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坊垌優秀隨筆

沙坊垌位於連州市城區的西北部,距連州城區12公里。以西溪河西的石蘭坪及河東的榕樹坪爲界,垌北面屬西岸鎮管轄,南面屬連州鎮管轄。包括了現在的西岸鎮的奎池村委會、連州鎮的共和村委會範圍。大小龍山、仙人嶺、大崀髻、沙坊衝爲屏障,鳳凰營、亞婆頂爲祖山,與河對岸的榕樹坪嶺、筆架山構成一個環形的山谷。西溪與清水河在馬帶合水口匯合,流經共和村大橋,再與大龍河交匯,成爲一個肥沃的河谷小綠洲。

沙坊垌優秀隨筆

沙坊垌在清代屬連山縣管轄。當年,南北交通以水運爲主,連山縣境內沒有大型河流,唯有通過大小龍山之間的山路到達現在奎池村委會的官埠村碼頭,沿西溪到連州再南下廣州。沙坊村旁的大龍坑口通往連山縣縣城太保,有一條寬2米的羊腸小道,這條羊腸小道,名叫上路,爲古連山八景之“石閣雲梯”。明清及民國期間,由於水運的發達,沙坊垌成爲南北通衢的物質集散地,尤其是作爲南北貨運中轉站的共和墟,南北商人在這裏收購山貨、交換洋貨,很有十里洋場的味道。

因爲對家族歷史的興趣,進而對《十國春秋》、《五代史》等記載石文德生活的時代背景,生命軌跡有了進一步的認知。石文德青年時期主要在長沙一帶活動,恰逢楚王馬希範仿照唐太宗李世民設天策府文學館,大量網羅人才,意欲輔助其振興楚之大業。不巧的是,默默無聞的文德因“貌寢”而屢受楚王冷落甚至羞辱。可是,憑自己紮實的學業功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他沒有因爲馬希範的屢次冷落而墜志,仍然保持追求理想的熱忱,積極參與長沙文人學士的各種活動。一年端午,文德在文人學士聚會中賦艾虎長篇,爲當時的“天策府十八學士”之劉昭禹所稱許,劉極力向楚王舉薦,楚王因爲先入爲主,總不願接受文德。後來,楚王心愛的秦國夫人薨,在衆學士中徵集輓聯,得到劉昭禹的鼓勵,文德亦獻十餘章輓詞,其中“月沉湘浦冷,花謝漢宮秋”終於爲楚王所賞識,品爲輓歌第一,楚王坦陳自己因“以貌忽才”之過,授文德水部員外郎,賜其家鄉沙坊垌爲“儒林鄉”。

這是石文德始料不及的結果,也是他不言放棄的執着所致,因爲其命運的轉機,沙坊垌積澱了厚重的耕讀文化,成爲振興家族的精神內核。

同治《廣東通志.山川略.水利》載:連山城北70裏沙坊村,元至治二年鄉人石德叟築官陂。石德叟所築的官陂扼沙坊垌之咽喉,把大龍河水作了合理的分流,引進了一股活水,繞沙坊村而過,村子因水的滋潤,茂林秀樹,花果滿園,村南、村北的大片土地變成肥沃的稻田。大龍河的水,因森林的根鬚過濾,呈弱鹼性,爲製作沙坊粉的提供了最佳的生態環境。石德叟築官陂,改善的不僅僅是沙坊垌的生態,還給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注入了原始的商品意識,連州城鄉大部分地區都可以做的米粉,沙坊人用大龍河水浸泡大米,以更爲精湛的手藝提升米粉的品質,冠以“沙坊粉”之名,打造出一個千年不衰的家族品牌。

身爲石文德之十四代孫的石德叟,大半輩子生活在南宋京都,出任京都庫吏一職,也許是一輩子的“小角色”,讓他深知“耕”對於一個家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安全的重要,直至今天,我們還會對“糧食安全關係着國家安全”這警示較爲容易引起共鳴。

連州檔案館藏的咸豐十一年修訂的《石姓族譜》,是一本家族的史書,不同於其它族譜之處,在於它的體例超出了尋常的族譜只記載譜序、支脈繁衍遷徙、家族成員生辰等信息的範疇,涵括了碑記、譜序、壽序、訓、傳記、詩文等內容。貫穿於支脈繁衍遷徙、成員生辰等家族信息之間的還有達42篇之多的不同文體,組成一部家族生息繁衍遷徙的百科全書。能夠把一個家族的歷史做如此詳盡的歸納,與家族重視後人“讀書明理”之宗旨密不可分。

明末清初揚名的“石家三鳳”,有一個勤於督導孩子讀書的好母親。史料有:石母“如子幼學,石父庭訓,其紡織從旁聽之,子書未熟,母已闇誦。迄今孫誦讀字句,稍訛,母能正之……”。國人傳統的“柳母和熊,歐母畫荻”根植石母心間,才讓其有此義舉,訓子成人。作爲三鳳之兄長的石光祖,以孝聞名,也以博涉經史著作甚豐,爲當時的官員所尊敬,成爲康熙年間連州志編纂者之一。至今,我們品讀康熙年間《連州志》,看出他治學之嚴謹。可以從《巾峯湟水圖送別焦公祖》品讀他傾注於字裏行間,行雲流水般的`才情與秀氣“……望斷江頭帆影遙,悵窮天外雲飛碧。山高蒼翠水長青,千古宗風不可射。”三鳳之排行第三的石揚祖是睦友和鄰的知性男兒,雖淡於進取卻不失求學明理的熱忱,出任廉州府靈山縣儒學訓導十九年,歸故里之時,當地百姓制錦贈別,鼓樂送十里之外,並贈“好義可風”牌匾,門生於其離任之際贈別詩文留存22首之多,我們從“栽成桃李芳菲發,帶得琴書雅韻清”……等等字裏行間,體會出其授業解惑之盡心盡責。

至今,沙坊垌仍然爲野外活動者喜愛的地方。週末,約三五好友,到大龍河濯足、穿行古巷道,與沙坊粉作坊的主人閒聊,入水部石公祠歇息……你的思緒會在歷史與現實間徜徉。水部石公祠門口雕刻的一幅永久性對聯,上書“儒林家風遠、水部世澤長”,其中涵括的“耕讀文化”信息,是如此的質樸又真實可感。沙坊垌石姓家族還保留着獎勵後裔讀書的風俗,其子孫有人走出國門,有人在西昌航天城從事科研事業,走出沙坊垌的子孫,都在新的領域施展自己的才華。

有人認爲,令石文德的否極泰來竟是區區的十字輓聯,楚王選材未免“輕率”了點。客觀地說,楚王有納賢的胸襟,文德有經世的才情,才成就了楚王與文德的君臣關係。文德輔助楚王,可謂是披肝瀝膽、竭盡忠誠。馬希範生活在五代時期長沙的“馬楚”時代,930年,老楚王馬殷去世,創下的基業由兒子執政,第一個執政的爲馬殷之二子馬希聲,這馬希聲有點糊塗,中了荊南高季昌的離間計,殺掉了爲楚興盛出了很多好點子的高鬱,失了帥才,馬楚王朝的危情盡顯,他終於後悔得鬱郁而死。希聲之後,希範繼位。希範意識到楚王朝面臨的危機,仿照唐太宗李世民設天策府文學館的先例,以幕僚拓拔恆等18人爲學士,意在廣延人才,振興馬楚。可惜馬希範比較奢侈荒淫,喜歡排場,大興土木,建造天策府、會春園等大型遊樂行官。如,天策府作爲一個總體建築,府內有天策、天光等16棟樓,天策、勤政等5座堂。天策府大門、欄杆都用金玉裝飾,牆壁塗的是名貴的丹砂。天策府內的“九龍殿”,有八條巨大的龍繞柱,馬希範的座位就在八龍中間,認爲自己也是一條龍。馬希範還計劃給自己建避暑行宮會春園。建超豪華宮殿,直接在老百姓身上搜刮,強行額外徵收大量賦稅,以致民怨鼎沸。此時,石文德看到楚王朝的內憂外患,毅然上書六諫,痛陳楚已陷兵戈之險境,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會令耕民窮困而陷入盜寇之流,危害楚之根基。並表達出自己受楚王厚愛,捐軀報德的決心,惟求楚王“思至計而惠社稷”。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馬希範聽不得逆耳之言,加之個別天策府學士的讒言,文德最終被貶融州副使。公元947年,文德“上書切諫”事件後不久。因爲民怨鼎沸造成的朝臣意見分歧,馬希範的身邊又少了可以分憂的臣子,過重的心裏壓力,加之其素來荒淫無度,最終病重身亡。自此,馬楚政權陷入了骨肉相殘爭奪王位的慘劇,史稱“五馬爭槽”,951年,南唐乘馬楚內亂,派大軍入湘,平定叛亂,馬楚王朝灰飛煙滅。

人生的大悲大喜,沒有消磨掉石文德的心智,融州離任,沙坊垌的田園秀色山嵐雨露撫慰了這位智者,晚年的石文德總結馬楚家族兄弟鬩牆的悲慘教訓,把“兄弟分籍而居”寫入家訓,至今,石文德後裔遍佈粵北各地。

隱居家鄉,勤於稼穡的石文德還完成了《大唐新纂》十三卷的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