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疳散文

正月十五已過,村子裏耍社火,跑龍燈,舞獅子的人們開始閒了下來。把戲服和道具收攏起來,打開木箱,放在裏面,上了銅鎖,在窯洞和房屋裏擱置起來。大人們看管得嚴,小孩子們也不敢去靠近,遠遠的望着高大而結實的木頭箱子,似乎還沉浸在那熱鬧非凡的節日氣氛中,踮着腳尖,張望一會兒便溜出了門外。

燎疳散文

隴東的高原之上,天空瓦藍,仿若被沖洗過一樣乾淨,清澈,透明。立春過了些日子了,聞到了草木快要復活的氣息,不遠處,是荒草鋪滿的溝壑,山野。樹木的枝椏兒透露出淺淺的朦朧的綠色,楊樹與柳樹的苞芽兒開始煥發生機。雖有些春的味道,但還是在黃士高原的西北地區,冷風依然不減,到了正午時分,才微微有些暖意。鄉下人過日子,活得半分清醒半分醉,是不過於太計較很多的東西。年,對於老百姓來說,自古至今,都很重要。把日子過好過壞,在年的涵義裏包括了太多的希望,祈盼。盼得一年四季平安,人丁興旺,財源滾滾,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牛羊成羣。這是我從小生活在農村裏,每到逢年過節時,父輩們都要去祭祀、跪拜、燒香,禱告。在他們的骨子裏,靈魂深處,牢牢地紮下了那些先輩留下的教規與家訓。

元宵節悄無聲息的畫上了句號,可是年的腳步馬上走完。在村子裏,千家萬戶忙着去山溝裏,野外的荒草地裏,一鐮刀一鐮刀收割蒿草,將乾枯的柴火割下來,捆綁成垛兒,裝在木車上拉回來。在門前的空地上堆積起來,碼得整整齊齊,一垛兒一垛兒的。躲在風中的枯黃的蒿草,偶爾間散發出殘留在枝幹裏的清香,讓人走進了原始森林,大山荒蕪之中的感覺。

割掉的這些蒿草,村子裏的人們用來準備迎接年的尾巴,就是“燎疳”。在村子裏流傳着一句諺語:“正月二十三,男女老少去燎疳。新媳婦頭一燎,來年生個胖小子。小夥子頭一燎,士途路上火光照”。“燎”就是將蒿草或者穀草點燒,藉着火光燃起時,從火堆上跳過,泛指一切疾病瘟疫和晦氣,在火的驅散下消失。祈望來年身體健康,紅運當頭,好事連連。而“燎疳”也叫燎百病,故而燎疳也就是民間老百姓信奉神和迷信,漸漸衍生變爲一種節日習俗。隨着這種傳統文化的流傳與民間傳說,一直被人們延續至今。

“燎疳”的風俗習慣慢慢傳播到了西北很多地方,陝西彬縣,陝北延安宜川縣,富縣;寧夏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固原;甘肅平涼,慶陽,天水;受到這些地方影響,後來還傳入到了山西蒲川,吉縣;山東曹州等地。最爲盛行的還是寧夏與甘肅的部分地區與縣

每到一年的正月二十三這天,“燎疳”這個節日會把村子裏的男女老少都招引在村口,門前,路邊。人們紛紛議論着一年之中的喜怒哀樂,家長裏短的事情,笑聲中,點燃柴火,在熊熊烈火中,將所有晦氣都投放進去,讓噼裏啪啦的柴火聲帶着心中的願望升到天空,許諾下自己的夢想。

燎疳是很有講究的,不是簡單的事兒,說起來有些複雜,複雜裏蘊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情節,過程。待到二十三日這天,基本上各家各戶都準備好了柴禾。在柴火的選用上,一般是蒿草,也叫蒿子,黃蒿,毛蒿。杆子高,枝條兒毛茸茸的那種,容易着火,燒起來焰高,火光沖天。再者是麥秸稈,或者是穀草。在燎疳當中,人們普遍最受青睞的是蒿草,這種傳統的民俗由來已久。

把柴火準備好,放在事先燎疳的地方,再用黃紙剪成一串紙人,手拉手,一樣大小,必須是連接在一起的,不能單獨剪開,將這些紙人懸掛在門楣之上。這種紙人叫做“燎疳娃娃”,一旦掛在門楣之上,就不允許孩子們去碰。吃過晚飯,大人小孩都祈盼那一刻的到來,看着門口堆放的柴火,個個心裏美滋滋的。把家裏所有日常生活的用具,用品,如:切面刀,擀麪杖,盆子,碗筷,碟子,針線,笸籮,剪子。還有男女老少穿過的舊衣新衣,枕頭,被子,牀單。然後將屋子裏打掃一遍,掃出來的雜物與灰塵,用黃紙包裹好。門神,就是門畫,對聯等全部撕掉。在天黑之前這些瑣碎的事全部都就緒,做完。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着,從傍晚的夕照裏,只到夜幕降臨。

天已黑一下來,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奔跑着,手裏拿着打火機,提着燈籠,衝向了屋外門前的空地上。隨着大人們的一聲令下:“點火”!傾刻間,柴火在漆黑的夜色裏,急速的跳動着,竄出一團團烈焰,趁着風的方向燃燒起幾米高的火光,紅通通的火焰把村子映照的如白晝一樣。大人小孩的臉像三月的桃花緋紅緋紅的,又像塗了胭脂粉那般迷人。火焰稍微低下來時,人們把準備好的各種用具,衣物在火堆上來回揮動着,挨個兒燎一遍。接着大人從火堆上跳過,來回重複着,大人在前,小孩在後。歡天喜地的追逐着,打鬧着,其樂融融。若有剛過門的新媳婦,或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燎頭疳就會留給她們先來。這是對新媳婦的一種尊敬與愛戴,像新生的小孩,更是長輩們的疼愛。

人們把用具和衣物燎完之後,又將打掃的雜物,門神,對聯一起投放在火堆裏。另外還有香表,鞭炮,鹽粒之類的東西全部燒掉,在火堆裏將門楣之上懸掛的“燎疳娃娃”拿下來,嘴裏嘀咕着話語燒掉,大致是一些祈福之類的吉言吧。

燎疳這天,不能用刀切菜,不能用針線縫補衣物,不能照鏡子,不能吃葷菜等,凡是與人們日常息息相關的事,都儘量避免。至於爲什麼這樣忌諱,我一直有種莫明其妙的想法,那些都是祖先們留下的陳規陋習,而我們也未曾問起。過了這天,就等於年也徹徹底底的結束了,人們開始一年新的期望與盼頭。

之所以燎疳的民俗隆重,是因爲源於老百姓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燎疳”在民間已有悠久的歷史了,據清代光緒年間《甘肅新通志》,《平涼縣誌》裏記載:正月二十三夕,剪紙人刺孔遍身,當門焚草,子女皆繞人跳躍,已而焚紙人,曰“燎疳”。從中看出,燎疳的民俗節日已有幾百年,或從別的史料翻閱查看,“燎”在《詩經》裏早有記載和解釋。故而,燎疳對於老百姓來說是項很重要的活動了。就燎疳來說,各地有各地的叫法,陝西叫“煉疳”、陝北一帶叫“燎百病”、寧夏叫“燎臊子”、甘肅平涼、慶陽叫“散疳”,白銀一帶叫“跳疳兒和跳火”。各有各的叫法,出於地區風俗習慣的不同,但對於“燎疳”的民間節日來說,人們的願望是一致的,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一樣的。在我的家鄉慶陽相對而言,燎疳在人們的心中已根深蒂固。在那些舊年代裏,人們對於科學常識處於一種未知狀態,對事物的理解愚昧無知,對醫學還欠發達的時候,只能以封建迷信來迷惑人類的意識與思想。“疳”本來在醫學上解釋爲一種瘟疫,在民間經過長期的衍生,卻成了一種迷信的節日。

轉眼間,正月又走到了末尾。撕下日曆的剎那,看到了那個紅紅的大字“正月二十三”。

此時,村口的屋子門前,路邊,打穀場上。在烏黑烏黑的夜晚,我的村莊裏,烈焰熊熊,火光沖天,男女老少正手挽手一起跳過火堆去燎疳……那情景,一排排,一幕幕地嵌在我的腦海裏,成了一道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