音。(注意讀準篙、棹)

(3)多種形式讀詩,要求正確、流利。

(4)自學,看看能否弄清詩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別提示:看圖理解是好方法。

(5)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再讀感悟,體會詩境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要求:內容具體,人物形象生動

(3)師生共同評析。

4.品評詩句,悟其感情

詩人通過細心的觀察,把兩個頑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猜猜詩人當時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在觀察兩個孩童?(喜愛)

5.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六)拓展活動

1.課外讀讀寫兒童的詩。

2.推薦背誦楊萬里的其它詩。

第二課時

(一)樂調情

1.用學生熟悉的曲子唱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2.學生交流有關宋詞的知識,教師適時小結。

3.板書題目,讀題。(強調樂的讀法)

4.介紹辛棄疾生平。

(二)讀入情

1.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看看註釋或藉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數名學生讀,正音。(讀準:醉、相、媚、鋤、媼、亡賴、剝)

3.採用各種形式讀這首詩,要求:正確、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讀詞,理解詞語意思,準備質疑。

2.全班交流,教師適時引導。

3.同桌合作,結合插圖和註釋,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5.教師範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6.請學生自由談所想象的畫面。(特別提示: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

(作者採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寫三個兒子的行動,刻劃他們的形象。小兒剝蓮蓬吃的那種活潑天真的神情狀貌,最有趣了!)

7.學生自由讀,邊看圖邊讀邊悟情。

(三)議深情

1.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總結: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敘事,創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閒的鄉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嚮往、羨慕。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這首詞吧。

(四)佈置作業

1.同學們,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瑰寶,而宋詞則是這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豔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彷彿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希望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讀讀宋詞,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2.從本課中選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改寫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歡的曲子唱《清平樂·村居》給父母聽。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認讀、書寫的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4、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獨坐敬亭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着光輝。同學們喜歡古詩嗎?那我們來開一個古詩的交流會,怎麼樣?你喜歡哪首古詩就馬上站起來背,由你開始!(學生背)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看來咱們班同學平日裏特別注意積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教師板書)請同學們跟我齊讀一遍課題。

二、自由讀詩

同學們,我們知道敬亭山是一個山名,那你能根據圖片的內容來說一說獨坐敬亭山這個題目的意思嗎?

(教師引導:坐,對坐;意思就是詩人獨自對坐在敬亭山)

這首詩就是李白獨自對坐敬亭山時的所見所感。同學們想不想看這首古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誰能來把這首古詩讀給大家聽一聽?聲音真響亮!那現在我們同學就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想怎麼讀就怎麼讀,最好多讀幾遍。開始吧!

老師從同學們的讀詩熱情中可以看出你們非常喜歡這首古詩,那肯定讀得也不錯。誰願意來讀一讀?讀得真流利!誰願意像他一樣來讀一讀?還有誰想讀?咱們班的男子漢來讀一讀?不愧爲男子漢,讀的聲音就是響亮!女同學想不想也來試一試?

三、朗讀古詩

1、錄音聽讀:

同學們讀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聽聽播音員是怎麼讀的?(想)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課件錄音)誰能說一說播音員讀得和你有什麼區別?(學生說:有感情、有拖音、字讀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學着他的樣子來讀一讀?那我們就小聲地隨着播音員一起來讀一讀?(學生看大屏幕讀)剛纔我們是隨着播音員一起讀,你能單獨有感情地來讀一讀嗎?(能)我們先來練習練習。誰想讀?還有誰?想讀得我們就站起來一起讀!

你讀得已經很有味道了!

你的聲音真好聽,就像一隻小黃鸝!

老師認爲你就是我們班的小播音員!

你的朗讀水平進步很大!

2、讀中領悟:

同學們讀得這麼有感情。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遊戲,怎麼樣?在同學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條,你們小組能不能通過合作把它組成一首完整的詩,粘貼在這張白紙上。第一個先完成的小組就可以到臺前來展示一下!同學們檢查一下他們的答案對嗎?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小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師發現有的小組不僅答案正確,而且還粘貼的工整、美觀。讓我們掌聲鼓勵這些小組的同學。在座的同學和他們的答案一樣嗎?舉起來讓老師看一看!我們同學都這麼棒,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老師也想來讀一讀,行嗎?那老師讀得時候,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彷彿都看到了什麼?教師範讀。請同學們睜開眼睛,誰來說一說,你彷彿都看到了什麼?(學生說)教師相應板畫。

同學們說得這麼好,那你想不想隨着優美的音樂來有感情地讀一讀?誰來讀?你也來試一試?老師認爲你也是我們班的小播音員,你讀得這麼好,肯定小組讀得也不錯,小組起來讀一讀?

四、理解詩句

同學們讀得非常有感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老師相信同學們在讀得過程中對詩已經有了自己的瞭解。現在就讓我們對照着圖片(課件掃描)小組討論交流一下:

你都讀懂了什麼?(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這首古詩的?(學生交流)在這首古詩中同學們你最喜歡哪一句呢?爲什麼?同學們說得這麼好,看來你對這首詩理解很深。

同學們,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當時景色?(想)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教師播放課件。一邊講解:同學們我們就是詩人李白,讓我們帶着孤獨、寂寞的心情,獨自坐在敬亭山的對面吧!一羣羣的鳥兒都全部飛走了,就連一片白雲也飄然而去;詩人靜靜的看着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詩人,怎麼看也不厭倦。)

同學們,看了剛纔的畫面,你能不能帶着與詩人同樣的孤獨、寂寞的心情來地感情地讀一讀。(讀得形式多樣)

五、隨樂唱詩

同學們讀得太精彩了,老師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師想如果我們把這首詩唱一唱,那會怎麼樣?我們隨着優美的音樂來試一試?會唱的同學大聲地唱一唱!剛纔我們隨着音樂唱了這首詩,那你能不能自己來編曲子把這首詩唱一唱呢?自己先來試一試?誰願意來唱一唱?同學們唱得這麼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嗎?教師唱:《春天在哪裏》的曲子、《數鴨子》曲子、《阿門、阿前》的曲子、《採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學歌》曲子

六、延伸拓展

剛纔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讀詩、畫詩、唱詩,那你想不想來當個小詩人來作一首詩呢?(想)課件播放:老師這有四幅圖畫,它們分別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季節來作一首詩。開始吧!

老師找學生到臺前來展示一下,你能大聲地來讀一讀你所寫的詩嗎?(學生讀)

你真棒,真像一個小詩人!

你寫得詩太美了,真讓老師大吃一驚!

看了你的詩,老師彷彿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從你的詩中,讓老師感覺到春天真美!

七、教師小結

老師相信同學們還會寫出更多更好的詩句來。可是這節課的時間到了,希望同學們在課下多交流或者與爸爸、媽媽一起來寫一寫。下節課我們就來開一個自編詩的展示會,好不好?謝謝同學們的合作,下課!

望洞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遊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並寫了非常優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麼景象?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6、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

正音: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 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⑴ 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引導學生理解“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出示)

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理解得真不錯。

引導學生理解“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沒有。

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師:詩中把什麼比作什麼?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⑵ 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麼?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師:這句詩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裏/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並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教學後記與反饋】

《敬亭山》這首詩,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色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寂寂寞的感情,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

《望洞庭》詩人則以輕快的筆觸,勾出一副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

這兩首詩我主要放手讓孩子們自學,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對詩句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感受不深,這也有可能是孩子們蒐集資料的不足,對詩人當時情景不是很瞭解所造成。而我做的也很不夠,開學之初,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我沒有細細備課,在很倉促的情況下上了這節課,很多問題都是請教同組的老師,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能抽出時間來好好備備課,每節課講求效益,讓孩們享受快樂學習的樂趣!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薰陶。

【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

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衆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詩聖、詩仙)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

看註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

2、過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自讀古詩,做到“五不”。

2、自讀古詩,思考問題,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四、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互讀古詩,檢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詩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2、老師點撥:

“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

3、學生質疑:

師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

六、指導朗讀

1、《獨坐敬亭山》圍繞着“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

2、多種形式讀詩:

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七、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

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禺錫是怎樣描寫的。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註釋,試着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課外繼續收集山水詩。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一、複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着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

4、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1、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瞭解。

2、江南風景好在哪裏?可先讓學生來回答。老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裏,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1、朗讀的感情基調:

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2、語調處理:

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緩慢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合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擡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3、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課後反思】

本課教學是按照運用插圖和老師的導語進入詩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風光的美。在學習《憶江南》這首詞時,拓展了另兩首,學生對這首詞的瞭解更深入。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分角色,在對話中鞏固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