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沒有標準的美文欣賞

有一個說濫了的故事,就是那個富翁和漁翁在海邊對話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小教導我們,幸福就在日常就在身邊,觸手可及,不用兜兜轉轉最後驀然回首。

幸福是沒有標準的美文欣賞

我很小的時候就懷疑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個諷刺奮鬥的故事其實是懶人的藉口。但因爲這個藉口的境界實在是很高超,直接與終極追問對接,且對接得十分巧妙,所以難以反駁。這是“目的至上論”,是詭辯術。

一個輾轉千里的人,和一個沒動過窩的人,並排躺在海邊的陽光下,人生品味會是一樣的?!誰更幸福?誰的幸福感更有力量更有價值?這個道理,與一生潦倒的人蔑視成功和一生貧困的人厭惡財富有類比點。

但是,沒有經歷過沒有擁有過,就沒有發言權嗎?有沒有生而確定的價值觀?當然有。那麼,以不同於俗世常人的人生道路來堅持和維護這種生而確定的價值觀,應該是挺讓人尊敬的。這種人幸福嗎?我覺得當然很幸福,甚至是最幸福的。

我在一篇文章裏寫過,我曾在北京天壇發願:一定要做個幸福的人。這話被很多讀者記住了。在以後,我逐漸成了一個居家寫作的人,出了不少的書,還成了妻子和母親。前幾年我開了博客,除了貼書評、影評,還貼了很多家裏的花花草草,以及和朋友們吃喝玩樂的照片。在別人眼裏,我已經實現了我的願望。於是,就有人來問我關於幸福的“祕訣”。

我哪裏知道什麼幸福的“祕訣”?我把我的“祕訣”拿給你,你能用?就像你的“祕訣”我也用不了一樣。

反着側着這麼思量一通,我發現,幸福這東西沒辦法談論,因爲幸福是私密的個人體驗,而且,沒有標準。因此,所謂幸福的教程是不存在的。但是,追求幸福,這一點對於人生來說是需要的。博爾赫斯曾在晚年說:“我犯下了人類最大的一個罪孽,因爲我從不覺得幸福。”爲了避免這個罪孽,人人都應該追求幸福。但怎麼追求呢?怎麼獲得呢?

這問題讓人頭疼。對於一個沒有標準的事物的追求,怎麼纔能有一個相對來說正確的.說法呢?

那隻能是自說自話了。

首先,我認爲,得有一個符合個人天性和心性的價值觀的確立吧。就拿前面那個富翁和漁翁的故事做比,如果確立的是“富翁”的價值觀,那麼艱辛奮鬥歷經困苦的一生就是一種圓滿;如果確立的是“漁翁”的價值觀,那麼野雲仙鶴迴避逍遙的人生就是一種成功。這中間,我認爲並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意義區別,只是一種取向,一種選擇罷了。關鍵是,價值觀和慾望是不一樣的東西,麻煩的是,很多人把這兩者混淆了。價值觀是一種確定的內心的東西,慾望更多的是從外界折射進來的飄忽不定的東西,當這兩樣東西無法分辨的時候,痛苦就產生了。一種慾望滿足了,就會生出更高的慾望,不斷疊加下去,一個人就與自己的本性越來越遠了。一個人的外在與自我分裂得越大,痛苦也就越大,幸福感也就更爲稀薄了。

其次,在價值觀確定無疑,也就是自我確定無疑的前提下,我個人認爲,有一些元素是很重要的,比如愛情親情友情。人是很強大的,但同時人也是很脆弱的。人這個東西,其自身體溫是不足以抵過漫漫人生的寒冷的,人得相互取暖,互相貼着抱着,幾十年纔好度過去。幸福的要素裏,人是最重要的,物也是非常重要的。能悉心地享受各種美好的物,比如美食、園藝、書、藝術品、旅行中的風景,等等,這些閒筆,讓人在注視之外,有餘光,有轉移,有放鬆和散淡。如果說,人與人的相處是原漿的話,那麼,還得用其他很多東西來勾兌。原漿太濃也太烈,美味的酒都是勾兌了的。

前些天,和朋友喝茶聊天。一朋友說,如果一連三天都混在人堆裏,他就受不了。這個時候,他一定得想辦法躲開,一個人待着。我甚有同感。我也是一個對獨處要求甚高的人,始終在人羣中,我會特別地孤獨;只有在情感環繞的同時有時間能夠獨處,我纔會覺得滋潤,覺得充盈豐沛,也纔會覺得幸福。

所謂我之蜜糖他人之砒霜。一同喝茶的另外一個朋友就說,如果哪天完全是一個人待着,沒和人接觸,她就不行了,心慌意亂手足無措,對於她來說,每天都必須和人說說話,否則孤寒難耐。

這個例子再一次說明,幸福是沒有標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