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下的人性經典美文欣賞

上週三已經醞釀着寫這樣一篇文字了,幾次啓筆都被紛亂的瑣事打斷。今天想看下一本書了,就給這本書做個終結吧。

大數據下的人性經典美文欣賞

書讀得很粗,就圖個領會大意,趕一趕時代的節奏。

大數據——其一,就像書裏說得“樣本等於總體”,這是建立在計算機強大的儲存分析功能和互聯網便捷的共享功能之上的。取樣越接近研究總體,精確度越高,這樣得來的需求便於集約化地供,給,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但同時我略有惶恐——按多數人的意志去發展,是否會忽略多樣性,或者個性化供求?

其二,聯繫的普遍性。這就類似淘寶上“找同款”,和搜索引擎中有時候打錯字就會出現“您是不是想找xxx”,我在想如果計算機分析功能再強一點,找互補產品而不是相似產品,這將更加便民,但同時也讓我們更容易被機器操控。就像書裏所擔憂的那樣,如果一切經過精密的數據證實,再經過縝密的數據分析,那我們將進入一個“犯罪不是已經犯罪而是準備犯罪”的時代。這種被預料的感覺應該不好受吧。

其三,大數據時代,“是什麼”要比“爲什麼”更重要。這種用大量數據事實說話的證明方式比建立在少量數據和複雜分析上的結果更直接也更準確,而且更符合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但總覺得缺一些人的,柔性的訴求。人畢竟是感性類動物,我們生存也該是爲着自己感覺上的幸福來的,而不是單純的一個推動時代進步的工具。

這裏我隱隱覺得,之前常見到的那些句——快節奏的時代,變化莫測之類,也許全是這種大數據發展帶來的。它機械地指明是什麼,將向哪裏發展。然後驅使着人去發展。到底是機器的時代還是人的時代?多年以前提及的上帝之手……難道就以這般形式存在?呵呵,只是爲了給一本書作個終結,卻在這月黑風高的.夜裏把自己嚇了一跳。說好的“愚享生活”呢?

臨上大學前,朋友教我的“智觀天下,愚享生活”我一直記得。也一直以一個沒心沒肺的形象愚樂着我的圈子。但慢慢開始懷疑,我何必放下我的清清冷冷輾轉於着形形色色的圈子。是沒有勇氣一個人生活吧,說白了,還是怕孤獨。

這裏我又突然地連綴起幾段對話。

有人說,他不想自己太清高,怕冷了周圍的圈子;

還有人說,他好想重來一次 ,把之前想學的都學了,能學多少學多少;

還有人說她羨慕我,她已經被同化地沒有創造性的思維了;

還有人說,提筆忘詞讓他滿是惶恐。

這時間地點沒有關聯的段子連在一起能引起多少人的感慨啊。曾經的曾經,我們都一樣,孤高卓然,守着最初的真善美,喜歡便喜歡,討厭便討厭,是便是,非便非。我們簡單而直接,倒給心騰了一塊淨地,能更專注於我們熱衷的事業。後來,是看了成功祕訣的書還是聽了過來人的話;還是自己碰了壁;還是上了大學離開了家,害怕孤獨了,想找個圈子找個依靠了,想得就多了,開始瞻前顧後了,就開始把自己隱於芸芸大衆,得過且過,圖得了安逸,便樂不思蜀,初衷還在嗎?

唯恐有一天,回首已是爛柯人。

人生,真是一場忐忑的旅途。過去的都結束了。大數據下的物換星移,總讓我覺得惶恐——我想拼命地留一個生命的印記,卻發現自己那麼無能爲力。像有密密麻麻無形的絲線操控着你,你前進或不前進,總得前進。

其實我該慶幸我的欲求還少,思想也還開闊,所以總忙裏偷的出閒來,寫一點文字理一理我繁雜的思緒,給過往一個終結,給未來一個希冀。一直,不急不慢,還在前進,是自己還掌控着一點的前進。我覺得還沒到難得糊塗的年紀。還年輕——有過去,有未來。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