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天命年散文

一天,向單位同事借得一本週慎寶新出版的散文集《正知天命年》,忙中偷閒閱讀,精彩的文章讓我如癡如醉,幾乎忘卻了周圍的一切。

正知天命年散文

“你在看周慎寶的散文集《正知天命年》?周老師也送給了我一本,挺好看的。”聽到說話聲,我擡頭一看原來是一位來辦理轉款業務的村文書,他笑嘻嘻地站在面前。“噢,對不起,你看我都看入迷啦!”感到失禮,我趕緊道歉。

“你也喜歡周老師的散文?”我有點疑惑地問道。

“我非常喜歡!那天在移動公司遇到周老師,周老師說是給朋友送書,沒有見到朋友,便將書送給了我!”那位村文書自豪地向我介紹起周老師送書時的情景,“我拿着厚厚的《正知天命年》,櫃檯內幾位年輕的營業員,都流露出遇到走紅明星一樣的表情,站立目送周老師走出店門。可是,當看到周老師跨上摩托車時,幾位年輕的營業員又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我知道青年人是笑周老師‘寒酸’,便以長者的身份‘說教’了他們一番。”

“哈哈哈……”聽到這裏,我不禁也笑了起來,“這不足爲怪,年輕人看到你手中的‘大部頭’,一定認爲作者是一位大腕,可一看大腕如此‘寒酸’自然覺得好笑啦。事實上,周老師確實是一位‘大腕’,是一位文學‘大腕’。當時,如果你將書讓那幾位年輕的營業員翻閱一番的話,相信一定會換來‘真了不起’的回答。”

瞭解一本書,不能只看書的厚度,關鍵要看書中的內容;瞭解一個人,不能只看人的外表,關鍵要看人的內心世界。閱讀了書的內容,才能知道書的質量孬好;瞭解了人的內心世界,才能知道人的素質高低。

我第一次接觸周老師,是在十年前市委黨校的一個宣傳委員培訓班上,那時,周老師是寨子鄉黨委宣傳委員,我是一名“替學員”(宣傳委員兼任水庫工程指揮脫離不開,黨委書記便讓我去替學)。我對周老師的第一印象是:其貌不揚,衣着樸素,寡言少語。短暫的接觸自然很膚淺,周老師那滿腹經綸沒有讓我從他那略有謝頂的頭頂讀出來。後來的幾年內,我經常在報刊上看到周老師的散文,漸漸地我喜歡上了他的散文,凡是遇到他的散文,我都會仔細地閱讀。喜歡周老師的散文,不僅僅是欣賞他的文筆,而且常常讓他筆下那熟悉的山水、人物、風情所迷戀。後來,寨子鄉和城子坡辦事處合併成立艾山街道辦事處,周老師調任鋼城區信訪辦工作。期間,周老師將自己的作品結集相繼出版了《泥土的眷戀》和《銀山的眷戀》。在一次下村幫助整理黨建材料時,在村文書的書櫥裏,我發現了周老師的這兩本書,村文書見我愛不釋手的樣子,欣然將書送給了我。許是周老師是我曾經認識的緣故,許是“眷戀”內容貼近自己生活的緣故,許是周老師的文筆精湛的緣故……兩本“眷戀”我翻閱了不知多少回。裝璜精美的書本讓我翻閱成了“水泡”般臃腫起來。受“眷戀”的薰陶,我的散文寫作也漸漸地有了點成色。“眷戀”可謂是我散文寫作的啓蒙老師,至今我的散文裏彌留着“眷戀”的影子。

網絡,讓我有機會更好地接觸了周老師。在一次“網遊”中,我無意中遇到了“汶河的眷戀”,熟悉的字眼引起了我的關注。原來“汶河的眷戀”是周慎寶老師的博客,博客名來自他的第三本散文集《汶河的眷戀》。我毫不猶豫地向周老師發出了“好友請求”。很快,周老師接受了我的請求,從此,我們便成了博客好友。雖然,我未曾讀過《汶河的眷戀》這本散文集,但是通過網絡的牽線,書中的絕大部分篇目,我都在周老師的博客上欣賞過。通過與周老師的博客交流,周老師的許多新作,幾乎我都在第一時間得以欣賞和學習,周老師也通過短信互送或者文章短評的形式,對我的散文寫作給與了極大的指導和幫助。追蹤周老師的身影,我有幸接觸到了全國知名文化網站——文化在線。半年時間內,在“文化在線”發文十幾篇,竟然有兩篇被網站的紙質刊物《網絡作品》刊登。文章發表後的喜悅中,我是無法忘記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的。

周老師是一位高產作家,《汶河的眷戀》出版不長時間,一部《正知天命年》便又問世。文學評論家許慶勝老師在序文《“周慎寶現象”給我們的文學提醒》中,詳細解讀的“周慎寶現象”,爲我們解開了周老師散文寫作高產的祕訣。那就是寫作對於周老師而言,已不是勤奮不勤奮的問題,而是他的生命需要,正如餓了吃飯一樣,自然而然!如果說厚重的《正知天命年》的問世還不足以讓我完全理解“周慎寶現象”,那麼盛夏與周老師的一次並肩採風,算是真正讓我讀懂了文學界的“周慎寶現象”。

盛夏的一天,應《文明鋼城》執行主編魏述波老師的邀請,有幸與我十分崇拜的散文家周慎寶老師一道到牟國故城採風。牟國故城,雖說響名在外,終因年歲太久,破落地只剩一堵百餘米殘牆斷壁,除了殘牆斷壁和村頭樹立的“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牟國故城遺址”的石碑,很難再找到故城的影子。儘管自己有寫作任務在身,卻始終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全程採風只是擔當了一個看客的角色。相比之下,周老師卻出盡了“風頭”:故城遺址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勾起了他濃厚的興趣。我無所事事的左顧右盼,他卻對着故城碎景不住地按相機快門。街頭與幾位老人閒聊有關故城的故事,零零碎碎地聽起來無頭無序,周老師卻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地向老人們提問一些問題。我從頭到尾只記了幾行字,周老師卻密密麻麻記了好幾頁。走出牟國故城遺址攀虯龍山,我們只顧抱怨天熱,周老師卻若有所思地默默攀登。晚餐前,我們忙着打夠級,周老師卻獨坐一旁像是在回味採風的靚點……果不其然,洋洋灑灑數千言的《一個古國歷史的迴響》一文,第二天一早便在周老師的博客上發出來。我以爲無啥可寫的牟國故城,一夜間周老師竟寫出了數千言,而且從文章的佈局謀篇到修辭應用,從牟國故城的故事傳說到現代文明,應用得遊刃有餘,安排得恰到好處。我歎爲觀止,提筆回帖曰:“牟國古城同探險,領回任務交書卷。先生一夜長篇完,慚愧不才未打算。——先生的文章盡善盡美,看來,俺要交白卷了。”後來,說起《一個古國曆史的迴響》一文的創作,周老師說多虧了攀虯龍山纔有了創作靈感。事實上,像周老師這樣的有心人,時時刻刻都在醞釀寫作素材,隨時隨地都會迸發創作靈感。

我喜歡周慎寶老師的散文,尤其喜歡他的遊記散文。周老師的遊記散文富有他特有的個性、氣質、修養和情趣。周老師的遊記散文不僅僅侷限於寫景繪物,給人如臨其境的感覺,而且十分注重生活的內心體驗,在大自然的邀遊中,時時以獨特的審美視角,抒發自我感知、留下心靈的軌跡。自我意識的增強,給大地、山脈、陽光、樹木、花草增添了主體情感。周老師的遊記散文憑藉他淵博學識,旁徵博引,縱橫議論,在娓娓而談中,蘊含着某種哲理,令人咀嚼回味,大大擴展了遊記容量,增強了遊記力度,別具風範,可謂卓成一家。周老師的遊記散文最大特點就是徵古論今,引詩用典,如此一來作品既詩情畫意濃厚,又給讀者廣博的見聞,給讀者有關文化、藝術、歷史、地理乃至建築、園林等廣泛的知識,超容量的信息,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求知慾和趣味感。遠處的不說,就拿我們身邊的山來講,蓮花山、山、銀山、艾山、臥虎山……如果僅僅滿足於寫山景,肯定不會引起讀者多大的興趣。然而,周老師筆下的“山”既景氣十足,又富含傳說故事、鄉俗風情、歷史典故等文化內容。讀周老師筆下的“山”,真是達到了欣賞山景色、體味山情韻、學習山文化共享的境界。

寫到這裏,我不禁又想起了移動公司櫃檯年輕營業員的笑。如果,他們細讀周老師的散文,哪怕是一兩篇,他們還會因生活中的“寒酸”而笑得出口?事實給了一個否定的回答。《正知天命年》我閱讀了一半,放在抽屜裏卻不翼而飛。我擔心被人順手牽羊“牽”走,趕緊打電話詢問借書予我的同事,原來同事有個在青島上大學的弟弟,其弟聽說這本書好便帶到青島去了。

“正知天命年”,周老師的散文正如他新出版的散文集一樣已經是“知天命”。隨着歲月的流逝,周老師的散文必將會達到“耳順”、“從心所欲不逾規”等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