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讀書筆記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誡子書》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誡子書》讀書筆記6篇

《誡子書》讀書筆記1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家書,是諸葛亮一生經驗的總結和對兒子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多麼偉大的父愛!也是後人教育子孫的楷模篇。誡子書的主要內容是:是大丈夫要修身養性、以節儉、樸素來陶冶自己的情操,還要淡泊名利。學習時要清靜,努力而有毅力,要有遠大的志向。如果怠慢就不能學以致用,急躁就不能陶冶心性。年華隨時日流逝,意志也隨時日消磨,就會變得如枯黃的葉子一樣,被時代拋棄。最後只能悲傷地守在自己貧窮的茅廬裏,後悔也來不及!

諸葛亮不僅告誡了他的兒子,同時也告誡了我們,讓我明白做什麼事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有志向。“心中沒目標,一根稻草壓彎腰;心中有目標,泰山壓頂不彎腰!”但是,光說是不行的,要緊的是抓緊時間,努力去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少的時候要紮實基礎,充分地汲取知識,好好學習。不然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等到老的時候,才後悔,空悲切,時不再來。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把有限的時間用在無限的知識海洋中。

現在我六年級了,更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儘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流的中學。考上理想的中學就要付諸於行動。這段時間,我的收穫本寫的作文進步不小,這與楊老師倡導的課外閱讀影響極深。我要讓課外閱讀積累的素材,充實我的收穫,有質有量,做好每天有價值的收穫!

“夫君子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學任何東西,首先要靜,這我深有體會,從國小毛筆時,就是練靜心,心裏急躁,是學不好的。偶爾的時候,作業多了,又想看電視,然後就馬馬虎虎地做,字跡也潦草了。當本子發下來,錯的一塌糊塗,好慚愧!這就是首先沒有靜下來,長期草率、浮躁就會荒廢學業。

戒子書——一篇意義深遠的古詩文。它讓我反省了自己,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終身受益匪淺!

《誡子書》讀書筆記2

《誡子書》這篇家訓,雖寥寥數語,但可謂是字字珠璣,辭約意豐,擲地有聲,讀來着實令人動容,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不僅讓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而且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理。

《誡子書》重點論述了學習、才幹、志向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核心在強調學習的目的。諸葛亮是一個頗具務實精神的人,他強調“不求空讀,而要務實”。他反對學習是爲了功名利祿,而是強調學習與才幹,要建立在志向的基礎上。讀書、才幹都是爲了志向。志向,是加強學習、增加才幹的動力。這與《小窗幽記》中提到的“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之學者,不可無經世之才”具有異曲同工之處。什麼意思呢?存有功名利祿之心的人,無法享受到學習帶來的真正樂趣;追求生命境界的人,更要培養卓越的才幹。好高鶩遠、心存幻想,不是志向。在現代社會,志向,可以理解爲一種夢想、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操守。“無心方知流光逝,有夢不覺人生寒”,將志向建立在生存危機的基礎上,就會倍加珍惜時光,倍加勤奮鑽研,倍加追求實踐,使自己的志向通達,爲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

這也是諸葛亮對自己兒子的期望!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對“靜”與“儉”兩字的理解!

那什麼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爲泰然、穩重、禮節、嫺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表現,可以理解爲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爲“靜”。

在衆多的名人中都有1個共同的特點,耐的住寂寞!

由此觀之,非寧靜無以致遠,真是成就事業的必要能力!

那麼“儉”又是什麼呢???“儉”可以理解爲心無妄念、心無妄動、清心寡慾、身由心控,等等。凡是能夠消除和控制消極因素的一切,都應稱之爲“儉”。

“儉”是一個自控的過程。因爲消極的因素隨時會出現,積極的因素在於自身的動力,“儉”對“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凡能夠控制局面的人,都是自我控制能力相當強的人。善於管理自己的身、心、言、行,有利於解決各類問題,特別是複雜棘手的問題。

這個意義上說,“儉”比“靜”更加重要。《誡子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積極的人生哲學和人生智慧。

現在的我們身處於充滿誘惑的時代之中。網吧,遊戲,舞廳,小說。樣樣都像毒品一樣迷惑我們!

我們要作到外事不干擾到自己的心境,那麼成功就離你不遠了。

《誡子書》讀書筆記3

在院裏舉辦廉政文化書畫筆會上,甘老師欣然爲我題寫了一副書法:“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把它掛在了我的辦公室牆上,時時觀賞,細細品味,受益良多。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取自於諸葛亮的《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意思是說,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爲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讀後感《《誡子書》讀書筆記800字》。要學得真知必須專心致志,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對社會無任何用處,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破家舊舍裏。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書全文86個字,字字珠璣,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聯想到本職工作——人民法官,從中給我予很多啓示。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爲一名法官,我們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神聖,通過法律的實施來實現正義和公平。爲了實現理想境界,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努力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清者清白,廉者潔淨。法官作爲社會的普通成員,處在燈紅酒綠的五彩世界,各種誘惑無處不在,如何抗拒誘惑,唯有靜、儉既養德又養廉,清心寡慾才能志向堅定。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人說,選擇了法官這個職業,就選擇了孤獨,這話不無道理。法庭上脣槍舌劍之間的坐壁上觀,深夜孤燈下辨法析理的苦思冥想,與形形色色社會角色保持距離的矜持,處處透着“高處不勝寒”的孤獨。但,高舉法槌定紛止爭是一種審慎和嚴謹,在各種“疑難雜症”面前,法官苦苦地尋找着“病竈”,還要在紛繁複雜的法律、法規中拿出一劑“良方”來,一個內心沒有寧靜的法官,沒有一種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哪裏會有辨法析理的深厚功底?任何“險躁”都會給案件的質量埋下隱患。寧靜是一種禪意,是一種智慧。“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只有心中寧靜,纔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紛繁複雜的社會表象擾亂心智。寧靜,實在是法官職業所使然。

《誡子書》讀書筆記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是諸葛亮先生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書中包含了對兒子的殷殷教誨和無限期望,也寫出來普天下的父母對孩子的心聲。成爲後代人爲修身養性的學習的典範:有才德人的行爲操守,要做到屏除雜念和干擾,要做到寧靜專一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誡子書與其說是諸葛亮先生寫給自己兒子的“告誡信”,也更是爲激勵後輩而留下的“警惕書”。

我們作爲新一代的年輕人更要做到諸葛亮先生所希望的那樣,勤學立志,恬靜內心,修身養性,切勿懶散急躁,好好學習,立下遠大的目標,併爲之而努力!成爲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誡子書》讀書筆記5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寥寥數字,融匯了一代高人的心血與智慧,是諸葛世家最精短的傳家古訓,也成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來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雄才韜略的出色軍事家,他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知天命而盡人倫,懷大志而拘小節,爲後世立下“大義”的標準。綜觀《誡子書》,所談無非“修養”二字。修養的對象,一則爲身,一則爲心,亦即修身養性之謂。修養的目標,入世則建功立業、濟世利人;出世則入道得法、返璞歸真。修身養性還與心性有關。現代作家于丹認爲,心性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善惡成分,是判斷自我與外界關係的一種綜合反映。現代的人都具備了與生俱來而好利的特徵,但卻很少有人會與生俱來的帶有一種良好的.心性,這就使人的發展、人命運的改變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對矛盾體。心性並不在對外部他人的影響力,而是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做事的成功與否,生活是否美滿,乃至悲歡離合的遭遇,都在這個“心性”中。在當下這個數字信息傳媒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已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洶涌而來,大大動搖了我們乃至我們上一輩經過數年、數十年培養、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它就象封閉的房間打開的一扇窗戶,吸取新鮮空氣,同時空氣中也夾雜着蒼蠅,無情的衝擊着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倫理。對於五光十色、紛繁複雜的塵世,我們更要保持一種不動搖的意念,要時時關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煉出一種好的心性,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人類文明歷史長河已經過去了七、八千年,從古至今,凡有道德修養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寡慾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學習,爲養性修身也好,爲追求個人發展也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雖然簡單,卻是精闢、現實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暫。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着不慎,滿盤皆輸。“窮廬”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將復何及”之憾,不在時光虛擲,尤其在永恆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諸葛亮的《誡子書》,以其獨特的警世意義,鼓舞着我們不斷向前。

《誡子書》讀書筆記6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借鑑古人的智慧,指導今人的生活。不斷提高我們的素養,從中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幾點:

第一課: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無法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安寧的環境。現代人多數終日忙碌,您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課: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

他告知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德行。審慎理財,量入爲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着紀律的儉樸生活,不會成爲物質的奴隸。在鼓勵消費的文明社會,您有否想過節儉的好處呢?

第三課:計劃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告訴孩子要計劃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才能夠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把將來細心計劃妥當。面對未來,您有理想嗎?您有使命感嗎?您有自己的價值觀嗎?

第四課:學習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告訴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助益,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學習?您是否相信努力纔有成就?

第五課:增值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資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願意努力學習,就不能夠增加自己的才幹。但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爲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您是否想過,一鼓作氣人多,堅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課: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電腦的普及代表速度時代的來臨,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樣與今天不謀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達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時間去修正與改善!

第七課: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冶性”

諸葛亮忠告孩子,太過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心理學家說:“思想影響行爲,行爲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種種平衡取捨,要“勵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嗎?

第八課:時間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他警告孩子時光飛逝如梭,意志力又會被時間消磨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時間管理”是個現代人的觀念,細心想一想,時間無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纔是最佳方式。請您想一想,您有蹉跎歲月嗎?

第九課:想像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盧,將復何及”

告訴孩子時光飛逝,當自己變得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蹉跎歲月也於事無補。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夠臨危不亂。想像力比知識更有力量。您有沒有從大處着想,小處着手,腳踏實地的規劃過人生呢?

第十課:精簡的力量

以上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簡的傳遞了訊息。我相信精簡的表達源於清晰的思想,長篇大論的內容,容易令人生厭,精簡溝通更有效果。

第十一課:適度的力量

諸葛亮這封信裏將道家的清心寡慾,淡泊寧靜和接世濟國相結合,其實體現了他的適度原則。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個人力量不可貿然與團體抗衡,而是應該適度行動。這也就是諸葛亮身居高位多年的哲學之一。

斯人已逝,斯言猶在。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言,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