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爲籠隨筆散文

縱觀管理工作,大到國家,小至單位,總有愈來愈細之趨勢,條條越訂越多,事情越管越細,管理部門的分工也是越來越繁瑣。但結果卻往往與管理者的願望相反,人多了,部門雜了,條文細了,但管理水平並沒有上去,問題照樣發生,甚至還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天爲籠隨筆散文

有一日,讀《莊子》,《天運》篇中“以天下爲籠,則雀無所逃”的論述吸引了我。於是,我就想,是不是我們的管理工作在什麼地方出了差錯呢?

現代管理科學提倡“大管理”的概念,即不僅講究“術”——管理的手段,而且更講究“勢”——管理背景、管理環境、管理者素質、管理手段與其他手段的交互作用等非手段因素。莊子的時代也許還沒有管理科學,但莊子所謂“以天爲籠”,正說出了管理工作的精髓——“大處着眼”。而我們越來越複雜的管理體系,恰恰丟掉了“大處着眼”的管理精髓。

莊子告訴我們,要搞好管理,首先要有“大德行”——管理者的心如果能夠裝得下天下,那麼,他就會擁有天下。所謂“裝得下天下”,用我們黨的話說,便是“立黨爲公、執政爲民”。你在一個單位能夠事事出以公心,你就會有無窮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所有的人都會“臣服”於你的德行與威望之下,歪風邪氣根本沒有市場。這就如同用你的德行建立了一個“天大之籠”,還有什麼鳥兒可以飛到籠外去?“公生明,廉生威”,一身正氣的你,還怕有管不住的人、攏不住的心?

莊子還告訴我們,要搞好管理,必須有“大胸懷”。高德之人,必是有容之人,他能容別人難容之事,能受別人難受之屈。所以,他們最能團結他人一道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胸懷便是那天大的“籠”子:所有的部屬、友鄰甚至敵人都在他的'調度之中;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他的“籠”中,與自己志趣相異的人也在他的“籠”中,甚至那些與自己觀點“針鋒相對”的人,也會被他以一定形式聚於麾下,使其爲自己的目標服務。他的胸懷便是如來的手掌,你即使有孫悟空的本領,也休想飛出界外。

莊子又告訴我們,要搞好管理,必須有“大手段”。傳統管理與現代管理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是否堅持“以人爲本”。傳統管理強調的是“使用人、約束人、制裁人”,而現代管理講究的是“發展人、關愛人、調動人”。前者所以是管理的“小手段”,是因爲這種管理模式只是把被管理者當作“工具”和“對象”,把他們完全置於了管理者的對立面。而“以天爲籠”的管理思想則強調管理者與管理對象利益的一致性,強調管理過程中管理對象自身的發展,強調管理對象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這樣,管理就有管理對象的被動行爲變成了主動行爲,被管理者就成了管理工作的主人翁。

大道無形,管理亦然。雖然,“以天爲籠”化管理於無形,卻使管理走入了無尚的境界,具備了無窮的力量,沉緬於雕蟲小技者絕難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