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之心語散文

  (一)

夜之心語散文

一晃之間又幾度春秋,博開了也近十年了,不見文字長功力,只見歲月催人老。若如古人寒窗十年,許是也得了個功名成就什麼的。一方淨土一小情緒,唯此而見長短。如此擬題也是想自省一番。

有些時候,覺得碼字是發自自己內心的東西,不管別人懂與不懂,也不管有沒有看客,算是自我陶醉一把,同時也因都是源自於心底的那份滿足,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種欲罷不捨的情愫。深悉自己碼字多半是隨心,然而大多數朋友卻稱我的文字能讓人靜心,如此這般的鼓勵我也就有了堅持寫下去的勇氣,在這裏我想謝謝那些一直關注我的朋友,一路走來如此貼心。

再言,今天寫此文也是因爲存在着另外一個原因。今天是我的生日,清晨收到了好友的祝福,此刻我想再說謝謝已經是多餘的了,安靜的相伴,默默的祝福……這就是我的幸福。雖說我還未至不惑之年,卻變得喜歡憶昔。

還記得一句話:“男人因滄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滄桑。”不知道誰這般小覷女人,許是古人的一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道出了女人的傷感之意。風華絕代,傾國傾城、羞花閉月……甚多詞彙自是描摹女人之風韻。當一個人美到極端的時候,即便是一丁點的瑕疵都會惹來衆人的慨嘆,許是起點高了,就不容的有半點的垂落。呵呵,我繞了這麼大彎,只是出於對那句話不滿意而言的。

成熟的度如何衡量,我想與一個人的心智以及個人的閱歷有一定的關聯。成熟是成長的一種標誌,不管是青春年少還是年過古稀,一個人控制情緒以及爲人處世的能力纔是至關重要的。

蔡瀾有一篇《年齡》的文章,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年齡階段有着自我不同的驕傲時期,這些都是一個人外向而內斂的表象。曾經有人問,你最喜歡《水滸傳》中的那個人物?我毫不猶豫的說,魯智深。又問,那李逵呢?若言及一種人物的價值,不僅僅是自身所具備的一種職業能力,還有一些不由言說內在的一種思想。魯智深最終是坐化了,李逵最終是被毒藥所致命,誰英誰武都不要緊,關鍵的是這一輩子能不能活的明白,活的透徹。

也許這些虛化過的人物,多少都是帶着作者本人立場觀點的。天地萬物,芸芸衆生中,你又能分清哪些螻蟻是有思想,哪個人是帶着使命奔波的?

從自我角度講,是沒有上升到某個高度的,有些讓人煞費心思揣摩而得的思想,也只能高高的懸掛於白色的牆壁之上,警告自己不做越雷池之事罷了。時代新人永遠都是潮流旗艦,當自己也靜坐冥想的時候,恍惚間也似坐化了一回,當自己的靈魂升到遙不可及的天堂時,我似乎清晰地記得魯迅筆下的黑白無常立在那個曾經受審的地方。

有位朋友前一陣子,做了一次手術,彼此聊天的時候覺得改變了不少。一時之間言語變得穩重而有見地,自己也調侃着說:算是鳳凰涅槃吧。他這四十年的生命都交給我自己的期盼,即便是落空也絲毫未減其努力的精神,而一場大病卻讓自己似乎大悟徹悟了一番。如此想來,人這一生,最最重要的還是愛惜自己,生命尚在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在愛他人的同時先愛自己吧。

愛,某種情況就是一種喜歡,或是高於喜歡。喜歡了就會投入,不喜歡就什麼也談不上。我喜歡我自己,喜歡我的家人,也喜歡一直關心我陪伴我的朋友。有些約定是說出來的,卻不需要兌現的,而有些約定是隻需要兌現卻不用言語。因爲,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

時間過得真快,數來又有一段時間沒有思考了,閒散的無聊。兒子整天忙碌着學奧數、學英語、學游泳……對於這個假期而言,他是充實的,也是盡力的。一天,他對我說:“媽媽,我其實還想學其他運動項目。”這種對體育的愛好原本並沒有怎麼的凸顯,聽來也着實讓人欣慰。

平素他總是喜歡讓我帶他到書店,適逢雨天,天空陰沉的如同蒙了一層黑布,不近晌午,雨啪嗒啪嗒的下了起來,一會兒窗戶、草木、醒目的標語、房檐被雨刷洗的清亮而又逼眼。窗前的文竹在風中綽綽搖曳,姿態盡顯。於是我對兒子說:“我們去書店看看吧,買些好書。”兒子欣喜若狂,言語非常,道了一句說:“老媽,你終於肯出蝸居了。”“呵呵,看來在你眼裏,你老媽是樹獺那。”我有意識地迎合了他一句。

很久沒有這種輕裝上陣的`感覺了,還好,走到書店的時候,並沒有怎麼勞累,一路風景相伴,不斷的在選書與看書之間交替。我們兵分兩路,互不干涉,就在不經意間我看到了季羨林的《風風雨雨一百年》這本書。

其實,我對這位被尊稱爲“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作品並不太熟悉,但是無端之中就有一種很好的印象。尋根究底還是因爲在教課本中,有篇季老的散文《永久的悔》,這是一篇季老對自己母親所寫的一篇回憶散文,讀後甚是感人。對於讚美自己父母的文章,中學教課書中也選擇了很多,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朱德以及胡適的《我的母親》等。

林林總總的緬懷都是發自肺腑,倍感至深。讀罷此文,季羨林這個耄耋之年的老者老淚縱橫的情形,就再也不曾從心裏抹去。後來,又相繼看了一些他的散文,其中有一篇《聽雨》甚是喜歡,將古人到今人以至於自我,對雨落大地時這種複雜的情形,很具體而有文采地描寫了出來。

此書講述了季老本人一生的奮鬥過程,及其學術研究的過程。雖說不是那麼詳盡,但是也方顯其一生風風雨雨,坎坷之處。作爲我們後輩而言,多者是從中汲取其對人生的感悟,還有他那種爲自己的事業奮鬥不息的精神價值。

其中有一篇是《我的座右銘》,季老信奉的是陶潛的詩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頗有深意,也讓人回憶無窮。說到這首詩的深意,我並非參透,只是影影綽綽間,感到一位老者那不寵不驚,不懼不畏的形象躍然於紙上,感受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這種如同聖人的思維,到了我們這些俗人心底多少就要打折扣了。

人們喜歡:以鏡爲本,以人爲範。鏡,乃整衣正冠者;人,乃垂青典範者。往往常人總喜歡將兩者首具備前者,而非後者。因爲前者不費吹灰之力,頃刻便得,而後者需要一個好的素材和典範,同時還需要自身有良好的心境,海納百川的肚量和虛懷若谷的姿態。

所謂心境:是一種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這種心境會對人周邊環境影響同時也會改變着周邊的環境。心態是何?就是你看待世間萬物的觀點和態度。其實心態的高境界是一種無所謂的心態。淡然則來,淡然則去,恍惚無所有,恍惚無所無。看來,良好的心境和心態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成就的,而是需要自身的超前認識和時間的洗滌,就本人而言,只有將其深愛於心罷了,或許也只能懸掛高堂,以一種名言存在了。

要是說本書最能讓我揣度幾分的,應該是《做人與處世》這篇文章了。季老言:“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

這三種關係於我而言,最爲凸顯的是後兩者,在此文中,季老則多言語的強調了前者,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可能是當今社會中人類總是喜歡以老大的姿態處於自然萬物之中,無形中就有一種侵略意識。就如同一篇文章中所言:人們往往把燕窩、魚翅、海蔘、鮑魚作爲中國人的四大美味。不是因爲他們有多少的營養成分,也不是因爲他們多麼的美味,而是能夠顯現出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而忽略了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原則。畢淑敏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凍頂百合》也是呼籲人們要維繫生態平衡。自問自我沒有做過一些破壞生態的事情,所以,這點還是免就通過的。

至於人與人的關係,季老提到了兩點:“一切對待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這兩點概括倒是切中要點。“真”乃誠心誠意者,對於我這個不會弄虛作假的人,實屬想弄出些虛情假意,或許也會被對方識破,所以,以誠相待,實心實意這點還是不容置疑的。關於談到“忍”就有點愧疚難當了。古語言:“小不忍則亂大謀。”從成就事業上,或是指一個人的胸懷都能從“忍”來體現。不要說在斤斤兩兩上計較,有時候爲了對方的一兩句不入耳的話也會計較半天,看來這種“忍”對於不能忍者是一大困惑。曾經由自己的不能“忍”也得罪過人,以至於缺少涵養,缺少肚量如此這般的詞語也就多聽了些。

第三點,季老所言甚少,只是將諸葛亮的一句話作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看來最大的心理障礙還是“私心”二字。心無雜念,心若清純,難也。

後記:“國學大師”季羨林早已離開了我們。當我們品讀他的文字時,就已經感受着這位世紀老人風風雨雨的人生之路,帶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仰慕和欽佩更多的是些許深思和自省。靜夜,一彎幽月掛於夜空,很久沒有這樣的感覺,可以在書店裏整整呆上一個下午,因一段字、一本書想到很多,在這樣一個月夜裏,敲打成章送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