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動心絃二人轉抒情散文

每天晚飯後,不管有事沒事,都要坐在沙發上陪着老媽觀看半個小時的吉視鄉村頻道的《二人轉總動員》節目,幾乎場場不落。對於二人轉的喜愛,純粹因爲我是一個東北人,三十餘年耳濡目染的結果。東北的二人轉史稱小秧歌、俗名東北地方戲,有的在村裏高處搭個臺子,也有在屋裏炕上鋪上板就能蹦、就能演。表現形式爲一男一女,穿的鮮豔,拿把扇子和手絹,邊蹦邊唱邊舞,高亢粗獷,詼諧風趣。可以說二人轉給枯燥的生活帶來了希望,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

撥動心絃二人轉抒情散文

最感到有意思的,是在鄉下時,隨着親友鄉朋們去看大戲。那時候沒有電視,農家的娛樂項目很少,如果有哪個村子請來唱二人轉的,方圓十多裏地的其他村子的人就會趕去湊熱鬧。一般都是在晚上演,一演就是半夜,甚至一夜。本村的當然好說,外來的,往往有步行一兩個小時的鄉路趕場的。早早地收了田裏的勞作,喂好雞鴨豬狗,關門閉戶,拿點好吃的甜杆瓜果,有條件的炒上一鍋瓜子,全家出動去看大戲,那情景,和魯迅先生的《社戲》不相上下。

舞臺是一個40車的拖車,燈光是臨時扯線安的幾個大燈泡。鑼鼓點子一敲,喇叭滴滴答答一吹,父老鄉親就坐不住了,扔下了手中的飯碗、扔下了手中的活計,忙三火四的往戲臺前奔。別管是不是冬天,是不是年節,先來上一段喜興活潑的《小拜年》:正月裏來是新年兒呀啊,大年七年級頭一天呀啊,家家團圓會呀啊,少地給老地拜年呀啊,也不論那男和女呀啊,誒呦呦呦呦誒呦呦,都把那新衣服穿那,誒呦呦呦呦,都把那個新衣服穿那,誒呀……“小帽”一開場,寂靜的夏夜就沸騰了。接下來,會有幾段嬉笑怒罵的行話叫“說口”,十分逗人,身邊的男女老幼都忍不住笑了。然後就唱正戲,一般的戲班子都有節目單事先點好曲目,唱的都是什麼《大西廂》、《回杯記》、《樑賽金擀麪》、《張郎休妻》等等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曲目,依稀記得其中有一部戲叫《馮奎賣妻》,當演到母子分別一場的`時候,臺上演員入戲哭成了淚人兒,臺下羣衆們入戲一片唏噓……二人轉的魅力真正在於,詼諧幽默的唱詞、如泣如訴的曲調,既可勸化世人又能令人捧腹,在那個精神物質皆不充裕的年代,實在是鄉親父老難得的精神大餐。

記得放假在家的日子,有的時候學習累了,躺在媽媽燒得熱熱的土炕上,打開收音機聽一段二人轉,反正那時候除了新聞,基本就是評書、二人轉啥的,聽一段搞笑的《豬八戒拱地》,看看豬八戒地拱的怎麼樣;來一段吉劇《卷席筒》,聽聽小倉娃那情深意切的道白……一遍遍地聽他們,越聽越好聽,真是百聽不厭。

“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傳”,這句現在被炒得家喻戶曉的話,道出了人民大衆對二人轉這種民間的草根藝術的喜愛,二人轉除了是田間地頭的文化,更是鄉親父老的一種精神追求。那裏面,傳承着一代代藝術的積累,演繹着一種種別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