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物的優秀美文:難忘的口琴

提到口琴,就彷彿回到了二十年前,就想起了讀書時的青春時代。

寫物的優秀美文:難忘的口琴

我們羣中九人中,幾乎都玩過口琴,有的吹得挺棒。那時松林、宇平算是佼佼者,志強、廣增、海兵、增山都有口琴吧。我們在上學路上,騎着自行車,一手握把,一手拿口琴,吹着《敢問路在何方》飛奔在鄉里間的小路上。晚上,常到志強家的屋子裏切磋和交流琴技,一直到深夜。

口琴,俗稱“洋森”,素有“輕騎樂器”之稱。我們上學的時代,口琴也算是奢侈品,單音的要五塊錢,重音的要七塊,擁有一隻口琴,也是一種快樂。最開始是在村裏的九年級,對音樂發生了興趣,那時常和增山學“由爲王”,也和宇平學《歌唱祖國》。這是愛好音樂的雛形。

家裏的小喇叭裏的結束曲特好聽,捏松林竟也會用口琴吹出來,這使我很是吃驚。

後來才知道那音樂叫《歌唱祖國》。還有小喇叭裏播的那些戲劇,不要說豫劇,就連申鳳梅的越調都吹的像模像樣,我感覺太神奇,下決心學學吹口琴。 我學的第一支曲子是《十五的月亮》。高中時,有一種帶電影明星肖像和日曆的活頁卡,背面有十二首歌譜。上高中時的第一個秋假,去地裏時把活頁歌譜帶在身上,一邊幹活一邊記歌譜,忘了就掏出來看看,走路也哼着曲譜。鄰居有個叫俊才的`堂哥,也愛好吹口琴,晚上我倆到一起他奏我唱或我奏他唱,我們忙的不亦樂乎。如此一個假期下來,《十五的月亮》依靠譜子基本上會在口琴上表達出來了。

學會了第一支曲子,以後的就觸類旁通了。走讀高中的晚上,夥伴們常聚在大路邊志強家屋子裏,探討交流吹歌的心得,同學們學會了許多歌:《黨啊,親愛的媽媽》《媽媽的吻》《鞋兒破》《南泥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望星空》《愁啊愁》《我熱戀的故鄉》…… 我們讀書的年代,想買本稱意的歌曲書都沒有,爲了口琴,還郵購了《流行金曲》。

直到今天,我還保存着那本書,雖然現在不用了,我一看見它就激情澎湃,思緒萬千,因爲它記錄着我們的年輕和愛戀,見證了我們青春和汗水,流下了我們的激情和夢想……

哦,難忘的口琴。

作者簡介:郭軍海,河南林州東姚鎮辛村人。


【本文作者:郭軍海。(公衆號:芝蘭園)】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