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隨筆大綱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啓人心智,引人深思。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教學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教學隨筆大綱

數學教學隨筆1

相對於美術、音樂、語文而言數學就根本沒有樂趣可言。而在教學低年級的學生中,興趣就更加重要了。

當然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不斷嘗試,聯繫實際,大膽探索,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會隨着你的努力不斷增加的。所以我在這堂課的設計上創設他們感興趣的事。

首先老師一回到家裏看到桌上放着些水果,這是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想象的也是一些小朋友遇見過的,在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於是很快就在小朋友們大腦中出現情景。而且對於他們來說,水果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而且一般都比較愛吃,可能有些小朋友看着這些水果還直流口水呢?這就吸引了他們的目光。再請小朋友們幫助老師動動腦筋,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幫助老師是非常光榮的事情,當然就非常樂意動起腦筋,所以在課的開始就處於積極思維狀態。然而低年級的小朋友專心一件的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鐘的時間,針對這點我就通過動手、動口,來轉移他們對別的事情的注意,培養他們的耐心,同時也幫助他們對題目的理解。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小朋友用紅色小棒來代表蘋果,黃色小棒代表菠蘿,這就是他們對顏色、聲音、動作等感興趣吧。

當然,在這堂課中我還有許多不足,比如課堂用語、結構安排等地方還需要我學習進步的。

做好後進生轉化,是廣大教師常抓不懈的工作。可有時又成了人們喊的口號。在一個班級真正能讓一兩名學生後進轉先進絕非易事。需要教師認真的觀察、分析、座談、鼓勵付出常人難以付出的勞動。而後進生轉化工作應從草根抓起。

今年教二年級,天真的孩子們如同一張張白紙。如何在一張張白紙上繪製他們喜歡的顏色、書寫輝煌。記得在開學不久,一名女同學悄悄的告訴我:某某同學讓我給她明天請假就說她病了。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孩子要逃學。悄悄的找到她問其原因,小女孩怯怯的說:“我笨,啥都不會。明天不想來了。”聽後我爲之震驚,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就承認自己笨,開學不到一個月就想要逃學,祖國的花朵還沒有開就要枯萎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辦?一種強烈的教師責任感驅使着我,看看你到底有多笨。

第二天把她從最後一桌調到了第一桌,從此這個孩子成了我特殊關注的對象,上課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找其座談、到家家訪。總結出學困原因如下。

1、學前基礎差。部分學生一百以內的加減法能口 算,而她五以內的加減法數手指都困難。

2、上課不聽講。傾聽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一種能力。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課堂上讓學生看黑板,大多數學生擡起了頭。提高聲音再說一遍看黑板,還有幾個人沒反應。用教鞭敲一下桌子,會把他們嚇一跳,不知幹什麼?

3、沒有良好的行爲習慣、丟三落四。上學前不檢查書包,書本無序排放,用時找不到。上課愛搞小動作。自習課不知自己該幹什麼,沒主見。膽小,不會的從來不問。

4、父母不在家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基本上不做家庭作業。

找到了病根就要對症下藥,通過幾個月的努力孩子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孩子的臉上有笑容了,課堂中善於表達了。見到師長主動打招呼,課下和同學們玩的很開心。成績從原來的二三十分上升到七八十分。

也許不是那名同學悄悄告訴我我真的要誤人子弟。孩子是無辜的,教師更應該多一些愛心。

20xx年的暑假,我有幸再次觀看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吳正憲老師執教的《估算》一課,看後使我受益匪淺。吳正憲老師是一個重感情、充滿人情味的老師,她的課知情交融,師生互動,她的課,充滿了童趣、樂趣,40分鐘的數學課,像磁鐵那樣把每一個孩子的心緊緊地吸在一起,把時空有限課堂變爲人人蔘與,個個思考地無限空間,由此我得出了以下體會:

一、讓我看到了“自主學習”的魅力。

吳老師的課堂上的自始自終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以學生爲主體”在她的課堂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課堂上,我們見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導的長者,而是一位處處撒播火種的老朋友。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吳老師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每種估算方法的理解給這種估算的方法取個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捨五入估…。學生可能會想,自己能想出一個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會增強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興趣。她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沒有刻意追求形式與熱鬧,而是圍繞如何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精心組織教學素材,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巧妙預設教學過程。在課堂上,教師真正成爲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在吳老師的帶領下,真正的步入到數學的思維中。

二、幽默而富有童趣的命名

“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近估”、“湊估”、“精算”。一個個灰諧幽默而又富有童趣的名字,同學們在吳老師的引導下,幾乎由學生獨立完成命名的,雖然是非專業的命名,卻透着各自的估算方法特點,鮮活可愛,使學生對估算的多種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也非常有利於學生的記憶。當最後吳老師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穫時,同學們如數家珍,非常流暢說出這些名字,即各種各樣的估算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使嚴肅神聖的課堂變得輕鬆活潑起來,使同學們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科學規範的命名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反觀我們的“估算”課堂常常是爲了估算而估算,爲了算法的多樣化而多樣化,將估算看做一種具體技能來教,學生體驗不到估算的必要性,認爲“估算只在課堂上有用”。對於估算教學的另一核心“如何處理算法多樣性”這一問題,在教學時我們雖然也會先讓學生自己估一估,然後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估算方法,但我們強調的僅僅是不同的估算方法,把估算方法當作一種技能教給學生,其教學價值往往是爲了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

對比吳老師的教學不難發現我們缺少的是大教育價值觀。要做大氣的國小數學教師,而“大氣”就是要在多思考教學行爲的大教育觀,而非簡單的技能、技巧的運用上。

數學教學隨筆2

本學期的期末複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習過程中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根據教學過程總結如下經驗和教訓:

第一,思想重視。

期末複習是期末考試取得好成績的有力保證,首先,應在思想上重視它,不能馬虎麻痹。因爲期末考試考查面涵蓋一本書的內容,全面檢測我們的能力,是檢驗我們整個學期學習效果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習半年了,究竟學得怎麼樣?學生自己想知道,教師、家長也想知道。而這個效果可以通過考試來檢驗。“複習”不是可有可無,要下工夫搞好。

第二,講究方法。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事先做好準備。期末考試也是一樣。要想取得好成績,除了平時努力學習,打好基礎,提高能力外,期末複習方法也很關鍵。複習方法多種多樣,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取科學、高效的複習方法。這裏向大家重點推薦一種複習方法。

1、 按照“循序漸進、階段側重、精講精練、知能並存”的原則,把期末複習分成四個階段:

①基礎複習;②強化能力;③查漏補缺;④模擬練習。

2、拿出一半的時間進行基礎知識複習。對這些內容一項一項地歸納、整理,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然後,側重能力測試題型的解題思路、技巧的練習。在此基礎上,進行查漏補缺,以求盡善盡美。最後做兩套期末考試模擬試題,熟悉考試題型。四個階段,四個方面,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四位一體,一氣呵成。

3、在複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歸納、總結,找規律,抓特點,和同學一起討論、研究,不放過每一個疑點,不遺漏每一個重點,不忽視每一個考點。

第三,巧用複習題。

在複習過程中,遇到典型的題目,要把它摘錄下來,以便及時地鞏固與消化,如果是解題方法,則要舉一反三,如果是一些重點與難點,則要隔三岔五地背一背,這樣才能把複習題的作用發揮到最佳。

數學教學隨筆3

數學作爲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啓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繫以前知識,爲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一、用懸念導入

在導入新課時,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建“憤”、“緋”情境,使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望,能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着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裏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着,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此時,掌握新知便成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巧用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導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遊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着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後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後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麼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麼寫呢?這下便難住悟空和八戒。這裏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遊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啓”而能“發”,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三、借用教具導入

兒童的世界是獨特的。教學伊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老師出示一面國旗,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這是一面國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後再引出比的意義。這裏,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悅”氛圍,同時,美麗的國旗也使學生受藝術美的薰陶。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爲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數學教學隨筆4

數學教學已有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以來,沒少聽家長嘮叨過,褒貶都有。雖說說的不都是自己,但是聽的多了,也總覺得心理不是滋味。說的大都是孩子們的作業。

說到孩子們的作業,怎樣的作業纔是合理的,佈置多少作業等等。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學生放學後我們給孩子留一部分作業這是合理的,但作業的量,還有層次,就是我們考慮的。如果有很多重複的作業,那既浪費了學生的時間,給學生造成負擔,還可使學生產生厭學,甚至和老師對着,就是不寫。還有的學困生完不成作業,第二天到學校抄做作業。這樣以來,既沒有啓發學生的思考,開發學生的智力,起不到好的效果。

現在的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不在少數。但是還有不少家庭把孩子看成掌上明珠,只要孩子吃好喝好,不生病就行了,對孩子的學習聽之認之。一看孩子晚上作業多,就不樂意了,作爲老師實在是衆口難調。記得我們的學生三年級時,有天下午放學,我又嚮往常一樣去教室給孩子們佈置作業,一位老先生攔住了我,說我們的作業怎麼怎麼多,老先生好生厲害。我趕緊辯駁,說我作業不多呀,他說,我說的不是你得數學,我說別的……我暈。是我的問題給我說,不是我的幹嗎呀。但是這樣的話聽多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通過幾年的摸索總結,自己總結了一套佈置作業的方法:

(一)少

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適當的作業,每節課上,我總是針對本節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知識的認知規律,佈置相應的作業。如:一樣的作業,有些孩子必須做,有些孩子選着做,有些孩子不用做。這樣以來,對所有的孩子來說,作業相應的就少了;

(二)精

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精選練習題,不是把書上或資料上的習題統統拋給學生,而是啓發學生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智力;

(三)活

根據數學學科應有的廣泛性特點,把作業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實踐去探索。如:學過長方形面積之後,佈置讓學生測量自家的客廳有多大,看鋪滿客廳的地板磚需要多少塊。孩子們一放學就只奔家裏,進行測量和計算,第二天讓學生彙報。學生們興趣很高,家長反映也比較好。

所以,數學作業的佈置,要想使孩子樂意家長滿意,我們在佈置作業時,就必須動一番腦子,數學作業的設計必須與生活實際,社會實際,甚至家庭實際結合起來(爲什麼說家庭實際:如果你教的班的孩子大都是作生意的或是留守兒童的,作業就另論了),使孩子看的見、夠的着、用的上,作到目的明確,形式多樣,吸引學生樂意完成。就是我們的目的了。

四則運算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但從學生的作業及單元檢測情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不過關,主要體現在:①順序出錯;②抄題時抄錯;③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

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一看(認真看題)、二畫(運算順序)、三算(認真計算)、四查(檢查計算結果)”來幫助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另外,堅持每天對學生進行3-5題強化訓練,力爭全面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數學教學隨筆5

當了近二十年國中數學一線教師,在使用實驗教科書的同時,用了較長的時間查閱了各種資料,現就我個人對數學新課程下如何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1.有關傳統數學課程的情況分析

傳統數學教學認爲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學習過程中學生感覺理論性太強了,且有部分內容沒有實用價值性(當然最近幾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數學思想與實際應用的聯繫);另外由於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數學課程的本來面目,數學被認爲就是做題目。題海戰術是教師和學生應付考試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數學原應有的過程:經歷、體驗、探索等。這樣反而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體系上與傳統的課程體系有巨大差別,特別表現於教材內容、目標定位、師生關係、學習方式等方面。在內容上分四個領域:“數學代數”、“空間與圖形”、“概率與統計”、“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敘述;具體目標中增加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同時也指出數學不單純是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新數學中教師不單純教,學生不單純學;作爲一線的數學教師和教研人員,必須全面理解數學課程標準,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全面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新數學教材上增加了各種練習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圖,生動形象的語言,顯得圖文並茂,直觀形象,情節生動。如做一做、聽一聽、說一說、試一試、想一想、練一練等,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現,更符合孩子們的口味。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積極的成分,也是學習活動中最基本的內驅力因素,如教材中“遊戲是否公平?”、“跟我學”、“試試看?”等極富情趣和創意的字詞會令我們身不由已的進入數學的世界。新課程的實施像一場及時的春雨,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一接觸新教材,我們可以立即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新數學、新氣息、新思想、新理念,不僅給教師很大觸動,也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學習的渴望,更爲廣大教師、學生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2.新數學課程標準下教學的情況分析

新課程的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前瞻性無可質疑,但在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傳統課堂所沒有的“新現象”,如課堂“亂哄哄”,學生們高談闊論,情緒高揚,數學課象物理、化學課一樣,也做起了實驗;學生常常會製作一些小製作、工藝品等等;另一方面,許多學生在學習上也出現了“問題”,如計算能力差、易出錯,表達能力不強,思維不嚴密等,這又與傳統課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鮮明的對照,不由得讓許多家長憂心忡忡:數學到底怎麼學?學什麼?甚至數學教師也在說這課還怎麼教。其實,新與舊的最根本的差異是體現在基本理念上。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它推崇“數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大衆化數學的思想”。所以我個人認爲數學新課堂教學應具有應有的對策。

數學教學隨筆6

驀然回首,一年的時間馬上就過去了,但我記憶優先的是,剛進七小的那一刻,學校領導讓我擔任一年級數學課。我心想一年級數學對我來說太容易了,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年級好難教呀。”

你們可知道,那天真可愛一年級孩子,剛開始上課時,根本不知道課堂上所應該遵守的紀律。上課鈴響了,老師進到教室,他們也不知道該把書拿出來,坐好準備上課,而是需要老師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等大家都坐好了,時間不覺已過了七、八分鐘。上不了幾分鐘,又有學生開始動了。然後又需要整頓紀律,剛開始我會批評搗蛋的學生,“某某同學,你在幹什麼?上課不許講話,你知道你不但自己沒聽到課,還影響了別人嗎?”聽了我的話,我想如果是高年級的學生,一定會不好意思,馬上坐好了,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來講,這句話簡直是對牛彈琴,一點作用也沒有,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裏。我氣極了,叫他站起來聽,他卻用很無辜的眼神看着我。而這時,別的學生又坐不住了。。。。。。就是這樣在整頓紀律和教學知識相間的過程中度過的。一節課上下來,真是腰痠背痛,一個字“累”!想不到一年級這麼難教呀。

於是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好一年級的課堂紀律,通過向我們的組長趙彩梅老師和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覺得一年級的孩子特別喜歡被表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如果我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評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糖果、獎狀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有時做題目我會用小組比賽的方法來調整課堂紀律,效果也不錯。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得好就給他所在的這一組加一顆星,如果哪個同學不遵守紀律就給他這組打個叉,下課後,一個叉抵一顆星,看哪組的星最多,這組就是勝利者。我會在黑板上畫一個禮物送給他們或者給他們一些小獎勵,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非常光榮,學習的積極性當然越來越有所提高。上課紀律一天天好起來了,我上課也覺得輕鬆多了,教學效果也不斷提高了,不知不覺中,我的收穫漸漸的多起來了。

此時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可愛的,作爲老師,我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他們,要用讚美的眼光去看他們,讓他們充滿自信地學習。

數學教學隨筆7

1、具有生活化、應用性的練習《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因此可以設計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喜歡主動地完成。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佔優勢,喜歡生動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過關遊戲、兒童樂園和數學王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高年級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改變學習和練習是學生負擔的狀況。

2、數學練習的合作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自主完成現行的數學教材使得教師不斷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性。爲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爲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個性和品質,可以定期讓學生以班或組等爲單位,製作內容豐富多彩又充滿生活樂趣的《數學手抄報》或《數學牆報》,學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過圖書、網絡等發現的數學問題或數學常識,通過交流、研討,製作出趣味性、綜合性、啓發性的報紙,學生易於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自主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3。學科生活結合 綜合發展學生可以在已有基礎上,把生活中發現的已解決或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道聽途說的或充滿趣味的數學問題,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不限制內容和形式,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獲取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練習更具有時代性、自主性和個性。學生對發現和探索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更加深入。4。評價生活化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以往的數學評價往往只是單一的等級評價,只是起到了調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對主體的激勵作用。而生活化的數學評價,恰恰彌補了這些。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作以評價之餘,從學生的解題思路、能力、習慣、情感、品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表揚優點,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學生在真實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學習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對認真踏實、書寫工整地的學生評價:你的作業書寫的真漂亮,批改起來可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繼續努力吧,相信你一定會更加優秀!對聰明而又馬虎的學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錯,但是卻出了問題,好好查一查,看看問題出在哪裏?希望你告別粗心,和細心交朋友,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讓學生更愛學數學,更會學數學。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靠教師積極的爲學生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爲學生儘可能的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問題情景和練習,把生活實例融入數學,數學問題迴歸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貼近生活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學會用數學。

數學教學隨筆8

作爲一名新進國小數學老師,到校工作也有一個月的時間了,以下是我這一個月裏對工作的感想。

說實話,一開始自己以爲做一名國小老師是很容易的事情,每天陪着小孩子們玩玩,上上課把內容教教就可以了。工作了這一個月,發現現實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不是那麼容易的就能上上課,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就能把知識很好的講授給自己的學生。

上課之前的備課,雖然我也從沒落下過,但是在課上總能找到自己準備不到的地方,作爲一名國小二年級數學老師,講授的知識對我來說非常簡單,但是我覺得備課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來備課,即使再簡單的內容我也要把它咀嚼透,用二年級學生能理解的方式來授課。

現在的教學講究教和學,怎樣教和讓學生怎樣學同樣重要。而且現在在國小都強調老師要少講,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課堂讓給學生,那麼學生怎樣來學就很重要。在這方面我覺得我之前做的還不夠好,沒有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引導者的身份上,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而不是讓學生怎樣去接受。

教育是與時俱進的,教師同樣也要與時俱進,十年八年之前或者更早以前,學生不聽課,老師可以用強制手段讓學生聽,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即便這樣學生聽了,孩子們的心思也沒在知識上。所以,當下在課堂上怎樣吸引孩子注意力,怎樣讓孩子的精神集中在老師身上也是一門學問。在我這一個月的上課中,經常遇到孩子在上課的時候開小差、忙別的,我就在想,要想讓學生聽你講的那麼你講的要比他忙的或者他想的要更有趣,更能吸引他,孩子們纔會把精力放到你身上來。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這將是我以後工作中的一個目標,或者說是暫時的目標。

之前一段時間,我在工作上出現的問題各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前輩、同事也給我指出來了,那麼我就要努力改正,轉變自己的授課方式,從國小生的角度去看課堂,去看知識。在今後的工作中我相信我會做的更好、做的更像一名國小老師。

數學教學隨筆9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潛力。結合有關的教學資料,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決定、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在國小數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教學情境,我覺得十分適合國小數學的教學工作。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心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潛力。

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潛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齊,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構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到達預先教學的效果。

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潛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透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潛力,使學生用心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潛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用心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持續着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構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爲鋪墊。

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潛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潛力,用心調動學生主動、用心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數學教學隨筆10

我們的理念是“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爲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的數學”,“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繫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這一理論在數學(1~6年級)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於理解、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呢?通過反覆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繫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一、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低年級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着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爲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1.借用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學習數學

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鳥兒在飛來飛去,突然天陰了下來,鳥兒也飛走了,這一變化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老師立刻拋出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學生就會很自覺地聯繫他們已有的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說:“可能會下雨”,“可能會打雷、電閃”,“可能會颳風”,“可能會一直陰着天,不再有變化”,“可能一會兒天又晴了”,“還可能會下雪”……老師接着邊說邊演示:“同學剛纔所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有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很小如下雪……”“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過這一創設情境的導入,使學生對“可能性”這一含義有了初步的感覺。學習“可能性”,關鍵是要了解事物發生是不確定性,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讓學生聯繫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化現象,爲“可能性”的概念教學奠定了基礎。

2.結合生活經驗,在創設活動中學數學

在教“元角分的認識”一課中,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母親節快到了,小明想給媽媽買一件禮物,就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一數有30個,拿着這麼多硬幣不方便,於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爺爺來幫忙想辦法,老爺爺說這好辦,收了小明的30個1角硬幣,又給了小明3張1元錢,小明有點不高興,覺得有點吃虧。你們說小明拿30個1角硬幣換3張1元錢的紙幣虧不虧?爲什麼?首先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將這30個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後再告訴大家這10個1角就是1元,3個10個1角就是3元,所以30個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據學生的分析,再組織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看看元和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元10角相等”,“10個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個1角”,“1元=10角”。

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的知識有的是我們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創設活動,把經驗提煉爲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3.依託兒童生活事例,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知識

如在教“統計——最喜愛吃的水果”一課時,我在組織學生對生活實際生活情況的調查與統計的過程中,用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不同顏色積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塊積木代表一位同學最喜歡的水果。在搭積木的實踐活動中滲透統計的思想:積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誰搭得高,同樣在統計中也要用橫線表示相同的起點;誰搭的積木,表示喜歡那種水果的人數最多。正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把統計中深層次的數學思想生活化了。總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儘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

數學教學隨筆11

數學是很好的思維體操,它可以逐漸使學生的思維方式靈活多變起來。在數學實驗班中,老師們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調動課堂,培養學生探索、發散以及遷移等思維方式。從課後的反饋上來看,效果非常好,學生普遍感覺上課的時候思路很開闊,課後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那麼老師採用了哪些提問方法呢?

1、遷移性提問,提供思維活動的導向。

不少數學知識在內容和形式上有類似之處,它們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對於這種情況,校信通在提問舊知識的基礎上,有意設置提問,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思維方法遷移到新知識中去。

例如:已知一個角爲300的直角三角形邊長爲1,求其他兩邊長度,假設這個邊長是2呢?由於是新的問題情景,學生沒有很快口算出來。於是老師把問題變成了學生比較熟悉的、比較好算的角爲450的直角三角形,通過計算邊長的變化,老師讓學生總結三邊變化的規律,驗證300角的直角三角形,再擴展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2、系統性提問,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

比如複習“平行四邊形”時,老師會讓學生連帶着一起思考:當具備什麼條件時,平行四邊形是菱形、長方形或正方形。這樣可以引導孩子把知識串聯起來。

爲避免孩子們只是說出他記憶中的答案,老師會再進一步追問,你可以證明嗎?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我每走一步都需要嚴密的思考和充分的證據”,而不是“我記得應該是這樣”。

3、此外,老師還會通過探索性提問,讓孩子思考一個問題是否還有其他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數學教學隨筆12

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爲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㈠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爲什麼會產生。

如:在教學“釐米”的認識時,一位教師讓學生選擇工具量一量課桌的長度,結果學生中有的說六支鉛筆長,有的說五把尺長,有的說有八支鋼筆長,也有的說七個信封長……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討論交流:爲什麼同樣的桌子量得的結果卻各不相同?你又有什麼想法?這樣同學們就會深深地感悟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須性。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㈡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

衆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爲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爲主動,變怕學爲樂學。

  ㈢用於現實生活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裏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例如:學習了“求平均數”這一知識後,便可讓學生圍繞“在唱歌等評比活動中,各個評委給同一參賽者打的分不一樣,怎樣確定其最後得分?”等實際問題思考並展開討論;使學生通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味到數學的巨大魅力。

數學教學隨筆13

這學期從村小轉過來的學生中,有兩個特別有特色,其中一個不管做什麼始終低着頭,好像永遠在低頭認罪,另一個課堂上總是拿着筆不停地寫着,這兩個孩子一入學我就發現他們與衆不同,多次溝通效果總是不盡人意。開學一個月來除了會讀一些大數外,本學期所學的其它的知識掌握的都不是太好,有些根本就沒有掌握。在這中間也斷斷續續地對他們進行過一些輔導,但由於基礎太差,收效甚微。有時,看到他們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我真有點惱火,語氣也有些硬,這樣一來,這兩個孩子看到我更不敢講話了。

本週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在計算方面,其實考察的就是學生的技能,沒有過多的思維含量,一般智力水平的人都能接受。可從第一次教學口算後的作業中發現這兩個人是一題也不會。怎麼辦呢?昨天中午,我叫來了兩個人,瞭解到他們原來連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筆算都不會,100以內的加減法也不熟練。於是我就從兩位數乘一位數慢慢手把手地教他們一題一題的做,一箇中午下來,其中的一個已經會做兩位數乘兩位數了,另一個還有點困難,在輔導他們做的時候我總是不斷地鼓勵,並不時地挑起他們學習的慾望:告訴他們如果這樣下去,肯定能學好,只要他們願意學,一有空就來找我,我都會教他們。上課了,兩個孩子高興地走了。

今天早上,我正在“遊”飯碗,忽然聽到一聲清脆的喊聲:老師好。一個月來,這個孩子可是第一次叫我,當時我真的很激動,連忙問道:想不想做題,她馬上轉過身跑到教室裏拿來作業本。又經過一個早晨的輔導,這兩個孩子進步都挺大:一個已經能慢慢跟上教學節奏,學會了三位數乘兩位數,速度是非常慢的,另一個也已經會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式題了;經過兩天親密接觸,兩個孩子和我不再陌生,願意與我交往,這纔是主要的。

思考一:雖然我不太認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但我認爲只要教師肯付出,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是沒有問題的。通過接觸這兩個孩子,如果他們基礎能好一些,我也有耐心一些,相信他們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

數學教學隨筆14

數學作爲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國小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國小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啓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繫以前知識,爲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一、用懸念導入

在導入新課時,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建“憤”、“緋”情境,使國小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能促使國小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國小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國小生回答:“能!”接着老師讓每個國小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裏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國小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國小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着,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國小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國小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巧用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導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遊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着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後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後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麼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麼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裏利用國小生們喜愛的西遊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啓”而能“發”,激起了國小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三、借用教具導入

兒童的世界是獨特的。教學伊始,有目的地引導國小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國小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國小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老師出示一面國旗,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這是一面國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後再引出比的意義。這裏,既對國小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悅”氛圍,同時,美麗的國旗也使國小生受了藝術美的薰陶。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爲國小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國小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國小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國小生願學、善學、樂學。

數學教學隨筆15

縱觀本堂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效果較好。試想如果教師走進教室先來一頓嚴厲地批評,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認爲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還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嗎?他們還能不怕數學嗎?反思教學過程,我認爲成功的原因在於教師進行換位思考,“以學爲本,因學論教”,注重學生的感受,想學生所想,把設計教案改成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切合學生實際,挖掘合適的學習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將每地、每班、每生的實際情況編爲書本的例題。儘管書上的分數應用題大都是學生實際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但畢竟是假設性、想象性的,和學生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作爲一線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切合學生實際,挖掘最有利於學習的學生自己身邊的素材。本課以學生自己所在班的學生數作爲編題素材,由書本數學向生活數學轉變,消除了學生對分數應用題的神祕感和恐懼感,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便於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

  二、根據學生需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課要上得有趣”。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學生也像生活中一樣神采飛揚、充滿活力。本課的教學活動根據所學所練知識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的氛圍。爲學生創造良性競爭機會、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使學生學習由原來的個人競爭變成團體合作,給每位學生創設發表意見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促進學生髮展,奉獻自主的空間時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奉獻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課堂中學生曾兩次通過小組合作,學生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成長、共同提高,解題方法的小結及應用題的結構特徵也由學生自主分析比較得出,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再是一句空話。從而使課堂煥發生命力,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