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憶母親》

兒時的生活清淡而苦澀,總盼着逢年過節能吃上大米飯,因爲粗糙的高糧米經常阻塞腸胃,加上營養不良使我直到高中二年級才從一米五幾的個頭猛長到一米七四。而我感謝母親。

抒情散文《憶母親》

母親是在新中國旗幟下成長的第一代人,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和早期社會運動,吃過很多苦,捱過許多餓。她是姥爺的長女,過早地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和病榻上姥姥的重任。爲遵從父命,減輕家庭負擔,母親不得不讀了半年國小就輟學在家。母親沒有文化,然而,樸素的言行卻成爲我們最好的教材。在我心裏,母親有學問。

那時,善良的母親總想方設法把粗糧做得好吃些,那叫粗糧細做。把玉米去皮磨成細面,貼在大鍋邊上就成了好吃的大餅子。玉米麪一層一層地撒到蒸篦上,蒸熟了叫發糕,這種食品常在冬季,春節前後吃,預示生活蒸蒸日上。玉米麪包餃子,金黃透着青綠,滑爽勁道。壓玉米麪過水麪條,東北老家叫“餷子”,是夏季的一道美食。最受青睞的還是“冷麪”,蒸着吃煮着吃都是餐桌上的佳餚。玉米在媽媽的手裏總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創意。艱苦的歲月讓媽媽巧起來,也給我們平添了面對困難的信心和生活的樂趣。

在我迷茫的時候,母親總是編造一個個美麗而又飄渺的故事哄我。那些故事牽引着我成長。在我厭煩了鹹菜的'澀味,母親會耐心地開導我並用滿足的神情大口大口示範給我們吃。吃着鹹雞蛋,母親總是先把留油的蛋黃放進我的碗裏,把蛋清留給自己。我好想知道母親嚼出的味道。當我做了父親才明白,在孩子面前,最不可口的東西才能咀嚼出更豐美的滋味來。

記得小時候,每當看到馬路上飛奔的拖拉機拉起塵煙,我就悅形於色,並羨慕起開拖拉機的叔叔。心細的母親藉機給我講姥姥曾講給她的童謠:“拖拉機可地跑,沒有文化開不了!”很長時間裏,我把能開拖拉機作爲奮鬥目標。

母親有一個好習慣,就是監督我們的養成。我總是不經意地把書本丟在地上又從上面大步流星地邁過去,母親發現後會一臉嚴肅地批評我道:“書上的字都被你‘賣’掉了,還能識字嗎?”我對母親的話有些惶恐、疑惑,爲能多學習文化,掌握知識,不敢再有鬆散和放縱,規矩謹慎。母親有先見之明,用軍人如出一轍的標準教育着我。行武多年,在部隊這所大學裏,我如魚得水。我的進步是母親多年的心願。然而,從玉米地走出的心永遠屬於那片黑土地。無論身居何處,命運如何轉變,母親的微笑和深邃的皺眉,都在我記憶中穿行。我挖過沙子、刨過藥材、放過豬牛、割過玉米、收過穀子的黑土地留着我的腳印和汗水澆灌的夢。

母親的學問裏蘊育了兩個字:“責任”。責任是驅使我奔跑的鞭子,抽在哪裏,都鏗鏘有力。黑土地夯實的品格,讓我難捨部隊的威嚴和軍裝的體貼。做好本職工作是回報母親的最好禮物,我愛母親,更愛穿了二十餘年的綠軍裝。每當我完成一項任務,都會昂起頭來,因爲軍裝浸染了母親的心願。母親的學問在我記憶裏匯成一本書,我常用回憶的方式品讀。

當歲月不再青春,人生便剩下了回憶。回憶釋放了鄉愁,也收穫着滿足,鬱悶與輕狂在回憶中漸漸冷卻,爲來之不易的生活增添些許嘆息。啊!那時,你會眼角溼潤,痛快餘生。

善良、純樸的品格更像是母親做人的哲學,指引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