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心與展望-經典散文

  文化修心與展望_經典散文

  文化,是人生修養的靈魂,也是修復人性完美與否之根本。對文化創作內涵的思考,我認同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羣體認同,橫向可傳播;二是代際認同,縱向可傳承。

文化修心與展望-經典散文

文化對人生而言就是一次修心,修的是一顆鑑賞之心,從簡到繁的修心過程,又修的是生命的一段厚重之情。從無到有返璞,深入淺出歸真。當滿頭華髮、生命禪悟的一剎那,文化會償還予你幸福,也會記得加倍償還予你最美的風景。不管你是在路上,還是在你走過的心海上,心中涌動的永遠是那一圈又一圈感動的漣漪,迴轉的是最真實的靈魂迴歸到內心!

生活中最使人疲憊的往往不是路土的遙遠,而是心中缺乏對文化精髓體味的鬱悶。最使人糾結的往往不是生活的幸福,而是幸福的時候由於沒有禪悟人生的鑑賞之心。對於文化苛求的今天,要想賦予文字純正的意義,或許,放下了那一抹生活的落漠之情,纔可以了卻生命中靈魂那端一直不可調和的眷戀之心。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生活長期感知世界形成的產物,它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殘垣之間積澱的印記。認真地說,文化是凝結在人與人之間又遊離於物質生活的體驗之外,能夠被人們的意識或社會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感性形態。由於人本身文化的層次差異和地域文化不同的風格,人的思維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地域文化的變化,因而,如果長期忽視和遺忘文化和歷史發展的銜接點,與之伴隨着的就是對舊文化的漠視和新文化的興起。

我喜歡,放眼世界美麗又溫暖地域風情;更喜歡,打開心窗獲得地域文化差異富裕養分的藍天。我喜歡,原生態的地域文化鑑賞時的陽光沐浴臉龐;更期盼,古風古韻的地域人文之情靠在我愛的胸膛;因爲,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無論無何對人,對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地域的歷史都是傾城的節奏,都是安靜與懶散先交織的篇章;只不過,當時沒有深情地融入那個地域的環境裏,而給自己柔弱的內心穿上了一層厚厚的蠶繭外衣,雖然華麗但是冰涼。悽悽然不知所爲,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雖然丰韻了眼球,卻冷落了品讀、鑑賞地域文化的.研古之心……

我始終相信人生靈魂的美麗,永遠蘊含在那些不辭勞苦的跋涉、探索者的進取之中;就像不曾登上泰山之巔,很難意邃出泰山的美麗,不曾攀越華山,難知曉華山的險奇一樣,總不會把高聳入雲、蓬勃生機的山巒實質詮釋爲身臨其境的親身體會;若可,主觀意邃的風景就像風箏的美麗飄飄然,但禁不起搏風擊雨之魂的翱翔;像死水一抹傾瀉不出波濤洶涌、一瀉千里的拍岸之勢。

一種文化代表着一個地域文化的外顯,一種地域文化的鑑賞代表着一個人激發的感情激昂和生命禪悟的形態和特徵。它與一個人內心與外部的情感適宜,與自然和古風和諧。它涵蓋一個地域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涵着一個地域,人文素質、社會秩序、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靈魂精髓,是文化品牌化的過程,又是人生素質修心的基礎。

一次滿懷欣喜的閒遊過程,可以看做是靈魂的一次精彩講座歷程。山川間琳琅滿目的風景,他不光給人以領悟和啓迪,也如聆聽一位智者詮釋人生生活的修行真理。因而,對每一次經歷一個地域,都會驚喜地發現,品讀當地文化悄悄變化的軌跡,都是自身文化的修養,還不自覺地在當地風土人情中自己人生的靈魂得以潛移默化的增強。也許,這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懶散情節,給我文化修行帶來的“文化修心”始料不及的收穫吧!

近年來,拜讀了一些稱得上美文的作品,其作派或抒情、或勵志、或悠然南山之境。每次悅目之後不僅爲他們的文美所感動,且又被他們文章的空洞而惋惜不已。一篇精彩的文章主題是其靈魂,只有緊抓所要描寫、敘述事物的特徵,才能闡明事物發展的過程,寫出新意。通過對事物的描述、比較找出事物的共性特徵。用精準的角度,從不同的層面反映、刻畫事物在社會意識形態中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宗教感情、以至靈魂個性;這樣觀點才能鮮明、立意才能彰顯、情節才能起伏、文章才能產生共鳴。其次,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觀點態度,運用那種藝術手法,表現一個怎樣的主要思想,反映怎樣的社會現實。這些存在的硬傷直接影響了美文的內涵所在。一篇沒有鮮明態度和積極意義的文章,就沒有持久的生命力,一篇沒有生命力的文章失去了靈魂如同“行屍走肉”是無病的呻吟。歸根結底是曇花一現,禁不起時間的推敲,淪落爲文章靈魂之敗筆。

感受人生純正的文美,領略靈魂質樸的風範,享受一篇美文故事的盛宴。顧名思義,就是“明白”文章的靈魂,就是通曉人生心靈之道。把自己“引”向或者“導”向讀者感懷的靈魂之路。理性爲人生布局,真誠爲靈魂的完美之態修心,在借鑑、取捨、思考中,在且行且珍惜中走向主題鮮明、立意深刻的美文寫作之地,去抒發靈魂的真諦,不失爲是一種對人生的昭示。

時光似乎也走過了人生的一半,一路上人生修行或大或小、或深或淺;酸甜苦辣俱全、心肺作痛依然,面對人生中如何自己創造自己純正的靈魂,沒有人可做借鑑。希望大家能像一隻蠶蛹,爲了蛻變的美麗只有破繭成仁,不去奢望化蝶一般的舞媚,但渴望用自己赤誠的修行之情打開禁錮心靈的枷鎖,去探索文字中張望的靈魂……

既然不知道人生的路程能走多遠,也不知道世事彌留多少遺憾?清新而純淨的人生,只要有文字相伴,靈魂就散發着一種難以割捨的力量。那是一種不棄不離的情懷、是心靈的香吟在人生孤寂的時後播撒的一份慰藉。

寫文,是人生飽受煎熬的征途,又是靈魂洗禮、人生昇華的幸事。沒有對生活刻骨銘心的吶喊,靈魂就得不到爍爍生輝的不息光芒,更沒有素籤與靈感無緣無故的碰撞,情愫的筆尖主動流淌出唯美的修心主線。那些浸透骨髓、浸潤心脾、喚醒心靈,抖落人生每一處落於紙上的塵埃,便不可能換來抒情靈魂深處的熱情奔放。

文化會影響地域民族極其豐厚的歷史沉澱,也可能使膾炙人口、歷歷在目的人文情節在一代又一代學子的疏忽中慢慢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市井文化、可樂文章、肥皂劇式不倫不類的所謂“美文”。如果這種缺失了文章靈魂的實利哲學一旦滲透進社會,對人生真理的追求和文章靈魂的認同,非但不能引領地域文化社會的進步,反而會失落創作者的文化魂魄,尾大不掉。

爲此,對於一位文化探索者提出文美的必要條件以賦予文字靈魂是適宜的,提倡創作提煉主題是合理的,每一篇文章的靈魂,以貫穿人生修心主線爲讀者富於思考是必要的。超越追求,盡展人生精彩,那些“博得眼熱,賺得吆喝”已不是文學創作的主流,”百家共鳴,引領時代“纔是文化發展的根本;那些“無病的呻吟,肥皂泡沫”的苦澀,必將隨着讀者的眼球,地域文化的更新與社會人文生態不相適應而被退出公衆視野。

文化與人生,與文化的生存的生命力,是每一位修復文化生態者必須回答的問題。他巨大能量在於把人們的認同轉化爲共鳴,在平凡的靈魂裏,使人性和品格得到最精美的昇華。

人生短暫,來去之間,如若是自己的人生留有遺憾;那麼,還不如讓理性的文字今生有你,用自己赤誠的修心之情打開禁錮心靈的枷鎖,去探索文字中張望的靈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