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到這裏散文

近來讀文看到兩則故事,頗有感觸。

陪你到這裏散文

一則是說一個母親休息日接送女兒到興趣班學習,偶有一次遲到,發現孩子一路無恙,於是索性建議孩子全程獨自往返。開始時,當她聽到女兒下樓的咚咚聲,腦子裏的媽媽地圖便自動啓動,開啓了導航模式:出大門,過馬路;儘管如此仍然擔心孩子闖紅燈……

誠然,如作者所言:總有一天,每一次出發,她需要自己獨立整理行囊,自己決定行程,自己踏上迢迢長路;身邊應該是喜歡她、愛她的同路人。而母親,應該微笑止步,送上深深的祝福,對她說:我只能陪你到這裏。

另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對恩愛夫妻攜手走過十幾年的風雨,男的在仕途上順風順水時,卻被婚外情糾纏,於是便與妻子死纏爛打,唱了一出離婚悲情戲。這位妻子不動聲色、不溫不火地依舊打發着晨昏轉換,而老公的堅持卻變本加厲日甚一日。女兒看在眼裏,痛在心底,於是勸說其母認命。這位妻子只告訴女兒其父正處於升遷的節骨眼上,他不能有任何負面消息。不久丈夫順利升職,妻子平靜地對他說:我們去辦手續吧,我只能陪你到這裏。

生活中無論親情還是愛情,好多人都做不到適時止步、適時放手,而像故事中的兩個知性女人的處理方法在現實生活中堪爲千千萬萬人的指南。前者的母愛理智而慧達,她明曉即便有多麼不捨,而作爲家長應學會適時將子女交付,讓社會及他們生命中的另一半順利接管其人生旅途的後半程。後者作爲一名妻子,當愛已成往事時,她既沒有歇斯底里,也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更沒有釜底抽薪或落井下石,而是冷靜得像個局外人。然而,在她心中,即使失去了丈夫的愛,失去了婚姻和家庭,而丈夫仍然是她心底最想守護的.一份親情。她懂得放手的機緣所在,在丈夫安然自得地步入新的職位後,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當愛已成往事,就心平氣和地好好告別,不糾纏、不怨恨、不互撕,優雅地祝福對方,在各自的世界裏與幸福重新接軌,繼續遠行,彼此從此繼續幸福;當愛已成往事,留一份美好給彼此;經年之後回望,那縷暖心的餘味仍香薰嫋嫋,尚有美好珍藏,且散發着淡淡的餘香……年少時,我們大多愛一個人容易愛得太滿,眼裏只看到對方。經年後,才知道好的感情,其實只用愛到八分,剩下的兩分,用來愛自己。給彼此一點空間和時間,留有餘地,感情才更長久。有人說生活猶如做羹要講究火候,火候不到,衆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世事皆是這樣。細細思想一番,的確如此。當婚姻遭遇挫折,應該智慧地審視因果;在所有的平淡瑣碎中,我們自己是否真的完美無缺;當我們開始抱怨的時候,別忘了抱怨自己。

一直很喜歡深秋裏的黃昏。下班回家的路上,看着夕陽從天邊墜落,深秋的美一點點縈繞心頭,充滿了收穫後的絢麗韻味。耐品味的事物,總是能夠在心裏住很久,令人難忘難放。而人生的黃昏暮年卻往往使人體會不到享受的味道,相反總是讓後輩們手忙腳亂;那條“陪你變老”的小路上總是多了些磕絆,也多了些唏噓。閒來暗忖,也終歸是少了對“陪你到這裏”的了悟。

同事曦不只一次絮叨,父親的病情不見起色,相反卻一年重似一年。想當年曦的母親是猝然離世,父親那時無法接受,總覺得老伴仙逝太過早些,終日鬱鬱寡歡。而曦也大病一場,體重驟減至不足百斤,近一米七的身材,瘦削得似乎一股風都能將她掀倒。多少心有不甘終是喚不醒長眠的母親,曦有點輕度抑鬱。她不明白母親只能陪她到這裏、她也只能陪母親到這裏的道理。

父親鰥居一年後,曦與其弟相商將老人接到城中,一家半年,姐弟輪流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生活也算悠閒,飲食起居規律,可她怎麼也想不明白父親的健康卻反而每況愈下。春秋兩季是大自然草木榮枯的季節,也是父親發病最頻繁的時候。曦每每心力交瘁,看着父親如搖曳在秋風裏的一株蒿草,她悲傷不已。絮絮叨叨中的曦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只不過被述說的對象換成了“父親”。

每到春秋兩季,忙忙碌碌的曦奔波於醫院、單位和家之間。稍有空閒,便向我傾訴。幾分憔悴幾分擔心,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焦慮超載。誠然,在親人病魔纏身時,我們都會憂心如焚,沒有誰會無動於衷,也沒有誰會冷若冰霜。但我們也應該明白但凡生命經歷過春的萌芽和夏的勃發,秋的豐盈之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冬的蕭索,甚至沉寂。我們作爲自然界裏的生命個體,每個人也都會沿着自然的規律行進,生老病死不會以誰的意志爲轉移,我們能做的是儘可能讓親人在有生之年健康快樂,當親人離去之後莫讓愧悔糾結我們的餘生。在與親人永別之時,不妨在心裏道一聲:我只能陪你到這裏,還好一路上我們走過的不光風霜雪雨,也曾領略了花開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