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讀書筆記3000

人與海。海知道人的偉大嗎?人認爲海很偉大嗎? 大海中包容着多少個像人一樣的小生命。而站在大海之外,我們卻只能看見浪花在平靜地翻卷。 如果能夠平視自然,人類還會像我們想象中那麼耀眼嗎? “|‘這條魚也是我的朋友。’他叫出聲來,‘我從來沒有見過或聽過這樣的魚。不過我必須把它弄死。我很高興,我們不必去弄死那些星星。’” 沒錯,人;沒錯,活着。海是廣闊的,你只能在一條船上。老人捕魚,魚拽小船,鯊魚吃魚,老人殺鯊魚……老人很偉大,像魚一樣偉大,像小船一樣偉大,像鯊魚一樣偉大。我們還可以寫《魚與海》、《小船與海》、《鯊魚與海》。 老人想:“它活着的時候你愛它,它死了你還是愛它。如果你愛它,殺死它就不是罪過。也許是更大的罪過吧?” 我也懶於贅述那令男孩子大哭不已的傷痕帶來了怎樣的痛楚。 “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 他只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 這是平凡呢,還是不平凡呢? 就像大家都樂於引用的那句話:“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誰都有權這樣認爲。 當然也可以不這樣認爲。 “不過,他想,我總是把它們精確地放在適當的地方的。問題只在於我的運氣就此不好了。可是誰說得準呢?說不定今天就轉運。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侯,你就有所準備了。” 人生也確實就是這樣。你可以準備好最棒的槳,支起最棒的帆。順心之風或許吹來,或許不。 因爲人始終是大海上的一隻小船。 始終。 “‘不過你還沒睡覺呢,老頭兒,’他說出聲來,‘……如果你不睡覺,你會搞得腦筋糊塗起來。’” “我腦筋夠清醒的,他想。太清醒啦。” 他此時糊塗還是清醒呢? “今夜陸地上刮來的風的氣息來得很早,他在夢中知道時間尚早,就繼續把夢做下去。” 他在夢境還是在現實呢? “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他想。但願這是一場夢,我根本沒有釣到這條魚,正獨自躺在牀上鋪的舊報紙上。” 相信如果他每天這樣想上一遍,他就真的不曾出海很遠,辛辛苦苦釣到一條大魚,然後看着它被鯊魚吃光。 當然還不能有這本書做憑證。 “在一些空啤酒聽和死梭子魚之間,有一條又粗又大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條巨大的尾巴,當東風在港外不斷地掀起大浪的時候,這尾巴隨着潮水起落、搖擺。……它如今不過是垃圾了,只等潮水來把它帶走。 故事這樣結尾:“在大路另一頭,老人的窩棚裏,他又睡着了。他依舊臉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邊,守着他。老人正夢見獅子。” 其實這又怎能算一個故事? 它好像什麼都沒講。 又好像什麼都講了。 當然,有的人會很願意考證揚基隊主力的父親是不是真的去過什麼“露臺飯店”,作者是不是有意在影射聖經故事或者寫作的技巧。 儘管海明威說象徵是胡說。 所以,我的這篇文章不如叫《我的老人與海》。 或者叫:《我與海》。 在寒假期間,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最令我佩服的是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小說通過人與自然的鬥爭,表達了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的主題。桑提亞哥在同象徵厄運的鯊魚的`鬥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並沒有在厄運面前屈服,認爲人雖可以暫時戰敗,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他的這句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說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徵性。運用反襯法、內心獨白來刻畫人物性格,語言清澈流暢、樸素無華。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老漁夫桑地亞哥,他是一位孤獨、失敗,而又英勇無畏、熱愛生活、渴望勝利的老人。小說一開始,就奠定了其失敗與孤獨的命運基調——“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平底小帆船上釣魚的老人,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沒逮上一條魚”,“倒黴到了極點”。他的打了補丁的船帆,“像是一面標誌着永遠失敗的旗子”。他曾有妻子,但已去世的妻子只成了畫像,映照着他的孤獨。他也有過年輕時的輝煌,並曾在角力中榮獲過人人羨慕的“冠軍”。但是現在,他卻成了一面古老破敗、傷痕累累的旗。“他不再夢見風暴,不再夢見女人,不再夢見偉跡,不再夢見大魚,不再夢見搏鬥,不再夢見角力,不再夢見他的老婆”。彷彿他已一無所有。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一條大魚上了鉤,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他充分利用自己捕魚的技巧,慢慢浪費大魚的體力,當魚不再夠力氣拉着漁船向前時,它開始繞着船轉,它越遊越近,最後被漁夫用漁叉一下刺死了。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羣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與一條又一條的鯊魚搏鬥,但是無奈武器都被鯊魚破壞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