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

《名人傳》由《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那麼在讀這本書時我們有什麼感悟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爲你整理的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希望對您有用。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1

羅曼˙羅蘭是《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作者,在他的筆下始終貫穿一股英雄主義的激情,謳歌那些爲理想而飛蛾撲火似完成自我實現的人物。《名人傳》是他爲三位在不同藝術領域裏取得巨大成就的卓越的藝術家作的簡要的傳記,有樂聖貝多芬、畫聖米開朗琪羅以及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與一般記述名人生平的傳記不同,羅曼˙羅蘭在這部三人傳記裏運用了史詩風格的寫作手法,並未侷限於對人物事蹟的簡要介紹,而是重點突出了對他們人生中的苦難的描述,以及面對苦難時所抱持的態度。讀過才知道,在這樣三位於各自領域內做出過令後輩高山仰止的成就的英雄心中,居然埋藏了那麼多不爲人知的痛苦。貝多芬的失聰,讓他遭受了作爲音樂家的最大的打擊,他曾不只一次地陷入絕望,以至在成功指揮了一次音樂會後看到觀衆熱情地向他祝賀,竟興奮地昏了過去。

米開朗琪羅一生的悲慘命運更多來自於他軟弱的性格,羅蘭形容他的創作靈感就像天才爆發一樣,幾乎不需要特別的觸動和培養,他就擁有了常流不竭的創作潛力。但米開朗琪羅除了捍衛他的藝術才能本身外,一生都在受別人的擺佈,陷入過派系的紛爭,還屈從於教皇反覆無常的旨意,雖然在繪畫和雕塑上都有驚人的作品問世,但就米開朗琪羅本身的想法來說,他未能將頭腦裏完美的構想真正地付諸實踐。個人想法的侷限和外在的條件始終牽着他由一件作品的開工轉向對另一件作品的注意,對不斷追求完美的藝術家來說,草草收尾總是一種失敗。更令他生活地雪上加霜的是,他個人的際遇也沒有進入到一個安詳平和的境地,縱有非凡的才華,手頭卻時時拮据,還要經常關照他不成器的孩子和侄子們,這個天才被平常瑣事佔去了大部分的精力,世俗的讚譽似乎也無力將他解脫出來,臨到人生的終了他也覺得留下了太多遺憾。

人生總是這樣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享譽文壇並被同時代的讀者頂禮膜拜的列夫˙托爾斯泰也擺脫不了自身固有的矛盾,甚至在他成名後前來拜訪他的崇拜者們把他隨口說的一句話都奉爲神諭時,托爾斯泰還沒有追索到心中希求的境界。藝術家們在探索的道路上永無止境地更新自己、超越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就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那樣尋求一個終極的完善。托爾斯泰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超越民族侷限放眼人類生存命題的大家了,他甚至啓發了甘地施行了20世紀震動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他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鉅著,儘管後者的藝術水平較前者達到了更完善的境地,達到托爾斯泰成熟期小說創作水平的頂峯,但遺憾的是兩部作品還是帶有托爾斯泰式理想的侷限性。

在作者看來,托爾斯泰是過於沉浸他宣揚的“博愛”主義的信條當中去了,因而在他晚年纔會在研究基督教上花費了十足的氣力,以至未能創作出更具超越性的作品。藝術是要完全脫開了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未免會變成僅具有精緻的觀賞價值的空中樓閣。托爾斯泰一生富足,也不願離開他出生的那個莊園,正因他貴族的出身,對下層古難的體察未免淺嘗輒止,浮於表面,他對俄羅斯轉型期間的社會矛盾認識不足,必然地與高爾基等革命作家劃開了界限,類似與胡適與魯迅之間以及魯迅與共產黨作家之間的界限一樣。托爾斯泰太相信博愛的力量了,才主張甘地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他對動搖封建主統治基礎的態度也搖擺不定,索性投入到對宗教信仰的熱望中去,這是源於思想基礎的痛苦,同樣折磨著名人在藝術完善的道路上必然要遭遇困境重重。

《名人傳》給我們展示了被視爲遠景的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裏掙扎的矛盾,一生裏承受的思想糾結的壓力,遭受到來自外界環境的挫折,有貝多芬的來自身體生理上的,有米開朗琪羅的來自性格和周圍壓力的,有托爾斯泰的來自內心追求與現實情形的矛盾的,困苦的形式有許多種,承受的心態卻一往如常,只能解開心裏的鬱結,才進而可以突破強勢的藩籬,由此也可見作用於內心的痛苦雖在表面上很少留下痕跡,但對這種矛盾的解脫還是要靠自己的逐漸撤限。獻身於藝術的名人可能更難做到這一點,要親手打破辛勤建立起來的侷限的確有如切膚之痛,也當然地和名人的品性有關。如何看待突如其來或悄然成長起來的苦難,也能決定名人們在藝術的道路上能走多遠,前人的經驗,值得借鑑。

羅曼˙羅蘭是《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作者,在他的筆下始終貫穿一股英雄主義的激情,謳歌那些爲理想而飛蛾撲火似完成自我實現的人物。《名人傳》是他爲三位在不同藝術領域裏取得巨大成就的卓越的藝術家作的簡要的傳記,有樂聖貝多芬、畫聖米開朗琪羅以及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與一般記述名人生平的傳記不同,羅曼˙羅蘭在這部三人傳記裏運用了史詩風格的寫作手法,並未侷限於對人物事蹟的簡要介紹,而是重點突出了對他們人生中的苦難的描述,以及面對苦難時所抱持的態度。讀過才知道,在這樣三位於各自領域內做出過令後輩高山仰止的成就的英雄心中,居然埋藏了那麼多不爲人知的痛苦。貝多芬的失聰,讓他遭受了作爲音樂家的最大的打擊,他曾不只一次地陷入絕望,以至在成功指揮了一次音樂會後看到觀衆熱情地向他祝賀,竟興奮地昏了過去。米開朗琪羅一生的悲慘命運更多來自於他軟弱的性格,羅蘭形容他的創作靈感就像天才爆發一樣,幾乎不需要特別的觸動和培養,他就擁有了常流不竭的創作潛力。但米開朗琪羅除了捍衛他的藝術才能本身外,一生都在受別人的擺佈,陷入過派系的紛爭,還屈從於教皇反覆無常的旨意,雖然在繪畫和雕塑上都有驚人的作品問世,但就米開朗琪羅本身的想法來說,他未能將頭腦裏完美的構想真正地付諸實踐。個人想法的侷限和外在的條件始終牽着他由一件作品的開工轉向對另一件作品的注意,對不斷追求完美的藝術家來說,草草收尾總是一種失敗。更令他生活地雪上加霜的是,他個人的際遇也沒有進入到一個安詳平和的境地,縱有非凡的才華,手頭卻時時拮据,還要經常關照他不成器的孩子和侄子們,這個天才被平常瑣事佔去了大部分的精力,世俗的讚譽似乎也無力將他解脫出來,臨到人生的終了他也覺得留下了太多遺憾。

人生總是這樣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享譽文壇並被同時代的讀者頂禮膜拜的列夫˙托爾斯泰也擺脫不了自身固有的矛盾,甚至在他成名後前來拜訪他的崇拜者們把他隨口說的一句話都奉爲神諭時,托爾斯泰還沒有追索到心中希求的境界。藝術家們在探索的道路上永無止境地更新自己、超越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就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那樣尋求一個終極的完善。托爾斯泰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超越民族侷限放眼人類生存命題的大家了,他甚至啓發了甘地施行了20世紀震動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他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鉅著,儘管後者的藝術水平較前者達到了更完善的境地,達到托爾斯泰成熟期小說創作水平的頂峯,但遺憾的是兩部作品還是帶有托爾斯泰式理想的侷限性。在作者看來,托爾斯泰是過於沉浸他宣揚的“博愛”主義的信條當中去了,因而在他晚年纔會在研究基督教上花費了十足的氣力,以至未能創作出更具超越性的作品。藝術是要完全脫開了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未免會變成僅具有精緻的觀賞價值的空中樓閣。托爾斯泰一生富足,也不願離開他出生的那個莊園,正因他貴族的出身,對下層古難的體察未免淺嘗輒止,浮於表面,他對俄羅斯轉型期間的社會矛盾認識不足,必然地與高爾基等革命作家劃開了界限,類似與胡適與魯迅之間以及魯迅與共產黨作家之間的界限一樣。托爾斯泰太相信博愛的力量了,才主張甘地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他對動搖封建主統治基礎的態度也搖擺不定,索性投入到對宗教信仰的熱望中去,這是源於思想基礎的痛苦,同樣折磨著名人在藝術完善的道路上必然要遭遇困境重重。

《名人傳》給我們展示了被視爲遠景的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裏掙扎的矛盾,一生裏承受的思想糾結的壓力,遭受到來自外界環境的挫折,有貝多芬的來自身體生理上的,有米開朗琪羅的來自性格和周圍壓力的,有托爾斯泰的來自內心追求與現實情形的矛盾的,困苦的形式有許多種,承受的心態卻一往如常,只能解開心裏的鬱結,才進而可以突破強勢的藩籬,由此也可見作用於內心的痛苦雖在表面上很少留下痕跡,但對這種矛盾的解脫還是要靠自己的逐漸撤限。獻身於藝術的名人可能更難做到這一點,要親手打破辛勤建立起來的侷限的確有如切膚之痛,也當然地和名人的品性有關。如何看待突如其來或悄然成長起來的苦難,也能決定名人們在藝術的道路上能走多遠,前人的經驗,值得借鑑。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2

偉大的心靈猶如崇山峻嶺,風雨吹蕩它,雲翳包圍它,但人們在那裏呼吸時,比別處更自由更有力。純潔的大氣可以洗滌心靈的穢濁;而當雲翳破散的時候,他威臨着人類了。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着力刻畫了他們爲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裏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

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爲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爲什麼還能成功呢?爲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爲,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爲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羅曼·羅蘭稱他們爲“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啓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爲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峯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裏,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裏,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才是真言。

《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着思想,阻撓着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在同一引言中他還說:“我稱爲英雄的,並非以思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爲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

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爲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麼支持着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着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峯,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如果說《貝多芬傳》是英雄主義的號召,是力的頌歌,那麼《托爾斯泰傳》則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闋送葬曲。貝多芬偉大的痛苦是因爲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運,托爾斯泰偉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觀意志的選擇。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爲他是堂·吉訶德,因爲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鬥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於,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爲何大家都在這裏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迴應,在這裏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裏留給我們的永恆的精神光芒。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3

羅蘭認爲偉大藝術家是“集體力量”的表達者,是羣衆、各民族和人類巨大激情的表達者,因爲他覺得“集體力量”是一種自發的和完全不爲理智所理解的東西天才藝術家的偉大,包括所有天才的偉大,按照羅蘭的看法,絕不在於他具有某種超人的、非凡的力量。恰恰相反,一個傑出的人;尤其是一個天才,要比普通人更緊密地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他了解生活的本質要比別人更深刻,他預感歷史大變動的臨近,要比別人早一些。

早在本世紀初,羅蘭已經接近於對傑出人物的作用的這樣一種理解,而且這種理解在他的傳記特寫中得到了體現。隨着他研究貝多芬和米開朗基羅生平的日益深入,尤其隨着他爲還沒有寫的其他幾部傳記收集的材料日益增多,他越來越清楚地感到那些偉大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複雜,而他原先是打算把這些人物當作意志堅定和性格剛強的榜樣來加以描寫的。這就妨礙了他把擬訂好的叢書計劃繼續下去,不過這並沒有動搖他對所選擇的題材進行處理的美學立場。偉大人物是有缺點的,他們在所走過的道路上也有過動搖和錯誤,然而他們的偉大正是在於他們有時善於--用痛苦的內心鬥爭作爲代價--戰勝弱點和克服動搖。

羅蘭在《米開朗琪羅傳》的序言中寫道:“我沒有給那些高不可攀的英雄們建立紀念碑。我憎恨理想主義,因爲它膽怯地迴避生活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弱點。然而,太容易受一些花言巧語矇騙的人民應該牢記:有關英雄主義的一切謊言是由於膽怯而產生的!英雄主義就是看到世界的本來面貌,熱愛這個世界。”這一思想,在該書的結尾中又重複了一遍:“難道,我應該象其他許多那樣只去描寫英雄們的英雄主義,用一塊蓋布把他們跌入的整個痛苦深淵罩上,可是不能這樣做!真實高於一切!我不能用謊言去答應給自己朋友們幸福!我不惜一切代價非這樣做不可,我只能答應給他們真實,甚至用幸福作爲代價答應給他們真實,給他們勇敢的真實,並用真實這把刀子去雕刻不朽的心靈。”這一肖像是本世紀初羅蘭在《貝多芬傳》中刻畫的。而且他還修改重審自己的這一早期作品,並持批判態度。

一九三六年,他在着手他的巨着的第三部《復活之歌》的創作的時候寫道:“我們研究貝多芬三十年了,在這期間,我們不僅更清楚地瞭解了貝多芬的生平,而且瞭解了一個人的生平現在,爲了一塊麪包,我們已經不能把貝多芬這一個人看成是想象中的英雄,看成是由不鏽鋼鑄成的具有倔強性格的英雄。他--就象所有的人,哪怕是英雄,一樣經歷過乏味生活,是某些身份不同的人和可以說地位不同的人之間的戰場。”生活的條件,壞境的壓力使人也決不可能擺脫內心鬥爭。“這使他的英雄主義具有更高的價值,因爲衆所周知,他作出了多麼大的努力。”就是貝多芬也不能完全擺脫內心矛盾。儘管他的性格獨立不羈,但有時也會巴結強者。

雖說他是一個不謀私利的人,但在就錢的事情同出版商和戲院經理的一些洽談中,他卻表現得極其固執而又堅決。儘管他滿懷共和主義激情,然而他仍爲自己的貴族身份而感到十分自豪。所有這一切怎麼去解釋呢?羅蘭自己作了回答。“讓偉大藝術家力求成爲代達羅斯,給自己插上翅膀,飛向……系在雙腳?上的秤砣卻把他留在大地上--這秤砣便是經濟上的奴役,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跌入人們共同的陷講。在那裏,他爲了一塊麪包和可恨的貧困同別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貝多芬許多個人弱點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由這一點造成的。對他來說,有錢就意味着相對減少依賴,因此他爲了一個銅板就能固執地討價還價。對他來說,貴族身份是一種避免受別人鄙視的工具,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因爲那些不敬重貝多芬這個作曲家的人,卻很敬重貝多芬這個貴族身份,因而當有人對他貴族身份的真實性提出異議時,他就會大發雷霆。他的革命信念帝國警察局知道得十分清楚。這使他始終擔心會遭到迫害。因此,爲了避免遭受迫害,他有時剋制住對巴結奉承的厭惡,在自己毫無天賦的學生和庇護者魯道夫大公面前說上許多恭維話。

在敘述這一切的時候,羅蘭一味反覆地說:“天才的這些錯誤和失敗不應該把我們的眼睛遮住,使我們看不到他的偉大。這僅僅是對時代作出的不可避免的讓步。確實,羅蘭在這裏指出的有關貝多芬個性的新觀點,同他《名人傳》原先的構思是不矛盾的,而只是對這一構思作了更明確的修改。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藝術家痛苦的深度,同時也看到了藝術家道德的偉大,因爲藝術家善於不顧一切地保護自己內在的人的本質,從而保護了自己的創作天才,使其不受有害的影響。

我們不能不欽佩米開朗基羅:他創作了許多作品--儘管遇到了無數的障礙。在這些作品中體現了”一股象颶風一樣兇猛的強大生命力“。羅蘭英雄傳記的感染力並不在於肯定痛苦,而是在於克服痛苦,戰勝痛苦。這一勝利羅蘭本人並不是輕而易舉地取得的。後來他在《伴侶》集的引言中寫道:”……在我的《米開朗琪羅傳》的序言中,我不無痛苦地對基督教的悲觀主義表示了抗議,我十分清楚在自己身上和在別人身上的這種悲觀主義……?因爲它導致了對人類進步的否定,而反動勢力卻同它結成聯盟。誰同反動勢力作鬥爭,誰就應該同悲觀主義作鬥爭;我在自己心裏也在同它作鬥爭,所以這絕不是一件極其輕鬆的事!這一斗爭的痕跡在《名人傳》中是顯而易見的。

羅蘭思想上的矛盾,與其說是表現在他把自己主人公遭受的痛苦放在首位,倒不如說是表現在他多處(特別在《米開朗琪羅傳》中)抽象地、超歷史地論證了這一痛苦,並把它解釋成爲是人所具有的,並且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非理性熱情的影響。可是在《名人傳》中,現實主義地、歷史主義地看待人這一點得到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和更有力的肯定。在羅蘭創作的傳記中的每一個主人公,最終都是被作爲自己民族、自己時代的產物加以描寫的。他們中每一位的痛苦經歷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偶然事件的影響和人類天性的內在氣質造成的,而是由社會的殘酷規律造成的。在這樣的社會裏,一個藝術家跟大多數人民一樣都是處於從屬地位,都是在被奴役的人之列的。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作爲非正義的犧牲品,作爲社會壓迫的對象的這種主題,經過羅蘭的許多藝術加工同樣也體現在他的英雄傳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