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雨中的敘事類散文

關於在雨中的敘事類散文1

余光中有首詩曾說:“看看那冷雨,聽聽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真把雨的靈氣描寫的淋漓盡致。

關於在雨中的敘事類散文

不管那雨是淅瀝瀝地下,還是嘩啦啦地下;也不管是瓢潑大雨,或者綿綿細雨,春雨,梅雨,淫雨……它總帶給大地無限生機,滋潤萬物。

許仙和白娘子因雨而結緣,富蘭克林因在雨中放風箏而發現了電。灞橋折柳催人別的煙雨,清明時節的斷魂雨,它不管是淋在古人的身上,還是灑在今人的臉孔,無論降落在任何地方——中國、歐美,它都滿含着博愛的精神和詩情畫意的情調。

在雨中可以懷憶古人,也可以獨自漫步,更可以真實地感悟到造物者的神奇;當然有時也可以淋成落湯雞後,再喝那兩大碗甜辣的薑湯。

在雨中,如果能和知已好友共撐一把小傘,緊緊地靠在一起,談古論今,談情說愛,漫步在古道斜陽下的傘下世界,是一片迷濛;傘內是盡情暢談,那該是人生一個最大的享受了。

不論是窗外的雨,還是林中的雨,它總是一個愛跳舞的'少女。每當看到它的跳躍,又叫我如何不想與它共舞一曲華爾茲,迪斯科或探戈呢?它總是在時時地挑逗着我的心。

我最喜歡那雨的瀟灑,說來就來,要去就去,從不留戀什麼,也不放棄什麼;我更愛那雨的豪邁奔放和那有時的委婉和輕愁。就如同欣賞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也如同面對着人世間的千奇百怪。

“下雨天,留客天……”,“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因爲雨,曾發生了多少趣事,軼聞,詩情,畫意;因爲雨,在文學上產生了不朽的鉅著,帶給人們的財富並不遜於陽光。

但是,最美是“風雨故人歸”了,想想看,那是多麼感人的一幕啊!

因此,我最愛雨——爲什麼“只因爲我喜歡雨給予我的所有享受”。

關於在雨中的敘事類散文2

又是一個雨天,她,還在那淒涼的小屋裏嗎?她還在那洗着衣服嗎?這雨,讓我想起了她。

她家住在巷口,每從她家過總會看見她在屋旁洗衣服。夏天還好,冬天就慘了,可是,她的十個手指泡在冰水裏紅得都像胡蘿蔔了都不在意。屋內有一箇中年婦女躺在爐邊,煙燻得她直流淚。這個中年婦女旁邊放着各種各樣的藥,想必肯定是病了。

聽媽媽說,她爸爸經常喝酒還打她媽媽,砸家裏的傢俱,搞得家裏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桌子少了個角,櫃子沒門……可她還是那麼開朗,洗完衣服便在那少角的桌子上寫作業。破爛的本子,拇指大小的鉛筆,可她完全不在意這些,翻翻她的作業全是優。

想到她,也讓我想起了那一件事。

那一天也是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那天正好是週末,我要去學習。我剛走了5分鐘,不知怎麼的,天空突然黑了起來,烏雲密佈,雷聲轟隆,下起了傾盆大雨。我看到前面一個擋雨板,我就以飛快的速度奔向那。在擋雨板下我看見了她,她手中拿着一把傘微笑地看見我,親柔地問我要不要和她一起躲傘,我白了她一眼,她卻還在微笑着把半邊傘遞過來。我沒說什麼跟着她一齊走了。

到了門口她問:“是這嗎。”我微微點頭。她正準備走我叫住了她。我從書包裏拿出一隻精緻的筆送給了她,她對我說了一聲:“謝謝。”

她那背影在雨中漸漸消失,看着那背影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微笑地看待每一件事,這件事就會更簡單。

關於在雨中的敘事類散文3

大雨下了一夜,到了早晨八點才停了下來,天還是灰濛濛的,隨時有下雨的可能。家中“斷菜”了,我和奶奶趁着沒下雨到超市買東西。我們從超市買了燒餅、饅頭、水果和一些日用品,裝了兩袋子。趁着不下雨了,匆匆忙忙往家走。

路過菜市場,奶奶讓我在橋洞下等一會兒,順便再買些菜。忽然,天黑了下來,像一個大黑鍋底扣在人們的頭上。人們都像瀉了閘的水急急忙忙往家跑,我焦急的等待着……。下雨了,奶奶怎麼還不來?奶奶快回來呀!我望着回家的人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從橋洞口向外張望。奶奶提着袋子來了,臉上不知是汗水還是雨水嘀嘀嗒嗒往下淌。雨也下起來了,白花花的雨點砸在地上,發出“啪,啪”的聲音。雨越下越大,像一串串斷了線的珠子,地上的雨水聚成一條條“小溪”,“小溪”從四面八方又匯成了一條條“小河”,地上的積水越聚越多,地勢低的地方變成了“汪洋一片”。水面上升起一層薄霧。擡頭遠望,整座城市籠罩在一片朦朧的雨霧中,什麼也看不清。

我幫奶奶把買來的東西收拾好,不時看看外面的雨一會兒大,一會兒小。奶奶說:“彆着急,雨停了再走。”我盼呀,盼呀,雨好像和我們作對,就是不停,只是比原來小了。我說:“奶奶,咱們走吧。”奶奶說:“不急,雨停了再走。挨澆會感冒的。”我執意要走,奶奶拗不過我,我們就冒雨走在回家的路上了。

開始雨不算大,我兩腳用力蹬着自行車,腰板拔得直直的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雨水順着頭髮流下來,衣服全溼了,一點也不怕,一邊走一邊和奶奶說話,逗奶奶笑。雨越來越大,偏偏還颳起了南風,我和奶奶艱難的蹬着自行車,汗水雨水一齊往下流,車軲轆壓着馬路水花四濺,二十分鐘的路程只用了十多分鐘就到了家。

我換了一身衣服,“躲”在被窩裏,心想:“這一定是老天正在鍛鍊我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