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美文欣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動人的唐詩便使我對寒山寺十分嚮往。

寺美文欣賞

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和父母開車來到寺廟所在的楓橋鎮·,一下車,黃牆綠樹,碧瓦紺宇就撲入我的眼簾。真乃“百聞不如一見”。寒山寺果然不凡,光外觀就這麼古色古香,裏邊還不知是怎樣的一番別有洞天吶。

相傳自唐朝寒山寺建造後的1400年中幾經破壞與重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寒山寺就是在清朝末年重新修建的。

轉過一座佛像屏風,寺內景物霍然展現在我們眼前:正中大殿軒昂,左右偏殿齊整,殿前青松挺拔,曲徑通幽,處處修蘢一新。

我們步入左邊偏殿內部,賤殿內靠牆齊肩高的磚臺上排坐着500尊金身羅漢佛像,每個羅漢約有一米高。有的大笑,有的憤怒,有的.悲哀,有的沉思,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跨上右邊偏殿的臺階,迎面一座大型雕塑。在一個巨大的蓮花座盤之上,,兩個袒胸露乳,蓬頭垢面赤足的胖子,一左一右,一個手捧瓶子,一個手捻蓮花,好似在相互招呼,嘻嘻玩笑。

父親言:“這便是寒山,拾得的塑像。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家中十分貧困。因受到地主迫害,到天台山國清寺做香火和尚。發奮學習,在佛經的研究上有了極高的造詣,終於成爲一對高僧。他們雲遊四海,傳播佛教,寒山曾在這裏住過,所以人們把寺名改爲”寒山寺”。至於拾得,他曾東渡日本傳教,對於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民間說他倆是文殊和普賢菩薩的化身,後來被人發現,他們兩雙雙成仙,乘鶴而去。

離開寒山,拾得的塑像,登上氣氛森嚴的大殿,穿過右手邊的石月門,裏邊是一個幽靜的小院,著名的寒山寺石碑就坐落於此。碑房中的石刻,有的嵌在牆上,有的立在地上。字體有的清醒瀟灑,有的古樸風雅。張繼那首《楓橋夜泊》寫得灑脫自然,筆勢流轉,相當精彩。

沿着冬青夾道的小徑,穿過九曲迴廊,我們來到翼然如亭的鐘樓。只見其中懸有一口巨鍾。父親拿起掛在一邊的鐘錐,撞擊了幾下,頓時,巨鍾發出“嗡嗡'的響聲。我仔細看了鐘上的介紹。方知曉此鍾是清末重建寒山寺時鑄造的。頃刻,我眼前按彷彿出現這樣的景象:沉沉的月亮,滿地的白霜,在江村橋和楓橋橫着的幾艘破漁船,漁火點點。一片淒冷。夜深人靜,寒山寺中想起了夜半的鐘聲......

我們又來到古寺南面的“江楓第一樓”這座小樓,上下兩層,飛檐鬥角,十分精美。我們順着樓梯,登樓遠眺,心曠神怡。東邊,蘇州西郊的工廠隱隱綽綽,高聳的煙囪正吐着灰白的輕煙,飄向晴空;南面,青林一片,紅樓撞撞,古老的江村橋盡收眼底;遠處,良田萬頃,浪濤滾滾,一直延伸到太湖邊濛濛的山區........

中午時分,我們登上汽車回城,我倚着窗口,只見漸行漸遠的寒山寺隱沒在濃綠樹蔭的懷抱中。此刻,我耳邊彷彿又響起了那洪亮的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