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翠竹散文

地處龍巖市新羅區西北部,國家A級保護區梅花山南麓的江山鄉,是一個綠色的世界。

青春翠竹散文

汽車行駛在盤山的公路上,穿越在毛竹的海洋中,起伏的路坡,蜿蜒的山路,彷彿就是騰涌的海浪,又彷彿是馳騁的奇兵。這是一個竹的世界,崇高的山嶺上,是原生態茂密的樹林,半山腰、低矮的的山丘,是一望無際的毛竹林海,它們託擁着綿延的原始森林。江山鄉有10萬畝毛竹林,換句話說,有148。5平方千米,江山鄉人口19,000多人,每畝平均立竹120根,江山鄉人均有60根以上的毛竹。

毛竹,養育了江山人,也造就了江山人堅韌的革命性。早在明末,江山鄉人民就接納了民族英雄文天祥,併成爲抗清根據地,山江鄉現在有文天祥軍隊的後裔。江山鄉是紅色的土地,是閩西土地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也是紅色報紙的發祥地,在這裏誕生了閩西共產黨的報紙《巖聲》,這裏有蘇區時期最早的閩西紅軍兵工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江山20年飄揚着革命紅旗,歷史上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羅榮恆、郭滴人、鄧子恢以及領導閩粵贛邊堅持3年游擊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方方、魏金水、伍洪祥等人都曾在江山戰鬥生活過。江山人民前赴後繼地幹革命,像挺拔的毛竹,頑強堅韌、不屈不撓,不怕暴風雨、不怕刀劈火燒,只要春天來臨,他們就像雨後的春筍,把敵人埋葬在無垠的翠竹林海。

毛竹是江山人的生命,毛竹養育了江山人,毛竹鑄就了江山人的性格。過去是,今天也是。

盤山公路上,隨處可以看到收穫毛竹的農民,他們揮灑着汗水,掛着喜悅。俗話說七竹八木,時值農曆七月,是砍竹的季節。這些毛竹,經過江山人的加工,奔向全國各地。江山人以毛竹爲自豪的,他們中許多人是靠毛竹發家致富的。

在山頭村,有一個數字讓我吃驚,森林覆蓋率達95。5%,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啊,這個村的人是居住在綠色的叢林中。當一個地方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0%的時候,他們都引以自豪,山頭人就不僅僅是自豪,而是爲了這個地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山頭村,是革命基點村,周圍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爲原始森林。山腰以下,以及村周圍的山丘,都種着翠綠的毛竹。全村67戶298人,有6,000餘畝竹林,人均立竹2,600餘根,讓人們大爲感嘆。炎炎的夏日,被山頭村的綠風吹涼了,七月的驕陽,在山頭村被竹木淨化了,變溫柔了,空調在這裏變成了多餘。這是一個座安詳在林間的山村,福建省裏授予這個村爲生態村,真是名副其實啊。一條水泥公路貫穿全村,細長的兩旁是統一規劃整齊、現代的民居,然後就是茫茫的竹林與濃密的樹林,它們高大挺拔,掩映着山村,呵護着搖籃中山村。

在山頭村,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山頭村村民的祖先是從與他們相鄰的上杭縣遷徙而來的,經過漫長的過程,他們自稱自己是客家人與閩南人的融合,認爲自己是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共體。這讓我吃了一驚。如今,兩種文化在某些人眼中似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他們從自己文化中的細枝末節中去找出與對方文化的差異。樸實的山頭村人,卻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我們的文化人是否汗顏?客家人、閩南人本是從中原而來,傳承的是漢民族中原文化,只是到了南方,在歷史進程中,將中原文化發展了,差異的`是不足爲道的細節,卻要作爲虎皮,而且,在數百年來,客家人、閩南人互相遷徙,互相通婚,互相融合文化。山頭村,距鄉政府38千米,而距臨縣的上杭步雲鄉政府只有10多千米,作爲文化人,你如何去切割這種文化?山頭村人,在這方面比我們文化人聰明。

離開山頭村,汽車又在盤山公路上穿越於青青竹海。有時,離開竹海,行駛在田邊,開始泛黃的中稻,飄香迎面,沁人心脾,眼前似乎已是噴香噴香的白米飯。

江山,山是綠的,那墨綠的是承載了歷史的原始森林,記錄了江山人的革命歷史,吸納了那年月的風雲。青青的是毛竹,是口江山人希望的田野,是改革開放的今天,江山人譜寫的新曲。

江山,沒有江,但有水,奔流的小溪,山澗細流,公路旁的涓涓流水,都是清澈的可愛得讓你入神。忍不住,總想着與它歡樂交流。

江山的山,江山的水,是真正意義的生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