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書筆記14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吶喊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吶喊讀書筆記14篇

吶喊讀書筆記 篇1

似曾記得這樣一句話:偉大的作品初讀時總是讓人覺得厭煩。讀了魯迅的《吶喊》後,發自內心的贊成這句話。仍記得第一次讀《吶喊》的時候,對於裏面的小說,個人感覺索然無味,甚至有一種讀不下去的心理,完完全全是逼著自己閱讀每一篇小說,讀後的效果非常差,幾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對於我這樣一個還比較喜歡看書的人來說,居然覺得看書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實在少見。或許魯迅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相去甚遠,社會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魯迅所寫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乏味,完全不知所云。這與衆人對魯迅文章的極高評價簡直是天淵之別。世人眼中,包括許多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都把魯迅作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標杆,一個里程碑。毛澤東甚至說過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人,有作家更是直言不諱地稱讚魯迅自身就是一部文學史……

而這樣一個名垂千秋的巨人所寫的文章,我個人初讀的時的體會卻是不明所以。我給自己的唯一解釋只能是:自己的文學素養太低,感受不到《吶喊》裏面的小說帶來的思想衝擊。畢竟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足以證明魯迅的貨真價實,絕非浪得虛名之輩。抱著這種態度,我強迫自己再次拿起《吶喊》,逐篇逐句逐字的“賞析“《吶喊》,每一篇都讀得非常認真仔細。結果驚喜的發現魯迅的文章真的是越讀越有感覺,當讀第二遍時,至少不會出現讀不下去的衝動,也能不時感受到魯迅所寫的文章內那悲憤欲絕的情感,但這種極度憤懣的情感,卻似乎總也敘說不出,總覺得還有所欠缺,還有更深沉的內涵可以去挖掘。也許是社會環境天差地別,亦或是文化涵養的差距,我絞盡腦汁,也總是感到魯迅小說裏的人物有一種親近中的隔膜,甚至有時更不知道魯迅究竟想表達什麼。不過,既然已經讀了兩遍,還是有必要寫寫看完之後的心得,努力總結一下閱讀《吶喊》後的一些感受吧。

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安排,還是出版社的編輯無心插柳。《吶喊》裏面的小說似乎能夠不經任何修改地和“衆”爲一。開篇即爲耳熟能詳的《狂人日記》,中國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用一個狂人的口吻憤怒地向封建社會的專制黑暗發出怒吼,但可悲的是,自己卻無奈地被封鎖在這樣的牢籠裏面,看不見光明,望不到未來,找不到出路,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間歇性地發出幾聲只有自己才能聽到的響聲。“吃人”二字,狂人內心真實的聲音,徹底揭露了封建專制社會壓抑自由、扼殺人性的根本特徵。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用這兩個字形容最合適不過了。仁義道德的背後,藏著的是一羣嗜血的妖怪;大義凜然的背後,是對“吃人”的無盡慾望。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價值的社會,是醜陋的,而對生存在這樣一個社會的人來說,這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魯迅身在了這樣的一個社會。想像一下:當一羣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爲了走向另一個世界,或者就是沒有選擇的被奴役,遭剝削,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自由,幸福是一件與自己無關,也不可能有關的事,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純動物的人,還能算是人嗎?恍然記起巴金老先生著作裏面的那一個個令人憐憫的小生命,還未開花,就已夭折;還未來得及向人生吶喊,便已走完了人生路。想到她們的生命從來沒有一刻屬於自己,我的心不禁顫抖不已,難以想像,魯迅寫《狂人日記》內心是多麼的焦躁和憤怒,或許,那個狂人本身就是魯迅自己。

《狂人日記》之後,是不同的.小說內容,但個人感覺,這些小說的內容主題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都反映了同樣的一個主題:中國封建社會的“吃人”。小說中的人採取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吃人。

《孔乙己》,《白光》講述科舉制度毒害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爲了改變社會地位,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舉,夢想金榜題名,爲此,他們寒窗苦讀數十載,頭懸梁錐刺股的死記道德文章,然而,畢竟僧多肉少,科舉考試如同千萬大軍搶過獨木橋,成功上岸自然活出地位,然而更多的卻是跌落河中,更者連獨木橋也望不到。最爲可悲的是,他們一次次的失敗,卻不得不無奈的重複進行著軟弱無力的抗爭。古往今來,數不清的讀書人,爲了功名,一生苦讀,但他們根本沒有看清楚:字的背後藏得都是“吃人”。《儒林外史》正是對封建科舉制最好的諷刺。

《藥》、《明天》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邪惡地謀殺了千千萬萬的年輕的生命,面對病痛,人們驚慌失措,毫無主見,只能寄託於甚至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東西。一個個剛發芽的生命,就在他們的糊糊塗塗中消逝,留下的只能是令人憐憫又可恨的淚水。同時,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魯迅對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實實在在“吃人”的悲劇是一種我們理解不了的痛!

《阿Q正傳》、《頭髮的故事》直白銳利的批判了辛亥革命不聯繫羣衆,不依靠人民大衆的錯誤行爲,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和麻木愚昧的思想。特別是那早已家喻戶曉的阿Q精神,讓人看罷笑中帶痛,爲阿Q的精神勝利法捧腹大笑,嘲笑阿Q的無知,但認真反思,我們難道不會從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嗎?阿Q身上那種“事後我最大的心理”不是中國人最爲典型的心理嗎?放眼當今社會,有多少人,重複地做著阿Q當年曾經做過的事,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爲了現實中的阿Q……魯迅,真的佩服他,如此簡單就將中國人的品性描繪得栩栩如生。

《社戲》、《故鄉》表達的出作者魯迅對童年時代的嚮往,在魯迅眼中,童年時候的天真浪漫、無憂無慮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片段,那時候的少年真的完全不知愁之味,他們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光明的。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世界完全變了,變得邪惡黑暗,變得壓抑沉悶。思想的活躍也隨風凝固了,變得木然遲鈍了,階級思想更是牢固的樹立在心中,硬生生將原本的好朋友分割開來。閏土就是最好的代表,從小時候的活潑靈秀到中年時期麻木不仁,閏土的身上,鮮明的寫著封建社會特有的兩個大字:吃人!

讀魯迅的文章,個人感覺真的非常的壓抑。裏面的氛圍總是處在悲慘的黑夜和肅殺的秋風中,令人時時刻刻有股沁入心底的深深的恐懼感,彷彿一不小心,就會被人吃掉。從這些文字中,隱約看到了魯迅內心的陰影和恐懼。或許,他們那一代是沒希望了。但魯迅沒有放棄過吶喊:救救孩子!就是魯迅內心最深處發出的最具震撼力的爆破音。至少我認爲,雖然魯迅心中充滿彷徨,但是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正如魯迅在《故鄉》中所寫,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路。中國人民的康莊大道會靠自己的雙腳堅實的走出來!

吶喊讀書筆記 篇2

魯迅先生是中華民族的堅強精神脊柱!這是我看完《吶喊》後的最初的感嘆。憶起中學時期,他筆下的《三味書屋》、《閏土》、《社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文章像雨後的空氣一樣清新自然。可他另一本小說集《吶喊》卻像聲聲驚雷,書中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在那個封建腐朽的年代中喚醒了很多“鐵屋子”裏的清醒者,給黑暗的舊社會以反抗的力氣與希望。《吶喊》是拯救民族,爲革命先驅助威的號角,是讓沉睡者覺醒,讓勇士們振奮的戰鼓!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爲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爲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人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它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爲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民的魂靈來,表現了在那個年代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爲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爲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反映了社會的黑暗。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吶喊讀書筆記 篇3

《吶喊》的作者是魯迅先生,衆所周知,我們國中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今天我就要告訴大家其實周樹人並沒有那麼可怕。本來,魯迅先生是學醫的,但後來魯迅先生髮現醫術並不能醫治好中國人那顆愚昧的心,魯迅先生決定棄醫從文。

他的《吶喊》被譽爲“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首,《吶喊》一箇中國的深刻寫照,《吶喊》一部洞察國民性的文學經典。在這本書中,魯迅先生用最細微的情感與最震撼的現實,刻畫出了許多人物。

這本書,沒有像武俠小說那樣驚險刺激的'場景,沒有像浪漫小說那樣溫馨唯美的畫面。但是這本書中,有“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環境;有“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救救孩子…”的擔心;有在《創作雜談》中寧可將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而絕不將速寫材料拉成小說的意志;有費盡心思,找來“人血饅頭”只爲了救孩子的老栓夫妻;有爲了賺錢而不惜出賣自己道德的劊子手;有先後失去了丈夫和兒子,最後慘死街頭的祥林嫂;有虛僞而又可憐的阿Q;有因爲“我”的身份,而叫我“老爺”的童年夥伴閏土;還有許多許多我不忍心說出口的人與事…

或許有些同學並不認爲《吶喊》是激勵我們勇敢前進的經典。確實,《吶喊》中有許多生難字、句和段,但其實正是這些東西,纔是吸引我們的東西。像在《狂人日記》中的“海乙那”;《孔乙己》中的“服辯”;《藥》中的“劊子手”;《明天》中的“火克金”、“大悲咒”;《祝福》中的“無常”等等…當我們在查找這些字詞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真正的陶冶情操…

同學們,不要認爲《吶喊》真的是一本魔咒,事實上:魯迅先生,他用巨大的愛,爲被侮辱和被損害者悲哀、叫喊和戰鬥,他的文字無論拿到哪個時代,都是激勵這個時代的人勇敢前進的經典。

吶喊讀書筆記 篇4

原來總以爲序之類的文字並沒有多大意思,所以一直讀完了《吶喊》小說集上的所有文章,才倒回頭翻到那篇序瀏覽起來。

讀完以後,我突然發覺這篇序是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又一遍的細讀,我感到它不僅使我對《吶喊》中的各篇小說又加深了理解,更讓我看到一個封建階級的叛逆者、一個鼓舞人們追求光明的革命者、一個不懈的筆耕者報國救民的文學家的思想境界。特別是他那種超脫自我;全然爲了民族;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於衝破黑暗現實的牢籠、勇於革命的無畏精神更令人敬佩,值得學習。

回頭再看看當今的青年們,現在的一些人在走着“自我設計——自我奮鬥——自我成功”的道路,他們的理想,奮鬥都是以自我爲中心。他們所追求的是個人名利、地位、享受,甚至國家培養的人留學到了國外,就一去不復返,而魯迅先生在當時那種反動勢力猖狂,人民愚昧麻大的黑暗社會中,毅然棄醫從文,以拯救國民的靈動和精神爲已任,是因爲魯迅先生已經從“個人”、“自我”中走出來,他的一切奮鬥都是爲了民族、國家的命運,魯迅先生作爲一個革命者的.忘我無私的愛國主義精神,正值得爲今的青年學習。

魯迅先生所處的是黑暗的封建社會,他由尋導路、逃異地,進而學醫救人,再棄醫從文,最終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無不是對封建制度的反叛。而正是這種勇於革命、勇於改變現實的精神,使得愚昧的國民從麻木中驚醒過來,使得在寂寞中奔馳的勇士不憚爲前驅,從而團結奮鬥。

而當今,改革開放中的中國,不也需要大批的勇於變革、勇於創新的人嗎?改革開放的道路同樣崎嶇坎坷,舊體制老框框同樣“萬難破毀”許多改革者也同樣感到過“寂寞”。然而正如文章中說的既然有幾千人起來,你就不能說絕沒有希望,只要有勇氣、有闖勁、體魄和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騰飛,一定會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吶喊讀書筆記 篇5

寒冷的冬日裏,我的腦海中留住了一本魯迅的《吶喊》,大多數部分作者都用了幽默的方法來批判舊社會時代主義,使我增加了很大的興趣。

我最喜歡的就是《鴨的喜劇》這篇文章。剛一看題目,我還以爲鴨子也會演電視劇了呢。看完才知道原來這篇文章講的是愛羅先珂君買的四隻小鴨子鴨子非常淘氣,放在地上給人們互相打招呼,小鴨子還在荷池裏洗澡,翻筋斗,吃東西。四隻小鴨子多麼可愛,惹人笑呀,就像電視喜劇中的主人公似的。等小鴨子上岸之後,發現池裏的蝌蚪全都沒了,鴨子們把小蝌蚪都吃光了。不久,小鴨子長大了,小鴨子吃過蝌蚪肉之後,讓自己變強。

魯迅先生把小鴨子刻畫得那麼生動,但還是用幽默的手法讓我們領會到,舊社會時代的殘忍,批判了那個時代人們爲了讓自己變強,欺壓貧苦的`人,排擠身邊的強人,這樣就不會有人來搶自己的王位。就像文中的鴨子,把蝌蚪吃掉以後,讓自己快快長大,蝌蚪就不會長大來與自己競爭。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自私,爲了一己私慾,不知死了多少人。

吶喊讀書筆記 篇6

一、前言

最近細細讀了魯迅的兩部小說《吶喊》和《彷徨》,覺得從書中領悟到了以前所不能領悟的到的東西,我覺得有必要做點心得筆記,便是此文的由來。

二、關於魯迅的批判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正是出於這種寫作理念,在魯迅的筆下,中國的人的劣根性、奴性、麻木、卑怯、愚昧、看客心態等等比比皆是。比如《孔乙己裏》裏咸亨酒店的掌櫃,短衣主顧以及“我”,比如《祝福》裏魯鎮的柳媽與四嬸,比如《阿Q正傳》裏的農民阿Q,比如《藥》裏的民衆華老栓一家。在這些小說中,看客的形象不斷出現,——別人的痛苦﹑別人流的血都成爲羣衆無聊生活的調味品,這種赤裸裸的真實讀起來讓我感到有一種切膚之感。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事不必以爲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他們精神的是,我那時認爲當然要首推文藝。”(《〈吶喊〉自序》),所以魯迅棄醫從文。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信念,“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b不憚於前驅”。從這些話中,我理解到的是,魯迅在對封建制度、禮教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時,也關注着社會底層的人們,思考着改造國民性問題的方法。比如在《狂人日記》中,魯迅揭示出中國幾千年封建史其實是一個吃人的歷史,不僅統治者吃人,被統治者也在吃人,而決心者也在不知不覺地跟着吃人,不過魯迅在文中最後也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三、關於小說細節

關於細節,我想起李安拍攝完電影《色,戒》後對龍應臺說,“(《色,戒》裏)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輪車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號碼”,街上的兩排法國梧桐,是一顆顆種下去的,易先生辦公室裏那張桌子也是民國時代的桌子,桌上的所有文具,都是費了很大功夫找到的。我想不光是電影要注意細節,寫小說也要注意細節。謝友順說:“但凡好的小說,都是有很多實在、具體、準確的細節的。”我認爲一部好的小說,除了巧妙的構思,優美流暢的語言,真摯的情感之外,還需要在細節上的把握。基於此,我在魯迅的小說裏讀到了魯迅很強的刻畫細節的能力。下面我以《孔乙己》和《祝福》爲例。

1、《孔乙己》

小說中,魯鎮酒店的格局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狀的大櫃檯,櫃子裏面預備着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花十文銅錢,便靠在櫃外站着,熱熱的喝着酒,如果花十一文銅錢,便可以買到一碗鹽竹筍或者茴香豆。“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酒店裏,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我覺得“踱”字用得很傳神,一下子便將闊綽的長衫主顧與貧窮的短衣幫分開來了,長衫主顧“踱”着進酒店,一個財大氣粗的闊綽形象躍然紙上。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尷尬或者說特殊在於——他是穿長衫的,卻沒有長衫式的闊綽,不能踱進店裏坐着慢慢喝,只能像短衣幫們在櫃檯站着。“(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錢”“他(指孔乙己)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的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是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這手走去了。”一:同樣是掏錢的動作,魯迅先後用了兩個不同的動詞“排”與“摸”,兩者的不同在於:前者表明九文大錢是一文接着一文的,排着隊似的掏出來的——暗示孔乙己除此之外,身上還有大錢;而後者則表明四文大錢是翻來覆去摸到再掏出來的,暗示孔乙己除此之外已身無分文。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孔乙己前後生活的巨大落差,同時揭示出封建禮教對孔乙己們的毒害,以及社會底層的被損害者的悲劇人生。我同時注意到魯迅在寫孔乙己“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的手裏”時,不忘加一句,“見他滿手是泥”,這就表明孔乙己是“用這隻手走來的”,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用這隻手慢慢走去了”。

我不得不歎服魯迅高超的刻畫細節的能力,寥寥幾筆,人物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2、《祝福》

魯迅寫祥林嫂的出場:

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於她了:五年前的花白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缺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有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我在這一段注意到:魯迅寫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籃,內中有一個破碗,”但魯迅要強調是“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但魯迅要強調“下端開了裂”。通過這些細節描寫,祥林嫂“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就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吶喊讀書筆記 篇7

年幼時,一直認爲魯迅的作品十分深奧,不容易懂,猶如宇宙裏一顆未知的黑洞,摸不着,猜不透。在這個令人懷念的寒假中,我傾聽了這位巨人的心聲,我不禁對他傾慕了,他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豪,真不愧爲“民族魂”。

《朝花夕拾》爲我展現了一代文豪憂國憂民的心理。他的語言是直來直往,是樸實的,讓人讀下去便一讀到底,手不釋卷。這篇文章,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毫無疑問是一本空前絕後的`鉅作。

他是第一個在中國被諾貝爾提名的大作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開路先鋒,在他的世界裏沒有虛假的話語,只有真摯的言談。他的思想猶如當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點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他曾經立志要當一名醫生,醫治中國那些苦難的人民,便到留學日本學習醫學。在日本的那些時光裏,他有了許許多多的感觸:他即使能醫治中國人民的身體,醫治不了中國人民的心靈,中國人民仍然會荒廢懦弱下去。於是,他下定決心,用自己的武器——筆,醫療人民心,刺破舊社會,迎接新中國。

他內心有一個和平、美麗、安寧的世界,那裏沒有金錢、虛榮、地位、貴賤和紛爭,那是一個和諧溫暖的地方,人民心心相連,共同努力,共同進步,營造出自己的未來與夢想。不會再有迷信、古板、欺詐、纏足,不會再有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那樣的世界,算不上十全十美,也稱得上十全九美,是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

在他取得那樣的豐功偉績之後,仍在生活中保持一種平靜低調的心態,以和善的態度來對待他人,此舉動令不少文人震驚與讚歎過。淡泊名利者,莫如魯迅也。舊時代的吶喊,他喊出了第一聲,而且是最響亮的一聲,魯迅是第一個讓我如此傾慕的。

吶喊讀書筆記 篇8

在《吶喊》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說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表明了作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裏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後來,“我”纔想到,自己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己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

吶喊讀書筆記 篇9

暖暖的陽光灑落在書頁之上,我緩緩合上了書本,望向《朝花夕拾·吶喊》。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接近風燭殘年的時候的作品,回憶的都是他年輕時期的事情,我想這是別有一番韻味的,就宛如早上的花,晚上再去撿拾,這或許失去了它原有的那份美麗,那份嬌豔欲滴,但是再配上火紅的夕陽,這難道不是另一種風韻,另一種生命的活力嗎?

這不僅僅只是一本書它更是一個百味瓶,其中有苦、有甜……它的每一種心情都會惹人深思!

它甜得可以溫暖人的.心坎,讓人忘記煩惱,沉浸在甜美的回憶之中。就如同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那段日子,欣賞美好的事物,聆聽神祕的故事,捕捉雪天的飢鳥,與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爲伴……那一刻,書卷中的天真爛漫着實讓我感動不已,似乎它散發着什麼魔力,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眼眸,探入了我的心靈,引發了我的共鳴,或許這正是魯迅先生文章的魅力,雖然用的是樸實的話語,但熾熱的情感展露無疑。通過他的文章更讓我懂得了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細細品味,就會覺得妙趣橫生。在燦爛的春光中有兒童的天真,在無味的冬天裏也能尋覓到幾許童趣;在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在枯燥的學習中也不乏樂趣。

但它的苦,可謂是苦不堪言。當魯迅看到父親被庸醫治死時那一定是苦的;當永別藤野先生時那一定是苦的;當看到國內社會渾濁不堪時,看到人民痛苦不堪時,那更是苦的!讓我們的心絃也被牽動起來,也讓我不禁感嘆到魯迅先生的偉大,他雖然生活在一個腐朽冷漠的社會之中,但並沒有隨波逐流,而是以筆爲武器,同整個封建社會做鬥爭。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是對他最好的寫照!

這本書懷揣着魯迅先生對國家的熱愛,想要拯救當時風雨飄搖的社會的美好心願!這本書是不朽的,它向後人描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讓世人以此爲動力,不讓歷史重演!身爲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應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的生活!

吶喊讀書筆記 篇10

《吶喊》的自序是這本書中很有趣的一個地方,在這裏有魯迅先生的自序,有他的一些對於當時社會更加明顯的評價。

自序的第二段中有寫到魯迅的父親生病,年幼的魯迅幫父親買藥的事情。從一系列的描寫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中的醫生都是騙人的。開的藥盡是一些奇特的藥,而開藥的人也是有名的醫生。而最終魯迅父親的結果在魯迅的文章中是這麼寫到的:“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中間帶有無奈且對當時社會的風氣的一種諷刺。也正是因爲這樣魯迅決定要當個醫生,可當他在日本學習的時候,看到一段特殊的影片的時候,這個念頭便從此消失了。這段影片讓他覺得,拯救國民的精神纔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文章後面的“密閉空間”的舉例也非常形象的描寫出了當時社會的狀態。也正是因爲這樣,這本集子的名稱也就定爲《吶喊》。短短的一篇魯迅的自序就可以讓人會爲無窮,有許多的想法和感觸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更何況是語言表達不好的我。

吶喊讀書筆記 篇11

在世界文壇裏,總有幾顆屬於中國的繁星在熠閃耀。星星終會隕落,但您――魯迅,卻活在我們心中。讀着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有幸讀過您的一些文章,但令我感觸頗深的還是《吶喊》。

《狂人日記》描寫了狂人――“迫害症患者”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束縛和壓迫,造成了對社會的恐懼心理。他認定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制度,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着“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聲。因爲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所以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藥》描寫了華老栓一心想花錢買人血饅頭,並在革命者夏瑜被殺的時候得到了人血饅頭,“藥”並沒有挽救小栓的性命,小栓還是死了。這篇文章反映了羣衆的麻木、冷漠,人們不但對革命者被殺害不同情,相反,還讚揚告密者,咒罵革命者。最後出現了暖心的一幕――革命者的墳上出現了花圈,這說明了什麼?革命者爲革命犧牲,自然有人發出內心的敬意而去拜祭!

我們也能發出吶喊,喚醒自己,珍惜現在,爲祖國建設做充足的準備!

吶喊讀書筆記 篇12

假期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之後,我感覺有點沉重,而且我感覺這兩本書的內容是差不多的。

還沒看之前有點彷徨,畢竟魯迅是一位文學家,而且成就很高,對於他的作品我可能會很難讀懂,而且我們這個時代,很難感受他當時那個時代的情景,是我們很難去摸索的東西。所以我只能按照我的理解,把我所讀的寫一個體會。

他的故事集其實寫的內容大體相同,可能也是通過一些事情來揭示當時那個時代的悲哀吧。黑暗的登記制度,不平的人生經歷,並且希望中國能夠站起來,中國人可以走出愚昧!就比如描寫阿Q的精神說,祥林嫂的無助,與當時的封建。

這些故事對我們來說,沒有用華麗的辭藻,故事內容也不會那麼引人入勝,但都表現出魯迅先生那種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非常尖銳評擊地描述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爲徹底的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當時社會的人們深感無奈,希望通過《吶喊》小說的吶喊,去喚醒麻木的靈魂,讓更多被壓迫的人們,努力去吶喊、去反抗吧!

也許這就是魯迅要告訴我們的吧,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是愚昧的`,那個時候的中國是黑暗的…… 吶喊讀書筆記感悟

最近,我向姐姐借了幾本書,其中有魯迅先生的一部書——《吶喊》。

這本書裏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其中有這麼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口中取笑的“話柄”。

還好,他有一手好字,可以爲一些大戶人家抄抄書,混一碗飯吃。可惜,他卻有個好吃懶做的壞脾氣,不到幾天,便拿着筆墨紙硯失蹤了。這樣一連幾次,叫他去抄書的人便沒有了。

孔乙己實在沒法子了,免不了偶而去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日久天長,終於有一天,他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地死去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流下了眼淚。他的一生竟如此悲哀。他這麼窮,還這麼用心去讀書,考秀才,而現在有些孩子家裏卻很富裕,爲什麼只會貪玩,而不去認真對待學習呢?

同學們,我只想對你們說:“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很重要。好好學習,好好珍惜美好的時光吧!”

吶喊讀書筆記 篇13

我讀完了這本書,心裏有點難過,孤兒院裏的孩子多麼可憐啊!雙胞胎佛羅里達和達拉斯,他們小時候很頑皮,所以常常被關在反省角或出去拔草他們並不是很壞,只是有些頑皮,他們並不是一事無成。他們也有自己的願望,逃出“魔鬼孤兒院”。

佛羅里達和達拉斯是完全不一樣的。佛羅里達她氣憤上帝對她不公平。而達拉斯不面對現實,總是胡思亂想,他們兩個人我比較喜歡達拉斯,她是一個可以接受新生事物的人。

佛羅里達她是一個愛頂嘴的人,總是認爲她是對的。相反,達拉斯什麼事情發生了他就會去面對。

自從被諦樂和賽蕊夫妻兩人領養了,佛羅里達和達拉斯他們變了,變得不一樣,他們以前不知道什麼是感情、ww感恩,但經過了一場生死劫之後,他們兩人學會了愛別人,讓我很感動!

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諦樂和賽蕊夫妻兩人,他們對佛羅里達和達拉斯在生活上,給了很大理解和包容,不像崔先生和崔太太一樣壓榨佛羅里達和達拉斯。 《吶喊紅寶石》是一本有趣的書。 《吶喊》讀書筆記10

魯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作家。他筆下的“三味書屋”、“閏土”、“社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樣清新自然。可他的另一本小說集《吶喊》卻像聲聲驚雷,在那個陳腐黑暗的年代喚醒了許多“鐵屋子”裏的清醒者,讓黑暗的舊社會有了反抗的力量與希望。

《吶喊》是拯救民族,爲革命先驅助威的號角,是讓沉睡者覺醒,讓勇士們振奮的戰鼓!

魯迅原本是要學醫拯救病人的生命的。可在那民不聊生、戰火紛飛的.年代,手術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換成了拯救國人靈魂的“槍”。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爲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開學第一天“第一課堂”裏愛心大使李連杰叔叔說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繼承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把它們發揚光大。讓我們祖國不但國富民強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頂端!

是呀,我們盛唐時期,一走出國門,迎來的都是崇敬羨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國人一聽說是中國來的,都會讚歎道:“您是大唐來的高僧啊!”語氣是多麼崇拜嚮往啊!不像前些年我們去日本。導遊不敢給我們發隊帽,他怕我們大聲喧譁,在外國人跟前丟了中國的臉;還老提醒我們在公共場合不要擁擠、插隊;男同胞上廁所要“上前一步”可見我們在老外的眼中素質是多麼差啊!是呀,這些年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沒有跟上。這就像一個跛腳巨人,是無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生當年吶喊的精神,大聲呼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學習,爲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來吧,小主人們!讓我們就從現在開始,人人講文明,懂禮貌:向老師敬個禮,向同學問聲好;幫媽媽掃掃地,幫老人捶捶背大家都從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幫幫別人。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中華民族一定會成爲物質精神的巨人,邁着強健的腳步走向世界。加油!

吶喊讀書筆記 篇14

長夜難明國運危,

勇士荷戟獨徘徊。

蒼生只憐茴香豆,

半碗溫酒易沉醉。

好藥人血蘸饅頭,

總難醫卻癩阿桂。

麻木頑疾入膏肓,

寂寥光陰都頹廢。

剩得閏土有鋼叉,

不識月夜刺鬼魅。

先生吶喊醒國民,

不信夢魘喚不回。

《孤獨者》中的魏連役,反叛了那個社會,接受了新的思想觀念,因而被人們視爲異類,一個“吃洋教”的“新黨”。他原先有一個愛他的祖母,雖然他認爲自己已“不配活下去”,但爲了不讓祖母“痛心”,他只能委曲的活着。祖母的死使他得以從愛與被愛中解脫了出來,對於這最後的訣別,他儀式般的作了最後一次“慘傷裏夾着憤怒和悲哀”的狼一般的長嚎之後,他感到了輕鬆,因爲他已經不再需要爲這個世界和他自己承諾什麼。所以,爲了“活幾天”,他變賣了一切可以賣的東西之後,便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爲了80元的月薪而做了軍閥師長的顧問。正如他說的:“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他最後是以自己的墮落和良心的背叛爲自殺手段,來毀滅這個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黑暗世界的。

方玄綽不敢正視現實,呂緯甫和魏連役夢醒後無路可走,產生出沉落的情緒和精神的變態。他們曾經和黑暗戰鬥,而又終於被黑暗吞噬了。對於這一代,魯迅既溶合了自己曾有過的切身體驗去加以表現,又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他們的倒退進行了批判,暗示他們如果不改弦易轍是沒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