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的圖騰散文

講一講中國龍。由一個字講起:虺(念悔)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的一種龍。“虺五百年化爲蛟,蛟千年化爲龍。” 龍爲“九似之物”: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頸似蛇,腹似屋.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體現“龍”這種神獸的包容性。中華民族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即出土的殷商的甲骨文、銅器上的銘文,距今有四千多年,用龍來比喻我泱泱大國總不爲過。“龍五百年爲角龍,千年爲應龍。”應龍,是一種有翼的龍,而蛟龍是一種有鱗的龍。有角的龍如虯龍,無角的龍如螭龍。可見傳說中的龍的進化,也是循序漸進的--生鱗、生角、生翼。在中國古代,龍,一直作爲一種靈獸,孕含深刻的文化寓意。

中國龍的圖騰散文

龍生九子。這九子一說是:老大囚牛,一種有鱗的黃色小龍,喜好音樂,所以蹲立於琴頭。如漢族樂器中有龍頭胡琴;藏族樂器中有龍頭琴;白族--龍頭三絃;彝族--月琴(含珠龍頭),體現了勞動人民對於囚牛代表的寓意的熱愛以及美好希冀。老二睚眥,喜殺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有成語“睚毗必報”。三子嘲風,好險,常作爲殿角走獸。四子蒲牢,受擊大吼,爲洪鐘提樑的獸紐。五子狻?(酸泥),形如獅,喜煙好坐,常立於香爐之上。六子霸下,又名贔屓(讀畢息),喜負重,即碑下龜。七子狴犴(念畢岸),似虎,好訟,立於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八子負屓,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頂。九子螭(念吃)吻,口潤嗓粗,好吞,即殿脊兩端的吞脊獸,滅火消災的作用。“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是實數,表示至高無上,又是虛數,表示無極。有“九五之尊”之說。所以所說龍生九子,並不代表龍就只有9個兒子。

關於龍的九子另有一說:屓贔、螭吻、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省)、金?(香爐)、蒲牢(洪鐘提樑)、狴犴、睚眥。勞動人民賦予它們各種美好的寓意,飽含着對福、禧、善、惡的文化內涵。

特別要介紹一下作爲宮殿屋頂和山牆交匯處的吞脊獸--螭吻,借用了它的好望善吞、滅火消災的寓意,而在建築學上其實起到防滲水的作用。在故宮太和殿的屋脊上,立放着螭吻這樣的神獸。一般來說,口向下的爲螭吻;口向上的,張口或閉口的,爲望獸、蹲獸、垂獸。在故宮太和殿屋脊上,另放置了一尊仙人騎雞的蹲獸以及10只屋脊小獸,這些望獸的級別低於螭吻。這組設置超出了“九五”至高至尊的體制,體現了十全十美的寓意。其實宮殿脊獸是按宮殿的等級建制的,如乾清宮脊獸爲9只,坤寧宮7只,東西兩宮爲5只。太和殿的脊獸分別爲:最前面一個爲仙人騎雞(寓意吉祥,鵬程萬里),9只小獸分別是:龍(尊貴)、鳳(祥瑞)、獅(威嚴)、天馬(尊貴暢達,如天馬行空)、海馬(祥忠智威)、狻猊、押魚(興雨滅火)、獬豸、鬥牛(興雨滅火)。除了這9只,第十隻叫行(讀航)什(讀十),一種有翅膀的猴,持金剛寶杵,起降魔作用。儘管如此富有吉祥寓意的小獸立於屋脊,也反映了帝王臣相對於防火防災的美好願望,但,自古天機難測,缺乏必要的.防雷電設施,太和殿自建成以來,遭受了多次焚燬的噩運。目前的狀態爲清朝康熙年間重建後的形制。

龍,作爲神獸,被賦予高大深遠的寓意。在中國古代,龍是帝王的象徵,具有龍圖騰的一切物品是帝王的專享,不僅僅體現出龍作爲神物的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還代表了封建帝王的權威,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普通百姓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已。封建統治,在德不在龍。現在,帶有龍的各類工藝禮品,走進百姓尋常生活,被賦予富貴尊貴、升騰發達的象徵意義,寄託着人們對興旺幸福的希望。以“龍”聯繫中國文化,虛實相生,和合有容,無終無極,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淵源流長、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