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茶館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茶館讀書筆記

茶館讀書筆記1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也是老舍的成功之作。

老舍的《茶館》看似聚焦於一個小茶館裏,但這個人來人往的茶館裏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簡言之,是一個小社會的濃縮。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刻跨度,六七十個主,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就是《茶館》投影出的中國!

裕泰茶館在大時代中生存了下來,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先從茶館的內部裝飾開始說起。

從茶館中桌凳的變化就側面反映了那裏生意的好壞。第一幕中店裏放的是長桌,方桌,方凳,長凳,小凳。這樣客人的容量還是挺大的。當時天泰,廣泰,德泰都已經關門了。市場競爭的壓力不大了,勉勉強強的混口飯吃。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與藤椅,桌上鋪着淺綠色桌布。牆上用的是時裝沒美人,可見王利發緊跟時代潮流。第三幕中都換成了小凳和條凳,傢俱也黯淡了,門庭也不光線了,歲月讓裕泰失去了生氣。體面也不是那裏的形容詞了。除了這明顯的外部裝飾,還有那些個字條。

“莫談國事”這條子陪着裕泰一齊經歷了半個世紀。第一幕中茶館各處都貼着這條子“莫談國事”。第二幕中的“莫談國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舊。第三幕中“莫談國事”有了一個夥伴“茶錢先付”。“莫談國事”更大,更多!這是一張神奇的條子。

“莫談國事”將封建無限的放大,也無限的反應了社會的落後。“茶錢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經岌岌可危了。

在茶館中不僅僅僅有陳設的條子,還有人。《茶館》中人物繁雜但每一個都有鮮明的個性。

其中在全文的結尾的時候有一個沈處長。他一共只有一點點的臺詞,是七個“好”字和一個“傳”字。語言極其凝練,但同時把這個人表現的淋漓盡致。沈處長的出場穿着軍便裝,高靴,帶馬刺,手持小鞭,後面還跟着兩個憲兵。他明顯是一個很霸氣的.人,但少言寡語。不說話,用眼神示意也許就是這些長官的特徵之一。

沈處長但是是這戲中的跑龍套,而王利發是貫穿整部戲的靈魂人物之一。

王利發是一個小小茶館的老闆,爲了生存,他阿諛奉承,逆來順受。這不僅僅僅是他的茶館,也是他父親的。因此茶館不僅僅是一個賺錢工具,更是他父親的饋贈和期望。一個不卑不亢的人,但不是一個苟活之人,他很堅定的保護家人,自我堅守茶館,最後用上吊來結束性命。

《茶館》是我讀的第一本戲劇。人物繁多,我每每讀過都不時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雖然人物多很繁雜,但老舍能清晰地寫下這麼多,可見他潛質的強大。一張張醜惡的嘴臉,一張張善良的臉龐,都在老舍筆下栩栩如生。我讀出了世道淪落,讀出了人間正道是滄桑……

《茶館》很經典,人物很傳奇。

茶館讀書筆記2

茶館,一個拉家常的地方,卻折射出一個社會的縮影,茶館真是一句臺詞,一個人物,一個茶館,一個社會,雖已讀完,耐人尋味。

茶館這部書與北京城的語態茶館爲背景,講述在這個時期裏的人和事,表現了社會下層人民苦不言堪的生活和當官只顧享樂的風氣。

讀完這本書暫不提感受,我最佩服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寫法,它能讓茶館成爲一個社會的縮影,他沒有直接寫當時的龍爭虎鬥,而是以普通民衆的生活爲落腳點,側面來突出,來反襯這種寫法,更能讓人感同身受,產生共鳴,因爲讀者走進了裏面的'人物。

前清、民國,朝代在更迭,角色在更替,但不變的是社會現象和風氣,人民在戰爭和高官的壓迫中苦苦掙扎,王利發,一個隨機應變的人物,我覺得他的茶館裏賣兩種茶,一種是爲討好高官而準備的茶,另一杯是同情民衆而送的茶,王利發,他的內心也一樣清澈明淨,同情窮人,對戰爭很反感,但是當時的時局不得不讓他對高官諂顏獻媚,想在這個動盪的社會中有一席生存之地,但是社會的動盪只能把他一步步逼向絕路,最後上吊而亡。

在第一幕中“將,你完了”,讓我覺得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人人都如,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但又不得不如傀儡般受制於人,一顆又一顆棋子被粉碎,而在中國這張棋盤上留下來的只有哀鴻遍野,血染千里的殘局景象。

茶館讀書筆記3

一直以來,我都對共和國文學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館》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多少次過其門而刻意不入。若不是於是之等北京人藝的老一輩藝術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詮釋使之成爲話劇經典,《茶館》恐怕早就淹沒在共和國文學連篇累牘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館》其實也是衝着北京人藝爐火純青的表演去的。漸漸入戲之後,才恍然覺得,老舍的劇本雖然寫於讚歌大躍進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顆體恤下層人民的心,卻衝破了政治外殼的包圍,就像雲雀衝破了寂靜黎明的禁錮,婉轉而悠揚,直擊人心。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爲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嘆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於革命的一貫態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說到茶館,多數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人藝一幫老藝術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備的表演。但我剛開始看時,還是不大習慣,總覺程式化痕跡太濃,一舉一動一板一眼,每一個動作的精心雕琢。後來看衆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嚴和做人的溫良恭儉讓,那時的人們就是這樣見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舉止中千年文化的修養一覽無遺。中國戲劇唱唸做打凌然不亂的套路原來就是那個禮教中國的.生動顯現。現在這樣的就中國人怕是無處可尋了。

舊時的茶館是市民們幾乎僅有的公共空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雜其中,上層人物與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間讓人忘記了階級差別的存在。但是再仔細琢磨茶館中活躍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看出平頭百姓是坐不起茶館的,在茶館裏悠閒品茗,提籠架鳥的幾乎都是吃份額的旗人,前清遺老;吃洋人軟飯的買辦和“誰有錢就爲誰賣命、充當打手”的地痞流氓;專心向佛不問政事的參議員……至於底層人民,這裏則是他們賣命、乞討的傷心之地。

作爲公共空間的茶館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西方大革命時期的咖啡館。但是二者的意義卻更好相反。本雅明說,巴黎的咖啡館裏經常擠進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價訂閱報紙的人,圍在一起搶讀一張報紙,議論國事,密謀革命。西人後來把這造反的發源地(包括小酒館和街壘)冠上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公共領域”。但是《茶館》裏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貼了幾十年的“莫談國事”也沒聽說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是幾個愛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給喝下臺的。重農抑商,皇權浩蕩的封建社會中誕生不了法國那樣的穿着燈芯褲的中產階級,《茶館》中實業救國的那位民族資本家最後落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境地。中國的“公共領域”只是言論無路的上層精英們過過嘴癮、發發牢騷的地方罷了,不是民主的醞釀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後來北京的茶館漸漸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館依然花開遍地,不過依然是“莫談國事”。至於傳說中的“中產階級”,咖啡館可是彰顯高雅品位,爲權錢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茶館讀書筆記4

書名爲《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條的`爲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爲所欲爲,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爲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爲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我認爲這部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事實,對我們有有教育意義。

茶館讀書筆記5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爲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中國有多少個朝代,每個都逃不過從繁盛到興衰這條歷史道路。有時候,覺得歷史很殘忍,曾給了一個偌大國家偌大希望。可是有朝一日,卻要他甚至他的子子孫孫一併償還。——每到那時候,總有很多很多的人家裏破碎,血薦軒轅。

大若,張居正、曾國潘。小若老舍筆下此書中的主人公王利發,見證了自己從小到大伴隨的茶館。見證這個過程是殘酷的。一個法治的國家,一個兢兢業業的茶館主人,若非歷史的'洗禮,國家的推卸,怎會面對這個殘酷的過程呢?

所以,最後王利發和他的茶館一起走向滅亡了。

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示。一個國家,如果不富強,那麼他的子民必須爲他買單,那麼張揚爲人民服務的國家如何安民心,如何立足國際?所以我覺得,要說我國近年來是不是真的實現人民和諧發展的標準應該着重於人民總體的生活質量,倘若,人人常遭受飛來橫禍,何以聲稱他生活在一個富足的國家呢?

茶館讀書筆記6

這一天,我隨意打開書架,不經意間看到書架的角落裏有一本老舍先生寫的《茶館》,這本書好像還沒看過。於是,我就拿起這本書來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很有哲理。這本書寫的是戲劇,一個悲劇,一共分爲三個幕,分別寫了清末民初、民國中期,民國後期的人們生活經歷與狀態。這本書寫了一個掌櫃王利發的茶館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最後被軍閥勢力逼死的事。同時,也寫了一個農民——康六欠了別人的錢,被迫賣女兒被太監當老婆,結果害了自己女兒一生的`事。

我看完這本書,竟然掉下了淚水。王利發一生中都趨炎附勢,見到別人總打招呼,只是爲了在亂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話、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讓他順利過完一輩子,結果落得個被軍閥逼到上吊自殺的下場。康六的女兒在太監家裏不敢出一聲哼,直到太監死了,纔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後,仍遭到別人的追殺,被迫一路逃亡。唉,這是傅儀的錯。傅儀統治時期,閉關鎖國政策讓人們的生活窮困潦倒,而傅儀卻認識不到這個錯誤,以致於自己做了亡國君王,被剝奪了自由與權利。但這一生是不能後悔的,這就是錯誤所付出的代價。在這本書中,我爲但是社會的黑暗而感到悲哀,爲人們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實,這不應該把過錯歸咎於普通百姓上,爲了生計,每個人不得不變得狠心冷血。錯就錯在了軍閥勢力的統治衰敗,讓人們無處謀生,只得阿諛奉承,頷首低眉,像狗一樣生活着。

其實,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也並不少。很多公司職員爲了搏得老闆的器重,爲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盡各種骯髒的手段陷害別人,擡高自己。這些人難道不像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嗎?但他們並沒有看清楚這是個民主社會,這是個知識決定命運的社會。只要我們有本領,有知識,何愁沒有伯樂呢?何處不是容身之所呢?

親愛的人們呀,拿起你們的尊嚴,拿出你們的本領吧,不要做個絞盡腦汁的陷害別人的人吧,要做一個憑本領脫穎而出的強者。

茶館讀書筆記7

近日去新華書店,在書之海洋中,惋嘆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書者,名曰《茶館》,置於書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書而視,受益無窮於其中,故有感如下:

書名爲《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先生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先生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條的爲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爲所欲爲,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爲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爲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茶館讀書筆記8

相對於很多人看過《駱駝祥子》不同,我接觸老舍的第一部作品卻是《茶館》,這薄薄的幾頁紙竟是讓我迷上老舍的一個足夠充分的理由。

作爲當代青年,我對戲劇並不是很在意,如果不是世界性的歌舞劇或者音樂劇,不願意走進劇院看那種誇張的表演。但是惟獨一部《茶館》讓我看幾遍都欲罷不能,我沒法形容我對這部戲劇的深愛。不管是原著,或是電影,甚至電視劇,我都看,看到傷心處,眼淚不分次數的往下掉。

整部劇目裏一個大茶館,經過三個時代的變遷,兩代人的掙扎。在那個餛飩的年代,好人沒了活計,壞人發了橫財,好壞顛倒,正邪倒置。從最底層到最頂層的北平人,都被剝削,被欺辱。老實敦厚的底層人被中國渣滓欺負,最頂層的老佛爺被洋人欺負。好好地一個大清朝,眼睜睜的在北平人眼中倒下。隨之倒下的是北平人的驕傲和自信。外面兵荒馬亂,就連鎖上門都有可能被偷,被騙。不開門吧,吃什麼?怎麼活着?貴族開始賣家當,老百姓開始賣兒女,自食其力的又時不時被“王法”綁了去。煎熬啊!可就在這年月北平人也少不了禮節。好一個“北平人”。皇城腳下的皇上身邊的福澤之地,怎麼會這樣脆弱。漸漸的這裏的人們開始明白了“我愛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一句話,怎一個心酸了得!

那樣老實與世無爭的鬆二爺餓死了,到死都不懂得怨恨是個什麼模樣;那樣爭強好勝的秦二爺落得一無所有,實業救國也好,實業爲己也罷,原來自己的遠見還不如一碗爛肉面的見識來的實惠,多悲哀的結論;水靈靈的大姑娘嫁給個無惡不作的老太監,爲了一碗飯,丟了一輩子的人,見慣了一座深宅大院裏的狗咬狗,能被趕出來也算是一種幸運,只是一輩子都註定的悲劇,程度的深淺還有誰會有暇顧及呢!拖拉着破鞋的唐鐵嘴和不招人待見劉麻子倒賺了個肚兒肥,一個半仙兒算了一輩子卦,救不了別人也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大清國;買賣人口是個缺德到家的營生,厚着臉皮發財,比那買人口的還可惡。宋恩子吳祥子憑着那官家的“本事”倒不愁吃穿,這些人自己作惡不夠,教各自的後人也繼續着他們的“風範”。……最後一個開了七八十年的大茶館白白地成了人家的!上那說理去?沒處說理。混亂的年代,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改革,也許老大中國是到了該注入新血液的時候了,可是每一次的改變苦的是百姓,即便是這樣容易滿足安於現狀的北平人也眼睜睜見證了流血的年代,是不允許安逸存在的.。就連那說數來寶的都爲這滿眼狼籍質問蒼天,您睜開眼看看吧!天朝的子民們正遭受怎樣的踐踏和欺辱!!

老舍先生的文字不如魯迅先生的那樣直白犀利,反倒給我這個相對比較脆弱的心一個緩衝的機會,我喜歡小人物的生活,即便他們是那樣愚鈍,那樣不爭氣,那樣平淡無奇,在魯迅筆下也許那就是該永遠批判的罪人,是中華民族的糟杷,除之而後快。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他們是那樣可憐,就算知道那是錯的,我也難免要同情一番,最後竟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問題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老舍先生的本意,但是我確實沒法不這樣,讀老舍,讀《茶館》,軟化了我日漸被城市的風吹硬的心靈。

茶館讀書筆記9

老舍先生的語言幽默風趣,常常使讀者在閱讀時忍俊不禁。他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繪出當時的時代,讓人們在書中嚐盡人間的酸甜苦辣,讓讀者沉浸在其中。

除了幽默風趣的語言之外,老舍的人物也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其中許多人物遇到貧苦的人不想着怎麼去幫助,而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任憑他們去自生自滅,這些都不關他們的事,這些人認爲幫窮人是多此一舉的行爲。

最讓我感到心裏鄙視且厭惡的還是其中名爲劉麻子的人物,他是一個靠說媒,拐賣人口來託生的人,迫害了許許多多無辜的家庭,在別人認爲他做的實在不對時,他反而說他只是個“中間人”,他並沒有拐賣過別人,是給他們一個好的後路。康順子怒罵時,他依舊死不悔改,最後他在和逃兵做生意時,一起被當去逃兵殺死了。

可是,還是有着心地樸實善良的人。其中我最欣賞《茶館》其中描寫的一個叫常四爺的人物,他是書中最正直的人,他品格善良,體格好。遇到阿媚奉承的'人時,他第一個就瞧不起。書中有一句話體現了他這一特點: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飯的。他鄙夷那些崇尚外國的人,心裏鄙視着這些吃洋飯和爲洋人效力的人,認爲他們沒有骨氣出賣了國家表現了他愛國這一品質。他心裏飽含着一腔熱血,爲了國家去做出貢獻。

在別人覺着洋表好看時,他認爲中國的大緞子,川綢,纔是真正的體面,沒有像別人淪陷其中。他心中擔憂國家,認爲“大清國要完”,含冤入獄,出來後依然想着守衛國家,他是旗人,但同時也是中國人,不想讓洋人佔領自己國家。他一身正氣,正是我要學習的。

茶館讀書筆記10

在這部作品之前,做爲一名小說家他已經寫出多部傳世之作。而戲劇方面經過多步創作爲《茶館》的成功做基礎。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大茶館裏。茶館裏人來人往,會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像一個小社會。裏面有弱者也有強者但都是被壓迫的人,只是弱者更多一點。

每個人都在扮演着他們自己的故事,但他們卻又與這個時代緊密相連。就像一條河,大主幹很重要但沒有無數滴水來匯聚又有什麼精彩之處可言呢?這些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反映了那個年代。在《茶館》一書中次要父子相承,如同文中的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都是同一個人衣着變了,但德行未改,這種寫法有助於故事的連貫。文章中的人物雖然各說各的,卻反映了時代。

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沒有累贅。這篇文章是以一些下層人民來反映當時的社會那麼就會用到很多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如果一直存在那會讓精彩的文章失去光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便是最好的方法。作爲一名成熟的戲劇家,老舍已經成功了。

語言功力富有個性。老舍被稱爲“語言藝術大師”那麼老舍肯定會使用好語言。在《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語言臺詞設計的到位。這樣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底歸功於藝術錘鍊,又來自於生活中的積累。老舍是一名出身卑微、平民色彩濃郁的作家,落社以小人物的視角展示了清末戊戌維新變法失敗之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的時期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應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命運。《茶館》一文老舍將語言功力發揮到極致。

《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他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語言: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臺詞到爲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劇也就成功了。被譽爲“語言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揮到及至。《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設計的非常生動傳神、賦予個性,同時有簡潔凝練,意味深長。

茶館讀書筆記11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茶館裏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社會,《茶館》的成功首先在於他的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全劇人物多,時間跨度大,沒有中心故事,老舍採用了四種手法構造該劇:

一、主要人物父子貫穿全劇,使不會說來說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

二、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助於故事連貫。

三、每個人物都扮演着他們自己的角色,同時又與各自所處的時代緊密關聯。

四、無關緊要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絕無贅筆。

由於《茶館》是老舍寫的,所以始終有點散文的味道。同時《茶館》內發生的故事所處的年代是戰亂時期,所以對我的吸引不大,但是我可以讀出作者的宗旨。

整個故事反映就是當時的社會炎涼,慘無人道欺壓百姓,人們素質低,沒有人權……整個封建年代的情況,將在這一個茶館裏全部折射出來,這也能說明老舍寫作技術的高超,尤其是語言描寫,寫得十分真實,能一針見血。

從話劇結局:王利發老實厚道,卻落個自殺,連家都沒有了,而那些天天做傷天害理,害人利己的事的人卻過上好日子,穿洋人衣服就能說明當時的社會不公平,無人道,充滿權勢欺壓人民,沒法律,沒人權,沒真理,整個社會是那悲涼.

在這個月裏,我讀了《月亮茶館裏的`童年》這本書。這本書上精美的插圖深深地吸引了我,書的封面上那些真實、含蓄、透徹的話語被我記錄了下來。

這本書中講述着女孩天米一些刻骨銘心的童年片段,有天米與她的同學、老師、鄰居相處的故事。這些故事中透露着兒時幼稚而無邪的小矛盾;有天性善良的同情心;有一絲絲說不清道不明的小憂傷,透出一些人生奧義。

邂逅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要步入六年級了,這就意味着我馬上就要畢業了。畢業了,就會和同窗六年的同學分開,我難免有些不捨,但偏偏讓我遇上了這本書,它讓我明白即使分開也能重逢,就像這本書中的天米和麥穗一樣,我堅信這本書說的:"也許童年在每個人身上都留下烙印,等待若干年後的重逢。"也許這段重逢隔得時間很長也許很短,我都會期待着與同學的再一次見面。相信以後這本書會勾起我對童年的無限回憶。它讓我得到啓發,讓我在這個冬日裏感到溫暖!

茶館讀書筆記12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茶館》。

《茶館》這部著作是老舍先生寫的。老舍本名舒慶春,字舍予,他出生於1899年2月3日,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他的代表作有:《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等......

在老舍先生髮表《茶館》之前,他已創作出《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些優秀的`傳世之作,《殘霧》、《國家至上》這些劇本,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可以說,《茶館》這部著作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小茶館裏。茶館裏人來人往,匯聚各色人物,這一個大茶館就相當於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把當時社會的風氣全都融入了這個小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明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當時的歷史命運。

主要人物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等從壯年到老年,貫穿了全劇。次要人物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等都是繼承父業的,雖然衣着變了,但是德行仍然沒有改。這些人物反映了時代的背景,運用得非常巧妙。

茶館是最具創意的戲劇,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激活了多年的文化積澱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一九五七年七月,老舍將他的作品——《茶館》發表在《收穫》創刊號上。

茶館讀書筆記13

《茶館》這部作品浸注了老舍對於滿族民族命運沉痛思考,老舍在人物形象和行爲的描寫中體現了強烈的沒落情懷。

在《茶館》之前其作品中沒有一位亮明滿族身份的人物!但《茶館》中出現了兩個旗人形象鬆二爺和常四爺,分別是老舍批判和維護的對象。鬆二爺身上體現的是三百年來積下的歷史文化舊習和心理癥結,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他們創造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他們對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內部的衝擊和外來的,必然使這個民族走向衰落。

老舍對於常四爺這個滿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其滿族情結的第一次正面釋放。常四爺,這個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是《茶館》這齣戲裏,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可見老舍對這個人物是付出了最大的感情的,有滿滿的同情和寄託。”

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人們知道旗人下層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表明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三是表現滿族精神文化中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

首先,在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晚清時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當清朝末年他還吃着皇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飯”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尤其是感到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後,他能衝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出獄後就趕上庚子年,爲扶清滅洋,他跟洋人打了幾仗。雖然國還是破了,但他的民族氣節還在,“什麼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國人哪!”其次,常四爺一生保持着滿族人“又倔又硬”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鐵桿莊稼沒有啦,還不賣膀子力氣嗎?”再次,常四爺心地善良,正直豪爽,爲人仗義。在他還沒沒落時,看到窮苦人會施捨碗麪給人。當自食其力時也沒有人窮志短,“瞧着給,該給多少給多少!”鬆二爺死了連棺材也是他化緣化來的!作爲旗人他對國家的命運有着清醒的.認識,大清國應該受到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

敢於正視,纔可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老舍讓這個勇於正視,敢於承擔的常四爺,告訴了我們滿族還是個負責任的民族,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民族。

《茶館》劇中描寫的常四爺、鬆二爺兩個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的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過程,傾注了老舍對滿族生活和命運悲劇的深刻理解。一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使得整個滿族擡不起頭來,很多滿族人爲了生存,改姓改民族。“誰願意瞪着眼捱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而旗人期盼着“誰也不欺侮誰”!可是也只能,“眼看着老朋友們一個個的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作者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旗人也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旗人呢?”

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他要爲這段悲傷的歷史譜一曲輓歌。要給自己及後人,留下記憶,留下歷史,留下血與淚的教訓。要將這一令他痛苦的歷史現象,作爲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保留下來。他爲我們留下了一部極其深刻又極具價值的民族文化啓示錄。

茶館讀書筆記14

人民藝術家老舍寫的《茶館》,真不愧是“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全劇人物複雜多樣,但從單純的展示到新的展示,再到最後的卑微,都是簡單的變化,表現出各個特定歷史時期茶館的文化特徵和時代特徵。

晚清整個社會的黑暗、腐朽、無望,是整部戲劇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想要反映的.現實社會的特徵。爲此,老舍精心刻畫了各種人物。從舊社會小資產階級產品和小商人的典型任務出發,王利發轉變經營方式,充滿愛國熱情,最後淪落爲賣菜的常.他們都在一步一步地不斷深化文章的主旨。從這個老茶館的精彩表演中可以看出,體制必然滅亡。

老舍流暢的筆觸在語言特色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京味”的強勢語言籠罩了整個劇本,代表了中國藝術劇本。簡潔而個性化的語言可以用幾句話勾勒出人物的走廊,突出老舍的戲劇特色。當然還有一個類似“威爾,你完了”的雙關潛臺詞,很有意思讓人讀。語言中蘊含着老舍高超的寫作技巧。

茶館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茶館的興衰,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富裕的典範。

茶館讀書筆記15

巷口的燈光忽明忽暗,墨色的夜空星光黯淡。讀着《茶館》,時間跨越百年,在時間線上走走停停,一切都似乎回到了1898年,那個茶館開張的初秋。

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剛剛結束。特務藏匿在人羣之間,緊盯着每一位行人。窄薄的“莫談國事”的紙條,在初秋的風中哆嗦着,似是在爲時代而悲嘆。裕泰茶館便是在此時開張的。雖只是一方小小茶館,但也有四方三教九流在這兒演繹着他們自己的人生:無賴潑皮恣睢作惡,喪失人性的人販子公然談生意,太監仗勢爲虎作倀,以“實業救國”爲夢想的秦二爺,具有俠骨豪情的“旗人”常四爺。戲聲、笑聲之中,王利發掌櫃就在這裏與諸位客人周旋,二十幾歲的他已深諳世故人情。嘈雜的人聲之中,“大清國要完”有如驚雷一道讓茶館靜了下來,常四爺因他一句痛徹心扉的感嘆身陷囹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一晃幾十年滄海桑田。民國的成立帶來了美好的幻想,然而,白雲蒼狗,世事無常。短暫的太平之後,無休無止的軍閥混戰將幻想擊爲了泡影。茶館也變了。鋪了淺綠桌布藤椅小桌替代了古樸的茶座,牆上也貼上了外國香菸。而王利發苦心迎潮流的結果並沒有換來茶館的興盛,只是特務巡警一次又一次地敲詐和裕泰茶館的日漸衰落。時代在改變,政局在動盪,而“莫談國事”的紙條,卻依然在風中飄搖。

時光從不寬容任何人。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能是人們追求的烏托邦。曾經懷着夢想的秦二爺、常四爺、王掌櫃,再度聚首時,曾經的小夥子已經熬成了雙額染雪的孤苦老人。一生敢想敢幹的秦二爺,懷着“實業救國”夢想,慘淡經營數十年,最後所有資產被沒收賤賣,心灰意冷,美好願景化爲一夢華胥,實業救國滅爲一紙黃粱;一生正直善良的常四爺,敢說敢做,自食其力,最後賣菜度日,孤老終身,發出“我愛我們的國呀,可誰來愛我呢?”的悲嘆;一生謹小慎微,委曲求全的王掌櫃,只求在動亂的社會中生存下來,順順當當地活下去,卻改良改良越改越涼,最終家產被佔。眼看已是桑榆暮景之年,三位老人連一位家人都無從尋覓,回望過去已是往事迢遞。

夜深,茶館燈光昏黃黯淡,三位潦倒的老人悲愴地撒紙錢自悼。這不僅僅是他們提前爲自己“送葬”,更是在爲這個時代送葬。黑暗的時代,小人物的抗爭是多麼的蒼白無力,吃人的社會吞噬了一顆顆跳動着的紅心。

黎明時分,茶館的燈光黯淡了下去,街上的陽光卻漸漸明亮了起來。“黑暗無論怎麼漫長,白晝總會來到。”黑暗吞沒了秦二爺、常四爺、王掌櫃,但曙光總是在最黑暗之處萌生。康大力、康順子、王大拾等年輕人投奔西北游擊區,他們掙脫黑暗的桎梏,唱響反抗之歌,奔赴那光亮之地。無數逐光之人用鮮血和生命,最終換來了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