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中秋情結

記不得有多少年沒出來賞月了,總象少了那一份激情與浪漫。今晚心情特佳,突然間來了這份雅興,一行十幾人直奔江邊來。一改往日的幽靜,晚上的江濱公園特別的鬧。沿江的茶座,一片燈火輝煌,人已經很多,我們也緊挨着江邊柵欄入了座。

經典散文:中秋情結

觀望四周,江面上一片寧靜,不遠處燈火通明的黃岩大橋,倒映水中煞是好看;兩岸高低參差的高樓,被節日的七彩燈裝扮得有點都市的韻味;只有近處靠外東浦口一帶才顯得幽靜,鬱鬱蔥蔥有好些樹木,幾棵高大的柳樹,綠影婆娑,月亮剛從樹影中出來,正應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意境。在我們邊上停着兩艘畫舫,看看還是新的,卻沒人乘坐,一問才知航線還沒批下來,只覺有點遺憾。想像着畫舫盪漾於永寧江中,船影倒映,船中游人或歌或舞,那也該別有一番情趣。

中秋是思念的季節,晚上好象沒有什麼缺陷。大哥也從廣州趕回家來與我們團聚,兒子也放學在家,加上幾個談得來的好友,過節的氣氛確實很濃。大家談笑風生,不時發出陣陣歡笑聲,我該知足纔是。但是我此刻卻不時地走神,不時地在尋覓着什麼。

好長時間,我才找到原因:原來是這江水!平靜的,沒有流動的水面讓我覺得少了許多生氣和靈動。

自小我們就在這江邊長大。我們現在坐的地方便是我們家的後門的江塗。十年前這裏還是黃岩港區所在,而處在港區內的單位公房即我們的故居,就在這江邊上!我們在這兒住了幾十年,上世紀末三江口造了船閘,直通東海的永寧江才變成內河。這兒也被拓成了江濱公園。沒有了潮漲潮汐,沒有了汩汩的流水,沒有了江面上往來穿梭的船隻,沒有了馬達、鳴笛聲……所以才顯得那麼的'彆扭!

人到中年,一生不知經歷了多少個節日,對我來說,從小到大最愛過的節日不是過年,而卻是中秋節!自小我就愛秋天,尤其是中秋時節。與其說我的性格使我喜歡秋天,還不如說是這秋天造就了我的個性。自曉事起,每快到中秋節,杭州的姑媽就會寄來一大盒月餅,我們就天天盼着八月十六(我們家鄉的風俗不過八月十五,卻過十六)快快到來。

自十五夜起,每天晚餐時分,便是漲潮的時候。只聽得“嘩嘩譁”的聲音自遠而近,不知誰喊了一聲“潮頭來了!”鄰里老老小小便扔下飯碗,蜂擁走出後門,站在堤岸上翹首觀望那萬馬奔騰似的潮頭,洶涌澎湃地往我們奔來,再由近而遠向上遊奔去。而此時眺望大橋頭,橋上黑壓壓的,擠滿了觀潮的人羣。然後十六夜,十七夜,最壯觀的往往的要數十八夜。因爲俗話說“九年級潮,十八水”是水位最高的日子。十六晚上,吃過晚飯,大家就會聚集碼頭上,有的乾脆跑到躉船上去。我記得那時我的眼睛總是不停地往方山頂觀望,巴巴地等着月亮從山頂升上來。七點半時分,等得有點心焦了,月亮纔會突然出現。這時,碼頭上如同白晝,我們就一邊吃月餅,還有桔子、蘋果、柿子、棗、水棱角、栗子等,一邊聽大人們講故事。《嫦娥奔月》、《白蛇傳》《牛郎織女》這些神話故事大概都是這種時候印進腦子裏的。

漲潮是卯酉時分,而潮平卻是子午時分。中秋時節月亮最圓,那潮水也就最大,於是江面就顯得特別的寬,每逢十五到十八這幾天,正午和子夜,江上濁浪滔滔,流水很急,潮水使勁地漲。漲過了河牀,漲過了引橋,漲過了堤岸,水便漫進了我們家。父母便指揮我們搶着在水進屋前,把易溼的箱箱罐罐往高處搬。有時遇東北風烈,水還會不斷上漲,十公分,二十公分,一米……最高時竟會浮起牀板。往往到十二點左右,父親便不時地看手錶,“該退了,時間差不多了,怎麼還不退……”說話間,漲水真的就退了,家家戶戶便又拿起掃帚,“涮涮涮”地洗刷地板。地板是石板質地的,早已被我們洗刷得發白。由於潮水有泥漿,很容易沉積下來,所以潮水退出時,一定是掃帚跟着退潮把水掃出去的。

這種時候,也奇怪,沒有人會說煩,有的只是興奮快樂。鄰里十幾戶人家或者高聲嚷嚷,或者互相招呼幫忙,顯得那麼熱鬧和諧!而最高興的還是孩子們,他們光着腳,高挽褲腿,在蘆葦、草叢間找尋逃避水災的螃蟹、沙蟹,晚餐時幾乎每戶人家餐桌上都會有螃蟹宴,心裏那個美呀,真是沒話說!

…………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了,爲什麼旁邊沒有云彩……”友人竟然帶來了笛、琴,隨着悠揚的笛聲響起,大家便和着唱起了《敖包相會》。我的思路也被拉回到現實中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今晚的月亮可謂皎潔明朗,倒映在靜靜的江水中,還是圓圓的,美則美矣,少的就是那份靈動。“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永寧江還是童年的江,中秋的月亮也還是兒時的月亮,但慈祥的老父母卻永遠也不會再回來,眼前的人也都已是樂天知命的人了,歲月流逝,時過境遷,心中又不免生出一絲莫名的惆悵,以及對人生如幻、滄海桑田的感嘆!

夜漸深,人漸散,我卻還留戀着這江景江月,倦戀這淡淡的憂思,濃濃的中秋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