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通用23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通用23篇)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

星期天,我讀了《中國寓言故事》這本書,裏面的寓言故事可多了:掩耳盜鈴、南轅北轍、拔苗助長……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算“守株待兔”了。

從前,有一個宋國的農夫,以種田爲生。有一天,那個農夫正在田裏幹活的時候,忽然看見一隻兔子飛快地奔跑過來,那兔子慌不擇路,竟然“砰”的一聲撞在樹樁上,折斷了脖子,當場死了。農夫心裏美極了。他撿起那隻又肥又大的兔子回家了,和家人飽餐了一頓美味的兔肉。農夫心裏想:要是我每天都能撿到一隻兔子的話,那我就不用那麼辛苦的種田了。於是他就天天坐在樹旁等着撿兔子,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他一隻兔子也沒有撿到,因爲他很久沒種田了,地裏已經長滿了荒草。

讀了這則寓言故事,我覺得我們小朋友可不能象這農夫一樣,天上掉餡餅的事是不可能的,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做,不能抱着僥倖心理。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2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書,這本里面講的都是寓言故事。有染絲、揠苗助長、井底之蛙、愚公移山等等。讓我讀的最有啓發的就是愚公移山了。故事講的是: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家住北山的愚公,快九十歲了,家前面是山,出門不方便。於是便想和家人移掉這座山,開出一條路來。但老伴懷疑說:“憑你這點力氣,連個小土丘恐怕都不能移掉,又想對這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愚公並不爭辯,帶領兒孫三人開始挖山。另據有個寡婦七歲兒子,蹦蹦跳跳也來幫忙。

這樣,從冬到夏的挑運,才能到渤海往返一趟。河曲有個老頭叫智叟,覺得這事是在荒唐可笑,便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你這樣年老力衰,恐怕連山上的一棵小草也拔不掉,又能把這些土石怎麼樣呢?“愚公長嘆一聲,反道說:”你也太頑固了,還不如寡婦的七歲兒子呢!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會生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不會再增高,怎麼會一不掉呢?智叟聽了,無言以對。那愚公依然每天挖山不止。山神聽到這件事,只怕愚公挖山不止,便去報告給天帝。天帝被愚公的這種堅強的毅力而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八兩座山揹走。從此,愚公的家門前再也沒有高山阻塞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你不放棄,那件事總會做好的。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3

寓言,就是把一些難以理解的寓意寫成一個個故事,讓人麼去讀懂。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收集了許多寓言,讓大家只要讀一本書,就可以明白許多道理。

《中國寓言故事》整本書中,講的最多的就是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如《守紀律的海鳥》這篇文章,裏面講了一種海鳥,這種海鳥很傻,還很笨拙,但他們重視一羣一羣活動,很守紀律,一起飛,一起睡,就連吃東西也一起吃,從不爭先,所以,沒人敢傷害它們,可見,團結友愛多麼重要啊。

此外,這本書還用《畫蛇添足》告訴我們:不要把事幹過頭。用《亡羊補牢》讓我們明白,做錯了事,與其後悔,不如加以改正,做得更好……

這本書裏還有許多故事,許多寓言,這都是古人智慧結晶,讓我們去好好讀一讀吧!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4

《中國寓言故事》是一個個奇妙的小故事組成的。他的裏面有很多的好詞好句。媽媽告訴我,裏面的寫作手法也很多,有擬人的,有比喻的,我認真地看着,雖然還不是很明白,但是我也很喜歡看。

這本書裏也有幾個小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餌釣大魚》說的有一位公子下了決心要釣一條大魚,於是他精心的準備了幾十斤重魚餌,在海邊等待魚上鉤。其間有人嘲笑他,有人議論他,有人甚至挖苦他。都說他異想天開。但他不爲所動繼續釣魚。終於有一天,他釣到了一條很大很大的魚。那條魚咬住魚鉤就往深海里游去!公子最終戰勝了大魚。大魚的肉也分給了所有的鄉親。讀完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一個人要幹一件事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要不怕任何打擊與困難才能成功!

《書呆子》這個故事在我看來有些幼稚。那書呆子爲了吃羊肉和穿狐狸皮的衣服,竟然把這兩個小動物請到家裏來吃飯,並且告訴它們請吃飯的原因。當他說完原因以後,兩隻小動物都跑了。這個書呆子也太傻了,要是我我就不會這麼做的。怎麼也要講點計謀啊!

《楚王葬馬》說的是楚王非常喜歡馬。對馬的照顧無微不至。有一次一匹馬死了,楚王很傷心。下令要用最高的級別來埋葬這匹馬。他的想法引起了所有人的不滿。大家都勸他。一匹馬不用這麼浪費。但是他卻很生氣地說到;“我的主意已定,誰再幹出面說,我就殺了他!”就在這關鍵的時候,有一個大臣出面說了話,他說:“既然這樣,我們就風風光光的來埋葬這匹馬。我們讓所有的百姓,所有的士兵都出來安葬這匹馬!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大王愛這匹馬勝過愛自己的士兵,自己的百姓!大王不語了!關鍵的對話這是出現,大王問道:“那麼你認爲如何處置?”大臣說道:“自然是爲將士和百姓們改善生活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有些感觸。原來說話辦事也要注意方法。我和同學說話的時候,就往往很厲害,還愛着急!有些事情本來可以好好說就能辦好的,我卻很着急的不講方法就去辦這件事,結果卻並不好。

這本書我還沒有完全看完。但是這些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很大。媽媽總說讓我做一個高尚的人,善良的人,誠實的人。雖然我還不能完全明白媽媽的意思,但是我卻從心底深處知道,無論如何,一個男孩子,要有良好的修養。我知道自己有很多很多不足。這個暑假,在媽媽和爸爸的幫助下,我也讀了不少書。我希望自己,也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善良的人,誠實的人!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5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中國寓言故事》,裏面有很多寓言小故事,讓我學了很多的道理,其中大王嫁禍和孔雀愛尾這兩個故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大王嫁禍講的是一個人去砍柴,遇到一個小溝漲水了,過不去。看到不遠處有一座廟,廟裏有個神像,他就把神像搬到了河中央把他推到,走了過去。又一個人走了過來,發現神像被人腳踩過了,於是他把神像擦的乾乾淨淨放回原地。住在廟裏的小鬼讓小鬼懲罰他們,神像不敢懲罰第一個人。這個故事告訴我,你越不怕他,他越拿你沒辦法,你越怕他,他就有辦法對付你,讓我聯想到,遇到困難不要怕,你越怕他越解決不了,要迎難而上才能克服困難。

孔雀愛尾講的是孔雀非常愛自己的尾巴,休息的時候都要把尾巴放好,有一天下雨了,孔雀也把尾巴收起來怕被雨淋溼,一個獵人來抓他們,其他孔雀張開翅膀飛走了,有一個孔雀怕翅膀淋到雨沒有飛,結果被獵人給抓住了。這個故事告訴我的是,孔雀太喜歡自己的尾巴了,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這本書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很短,但每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我們學習、成長很有幫助,所以我要多讀書。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6

春節前在家看了一本《中國寓言故事》,俄國的著名作家陀羅雪維支曾經說過:“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

這本書裏每個故事都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故事我都特別喜歡,最最喜歡的是一個出自於《呂氏春秋》的《疑鄰竊斧》。這個故事講了一個人發現他的斧子丟了,於是就懷疑是鄰居把斧子偷走了,他看鄰居不管做什麼事就像是偷了他的斧子。後來,他在自己家找到了這把斧子,他又看鄰居不管做什麼事就不像偷斧子的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問題要先進行調查研究,然後再做出判斷,絕不能毫無根據的瞎猜疑。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當人帶着自己的想法去看這個世界,就會出現錯覺,看不到世界的真相,歪曲事實。

寓言故事是無聲的老師,可以在沉思中獲得收益。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7

今天,我讀完了《中國寓言故事》。

這本書可好看了,裏面有四個故事,生動有趣。每一頁裏都有精美的插圖和一些簡要的文字。這幾個寓言故事不僅讓我領會了它們背後的含義,還讓我享受到了像一幕幕精彩的動畫般的彩圖。

書裏的《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講了詩仙李白小時候光想着玩,不愛讀書。有一次,他逃學出去玩,見一個老奶奶在磨鐵杵,李白問她這是幹什麼呀?老奶奶說要把鐵杵磨成鏽花針。李白很驚訝,說:“杵很粗,何時才能磨成繡花針呀?”老奶奶說:“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總有一天會磨成針的。”李白明白了讀書也是這樣呀,只要好好讀書,有什麼不能學會的呢?從此以後,他用心讀書,終於成了一個大詩人。

《紀昌學箭》講了紀昌跟飛衛學箭,紀昌先練讓眼睛一眨不眨的本領,又苦練了把小物體看大的本事,幾年之後終於成了一個百發百中的神箭手。

《鐵杵磨成針》和《紀昌學箭》讓我明白了“功夫不負有心人”。不管做什麼事,只要有耐心,有恆心,堅持練習,一定會有收穫的。自從我學習樂高機器人以來,每週我都要把學過的課程用日記記下來,到現在爲止,我已經寫了三十多篇樂高日記了,通過日記不僅把學過的知識鞏固了,更鍛鍊了寫作,多有成就感呀!我還喜歡做科學小實驗,每週一個科學實驗是我的最愛,現在我已做了四十多個小實驗了,還有幸發表了好幾個呢!真開心,呵呵!看看,努力是不是就有收穫呀!以後我還要繼續堅持下去,爭取取得更大進步。

《愚人買鞋》講了一個人去買鞋,他不是用腳去試鞋,而是用一根稻草去測自己腳的尺寸。看到這裏,我都笑出聲來了,怎麼有這麼傻的人呢!這不就是多此一舉嗎?這麼簡單的事兒不是小題大作嗎?

《疑人偷斧》講了一個人丟了斧子,他懷疑斧子是鄰居的兒子偷的。於是他怎麼看鄰居的兒子都像是偷斧子的,走路像偷斧子的,神態像偷斧子的,說話也像偷斧子。後來他找到了斧子,他覺得鄰居的兒子一點兒也不像偷斧子的樣子了。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可不能這樣瞎猜疑呀!瞎猜疑不僅會影響朋友之間的關係,還有可能會得妄想症呢!

這本寓言故事,故事小,意義大,很值得一讀哦!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8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叫《中國寓言故事》。其中有三篇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狐假虎威》、《畫龍點睛》和《此地無銀》。

《狐假虎威》說的是狐狸藉着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這個故事告訴了我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一樣,假借別人的威風,恐嚇別人,其實自己沒有什麼本事。讓我明白了不能像狐狸那樣,藉助別人的`勢力來欺負弱小,實際上自己非常弱小。

《畫龍點睛》說的是樑代有一位擅長畫龍的畫家,名字叫張僧繇,龍畫的栩栩如生,可是都沒有眼睛。大家覺得很奇怪,便問:“爲什麼不給龍畫眼睛?”張僧繇說:“不能畫,一旦畫了,龍就會飛走。”大家都不相信,一直催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拿起筆,給其中兩隻龍畫上眼睛。結果畫上之後,雷聲大作,兩條龍沖天而去,牆上只剩下沒有眼睛的另外兩條龍。這個成語常被用來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一兩句重要的話,好比給龍“點睛”,使文章變得生動,並且點中要害,或變得深刻有力。

《此地無銀》這個故事講了古時候有叫張三的人,他有三百兩銀子。他把銀子藏了起來,在藏銀子的地方貼了一張紙條“此地無銀三百兩”。但是這一切都被阿二看到了,阿二把銀子偷走之後怕被懷疑,就在旁邊又貼了一張紙條“隔壁阿二不曾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隱瞞某件壞事,結果反而更加暴露。

在這本書裏我學習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識,我要多讀書,學到更多的知識。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9

這週末,我讀了一本名叫《中國寓言故事》的書,但讓我最難忘的卻是熟能生巧這個故事。

說的是宋朝時期,陳堯諮是一位射箭高手,但是卻非常高傲。有一天,他舉行射箭比賽,箭正中靶心,人們都拍手叫好,唯獨一位賣油的老頭不理不睬。陳堯諮很生氣,那位老頭從筐裏拿出了一個葫蘆罐子,接着又在瓶頸上放了一枚銅錢,緊接着,又用勺子在油桶裏舀了一勺子油,老頭用手拿着勺子微微傾斜,只見一條線似的油柱在銅線中間的圓口處緩緩地流進了葫蘆罐子裏,人們都爲老頭讚歎。那老頭對陳堯諮說道:“射箭是你的長處,因爲你天天練已經熟能生巧了,所以你才射得這麼好。”陳堯諮聽後,內心感到慚愧。

故事雖短,我們卻從中看到了陳和老頭截然不同的性格。陳驕傲自大,一有點成績唯恐天下人不知,在陳看來,所有人都來稱讚他纔是對的。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個普通的賣油老頭也有不凡的絕技,但他是個謙虛無比不賣弄的人,只用幾個動作、幾句話就把陳的威風壓了下去。現實中,我們不能學陳,含蓄的賣油老頭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故事中,“熟能生巧”的`道理顯而易見,我們也應該謹記這個成語。只要熟悉了才能生出更巧妙的辦法,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三回不用問師傅”,就比如前段時間,我跟媽媽學蒸米飯,第一次蒸時放水少了,而第二次又放多了,後來慢慢發現並總結經驗,一量杯米飯可以放兩量杯水,這樣蒸出來的米飯火候剛剛好。媽媽直誇我聰明,“我的寶貝兒子長能耐了,熟能生巧啊!”

我還知道一個故事,達芬奇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畫畫,於是父親就把他送到歐洲的藝術中心佛羅倫薩,拜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費羅基俄爲師。學習的第一天,他讓達芬奇畫蛋,橫着畫,豎着畫,正面畫,反面畫。達芬奇畫了一天就厭倦了,老師告訴他偉大的畫家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同一個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態也不一樣。聽老師這麼一說,達芬奇明白了,於是,他潛下心來畫蛋。三年後,達芬奇的手彷彿有了感覺,畫什麼像什麼。

這則寓言故事正是說了這樣一個道理——熟能生巧。

要想掌握技術,一定要勤學苦練,任何功夫都是練出來的。反覆實踐,勤能補拙,做到謙遜好學,定會熟能生巧。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0

《中國寓言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智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文學的價值,而且具有豐厚的思想內容,中國人許多卓越的見識往往蘊藏在寓言之中。一句句通俗優美的語言,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都飽含着生活歷練,閃爍着智慧光芒,蘊涵着深刻哲理,讓我們領悟人生,啓迪思維,學習知識,沐浴智慧之光。

如《庖丁解牛》、《南轅北轍》、《井底之蛙》、《脣亡齒寒》、《掩耳盜鈴》、《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對牛彈琴》、《鷸蚌相爭》、《道聽途說》、《利令智昏》、《畫蛇添足》、《曲高和寡》、《買櫝還珠》、《濫竽充數》、《呆若木雞》、《五十步笑百步》、《東施效顰》、《畫鬼最易》等等膾炙人口的寓言,都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體驗和生活哲理。

在《中國寓言故事》這本書中,給我體會最深的就是:邯鄲學步。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壽陵少年。他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看到小孩走路,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瞧,小故事蘊含大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

每一個寓言故事都向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從這裏我們能夠嘹望到一個新鮮的天地。在這裏不僅趣味無窮,還可以領悟無數的世理。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1

我是讀着《中國寓言故事》度過自己的童年的,如今已成爲一名國小老師,自認爲多歷世事,雖不聰明,也不算糊塗,但當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再次重讀《中國寓言故事》的時候,卻有了一種心靈蒙塵被洗的感覺。《中國寓言故事》的語言通俗易懂,富於童趣,充滿了人生大智慧。其中中國古代寓言有着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其中不少的篇章家喻戶曉,併成爲人們喜用的成語,譬如“揠苗助長”、“黔驢技窮”、“葉公好龍”、“一葉障目”、“螳螂捕蟬”等等。每一個故事中都給人一種啓迪,要你領悟其中的哲理。本書按照思想內容,可以概括成三類。第一類是以生動活潑的比喻講出深刻的哲理,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智慧。第二類是具有“勸善懲惡”性質的,其中也有許多篇章給人以積極的啓示。第三類是“揭發伏藏,顯基弊惡”,具有諷刺性的。此外,還有專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鬥爭藝術的。《中國寓言故事》這本書除了有好多人生道理的故事,還有精美的圖畫,是國小生的良師益友,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把這本書讀破,你的將來一定會受益無窮。由此我想:如果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把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入課堂,那麼就一定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提高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他們的寫作熱情,這樣作文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於是,一天的作文課上我給學生講了一則寓言故事,這就是《神童的不幸》。故事講述了一個小孩非常的不幸,方仲永天資聰穎,五歲便會作詩,不論什麼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內容深刻雅緻,文采絢麗多姿,得到衆人讚賞。講到這裏,同學們都發出感嘆之聲,“真聰明啊”。我想:這太好了,同學們已經進入情景了,學生的思想和故事情節融爲一體,這是寫作的初步。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了縣裏,人們都認爲他是個神童。縣裏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連他父親的地位也隨着提高了不少。這樣一來,方仲永的父親便認爲這是件有利可圖的好事情,於是放棄了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的念頭,每天帶着方仲永輪流拜訪縣裏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誇讚和獎勵。這樣一來,神童漸漸才思不濟,久而久之,由於只一味憑着一點“天才”而沒有後天的再學習,方仲永終至每況愈下。到十二三歲時,作的詩比以前大爲遜色,前來與他談詩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歲時,他的才華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並無什麼不同,人們都遺憾地搖着頭,可惜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終於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我讓同學們對這則蘊合着深刻哲理的故事發表看法,李清同學說:“一個人再聰明也不能驕傲”。李傑同學說:“方仲永的父親太愛慕虛榮了,結果毀了自己的兒子,教訓深刻。”李紫焉同學說:“就像一個偉人說的天才是先天的聰明加上後天的汗水,天生聰明的人也要不斷學習。”馬良同學說:“做人要有主見,不要什麼都聽家長的,方仲永如果有一點主見,也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同學們的精彩發言贏得了陣陣掌聲。

我接着引申說:“同學們,我們生活中也有像方仲永這樣的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後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識,到頭來只會落在別人後面。你能舉出具體的事例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說:“能”。趙冉同學說:“我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天生聰慧,聽奶奶說上學時一學就會,可就是不認真學,國中畢業就不願上了,說在家寫書,閉門造車能寫出什麼書呀?現在就是一農民。”李敏同學說:“我鄰居小軍從小也很聰明,國小時寫的作文總是被當做範文讀,可國中光是談戀愛,荒廢了學業,成績跟不上就退學了……。”陳晨同學說:“咱們學校也有這樣的同學,聰明但不認真學,成績總是倒着數……。”同學們興高采烈地說着自己所知道的事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最後,我進行總結:“同學們,光有先天的聰明是不行的,還要努力才行,要注意接受新知識,及時充電,才能跟上別人,跟上時代,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同學們,努力吧,光明的前途就在不遠的前面等着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就是這些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它意象鮮明,寓意深刻。作爲語文教師一定要把這些故事充分利用起來,並且把它們合理地充實到作文教學中去,那麼一定會使我們的作文教學生趣盎然。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老師在快樂中教學,興趣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的最佳契合點,在教學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2

一、窮光蛋狂想曲:陳大家裏很窮,靠撿破爛爲生。有一天,陳大撿到一顆雞蛋,他說:“我們有財產了!”太太問:“爲什麼?”陳大回答:“因爲……再請幾個傭人。”太太越聽越入迷。陳大又說:“我呢,就可以討幾個小老婆了。”太太一聽先生要討小老婆,氣得把雞蛋猛力一摔,陳大一看,美夢全泡湯了。

二、不要金子要指頭:據說,神仙能用指頭把石子點成金子。一天,神仙來到人間試試碰到的人,誰是不愛錢的。第一個人,一看到金子,伸手就想抓。第二個人,看到金子,拿起金子就要跑。第三個人,小和大的金子都不要,他想要會把石子點成金子的指頭。神仙一聽,趕緊逃回天上,從此再也敢到人間來了。

心得感想:中國寓言故事這本書是在說有關中國的寓言,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窮光蛋狂想曲”。陳大撿到一顆雞蛋就妄想“家當”,而不直接去花時間、心血去努力。類似這篇寓言,在東漢時,劉秀寫信他的大將岑彭說“人若不知足,卽平籠(今甘肅地區),復望屬(今四川地區)。”因爲這個源顧,所以後人便把這句話簡略成“得隴望蜀”,形容像故事中的陳大,貪得無厭、不知滿足的人。

記得有一次,媽媽做了三種口味的布丁,我趁着弟弟妹妹在玩時,吃了一口牛奶布丁,因爲太好吃了,我還想在吃巧克力口味的,還好,我沒有去做這件得隴望蜀的事,不然,弟弟妹妹都沒得吃了。從這裏,我學到,有時可以讓一讓別人,也會比較開心。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中國古代寓言》,這本書裏面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古代寓言故事,比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劍、畫蛇添足、杞人憂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守株待兔和屠龍之技的故事。

守株待兔講的是宋國有個農夫,他的田裏有個枯樹樁,有一天,農夫在耕田的時候,有一隻免子跑的時候撞到了那個樹樁,把脖子折斷,死了。農夫看到了非常高興,白白得到了一隻兔子,於是農夫從這以後放下了農具,一點都不想耕田,整天去樹樁旁等兔子,但之後沒有一個兔子撞到樹樁,於是這個農夫就成了宋國人的笑柄。這個寓言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事時不可以太貪心,一定要腳踏實地。

屠龍之技說的是古代有個人他有一天突發奇想要去學屠龍的技能,之後他跟着老師學了三年,終於學成出師。他告別了老師開始到各地去尋找龍,沒想到世界上已經沒有龍了。讀完這個故事,我覺得非常奇妙,世界上竟然還有屠龍的技術,但是又沒有龍,這個人浪費了時間但學到的東西又沒有用,很可惜。

古代的寓言故事可真好玩。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4

暑假,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這本書是由許多寓言故事組成的,這些故事雖然短小、簡單易懂,但是每一個故事裏面都講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回味無窮。

“揠苗助長”告訴我們:自然界萬物的生長和社會的發展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不龜手藥”告訴我們:一個東西用處的大小,不是絕對的,同樣的東西,用在不同的地方,發揮的作用也就不一樣。所以要注意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邯鄲學步”告訴我們:別人的長處是應該學習,但不能盲目地學習,要目標明確,根據需要,有選擇去學,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喪失了自我。還有“愚公移山”讓我想到了一句名言:“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成功一定是屬於自強不息的人。

我喜歡這本書,它教給了我許多人生道理和生活啓迪。它是我的良師益友。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5

南海中有一個島,島上的人以打魚爲生。島民們對付蛇很有辦法,因此遇到蛇並不驚慌失措。打死了蛇以後,島民們看看扔掉可惜,便把蛇肉烹調了來吃。這一吃,大家發現蛇肉鮮美嫩滑,特別可口,於是,蛇肉成了島民們普遍喜愛的美味佳餚。

有一次,一個從沒有出過遠門的南海人帶着家人到遙遠的北方去旅遊。他們一家人都愛吃蛇肉,怕到了別處吃不到這樣的美味了,就帶了不少臘制的蛇肉當乾糧。

這個南海人帶着家人走了很遠很遠,來到了齊國。他找了一家還算整潔的旅店安頓了下來。齊國人都十分好客,主人見他們從很遠的南方來,就熱情地招待他們。每天做好飯好菜給他們吃,鋪牀、清掃房間、洗衣服,把這個南海人一家照顧得十分周到,房錢也收得很便宜,還常常主動向他們介紹齊國的風土人情。

南海人受到這樣的款待,心裏很是高興,同時也挺感動,於是便跟家裏人商量着要送些什麼禮物給主人,以表達感激之情。想來想去,他覺得蛇肉最合適。北方沒有這類佳餚,主人一定會喜歡的。

打定了主意,他便在帶來的臘蛇肉裏挑開了,最後選中了一條長滿花紋的大蛇。他高興地拿着蛇去見主人,想象着主人開心的樣子。

齊國在北方,很少產蛇。齊國人一見到毒蛇,嚇得逃命都來不及,更別提去吃了。所以見到南海人送來的大花蛇,害怕得臉色都變了,吐着舌頭轉身就跑。南海人大惑不解:主人這是怎麼了?他想了好一會,對了,一定是主人嫌禮物輕了。他趕緊叫過僕人,叫他再去挑一條最大的臘蛇來送給主人。

像這個南海人一樣,遇事不瞭解情況,也不加以調查,就胡亂依自己的猜想來作主觀臆斷,是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的。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6

以前,我不怎麼愛看書,覺得書本太厚了,什麼時候才能讀完啊!寒假裏,在媽媽的利誘之下,我讀上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越讀越覺得有意思。讀完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不僅收穫了知識,更明白了許多道理。

讀着《魯侯養鳥》,我笑了,怎麼能憑着自己的喜好,請海鳥喝酒聽音樂呢?這比對牛彈琴還離譜啊!可不能把自己的習慣強加給別人。同時也讓我想到了上學期學過的課文《從現在開始》,貓頭鷹和袋鼠讓動物們按照它們的習慣過日子,大家當然不會選他們當“萬獸之王”。

讀到《刻舟求劍》,這傻傢伙更讓我忍俊不禁。掉在河中間的劍,居然在岸邊找,還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在船上作了記號,真是笨死了。我以後可不能像這樣的傻瓜蛋一樣,不懂變通。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7

戰國時期,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將很多有生育能力的女子獻給楚王,但終究不能生子。趙國人李園想把妹妹獻給楚王,但聽說楚王不能生育,擔心她日久在宮裏會失寵,便用黨詐的手段,誘使春申君收納其妹爲妾。

後來與春申君有了身孕,兄妹密商以後,李園之妹對春申君說:“楚王寵信您,超過了他的兄弟,如今您爲相二十多年,而楚王又無子,他死後,其兄弟繼位,他們各有所親、您怎能住久保持你的榮華富貴呢?而且,您掌權時間很長,在與楚王的兄弟們相處的過程中,失禮與得罪他們的地方很多,那時,恐怕就會大禍臨頭!還怎能保住相位和您的封地呢?”

這個女人恫嚇了春申君一陣子以後,接着神祕兮兮地說道:“現在妾已懷有身孕,如能憑着您跟楚王的親密關係,趁此時您將妾獻給楚王,妾託老天的福,將來若生下個男童,那就是您的兒子,也就是未來的楚王,這樣,比起受別人管轄,時刻擔心會有不測的禍患,不是要強得多嗎?”

春申君認爲她說得很有道理,便藉機將這女子獻給了楚王,果然生下個男孩,被立爲太子,李園的妹妹立爲皇后,李園也因此受到楚王重用,手握大權。

考烈王患病。有個叫朱英的人,對春申君說:“世人有不測之福,又有無妄之禍(又有不測的災禍),如今您處在不測的世道中,服事不測的君王,那麼,你周圍哪能沒有不測之人呢?”

春申君問:“什麼叫不測之福?”

“您做楚相已經二十多年了,雖然名義上是相國,實際就是楚王。如今楚王病危,太子幼小,楚王一旦歸天,您輔佐幼小的君主,就像古時的周公一樣。或者,您自己當王,慶遠擁有楚國。這就是我所說的不測之福。”

“什麼叫不測的災禍?”

“當前,李園雖然還沒有執政,但他是王舅;他不擔任領兵的將軍,但很久以來,他卻私下養了一批爲他舍死效忠的軍士。楚王一旦去世,李園必然搶先入宮,假託楚王的遺旨,執掌大權,任意專斷,軌殺您來滅口,這就是所說的不測之災。”

“什麼叫不測之人?”

“您現在就搶先任命我爲郎中(在宮內充侍衛的官名),待到楚王去世後,李園如果真的搶先進宮,我就幫您殺掉他,這就是我所說的不測之人。”

春申君搖搖頭,說:“先生,算了罷,不要再說了。李園是一個懦弱的人,我待他又很好,他怎能幹出那種事來呢?”

朱英見春申君聽不進他的告誡,怕將來受到牽連,便逃走了。

17天后,考烈王病死,李園果然搶先進宮,埋伏下殺手,待春申來到時,刺殺了他,並割下他的頭扔到宮門外。然後命令殺掉了春申君的全家。李園妹妹跟春申君而懷孕生下的那個男孩,後來被立爲楚幽王。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8

今天,我們學了《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亡羊補牢》主要講的是一個人在犯了錯誤時,能聽從別人的勸告,及時改正,就爲時不晚。《南轅北轍》講一個人走錯了方向,在朋友的再三勸說下,仍然固執己見不思悔改。

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也常常會犯一些錯誤。比如在去年的考詞時,我把等待的“待”寫成“侍”,但是,我只看了一眼,沒把它從大腦的記憶中徹底糾正,結果在期末考試中吃了虧,被扣了分。從此,我認真對待每一個錯字,讓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起到了亡羊補牢的效果。南轅北轍的事情也數不勝數。呼籲保護環境的人無數,可是人們往往充耳不聞,毫不在意。看,滿街飄舞的塑料袋和隨處可見的一次性瓶瓶罐罐,污染了我們的環境,這就是我們的行動和想法背道而馳了。在生活中我們要言行一致,從我做起。我相信美好的環境一定會成爲現實。

我們要學習亡羊補牢的那個人,知錯就改。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19

寒假裏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書中有許多富有教育意義或深刻道理的短故事。比如《廣納賢才》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不能根據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就判斷他的能力;《馬和驢》告訴我們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你正免費享受的時候,一定要提高警惕,想想背後是否有陰謀。我最喜歡的故事卻是《東郭先生和狼》。

《東郭先生和狼》主要講的是:有一羣捕獵者在途中遇見一匹狼,他們去追。狼在逃跑的時候,碰見了一個名叫東郭的先生,它看見先生手上有一個麻袋,就對東郭先生說:“求求你,讓我鑽進你的麻袋裏吧!”仁慈的東郭先生將狼放到了他的麻袋裏,結果放不進去,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把狼的四條腿綁了起來。不一會兒,捕獵者來了,他們詢問東郭先生狼在哪裏,東郭先生隨便指了一條路,他們就追了過去。然後東郭先生對狼說:“他們走了。”他就將它放了出來,狼對東郭先生說:“我餓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讓我吃掉你把!”說着,狼張牙舞爪地撲向了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就與狼徒手搏鬥,一個農夫恰巧路過,把狼騙進袋子裏,打死了狼!這就說明一定要懂得分辨好人和壞人,不能將同情心用在壞人身上。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太有意思了,不僅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還教會了我許多人生哲理。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20

寓言故事有很多很多,但《呂氏春秋》裏有一篇誰都知道的寓言故事,我對它情有獨鍾。這篇故事就是---《掩耳盜鈴》。

這篇故事主要講的是古時候有個愛佔便宜的人,不管走到哪裏都得順便偷些東西回家。有一次,他看到一戶人家門上掛着一隻大鈴鐺,這隻鈴鐺非希美麗、精緻,他就起了貪念:要把鈴鐺偷走。司是這隻鈴鐺的聲音很清脆、響亮。只要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鈴鐺一響,就會被人發現。突然,他靈機一動,他想,把自已耳朵捂住不就聽不到了嗎?於是,一天晚上,他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後就去偷,結果被當場抓住。

雖然這個故事家喻戶曉,偷鈴的人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但總是有自作聰明的人去鋌而走險。

比如說有些人考試沒複習,就說自己複習了,給果一考試,慘不忍睹。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自欺欺人,不懂裝懂,自己欺騙自己。不然到頭來吃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說到“自欺欺人”,我深有感觸。比較近不能去學校改成了在網上上課,所以我使用屏幕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有時候我感覺我的玩心已經大大超過了我的學心。有點控制不住自己。我有一點點近視,媽媽提醒我,用眼時間二十分鐘,就需要休息可是我常常忘記了時間。媽媽一走過來問我,我就跟媽媽說我已經休息好了。看完《掩耳盜鈴》這則寓言後我突然覺得我自己的行爲跟這個掩耳盜鈴的人有什麼區別呢?長此以往,我的近視度數就會逐漸地加深,沒有佔到一點好處,而且到真正去查的時候,就露餡了。讀了這則寓言之後,我決定不能自欺欺人、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21

暑假裏,我讀了這本書。書裏藏着許多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

讓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怕鬼的人》。故事講的是:楚國有個怕鬼的人,只要聽見枯葉落下或者蛇鼠爬行的聲音,都認爲有鬼。一個賊知道後就在夜裏窺伺這人的矮牆,併發出鬼叫聲。這人很害怕,不敢出來看。賊就這樣反覆了四五天,終於去這人的房間,把他的財物透個精光。等到第二天早上這人才發現了,鄰居們都說他的東西“被鬼偷了”。他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相信大家的話。

讀了這個故事之後,我懂得了,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話,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戰勝心裏的恐懼。故事中的人就是因爲太膽小,太輕易相信別人的話了,才使他丟掉了全部的財務。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太有意思了,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我好喜歡這本書。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22

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天運》。東施也住在耶溪附近,每天看着西施浣紗。看到西施特別美,再看看自己,“哎呀,人家是個大美人,怎麼我就是個醜女,如果哪天我也能變成美女,那該多好啊。”功夫不負有心人,東施終於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如果我要是模仿西施的舉動,我肯定也會是美人。”第二天她起了個大早,專注地觀察西施。這時西施心絞痛,痛得難耐,於是她皺着眉頭,手捂住了心口。“呀,好美啊。我就學這個姿勢吧。”每天她打了盆水,對着水,腦袋裏想着西施的那神情,那姿態。終於,出師了。在外面走着的時候,就“秀一下”。啊,不秀還好,一秀就秀出了笑話:有錢的人一看到東施過來就把門關上,眼不見爲淨。沒錢的人看着她就躲。東施困惑了,人家西施這動作一出都把我迷住了,我怎麼同樣也是這般大家都不覺得美。

西施很美,東施想要學,這是對的,也是好的。但東施本身醜,她不知道美貌的西施即使是皺個眉頭也是美的。想成功,需要努力。但如果你的方向錯了,再多的努力,只會讓自己離成功越來越遠。

《中國寓言故事》讀書筆記 篇23

一位老教師說“學生”就是“學會生活的人”,這種解釋雖然不是嚴格的定義,但它揭示了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如何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教完試驗修訂本第二冊課文《讀〈伊索寓言〉》,我深深地領會到這句話的含義。

錢鍾書的《讀〈伊索寓言〉》是作者在解放前寫的一篇讀書隨筆。通過伊索寓言與現代社會生活中各種卑劣行徑的比較,文章說明現代人遠比古代寓言所說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卑劣得多,因此我們的頭腦也要複雜點,這纔不致碰壁上當。

這個主題思想,在過去的教科書裏是難得見到的,但這種思想並不是錯誤的。作者給我們談了生活中的一個樸實而又實用的道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的家長和教師,我們的教科書,都不願把它明明白白地指出來。我們教科書的編纂者總是怕把學生給教壞了,結果學生有的相信書上說的,結果到了社會成了弱者,常常碰壁,常常上當,他們不得不重新來學習一些早就應當在學校裏學習的社會知識,這路也走得太彎了點。近二十年的學校生活,爲什麼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學生還不能馬上適應社會呢?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我們只給他們對的,不讓他們看到錯的,我們只他們正確的,不讓他們瞭解錯誤的,我們只給他們理論知識,不讓他們深入實際生活,我們總是把一些簡單的東西用簡單的方式來輸入到學生的頭腦,結果他們自然就頭腦簡單了。教育是爲了推動社會發展,爲什麼又把自己同社會劃一條“三八線”?

教學過程中,我告訴學生,生活是複雜的,我們不能說這個人是好人就一切都好,這個人是壞人,就一切都壞。人是一個複雜的動物,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同時存在於每個人身上,這個人之所以是好人,只是他好的一面佔了主導地位,反之亦然。進而我講了對現實社會複雜性的看法,讓學生明確不能只看到陰暗的一面,因爲我們的社會畢竟是在不斷髮展的,這個發展是前進而不是倒退。看人看事,我們都要動腦筋,不能過於簡單了。把生活本來的樣子告訴學生,他們纔有可能正確地理解生活。我們一面告訴學生片面性的東西,一面要學生產生正確的思想認識,這是自相矛盾的。

新教材把《讀〈伊索寓言〉》這樣的文章引入教材,是思想上的一大進步,對教師教學與學生認知生活都有好處,在這樣的課文教學中,人文教育很容易落實,不在是一句空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