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書筆記彙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彙編15篇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

初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開始時可能會覺得很平淡,但回味後,脣齒間都是餘香。初讀時,你也許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細細想來,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諦,然後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靈。亦如這本《朝花夕拾》,我感受到的是信念的力量。

朝花夕拾中,寫魯迅先生年少時發生的一些故事,如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的事,父親生病就醫時……但細讀下來並不是只有故事這麼簡單,更多的`是想透過故事來揭露社會。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大衆清醒。

站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去看戰爭年代的魯迅,去看他的朝花夕拾,我覺得這本書滿含着無奈。一場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卻有些人醒了,他希望讓周圍的人能清醒,然後一起逃出去。可週圍的人卻無法喊醒,魯迅無疑是這早醒的人,他也想用他的文字使人們清醒,但這卻收效甚微。

即使是這樣,魯迅先生也不願意放棄,從《朝花夕拾》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信念,一種堅信,堅信着中國能夠站起來的信念。在今時今日的我們身上有看到信念嗎?有的人是有的,但大多數人身上是沒有的,你沒有自己堅信的東西,沒有指路標,那必然會迷路,《朝花夕拾》中傳遞的信念給了我很大的啓迪,讓我明白了很多,希望更多人能從中參悟出更多的道理,指引更多人在信念的光輝下不斷前行。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2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魯迅先生口中的下雪的百草園這麼有味道!童年時的回憶竟如此真實,《朝花夕拾》這本書,帶出了魯迅的`精華。

每個人各有不一樣的童年,童年有精彩的部分,也有糟糕的部分,好比魯迅。

我的童年也是豐富多彩的,不曾有與魯迅類似的經歷。

我們這兒是南方偏東,下一場雪可不容易。但在六歲那年,突如其來的大雪,使我體會深刻:樹上掛滿了雪,像一片片遮陽傘,把大地全蓋住了。我和小夥伴一見這情景,可樂了,捏一個雪球,使全身力氣,向對方砸去,這一點也不痛,你打我扔,東跑西跑,現在,每個人的帽子裏積滿了雪,一揮,形成了一個風暴似的東西,它的威力可不是一般的大,一根已紮根的小樹幹它都能折斷。最妙的是堆雪人,開始,是一個小雪球,在草地上滾不一會兒,就變得很大,再拍拍,結實的很,再做一個球,壓在大的上面,最後添上眼睛,嘴巴,痞子,大功告成,一個胖呼呼的雪人出來了。可笑的是,妹妹一好奇,一個勁的撲上去,頓時,雪起沖天,我們都看不清路了,哈哈,妹妹成了大熊貓,身上臉上全是雪。

這令人難忘,而現在,已經失去對它的興致了,希望能慢慢找回它。

童年,爲什麼你要離我遠去,《朝花夕拾》,你又將我的童年一把抓住。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3

高爾基說過一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受極深。

裏面主要講述了十個動人的小故事,《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是對貓和老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

這些故事讓我百讀不厭,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爲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根畫錯位的血管也要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差異,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

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報國之情。《藤野先生》,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是我永生難忘,終身受益。

這本書我讀了許多遍,但還是讓我流連忘返。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着美好的回憶。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予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4

看過《朝花夕拾》有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

當時,中國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裏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裏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爲何意,魯迅在此則中更着重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5

其實《朝花夕拾》並不陌生,有幾篇在課本中已經學到。我在細讀《朝花夕拾》時,最喜歡其中描寫童年美好回憶的文章,有不拘小節的長媽媽將美女蛇的故事;閏土的父親在雪地中捕鳥的故事;坐上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去東關看“五猖會”……對童年生活描寫最爲詳盡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得十分有趣,讀過之後彷彿又看到自己的童年,不過沒有魯迅先生所見所聞多,心中是十分羨慕。

《朝花夕拾》中也有表現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感受,當然,對舊社會的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諷刺自然少不了。在魯迅小時,長輩給了他《二十四孝圖》,開始他很開心,但古人事事都以孝來約束人,讓作者有些反感。除此之外,對懷念師友、對當時迎神賽會都十分詳細。

《朝花夕拾》在語言方面也十分值得研究,大都清新自然,讀起來似乎是和一位好朋友交談一樣,書中把議論和抒情完美結合,即使是簡單的幾筆描寫,就可以勾勒出人物形象,場景氣氛等,書中只有十篇文章,每一篇都色彩紛呈,各顯個性。在中學課本上的幾篇文章給中學生帶來極大的影響,長媽媽、藤野先生等人物已經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了……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6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爲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7

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優美,在這組文章裏,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有真實地書寫了辛亥革命前後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於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彷彿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讓我十分的感動:讓我懂得了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學醫時的老師,對作者非常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太講究,但爲人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他一一糾正作者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些值得我們去學習,像他那樣去研究,鑽研。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自求恩大夫來到中國,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成了他的最高使命,他拼搏這,奮鬥着,而且有着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反不僅讓我感動了,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們現在作爲一名學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學習嗎?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突然良心發現,而且增強了勇氣......在繼續寫一些“正人君子”之類的深惡痛疾的文字。

在想要放棄時,當我們想到身邊辛勤的老師時,當我們想到身邊含辛茹苦的父母時,便更加努力的學習,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讓我再次感到了好好學習的重要性,朋友們,就從現在開始,用雙手放飛理想的翅膀!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

《朝花夕拾》這本書,早已是如雷貫耳,只是百聞而不得一見罷了。

其實我是很喜歡讀魯迅先生的書的。因爲他的書中蘊含着許多我們無法在現代所能夠尋覓的到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還有那令現代人所向往的童年生活。

而《朝花夕拾》卻正好包容了先生所有的寫作特點。

美好,天真,稚嫩,對愛的領悟,對現實的安慰凝結成了這一代着作。其中,也讓我們領悟到了不少文字以外的東西。(短文學網)

碧綠的菜畦,輕捷的叫天子,讓我們感受到了先生童年的美好。

相信傳說,相信“怪哉”蟲的存在,讓我們理解了孩兒的天真;長媽媽把心愛的小隱鼠踩死,小魯迅對長媽媽的不滿,也都使我們沉寂在兒童的童言無忌,兩小無猜的幸福當中。

而我們民族的巨人,對於愛,對於現實卻又有另一番獨特的看法。

愛,無非就是對朋友的愛,對親人的愛。朋友,這本書裏我是沒看到幾個先生很好的朋友,只是在日本留學時作爲先生老師的藤野先生和被先生“討厭”的範愛農罷了。但是作爲先生的老師和同伴,先生對於他的老師倒是相當的尊重的。因爲他們都是與先生奮鬥在同一戰線的夥伴,戰友,都爲中國的光復而努力着。

藤野先生,作爲一名日本人,相信了一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並對先生特加關照,着表示着他相信和信任的不僅僅是一箇中國人,而是相信和信任整個中國,整個中華民族。所以先生對他侍奉有加。

範愛農同志,作爲先生的同志,也應該算是一位愛國人士,爲了一名中國人的尊嚴而死,先生也對其十分的.想念與尊重。

而對於家人,魯迅先生又是極其的傷感的。

伴隨他一起長大的長媽媽,給他講了許多許多的故事,又爲了先生的成長買了一本連自己也不知名字的書,時時刻刻都在關心着先生,愛護着先生。雖說有時被先生所厭惡,但終究還是有感情的。

先生以熾熱深沉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對往事的追憶,對已故親友的真誠的懷念。

但“我們的青春年華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過去”,先生擦乾了淚水,爲他的青春年華,爲中國的未來而惜別過去。

先生在日本留學中看電影所受到的啓發,是無法衡量的。在長媽媽的“教導”下,先生也受益匪淺。

本書在任何篇章都在抨擊着當時社會的黑暗。魯迅先生的仇貓,對“名教授”,“名人”的抨擊也不見少處。

《朝花夕拾》,飽含對過去的惜別與對未來的奮鬥!描畫賣掉了,可先生的鬥志沒有賣掉;長媽媽過世了,可先生的希望沒有消失;老朋友死了,可先生沒有頹廢!仍然爲未來而奮鬥着!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9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

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顯得趣味盎然。這也充分體現了魯迅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熱愛探求知識的品性。文章裏,非常分明地表現了兩個情緒,一是百草園的景物,童年無限的生活情趣;二是三味書屋裏教條、枯燥、乏味的讀書經歷。我喜歡對百草遠的描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對於兒時的作者來說,百草園都有無窮的'樂趣。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 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 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 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爲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給人看病都只爲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着,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0

哼着一首古老的歌謠,回憶着你扎兩根辮子,跳橡皮筋的時光。

孩子們嘲笑無忌,享受青草的芳香。

那一年,我們往井裏扔石頭。那一年,我們還不明白ABCD爲什麼讓我們十幾歲的兄弟姐妹皺眉頭。

晚上看花是當時和現狀的寫照。魯迅,回首幾十年前的漫漫長路,看到了根下的歲月。

那段時間文言文和白話文的鬥爭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作爲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魯迅痛恨阻礙白話文的守舊者。正如他所描述的,即使是世界上最毒最黑的詛咒也應該強加給他們。我對魯迅的拒絕不寒而慄,爲了尋找前因後果的根源,去看了他寫的《二十四孝圖》。書中提到,當時中國的兒童讀物比較粗糙,與歐美的兒童讀物相差甚遠,但不知何故又圖文並茂,有些無知。討厭文言文浪潮的到來,彷彿洪水猛獸,沖掉讀書的樂趣。此刻我不禁爲那些年幼的孩子哀悼。時至今日,教育的發展已經是過去無法比擬的,甚至連國外那種寓教於樂、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也逐漸被接受,連課本上的習題都點綴着五顏六色的漫畫。如果你去圖書館,那感覺就像一個比一百朵花還多的多彩海洋。我來讀讀《荀子》,古韻悠長。不僅會讓封面嚴肅簡單,還會讓內容中晦澀難懂的文字難以適應。想想當時七八歲的孩子,每天一個一個背。他們的心裏會充滿痛苦和憐憫。

七八歲的我,應該是在用拼音讀《西遊記》,模仿插畫中的奇天盛達,暗暗期待那些英雄人物的得意成就;七八歲就應該和同伴在院子裏玩耍,或者偷偷跑到大自然的天地裏,把學習當成一種未知的小說。

那麼,如果魯迅七八歲的歲月在倒帶,命運之輪該低吟什麼曲子呢?我用心聽着。

在白草花園歡快的孩子們的聲音和三個水池反射着月亮的沉悶的隆隆聲之間,應該是一系列快速的琶音。旋律的起伏讓我想起了記憶中的塵霜,在泛黃的書頁裏看到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意境。徜徉在蟬鳴、黃蜂蹲伏、雲雀翱翔的天堂,與泥牆根部的蟋蟀、何首烏藤、木蓮花依偎在一起。魯迅的童年就像生活在伊甸園裏的天堂裏的寵兒,沉浸在快樂的遊戲中。可惜伊甸園的天堂很容易被打破,孩子們被關在老師做的籠子裏,再也不能每天在田埂上唱童謠了。重重的摔了一跤,想起過去是多麼難過。

我看着時光機器裏的沙漏,聽着一首古老歌謠的呢喃。

突然一首詩湊在一起,於是無聲的歌聲響起:

拿着高腳杯聽着“水調”聲,雖然中午喝醉了,雖然醒着擔心還是沒醒。

送走春天,春天什麼時候回來?在晚鏡裏,很傷風景。

在過去的後期,這個省是空的。

鴛鴦在黃昏後的池邊睡去,花枝在月光下已經打出了自己的形象。

厚重的窗簾遮住了燈,風不確定,人剛開始很安靜。

明天的日落應該充滿了小徑。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900字。《朝花夕拾》,就像它的別稱一樣,這部名著是魯迅在彌留之際寫的。老了,累了,追憶童年的點點滴滴,心裏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所以我覺得我沒有味道。清晨綻放的花朵會隨着黎明更加嬌嫩。夕陽西下,它們會被採摘,失去剛剛綻放的嬌豔和芳菲。然而,夕陽的照射使它增添了一份魅力。在風的'指引下,人們可以想象。就像品嚐一道美味,細細咀嚼。年輕的時候,稚氣的味道留在心裏,慢慢溢出。魯迅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的童年並不無聊

。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爲伍,彷彿這樣的童年纔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爲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1

朝花夕拾這本書講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瑣事。其中,我對狗、貓、鼠這篇文章最感興趣。

這篇文章講述了魯迅先生仇貓。他覺得貓的.性情就和別的野獸不一樣,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一定要慢慢玩弄,待玩弄夠後才肯吃下去。它不是和獅虎同族嗎?可是就是有這麼一副媚態。魯迅先生仇貓,狗也仇貓。也就是真麼一回事,動物們商議要事,鳥、魚、獸都到齊了,單單缺了象,派狗去迎接象。狗沒見過象,大夥就告訴他,象是駝背的。狗去吧,遇見了貓。貓便弓起脊樑來。狗便招待貓,將貓介紹給大家。但大家都笑了--狗和貓變成了仇家。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2

對魯迅的作品裏最喜歡的,就是這本《朝花夕拾》了。

對於善良又愚昧的同胞,先生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但是在這一本書裏全部藏起來了,用了一種帶着哀愁的回憶的方式。比如,《父親的病》裏雖然也是溫婉的柔和的,但是還是隱藏着他中醫黑的本質(我的一位教醫學的先生卻教給我醫生的職務道: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這位先生自然是西醫。);以前課本上就讀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還依稀記得那時候只覺得無趣,像一些碎碎念。

但是現在再讀,卻瀰漫着一股鄉愁,那些書塾、拜先生的故事,諷刺和批判已經藏起來了,讀到的卻是有一點對少年時候的追憶,更不用說藤野先生那唯唯諾諾的氣質,讓人懷念讀書的'時候那些給你鼓勵的,之後卻消失了的長輩老師。

喜歡的,還是《小引》裏對“朝花夕拾”這幾個字的闡述,他說本來這個集子叫《舊事重提》,但是改了,因爲: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了。

這幾天剛好大學聯考,而年近四十的我,再讀到魯迅,想起高中時候,也是“朝花午拾”了吧。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3

讀魯迅的文章,我深切體會到了他童年所散發出的童真童趣的氣息,感受到了他對自由的嚮往和對自然的熱愛。曾幾何時,我已經離童年遠去,但我還時常夢見自己五彩繽紛的童年。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學習中擡起頭來,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個遙遠的'夢。重溫魯迅的童年,就彷彿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4

印象中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讀後感往往是晦澀難懂這四字,而我也經常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可自從讀過他的《朝花夕拾》,卻給我一番別樣的美,也改變了先生刻板的印象。平平無奇卻別有洞天的百草園,勾人興趣的五猖會是小魯迅童年生活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也是那時最爲濃厚的回憶。當然,這別樣的有趣之中,定然摻和着一些意難平,美女蛇的故事使其忐忑不安,心情急切地去看五猖會卻無奈地被父親攔阻。如頭頂潑來一盆冷水,在使人莞爾一笑之餘,更能感受魯迅那顆充滿妙趣嚮往新奇世界的童心。

《朝花夕拾》中更深層的方面,是引發了人們對人性之美的思考,原本因害死隱鼠被小魯迅仇視的長媽媽,卻費盡心思地買來了《山海經》。儘管她迷信愚昧,守舊粗俗……可她卻有魯迅認爲的“偉大的神力”,實屬難能可貴。那位留着八字須,戴着眼鏡的藤野先生,在那個國人被隨意欺凌的時代,卻踐行了崇高的師德,關懷學生平等待人;最爲離奇的莫過於《無常》,地獄勾魂的使者白無常,因憐憫自己的寡婦阿姨,竟偷偷放她死去的兒子還魂半刻。這種聖人具有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卻出現在鐵石心腸的白無常身上,不禁讓人感到一種溫情,一股人情味兒。

最觸動人心的《二十四孝圖》和《父親的病》,童年的魯迅看完《二十四孝圖》後,立志要像故事裏的孝子一樣報答父母,這顆無私的孝心,是無價之寶。最能給我震撼的`,是魯迅先生父親即將逝去,魯迅希望父親快點離去以免受痛苦糾結的心理,但卻聽從衍太太的指令,後悔不已。那一刻,我似乎跨越了百年時空,感受魯迅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份喜怒哀樂。

魯迅先生,似乎永遠緊繃着一張拘束而古板的臉,用犀利的筆鋒刺下一個個直抵人們靈魂的尖銳文字,嚴肅得令人生畏。

朝花夕拾,舊事重提,批判、諷刺了舊中國的敗壞、醜惡,也向讀者展現了稚氣的小魯迅。

深情的感情,回憶;巧妙的批判,抨擊。

勇於面對這世界,敢於創新,敢於反抗。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5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

魯迅先生的晚年,也是重病在身,不知在那樣的時刻,回憶是怎樣的一番滋味。《朝花夕拾》,正如它的名字,超凡脫俗。

看了這本書後,童年的點點滴滴浮現在心頭。兒時的所有,遠去後再次品嚐,似乎也只是“不過如此”。沉澱在那個名叫“歲月”的時間裏,一切都會像陳年老酒般甘甜。魯迅先生的兒時豐富多彩。百草園中的老樹、小草、野花便是他的朋友。他還坐在枝頭吃野果,雖然啓蒙老師對他嚴厲,但也改變不了他的幼稚天真。

魯迅先生兒時是長媽媽一手帶大的。長媽媽是個不完美的人,出生在農村,身上帶着迷信、無知、粗魯等種種缺點,但長媽媽對魯迅先生的關愛,讓我們體會到她的樸實誠摯。魯迅先生對她無言的'感激、敬佩和思念,究其原因,無非是一個“真”字。寫真事,表真性,訴真情罷了。

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引起了我們的共鳴,纔會讓我們覺得魯迅先生兒時的生活充滿真意。

童年已然遠去,一去不復返了,不如在生活中乘風破浪,讓往事在回憶裏波濤洶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