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著作讀書筆記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作爲一代思想泰斗,其理論不僅影響了他同時代的衆多思想家,如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也影響了後來的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甚至一個世紀以後,仍掀起了一個新康德主義的哲學狂潮,像科恩、那托爾普、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等人,都是他的思想的繼承者。

經典著作讀書筆記

康德對教育學的貢獻,主要是由於他在大學的講壇上以哲學家的身份講授了教育學,以及他給後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論教育》的專著。(注:據文獻記載,康德曾先後四次講授教育學。康德首次面對30位學生講授教育學的時間是 1776年10月23日至1777年3月19日,第二次講授教育學的時間是1780年,以後又於1783年至1784年、1786年至1787年再度主講教育學。在康德逝世的前一年,他的學生林克(Theoder Pink)據康德講課的筆記,整理成《康德論教育》(Immanuel Kant,UberPadagogik)一書出版。——以上資料來源於:Edward ner,(Trans,&ed.)Educational Theory of Immanuel adelphia:incott Company,1904,pp.16-17.)康德的教育學說與洛克、盧梭不同,倒是與泛愛派的教育主張有些相近,他第一次講授教育學即是用巴塞多所寫的著作作教材。由於泛愛派主要是致力於教育方法的改革,康德在講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多是在方法的層面對教育發表見解,這就導致了後人對康德教育學的一個基本評價,即康德的教育學與他的批判哲學沒有多大的關係。如福培特()說,康德的教育學說,一部分是從他對人類學的興趣出發,闡明他對教育目的、身心保育及道德教育諸方面的意見;另一部分是受教育思想史特別是洛克和盧梭的思想的啓發,對教育方法所發表的見解。這兩部分都不是他的批判哲學的總結或超越。(注:參見蔣徑三著:《西洋教育思想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234頁。)爲了便於論述康德教育學的基本內容,茲將瞿菊農譯《康德論教育》一書目錄轉述如下:

第一章導言

第二章體育

第三章訓導(教化)

第四章心理之訓育

第五章道德與陶冶

第六章實際教育

據目前見到的材料看,康德的教育學見解大致可歸納爲下述五個方面:

(一)康德對教育目的、價值極爲重視。在整體上,康德接受了盧梭關於教育價值的看法,認爲人只有通過接受教育才能成其爲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注:(德)康德著,瞿菊農編譯:《康德論教育》,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第5頁。)人性的崇高和人類的偉大是由於教育造成的。教育是養成人的一種活動。從這個命題出發,康德特別注重兒童的早期教育,這在當時實屬卓見。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張教育要培養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類的理想爲目的以外,他還特別強調道德教育,認爲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識的傳授和智力的發達,乃是道德的完善。從這一點看,我們不由想起了赫爾巴特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的教育目的論,現在看來,康德的觀點至少是他的思想來源之一。事實上,在康德從柯尼斯堡大學退休後,接替康德的哲學講座職位的就是年輕的'哲學家赫爾巴特,因此,康德的倫理學思想和教育觀影響了赫爾巴特是毫不奇怪的。

(二)康德在教育的發展方向上爲人們提供了一種理想,即爲了將來的社會才需要教育。康德針對歷史上關於教育的爭論,尤其是對於教育是爲了現實社會生活還是爲將來做準備這一點,給予了明確的答覆。康德說,有一種觀點認爲,教育是爲了現在,即把青少年培養成能適應現在的社會生活的人,不管現實社會是多麼的險惡,只要兒童能夠應付這種現成的社會環境就可以了。不僅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抱着這種目的,許多國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於現在,把現在的國家利益當作目的。康德認爲,這是一種缺乏遠見、苟安於現狀的表現,與人類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諦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