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通用21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通用21篇)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

和培根、帕思卡爾的作品並稱三大西方經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誠的特性贏得了很多美譽,也給我的帶來了歡愉。

像這些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的作品常令我望而生畏,但蒙田不會。照理說,四個世紀之前說出來的話別,應同其他的古人的話一樣,猶如啃剔掉肉的骨頭,初嘗生香,繼則無味,久則如同嚼蠟,但蒙田真的不同。他彷彿就生活在我們身邊,穿過世紀的隧道,就像與您閒談,說着說着就有那麼多平實的想法和做法,讓你不禁暗暗竊喜:呵呵,大哲人也這樣啊!這樣的文字,我喜歡。儘管他的隨筆中有很多引用。

蒙田特別喜歡書,他說與書交往是最穩定方便的,確實新東方的總裁也說,書拿了不一定讀,書帶了也不一定讀,但心理上踏實,書就像是最難得的朋友,你不需要時,感覺不道德他們的存在,你需要的時候,它們就會及時出現在你身邊,忠實地守候在你的生命的左右,隨時寬解,充實你那不安寂寞的靈魂。

我還是從蒙田那裏爲我的懶惰找到藉口,你們看,從古史中,很難找出十個人來,他們一生的行爲是有恆專一的。有恆專一是智慧的主要目的。

蒙田很重視看待事物的方法,他說,一個忙忙碌碌的富人要比單純的窮人更可憐,富裕和貧窮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看法,財富、光榮、健康也不像擁有者所說的那樣美好和快樂。是好是壞全憑自己的感覺。對自己感覺滿意的人才會高興,而不取決於別人是不是對你滿意。

對孩子,對學生不要用情緒指揮說話,不要發火和衝動,早發火時懲罰孩子是報復。如果懲罰是給孩子治病,我們怎麼會容忍醫生對他的病人發火?

確實,世俗生活的樂趣在蒙田的散文中都能找到處事的法則和依據,這樣的確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樣板看齊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有序,但無奇蹟,也不荒唐,我贊同。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2

讀蒙田的作品,你將會發現好像昨天才寫成一樣。翻開任何一頁來讀,我就會被他的文字捕獲,他以自然、暗示、自信的風格,心平氣和地敘說心靈中稔熟的主題。

他給了我們最寶貴的東西——他聲稱僅有一個主題——他自己。他的全部關注只在他自己的內心,他不斷地思考……品償着自己,他以自己的肉體、感情、習慣、好惡、偏見、恐懼與思想來進行坦白和深入的分析,不顧後果地將肉體和心靈袒露出來,他以欣然的態度敘述自己的錯誤和罪惡,他透過自己的本性來揭示人性。我會原諒他的錯誤,因爲我也有相同的錯誤;我發現他的自我分析十分吸引人,因爲我知道故事中所提及的乃是我自身。

是他,在那從久遠的那樣一個宗教戰亂的時代,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膽懷疑———理性是不可靠的!認爲我們一無所知。因爲蒙田確認“所有知識是由感覺傳給我們,而理性依靠感覺,但感覺會欺騙我們,因此嚴重限制了理性”。關鍵是這提法早於培根和笛卡兒30年,早於帕斯卡80年,一直到休謨、康德前無哲學家提及過。然而,蒙田的許多思想總是在古老中國文化中尋到痕跡,自忖中西文化其實根本上是相通的,因爲人性是不變的。

他寫的很零亂,但內容卻如襲上心頭的靈感,觀念複雜而不斷改變,並隨年變遷,而最後組成的圖樣便是蒙田本身。譬如他一邊讚許小加圖的自殺慘烈而高尚,一邊又説“世人不惜失去生命去幹的事,我幾乎無動於衷”。必須加以分析纔會發現其實蒙田是一個厭惡殉道的自由思想家。

他常引用名人的話語,旁徵博引構成自己的心靈和言詞,看起來像剪刀和糨糊而品嚐起來卻極神妙。

他將友情置於一切父子之情、男女私情、夫婦之情之上,認爲愛情是一種朝三暮四、變化無常的情感,它狂熱衝動、時高時低、忽熱忽冷,把我們繫於一髮之上;認爲婚姻,是一場交易;希望男人30歲之前不要結婚……窄聽發暈,卻實在沒有反駁的理由!

他中年後與父親一樣與膽結石病魔纏鬥,因而他的生活態度和理念希望訓練強健、富有活力的身體以及培養謹慎優美的性情,同時,強調每件事都要有節制,即使節制本身也不例外。深以爲然!

最讓我與之共鳴的是他讚美自由、靜謐與閒暇,嚮往優遊恬適的生活以及他的讀書生活和方式,特別是關於父愛的閘述讓我受益匪淺;最讓我羨慕的是蒙田城堡和其繼承的四代人奮鬥而得的財產!其藏書雖只有1000本,但其激發的思想卻萬壽無疆。

總之,經過四百餘年的考驗,歷史證明了蒙田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靈敏的眼光和關於世界的淵博知識以及他的隨筆,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世上同類體裁中絕無僅有的”。

此生不讀,實乃遺憾!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3

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之後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他的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彙,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在世界散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蒙田隨筆》於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後出版。自此以後,他的作品就再也沒有絕版過。到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書面語言都可以讀到它。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爲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1、命運對於我們並無所謂利害,它只供給我們利害的原料和種子,任那比它強的靈魂隨時變換運用,因爲靈魂纔是自己的幸與不幸的唯一主宰。

2、自愛者方能爲人所愛。

3、精神如果滿足,表明它已經萎縮或是疲勞。高貴的精神,在自己的體內,從不知停留。它不斷企求超越自己而奮勇向前,不會稍止。

4、沒有一定的目標,智慧就會喪失;哪兒都是目標,哪兒就都沒有目標。

5、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6、婚姻有如鳥籠子,鳥想進籠子,並不絕望,但已經入籠子的鳥,想要飛出籠子,那可是絕望了。

7、治理一個家庭比統治一個王國更難。

8、我們的生命,像世界的協奏曲,由相異的因素組成——由各種各樣的聲調組成,美妙的和刺耳的,尖銳的和平展的,活潑的和莊嚴的。

9、人要麼去效法罪惡,要麼就對其深惡痛絕。

10、我們的生活一部分由愚蠢組成,一部分由智慧組成。

11、心靈應讓安祥和快樂顯露在外部,用自己的模子來塑造身體的舉止,做之雍容爾雅,轉捷活潑,自信淳撲。

斷斷續續誦讀完成!感謝微讀給我提供誦讀的平臺!讓我有機會再次觸及如此經典的著作!感謝書友們的忍耐,讓我肆意刷屏!感謝宇宙的廣闊,讓我還活在地球上!

最後附上普希金的話: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尋求和創造;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4

這本書是這樣被人喜歡,以至於關於它的經典評論數不勝數,這裏引用幾條如下:

毛姆:“蒙田的隨筆不管挑哪一篇來讀,你都會覺得趣味盎然……”

迪佩龍紅衣主教:“這是一本正直人的枕邊書”。

德圖:“名副其實的箴言研討會,每一個警句都是至理名言。”

就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影響了許許多多作家一樣,在閱讀本書時,你也會從他的文字中看到很多作家的影子,可見他們都深深地受了蒙田的影響。

本書序言說:蒙田是一個讓我們越看越像現代人的傢伙,他很世俗,但他不是一個討好獻媚的傢伙……他非常剋制,絕不以出賣自己的立場爲代價來謀取好處……他甚至對物質也同樣抱着謹慎的懷疑態度。但是他洞悉政治的微妙,也很清楚如何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蒙田是法國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作家。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一樣被現代人這樣崇敬和接受。他是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

他是法國波爾多市市長家的兒子,他本人做過十幾年法官,也做過波爾多市市長。1571年,蒙田三十八歲,因厭倦官場生活而退隱歸家,過起了“自由、平靜、安閒”的鄉紳生活。從此開始撰寫《隨筆集》。

蒙田通過一篇篇的隨筆不斷地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生活狀況,省察自己的身體活動與精神活動,以及省察自己的身體活動與精神活動之間的關係。”這些醒察是如此可貴,渴望心靈獨立的自由派知識分子都會喜歡。

他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他平靜而愉悅地接受了自己以及人類的不完美、侷限性、不確定性。

他說:沒有什麼比好好地做自己這樣美;也沒有任何一門科學比認識到自然地過此一生更艱難;人類最猖狂、最蠻橫的疾患就是瞧不起自己的存在……

我們曾經是自己,後來我們又迷失,但我們終將還是要做回自己。遇見蒙田,遇見更美的自己。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5

生活在財富中的窮人最痛苦。

以我看來,世界上的什麼怪異、什麼奇蹟,都不如我自己身上這麼顯著……我越通過自省而自知,我的畸形就越令我駭異,而我就越不懂我自己。

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他寫道,“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孟德斯鳩說:“在大多數作品中,我看到了寫書的人;而在這一本書中,我卻看到了一個思想者。

大自然萬物都籠罩在烏黑的濃霧中,沒有一個人的智慧可以穿透天與地”

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

愛他時要想到有一天會恨他;恨他時要想到有一天會愛他。”奇隆如是

習慣是一個粗暴而陰險的教師。它悄悄地在我們身上建立起權威,起初溫和而謙恭,時間一久,便深深紮根,最終露出兇悍而專制的面目,我們再也沒有自由,甚至不敢擡頭看它一眼。我們看到習慣時常違反自然規律。“在任何事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

我們只注重讓記憶裝得滿滿的,卻讓理解力和意識一片空白。

死的自由若要商量,生命無異是一種奴役。

“凡順乎自然之事都應歸入好事之列

有人說,美滿的婚姻要由瞎子女人和聾子男人締成,我覺得此人對婚姻的瞭解可謂透徹。

我年輕的時候讀書是爲了炫耀,而後來讀書多少是爲了明理,到了現在則爲了自娛,從來都不是爲了謀得什麼利益。

我相信人最難做到的是始終如一,而最易做到的是變幻無常。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6

讀蒙田的書,一開始就想到法國其他二位大思想家在寫作方式上的共同性,即像散文式的寫作方式。因爲它缺像德國哲學家或者思想家的那種嚴謹與邏輯性。如果說他像今天“雞湯文“之父也不爲過?因爲今天讀他的`文字及思路一點也不陌生。

過去多次讀這本書,並且一直在困惑的一個問題是:爲什麼他看乎平常的東西,現在還在受人歡迎?從整體上看,他論述的他那個時代的話題,夾帶了他自己的一些思想的火花。所以,人們總是想在思想火花中,找靈感而讀他?

另外,其中一位後期的法國思想家Simone Weil。她的“重負與神恩”也是類似的寫作。現代西方還有研究她“微依的學會”。他們共同特點可能來自,西方天主教背景的思維方式。所以,如果從神學思想背景分析,應該知道爲什麼了?當然,同樣加爾文也是法國大思想家,但是他是西方宗教改革時期的領袖,他的思想非常嚴謹。

書中的下一段話,更像是對於他個人獨特之處描述:

“讚頌自我是蒙田畢生的事業。不是自我的成見,也不是自我陶醉,幾乎也從不是自我期許的。頂好的意義上,是一種有限制的自我滿足,是令人費解的決心,決心要跟內裏的我和平共處。對蒙田來說,自然界一切事物中,最接近、最讓人埋頭熱衷的事物,是蒙田。不是最親的,卻是最近的,因而是最便於瞭解的”。

當然,就是現代法國的電影中也時不時出現上面,像是很有睿智哲理,又像是沒頭沒腦的話。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7

如何做一場人,有很多人探討,但更多的人只是本能的活着,即使探討的人也只是想爲了肉體活得更舒服。不知道人爲何來到這個世界,若是隨機而來,和隨便什麼人都能做父母一樣沒有門檻,那麼做人做得糊塗又隨意也沒什麼稀奇的。

但是,人來一趟世界想必沒那麼隨機,必是經歷了千辛萬苦才爭取到這個機會。學習一些怎樣不辜負這趟旅行的知識不僅必要,還是必須。

在俗世中如何做人和在精神中如何做人是不同的。在俗世中做人關注的是別人,在精神中做人關注的是自己。人非得有一段路程是過一種與自己相處的生活,明白一點關於生命和意義的事,即使弄不明白,也算爲鐵屋子鑿開一條縫了。

蒙田爲自己開鑿了一扇窗,所以,很多人便透過他也看到了光。這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捧出一道雞湯,不同的是雞湯的養份不同。蒙田的雞湯已超越了俗世的智慧,進入心靈的世界。只是看起來,他的方向通往的仍舊是俗世的生活。

他對生命有許多不俗的見解,比如生和死。把時間花在其上,物超所值。這個四百多年前的先哲的確有着深刻的洞見,穿越歲月灰塵,今天讀來仍熠熠生輝。

另外,他的寫作風格的確是"引用典故太多,說自己太多"。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8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讀蒙田的作品。耐讀,風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樣。他是個心態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風也很低調,但這並不能說他缺乏個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隨筆》,如果你不停地讀,只需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把它讀完。讀完一遍後,你可能還想再細細品味一下,之後,你可能會明白我喜歡它的原因。

雖然是十六世紀寫成的書,而且書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事例,以及哲學家、歷史學家、詩人的詞句,即使這樣,在現代人眼裏,卻一點也不嫌艱澀。談起問題來,娓娓道來,顯得那麼親切,好像蒙田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在你的面前,像一個知己一樣,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談。那些充滿睿智的見解,如春風一般,拂過你的心田,使你對生活、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拿《蒙田隨筆》中卷第十六章《談榮譽》來說吧。我們知道一個事物在人的觀念裏存在着物的名稱和物本身,名稱是人們用來指示物的詞彙。因此,蒙田指出,名稱既不是物的一個部分,也不是物實體的一個部分,而只是在物之外同物連在一起的某個東西。物本身通常保持穩定,所以它的本質不能拔高和充實,但它的名稱卻可以通過我們的頌揚來加以提高和充實。人類熱衷於名利,而蒙田對於名利有相當冷靜的認識。他感嘆道:我們的內部十分貧乏,我們的本質很不完善,需要不斷加以改進,這是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去做的事情。我們全都十分空虛,但我們不應該用空氣和詞語來填補自己的空虛。爲了彌補這一缺點,我們需要更加實在的東西。他說,我們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外部的裝飾可以等我們得到最主要的東西之後再去考慮。

他引用古希臘哲學家克里西波斯和第歐根尼的話說,在所有的快樂中,最危險、最應該避免的莫過於別人的讚揚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而且這些哲學家更加確切地說,即使能得到世界上所有的榮譽,有頭腦的人也不值得向它伸出一個手指。

他相當贊同伊壁鳩魯“過隱蔽的生活”的主張。他痛斥極端追求榮譽的哲學家卡捏阿德斯說,我感到難受的是,這種看法竟會在被榮幸地稱爲哲學家的頭腦中產生。他說,有人爲人正派只是爲了讓別人知道,讓別人知道後更器重他,他只有在別人可能知道的情況下采取做好事,對這樣的人不能期望過高。他說,正直的人做了好事會感到心滿意足。表現勇敢應該是爲了自己,而且這樣的好處,就是培養十分堅強的內心,可以抗拒命運的任何打擊……同榮譽相比,這種好處顯得尤爲重要,也更值得我們起期望和追求,因爲榮譽只是別人對我們的讚賞。

他對他那個時代的一些人深不以爲然,他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我看到許多人靈活多變、模棱兩可、腳踏兩隻船,大家都認爲他們處事圓滑。至於他自己的主張。他說,我並不十分關心別人對我的看法,而只是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東西致富,而不想靠借來的東西致富。別人也只能看到外在的事件和事物的外表。而且,根據表象作出的評價都極爲膚淺、極不可靠。最可靠的莫過於每個人對自己的評價。

在這篇文章最後,蒙田說,正直的人都情願失去自己的榮譽,而不願失去自己的良心!

讀到這樣的字句,頗讓人感動。感動之餘,又啓發讓我們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更加堅定我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拋卻一些繁文縟節和一些不必要的奢望。活得輕鬆一些,自由一些。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9

讀了《蒙田隨筆》後,心中感悟很多,細細反思,慢慢領悟,覺着書中有許多的觀點可借鑑到教育教學中去,在書中,蒙田充分闡述了他的教育觀點,鮮明地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則。

蒙田以“我知道什麼?”這句具有懷疑精神色彩的名言來說明人類認識的侷限性。是的,在人類有限的認識範圍內,教育的價值,學生的教育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來認識這種教育的價值?教育能否爲人安身立命?能否關注人的內心?能否關注學生的心性?蒙田也非常喜愛但丁《神曲?地獄篇》中的一句名言、“我愛知識,也愛懷疑”。

蒙田曾說,我們的心靈確在隨別人的意志而行動,被迫聽從別人的幻想,服從別人的權威、被迫屈從別人空洞說教的引誘,同時又不得不重彈老調,我們沒有自由走自己的道路:我們的活力和自由全都消失了。蒙田認爲,造成這種情況的正是自己。他引證西塞羅的話說:“教者的權威常常阻礙着要學的人。”如果沒有懷疑精神,人就不可能自由。蒙田不迷信權威,反對傳統的偏見,倡導人運用自己的頭腦去理解事物,“絕不能倉促地下判斷”,而要經過理解,才能認識到事物的意義。

的確,他的態度又並非懷疑一切,在他的行文中,一再引證古代名哲的名言佳句,藉以說明他所要講的道理。他反對的是盲從而不求甚解。他說:“一個僅僅跟着別人走的人,不會去探索什麼東西,也尋找不到什麼東西。” 蒙田曾以蜜蜂爲例,蜜蜂採花釀蜜、採的是花,但後來生產了蜜,蜜是他所有的。因而就不再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0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錯的書——《蒙田隨筆集》。這本書,用平易通暢、不假雕飾、親切動人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將使我們的人生得到啓發而受益匪淺。

蒙田在本書中向我們談論了經驗,憂傷,閒逸,對孩子的教育,口才,心態失衡,人與人的差別,父子情,死亡,命運的安排·····

在這衆多的談論中,我最想談談的是“論對孩子的教育”。 還記得前幾天同室友在討論獨生子女的問題,我說由於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會因此而嬌生慣養。室友反駁道,其實是父母的教育問題。真是一語中的呀!剛好這本書也說,“對孩子的教育是人類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學問”。培養孩子就如同播種,種植前的準備工作相對簡單,可是一旦播下的種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種不同的培育方式,會遇上種種困難。對於孩子降臨人間,便是對他們教育的開始,每一位家長就像在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靈上不斷進行磨合。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些對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爲孩子選擇家庭教師方面,我們應該擯棄那種一味填鴨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會根據孩子的智力,對其進行引導、考驗,教會他獨立欣賞、識別和選擇事物,有時領着他前進,有時則讓他披荊斬棘,願意停下自己步伐,傾聽孩子的心聲。

第二,學習的內容是使我們變得更完善更聰明。所以,當孩子接

觸到新思潮時,要讓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種批判的視角來對待。唯有這樣,他們纔可以在別人的哲思上,昇華出自己的哲思。一個人,最怕的就是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應學會恰當地放開雙手,讓孩子去承擔責任。賀拉斯認爲教育孩子應該讓他生活在野外、擔驚受怕。不光要錘鍊他們的心靈,還要鍛鍊他們的肌肉。心靈若無肌肉支撐,孤身承擔雙重任務,會不堪重負。中國也有古語:慈母多敗兒。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過多的關懷變成了溺愛,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嚴重錯誤。所以,多給孩子機會去迎接生活中的風暴,將給孩子一個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養交往能力方面,要教會孩子懂得沉默與謙遜。聽到別人胡言亂語,不要怒形於色,因爲聽到不和自己趣味的東西就面有慍色,是不禮貌和討人厭的行爲。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禮貌,要讓孩子在言談中閃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於承認錯誤。

第五,在自身的技能方面,要告訴孩子能博採衆長,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的價值,學衆人之長,總有用武之地。要培養他探詢一切的好奇心,讓他探究事物的究竟,對新奇的事物盡最大的努力弄個明白······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爲社會的棟樑,造福社會。那麼,請您用心讀讀蒙田先生這篇對孩子的教育吧。讀懂了,汲取了,便會對你日後教子大有益處。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1

《三國演義》,它集智慧和實力於一身,是我最喜歡的書,看過《三國演義》,讓我頗有感觸。曾幾何時,我們也想成爲國之棟樑?曾幾何時,我們也願擁有隻有雙全之才華?曾幾何時,我們也向往“桃園三結義”感天動地之友情?青春年少的我們依然爲實現這些理想而堅定地前行。

《三國演義》宛如一首飽含深意的詩,意蘊深長;又如一曲動聽的歌,蕩氣迴腸;更如一汪清泉,奔流不息。這部書中處處洋溢着智慧與才情的交鋒,發人深省,令人震撼,很值得我們賞析。讀它,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激勵我們前進,激發我們的情感。大家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現在又出來一句歌詞“不是英雄不讀三國”,可見《三國演義》的價值有多高。書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更是讓我印象深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孟德;知人善用的孫權;愛民如子,寬厚仁德,視友情如生命的玄德;神機妙算,手搖羽扇,穩重儒雅的孔明;英武俊朗,才華橫溢的周瑜;傲骨雄風的關公;勇猛草莽的張飛等等,這些人都是主角,當然還有許多書中必不可少的人,他們各有千秋,共同構成了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使《三國演義》經久不衰。

書中的其他人暫且不提,就說說曹操吧。古往今來最有爭議的人物莫過於曹操了,有人對他褒,有人對他貶。發生在他身上的事簡直太多了,從被通緝到手握重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到統一天下,真可謂是巨人。曹操曾說“寧願我負天下人,非天下人負我”,這話聽了就會讓人反感,但我們真心地替曹操想一想,他說此話之時正在被通緝,若我們是他,處於這樣的境遇會如何呢?曹操是治軍有方,軍紀嚴明的人,他在行軍時曾下令“擾民踐踏莊稼者這殺無赦”,但由於他的馬受驚誤闖田地,破壞了莊稼,他當即割掉了自己的一綹頭髮,這叫“以發代首”,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有“體膚之發受之父母,不可輕易去之”,頭髮對人們來說很重要,曹操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了,從這我們也能看出曹操的愛民之心。然而,我最欣賞曹操的地方是他有愛才之心。他把關羽留於營中十三載,爲了使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雲長真心歸附,他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金銀珠寶不斷,可真是“費盡心機”,但終未如願,當雲長離他而走,找尋兄長的時候,曹操也未痛下殺手,讓關羽輕鬆離去,可見,曹公的胸懷多麼寬廣,多麼愛惜人才呀。然而,曹操在戰爭中也並非百戰百勝,赤壁之戰他就輸的很慘,當他面對自己慘白的情景時,卻依然能開懷大笑,這笑聲不是消極的,不是勉強的苦笑,而是發自內心的笑,當他失敗的時候,不是在爲自己難過,而是在想着對手,想着對手對付他的手段,在他看來,這是他的財富。所以,我認爲曹操是有大智慧的人,配得上這個“雄”字。

總之,東漢末年,是英雄輩出,風雨變幻的時代,《三國演義》更是一部衆說紛紜,令人回味無窮的好書,書中的人物更是讓人褒貶不一,甚至連作者對這個時代也無法把握,所以說,三國史是值得深思回味的史詩。今天的中國也需要英雄,需要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英雄,英雄出自少年,少年強則中國強,作爲未來的希望的我們難道不應散發我們的青春活力,爲國家的發展而努力奮鬥,成爲當今的英雄嗎?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2

這本書的作者是十六世紀的人,距離現在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但是這本書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鴻溝,在今天看來依然受益匪淺,只能說真正的智慧是不會被時光打磨漸漸消逝,反而經過時光的驗證更加讓人深信不疑。

隨筆,既然是隨筆,顧名思義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隨性留下的筆錄。這本隨筆集現在有很多個版本,無數知名譯者爲這本書貢獻過自己的汗水,將蒙田的智慧火花毫無保留、原汁原味的傳遞給讀者。感謝這羣默默奉獻的偉大譯者,要知道讀者買書往往都是衝着作者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譯者,他們掩蓋在作者的光芒下是連接中西方文化的橋樑,藉此機會,向他們致敬。

言歸正傳,蒙田隨筆是一本生活的哲學書,它不像其他哲學書那樣深奧而晦澀難懂,這本書就像一個鬍子花白,臉上每一條皺紋都藏着歲月痕跡的老爺爺,整張臉黯淡蒼老,唯有眼睛透露出歷經世情的睿智與豁達。這本書適合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燈下閱讀,因爲白天的浮躁無法讓人靜心思考,只會讓人越看越心煩意亂,夜晚的安靜和孤單滿足了思考的條件,能讓人靜靜聆聽這位爺爺慢慢向你訴說生活的哲學,給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讓你的靈魂體會生活的奧妙。

說了這麼多都是空話,接下來我們就“空殼的麥穗纔會趾高氣揚”這一章節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書中這樣寫道:“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這句話的比喻多麼形象。中國古代道德經有句話叫“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越好的形象越飄渺無形,這句話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從無知到有識的過程,我經常能看見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給別人講一些淺顯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們只覺得小朋友可愛,至於那些道理和故事,難道真的不懂嗎?但如果換成一個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場合大聲說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欣賞,人們只覺得他無知而愚蠢。因爲一個有學識有教養的人是不會在大街上以“傳授知識”的理由來獲得別人的尊敬與賞識。俗語說半瓶水晃盪一瓶水不響,就是這個道理。

謙虛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風骨與氣節都融入那句勝利之後還低頭抱拳的“承讓承讓”中,謙虛不是懦弱,謙虛不是自大,謙虛是經過沉澱之後的光芒內斂,謙虛是竹子壓不彎折不斷的筋骨。蒙田的博聞強識和他對於生活的領悟理解都寫在書裏了,這本書可以當成人生的指路明燈。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3

近期閱讀了法國作家蒙田(1533——1592)的《蒙田隨筆》一書後,個人認爲該隨筆大多以議論形式出現,真正是個包羅萬象,處處散發出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也映射出作者對人生的樂觀、積極和智慧,也教給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正如書中所寫“世界上各種見解都能達成共識:追求快樂是人生的目標,無論我們採取何種方式去實現它。”人生的快樂,也就是忘記不愉快,如塞內加“讓我們跳過無關緊要的瑣事。”

爲什麼要抱怨命運?它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對嗎?是你決定你的命運還是命運決定你的生命?生命本身並無善惡之分,其好壞都是由自己掌控的。當生活中遭受人間不幸的時候,智慧和愚蠢相會在感傷和果斷的焦點之上。智者能夠控制並戰勝災禍;愚者卻不知道大禍已降臨到頭頂。

從古自今,人的行爲往往是自相矛盾,複雜多變,爲何要跟別人比,爲何要抱怨命運,我就是我自己,只要細細聆聽自己的內心世界,會發現自己從未有過一模一樣的心境。此時,人生需要不斷學習,只有堅持不懈、專注學習,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穿透力,才能擺脫不必要的騷擾,最終培養出自由精神、獨立人格。

正如普勞圖斯“智者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反之,作爲一個成年人,如果連自己都約束不住,管束別人談何容易。盧克萊修曾說“服從要比管理來得容易。”說到底,人的一生,均掌握在自己手上,看你是如何看待,加里克加萊:“過分的超脫有害無益,他勸人不可身陷於以至於超越有益與無益的界限。”

“虛榮心和好奇心是我們靈魂受苦的兩大禍根,後者促使我們凡事都想插足,而前者則阻止我們對值得懷疑或待定的事物保持探究的精神。”只有堅持閱讀,勤于思考,擺脫孤獨,增長知識,纔不易輕信別人,受外界的影響,讓時間成爲最稀缺的資源,同時,也應學學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每年閱讀圖書一百本。

即“每一個人都爲自己的命運擺好了棋陣。”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4

曾經聽人說過,讀書也要講緣分。若是你讀了某本書,必是與它有緣。我很是贊同,因我之前是從未聽過蒙田這個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隨筆》一書。機緣巧合地,我在瀏覽網頁的時候讀到蒙田的一句語錄,頗爲震撼。“那些明瞭喪失生命並不是件壞事的人,肯定會坦誠自若的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後來,我便開始瞭解蒙田,開始讀《蒙田隨筆》。

我不敢說我能夠把蒙田的思想參透,但是每讀到一些見解獨到的地方,我也會有強烈的共鳴。蒙田是一個智者,一個思想家,他無時無刻都在思考,關於生命,關於人類的種種感情。

在這個愈發喧囂的社會,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抵擋不住名利,金錢的誘惑。還有多少人願意安安靜靜的捧一本書,慢慢品讀,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業人士更願意分秒必爭地去應酬,因爲對於他們而言,一分鐘可能就會是一百萬的交易,就可能爲自己或者公司提高聲望。因此,他們又怎麼可能會騰出如此“寶貴”的時間去看一本書呢?而《蒙田隨筆》中談到論榮譽,其中是這麼寫道的:“自以爲是者的名聲看起來多麼美好,這動聽迷人的聲音,不過是一曲回聲,一幅影子般的虛無縹緲的夢境,微風一吹,它就銷聲匿跡全無蹤影。”所謂名聲,榮譽,也只不過是過眼雲煙。

太過看重的話,只會成爲一種束縛,掙不脫,也放不開。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這些徒有虛名的東西,那麼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會被忽略了,也許等到走到人生的盡頭時,回頭一看,才發現其實這一生過得太匆忙,什麼都沒有得到,除了那些虛名。

《蒙田隨筆》中還談到無所事事。原文是這樣的:“如果不讓大腦有事可做,有所制約,它就會在想象的曠野中馳騁,有時就會迷失方向。”作爲大學生的我,實在感到羞愧,因爲我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讓大腦放空,寧願發呆,也不願找些事情讓我的大腦做,於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實,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學生也是無所事事的,因爲他們坐在電腦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電視劇,大腦裏面又在想些什麼呢?我想答案應該是沒有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時

間去思考,而是懶得去想,以一種逃避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面對世界。世界越是喧囂,我們越是要剋制住自己,騰出一些時間,讓自己靜一靜;找一些事情,給大腦做一做。可以是靜靜地讀一本書,並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斷地完善自我。這樣人生就會充實了一些,就不會是無所事事了。

蒙田隨筆中還談到其他一些關於人與人的交往問題,談到如何交流,談到關於死亡等等,思想自由開闊,見解獨到。先拋開裏面的內容不說,一個人若是能夠靜下來想想事情,思考問題的話,那至少還會有屬於自己的一些想法,不會那麼輕易地隨波逐流。在喧囂的世界中,能夠爲自己覓一方靜土,那麼人就不會那麼浮躁了。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5

《蒙田隨筆》是法國作家蒙田創作的關於人生哲學思考的散文集,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爲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當我第一次翻開我的這本蒙田隨筆的時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邊,他很詫異的看着我,說:“你在看蒙田隨筆?”“嗯”“這是我中學的時候一直想看的書,可是當時沒有條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這麼期待而不得的書,我便對它重視了很多。

其實很巧的是,我在老師的要求下,正在讀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這本書中講了六位哲學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還在讀周國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轉折點》。可能正是這些哲學類書籍的鋪墊,我看《蒙田隨筆》的時候就容易接受的多,並沒有很早看這種書時候雲裏霧裏的感覺,反而有點撥雲見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紀的歐洲,整本書中用的例子難免都是那個時代歐洲的例子,有時可能我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後所要說的一些東西。這可能就是一個幾百年的代溝吧。

但其實蒙田所議論的一些東西,都是一些我們現在都可以借鑑的。他寫作並沒有什麼“後期”的潤色和加工,完全是隨心所欲的,就像蘇東坡一樣。

雖說這本書算是一本哲學名著,但並沒有其它的哲學書來的晦澀,可能是這個版本翻譯的比較好。除了一些遠離我們的例子,譯者還仔細的爲每一句有出處的話標上了出處。由此可見,蒙田實在是看過很多很多的書。

看完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再看這本書,感覺整個人輕鬆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爲畢生經歷的大相徑庭所造成的差異。蒙田本身身處在一個貴族家庭裏,較爲富裕的生活並沒有讓他經歷太多像尼采那樣的悲劇。所以在《哲學的慰藉》中對於蒙田的總提就是“對殘缺的慰藉”,他並不像其它哲學家那樣困難,但正因爲不同環境,纔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學的慰藉》對蒙田的一句評價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尋求智慧而從未遠離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論悲傷》。其實我因爲幸運,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邊,一個不少。幾乎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段話:“當你哭得出來的時候,那種痛並不算什麼;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會疼的你哭都哭不出來。”雖然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無法想象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所以,當我通篇讀過這篇文章後,我就大概理會了那種程度和感覺。

這本書讀完實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氣,看了兩三遍,其實還是離讀懂有一定的距離,不過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時候,再讀一遍,也許就有了新的感覺。

他所說的那些話,並沒有因爲時間的移動而落後,反而因爲時間的沉澱,更讓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實。他所展現的就是一個這樣沉澱在時間中的世界。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6

其實我對蒙田不是很瞭解,但讀了他的隨筆集之後,我才知道他是個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問而又不做回答,甚至拒接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麼呢?”蒙恬善於向哲人那樣講話,像朋友那樣談心。他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上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爲後代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

自我意識是蒙田身上恆定不變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學說的尺度。他曾說“你身上和身外都是一片虛妄,只不過,範圍越小,虛妄的程度越淺。上帝說‘人哪,除了你,每樣事物都首先研究自身,並且根據自身的需要,確定了工作和慾望的範圍。唯有擁抱宇宙的你是如此空虛,如此匱乏;你是沒有知覺的探索者,沒有審判權的法官,歸根到底,你是這出鬧劇的演員。”好深奧的哲理,真令人驚歎,佩服。

蒙田用他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風彩,分別闡明瞭論經驗,憂傷,閒逸,撒謊,恐懼,節制,榮譽,心態失衡,勇敢,習慣,口才,交往,良心,飲酒,發怒,人與人的區別,功利和誠實,後悔,相貌,年齡,想象的力量,對孩子的教育,言過其實,父子情,人性無常,死亡,自我衡量,坐井觀天,掠人之美,意願,命運的安排等章節。他語言平易近人,形象親切生動,讓我們讀起來回味無窮,富有生活情趣。

我對他的論述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經驗。從來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斷,而且兩種見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不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裏,看法也會有所不同。以往的工作經驗會使你順利的適應新的工作崗位。但倘若你又以以往的工作經驗對待新的工作,那麼你的工作會有新的起色嗎?會有突破嗎?的確,缺乏創新的精神,你便不可能長久地勝任你的工作。他認爲,用經驗來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爲事情永遠不可能相同。

他還說,在培養交往能力時,沉默和謙遜有利於和人交往。如飢似渴的去尋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十分積極的投入這種交往中,這樣便能給和你交往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夢田的文章揭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其深度和廣度不亞於任何一個哲學家。他對事物的探討堪稱執著,沒有半點忽視。他對任何事物也從不輕易下定論,總要從事物的正反兩面去探討,力圖把它看得更明白,更透徹。所以我說,有空就多讀一下蒙田吧,他能讓你平靜,而且你會喜歡他的。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7

“在羅馬,拇指有殘疾的可以免於參戰,理由是拇指不管用就沒有足夠的力氣握住武器。”——這是《蒙田隨筆》中《大拇指》這篇散文中提到的。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六百字,但是我個人覺得是整書中最精彩的一篇,裏面所展示的世界各地對於大拇指的各種奇怪的崇拜,在令我驚訝的同時,也不禁讓我想到了當人們誇讚一個人的時候就會伸出大拇指的情形。這是何等榮耀和讚美!

大拇指在五個手指當中,可以說是又短又醜陋的一個指頭,可是他卻憑什麼讓人們認定它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大拇指是唯一一個沒有和其他手指完全連起來的手指,它所處的位置和它身上所附着的肌肉和其骨骼的構造都是獨特而美妙的,它是其他手指力的支撐,是其他手指面對面的存在,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這樣的與衆不同造就了它領袖一般讓人敬佩的能力。

我們也經常會發現各種各樣類似的情形。比如《水滸》中的宋江,武藝一般,學識也不算超常,縱然他本身有多麼不及其他人,但在一百零八將裏面卻只有他能令衆人臣服。這個正是人格魅力使然。還有拿破崙這個響噹噹的人物,身材矮小,卻能將世界踩在腳下,在世界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愛迪生的電燈讓整個世界在黑夜也能充滿光亮,將人們的生活延伸到日落以後,甚至可以說延長了人類的生命,可它僅僅是一枚小小的——燈泡。“大拇指”式的人物和事例數不勝數,可以說上帝是公平的,他讓大拇指其貌不揚的同時,也爲它準備了一個成爲領袖的天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都需要認識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因爲無論如何總有那麼一兩個優點存在,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發現它,並讓它像鑽石那樣閃亮於世。或者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是領袖——在將我們閃光的一面亮出來之後。然而如果大拇指失去了它這些獨特的優勢,它應該就成爲那個小手指了。這也可以說明讓一個領袖或英雄碌碌無爲是件多麼容易的事。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並不認爲英雄值得崇拜,領袖值得頌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每件事情每個人的拇指,而拇指在失去了其他手指之後也就不再是拇指。正如,砍掉拇指,手或許還能抓撓,若砍掉其他手指剩下拇指,那拇指只能一無是處了吧。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8

在江南鶯飛草長的日子裏,我在老家的書房裏,翻出了一本結滿灰塵書的《蒙田隨筆集》,機緣湊巧翻到了其中的一頁,上面寫着一句話:從事哲學不是別的,就是學習死亡。蒙田說,從你出生的每一天都向死亡邁進,而最後一天到達終點,在人的一生中,“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財物、生命轉借給我們的朋友,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轉讓尊嚴之名,把自己的榮譽安在他人頭上,這卻是罕見的。”

我被這句話“擊中”了,許多徘徊在心底,欲說還休,或是說不上來的一切問題,被這句話全部概括了。人是要有尊嚴的,從生到死,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愛和恨,道德和非道德,名和利……都逃脫不了爲對“尊嚴”的追求。也許我們並不一定懼怕死亡,但是,誰也不能保證當死亡來臨,還有一種意識可以支撐我們最後的尊嚴。但是當生命走到盡頭,仍然堅持着以“體面”的方式離去,這是作爲一個人的最大尊嚴。

學習死亡,就是學習如何去面對人生。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19

和培根、帕思卡爾的作品並稱三大西方經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誠的特性贏得了很多美譽,也給我的帶來了歡愉。

像這些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的作品常令我望而生畏,但蒙田不會。照理說,四個世紀之前說出來的話別,應同其他的古人的話一樣,猶如啃剔掉肉的骨頭,初嘗生香,繼則無味,久則如同嚼蠟,但蒙田真的不同。他彷彿就生活在我們身邊,穿過世紀的隧道,就像與您閒談,說着說着就有那麼多平實的想法和做法,讓你不禁暗暗竊喜:呵呵,大哲人也這樣啊!這樣的文字,我喜歡。儘管他的隨筆中有很多引用。

蒙田特別喜歡書,他說與書交往是最穩定方便的,確實新東方的總裁也說,書拿了不一定讀,書帶了也不一定讀,但心理上踏實,書就像是最難得的朋友,你不需要時,感覺不道德他們的存在,你需要的時候,它們就會及時出現在你身邊,忠實地守候在你的生命的左右,隨時寬解,充實你那不安寂寞的靈魂。

我還是從蒙田那裏爲我的懶惰找到藉口,你們看,從古史中,很難找出十個人來,他們一生的行爲是有恆專一的。有恆專一是智慧的主要目的。

蒙田很重視看待事物的方法,他說,一個忙忙碌碌的富人要比單純的窮人更可憐,富裕和貧窮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看法,財富、光榮、健康也不像擁有者所說的那樣美好和快樂。是好是壞全憑自己的感覺。對自己感覺滿意的人才會高興,而不取決於別人是不是對你滿意。

對孩子,對學生不要用情緒指揮說話,不要發火和衝動,早發火時懲罰孩子是報復。如果懲罰是給孩子治病,我們怎麼會容忍醫生對他的病人發火?

確實,世俗生活的樂趣在蒙田的散文中都能找到處事的法則和依據,這樣的確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樣板看齊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有序,但無奇蹟,也不荒唐,我贊同。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20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淘金者在環境惡劣的途中被同伴拋棄後,獨自與餓狼、棕熊等野獸作鬥爭。在飢餓中不斷遭遇迷路、受傷,但他仍不放棄活下去的信念。他在體力透支的情況下,不斷從身上取下金礦以減輕負擔。後來,他遇到一隻病狼。這隻狼不停地跟着他,也想獵取他的生命。他每天向那條有着希望曙光的“白德福號”捕鯨船前進着,僅管爬行的速度越來越慢,但他依然不曾放棄。在這隻病狼開始危及到他的生命時,他戰勝了狼。他不斷地昏迷,醒來再不斷爬行,最後他獲救了。

看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在逆境中,生命顯得如此脆弱。一個人要在身體受傷、沒有食物的情況下,與野獸搏鬥,實質上也是生命與生命的較量。

我們身邊常常有這種人,他們輕視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做着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也有的人因爲找不到工作或者生活不順利想不開做出一些極端的事。但是在《熱愛生命》一文中,金錢、名譽在生命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在地震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偉大,也悲傷生命的渺小與脆弱。當我們還在人生路上活蹦亂跳、充滿熱情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是多麼的可愛。

這篇文章使我明白,只要有活着的信念,一切困難也能一一克服。人生路上充滿了幸福與收穫,每個人只有一生,只能享受一次生命,我們應該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蒙田隨筆集》讀書筆記 篇21

蒙田說,“我本人是這本書的原材料”。他在書中所反映的思想、道德觀和生活習慣,其實和我們的古代聖人是共通的。他的許多主張,我們今天仍在實踐着。這也叫古今中外“心心相印”吧。當然我也相信,讀了這本書以後,大多數讀者不會跟在蒙田後面,搖旗吶喊,擁護封建君主的統治,除非完全扼殺了獨立的人格,人云亦云,纔會千軍萬馬擠上毀滅人性、毀滅文化的獨木橋。

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之後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他的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彙,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在世界散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關於隨筆,16世紀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在1571年開始寫作他的《隨筆集》,並出版了兩卷。從1571年起到1592年逝世長達二十年的歲月中,蒙田一直斷斷續續寫他的隨筆。《蒙田隨筆全集》是蒙田去世後由德·古內小姐集大成的。蒙田此書書名有多種漢譯,除《隨筆集》外,還有譯作《試筆集》的。蒙田使用的是法語essai此詞英語中是essay源自拉丁文的essay本義就是“嘗試”,“試筆集”在字面上更符合本義。但是譯成“隨筆”也很好。因爲蒙田的“隨筆”文體自由,確爲前人所未曾嘗試過的:內容、長短都任意抒寫。他讀書後的感想、理解、評論,他到各國旅行中的見聞,他自己冥思苦索得出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都寫進他的隨筆集中,內容極爲廣泛,同時他文章有的很短,有的非常長。短的簡練明快,長的娓娓道來,均富有感染力。蒙田是隨筆這種文章的"老祖宗"。雖然後來的隨筆寫得都比較短,可是在蒙田那裏是不問長短的。

蒙田是文藝復興後期法國人文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他曾先後擔任波爾多市法官、議員和市長,與法蘭西國王亨利三世等過從甚密。

很少有人能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隨筆》於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後出版。自此以後,他的作品就再也沒有絕版過。到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書面語言都可以讀到它。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爲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蒙田以博學著稱。他對隨筆體裁動手嫺熟,開創了近代法國隨筆式散文之先河。他的語言平易通暢,不加雕飾,文章寫得親切活潑,妙趣橫生。全書充滿了作者對人類感情的冷靜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