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誦讀古詩詞的熱情

古詩詞是我們的國粹,是祖國語言的根基。誦讀古詩詞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培養學生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地咀嚼、玩味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爲祖國、人類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激發誦讀古詩詞的熱情

國小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豐富自己的語言。作爲一名國小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這無論對學生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近幾年,我校開展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積極誦讀古詩詞”的專題活動,效果非常顯著。在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纔能有效激發國小生誦讀古詩詞的熱情。

一、喚醒誦讀潛能,調動誦讀情感。

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一個人記憶力的發展自零歲開始,至十三歲爲一生中記憶力之最高峯……成人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兒時誦讀過的名家名篇,現在回想起來仍記憶猶新,琅琅上口。這是因爲童年時期是人的記憶的黃金時期,這時記憶的內容保持時間最久。國小生正處於記憶發展的高峯階段,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讓學生在一生記憶力最佳年齡誦讀經典,將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通過輕鬆愉快的誦讀活動,將使他們的識記能力得到鍛鍊,提高記憶力。

古詩詞具有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優勢——節奏感強,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韻味無窮。學生誦讀的過程很簡單,就是多接觸,多誦讀,熟讀成誦。古詩的語言極富音樂美,它合轍押韻,本身的節奏、音律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一詩,“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圖,動靜結合,把整個草原描繪得生機勃勃、多姿多彩。學生了解大意之後,非常喜歡這首琅琅上口的小詩,用了不到十分鐘時間就背下來了。這說明,只要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詩的音韻節奏,領略詩的音樂美,併發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就會充分激發學生的記憶潛能,使學生有誦讀的願望、興趣,不用老師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誦古詩,同時發展了記憶能力。

新課程強調:語文教學應“注意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 因此許多詩詞在背誦的過程中不一定要求學生能夠理解透徹,這就不需要大量的課堂時間即可完成。只要我們善於喚醒學生的背誦潛能,學生會把背誦古詩詞當作吃飯、睡覺一樣簡單的事,隨時、隨地有感而發,脫口而出,成爲一種需要,而他們學生時期記記下的古詩詞將成爲永恆的東西,一生受益。

二、提高誦讀認識,激發誦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通過不同途徑培養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使他們無論是對背誦的過程,還是對背誦的結果,都興趣盎然,興致勃勃,把背誦古詩當成一種愛好,那麼背誦古詩將成爲他們的主動的需要,而不是負擔。

(一)故事引趣,激發情感。

詩人寫詩,大多由情而發,在詩的背後往往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故事。在引導學生初學古詩時,把這些故事講給學生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強烈慾望。如教學《七步詩》時,把爲什麼稱之爲《七步詩》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知道這首詩是在曹丕想迫害曹植,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時間內做出詩,做不出就要殺頭的情況下做出來的。曹植不僅在七步時間內做出詩,而且巧妙的運用斗箕與豆子相殘的故事,含蓄的指出了曹丕對同胞兄弟的無情,使曹丕深感慚愧。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後,強烈的想知道詩的內容。此時引導學生學詩,他們會饒有興趣地讀起來,自覺地在詩中體會情感。這樣帶給學生一種學古詩很有趣的新感受,激發了學習古詩文的慾望。

此外,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提煉。還有駱賓王詠鵝的故事,王冕喜畫墨梅,寫詩詠墨梅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使學生增強對古詩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更能學好古詩文了。

(二)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由於詩所表現的社會時代,人文思想,風土人情已是遙遠的過去,對於閱歷很淺的國小生來說,理解很困難, 再加上學生天性愛玩、好動,在教學中,藉助於電教媒體化靜爲動,變無聲爲有聲,化抽象爲形象,充分利用音樂渲染、直觀或動態畫面,刺激他們的大腦在聲音圖像的衝擊下產生興趣中心,使學生處在一輕鬆、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古詩,例如學習《敕勒歌》時,讓學生看陰山下電視風光片,這裏牧草豐茂,牛羊肥碩,牧民生活安定的情景。使學生直觀感受北方草原遼闊蒼茫的景色和壯美的氣象,這樣枯燥的古詩教學變得聲、像、文並茂,具體可感,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內心自然產生讀詩的內驅力。

(三)抓住契機,及時推薦引導。

直接給學生推薦古詩,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如果能夠及時抓住周圍環境和情感的變化,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就會產生較好的效果,如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會下起綿綿春雨,這是向學生推薦《清明》一詩,有了周圍環境的依託,學生很容易進入古詩描寫的情景中。再如看到六年級同學畢業時依依惜別的場面,可以引導學生自讀描寫朋友送別場面的詩等。從而增加了古詩誦讀量。

(四)課內激趣,向課外拓展。

古詩中有很多題材、內容或表現手法相近的`,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抓住較爲典型的一首,引導學生把同一題材的詩聯繫起來學習,既擴大了閱讀知識面,又能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例如教學完李紳的《古風》一詩後,引導學生課下閱讀其它表達詩人對勞動人民同情的詩,如《蠶婦》《江上漁者》《鋤禾》等。課內激趣與課外誦讀的結合,學生更深刻理解詩的情感,形成一個知識組塊。產生了立體化的學習效果。

活動助趣,完善發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古詩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和興趣後,教師可以通過古詩知識競賽、故事誦讀比賽等方式,開展競賽交流活動。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髮展興趣,探索更多更好的學習方法,從而完善自己的思維。如果學生在交流中產生成就感,就能激勵他們自覺主動地閱讀更多的古詩。

三、提高誦讀水平,培養誦讀能力。

國小生做事往往很情緒化,做得越好越願意繼續做。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他們也是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教師要呵護他們的成就感,對誦讀得好的同學,要多加稱讚,讓他有成就感;對誦讀得較差的同學,只要有進步,就要及時表揚,加以讚賞,這樣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慢慢的,在學生對誦讀有了一定的積累、興趣、體驗之後,就要提高他們的誦讀水平,幫助他們瞭解押韻、對仗、平仄等知識,使他們從誦讀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提高誦讀實效。學生一遍遍地誦讀琅琅上口的詩詞,提高了的朗讀能力。同時在誦讀中不斷地探究詩詞的內涵,提高了理解能力;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學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對誦讀的熱愛和提高,形成良性循環,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當一個學生能滔滔不絕地背誦古詩詞時,他心中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

四、收穫誦讀成績,養成誦讀習慣,把古詩詞內化爲自己知識系統中的一部分。

學生背誦古詩詞,積累語言材料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學以致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定將詩詞內容不斷內化,成爲自己知識系統中的一部分,並應用於再創造的過程。

學生在實現古詩詞“量”的積累的同時,隨着他們閱歷、知識的增長,對所背誦的古詩詞理解會越來越深刻,久而久之,內容與理解便會內化爲自己的東西,運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如當他們登上高山後,他們就會自然想到“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當看到滿眼荷花時,他們自然會想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取得好成績時,他們會想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倒掉剩飯時,他們可能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果學生能夠在平時讀書、寫作、說話時恰當地運用詩詞,必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當學生在明白辛棄疾的“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種學有所成的境界時,那種成功的快樂一定是難以言表的。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只要學生喜歡誦讀,把誦讀當作一種遊戲,他們就會自覺主動地誦讀,提升藝術品位,豐富生活,提高文學素養。當學生在千古美文的滋養下,明白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等詩句的意思後,一定會在中華文明的沃土上,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成長爲一代新人,成爲社會的棟樑。

以上就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的一點體會。通過近幾年的古詩詞教學,我學到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創新,使自己的業務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