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詩詞鑑賞

《早秋》詩詞鑑賞1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早秋》詩詞鑑賞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作者:

許渾古 字仲晦,潤州丹陽人,圉師之後也。大和六年李珪榜進士,爲當塗、太平二縣令。少苦學勞心,有清羸之疾,至是以伏枕免。久之,起爲潤州司馬。大中三年,拜監察御史,歷虞部員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嘗分司朱方,買田築室,後抱病退居丁卯澗橋村舍,暇日綴錄所作,因以名集。渾樂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懷古,已見壯心,故爲格調豪麗,猶強弩初張,牙淺弦急,俱無留意耳。至今慕者極多,家家自謂得驪龍之照夜也。早歲嘗遊天台,仰看瀑布,旁眺赤城,辨方廣於霏煙,躡石橋於懸壁,登陟兼晨,窮覽幽勝。朗誦孫綽古賦,傲然有思歸之想,志存不朽,再三信宿,彷徨不能去。以王事不果,有負初心。

後晝夢登山,有宮闕凌虛,問,曰:“此崑崙也。”少頃,遠見數人方飲,招渾就坐,暮而罷。一佳人出箋求詩,未成,夢破。後吟曰:“曉人瑤臺露氣清,庭中惟見許飛瓊。塵心未斷俗緣在,十里下山空月明。”他日復夢至山中,佳人曰:“子何題余姓名於人間“遂改爲“天風吹下步虛聲”,曰:“善矣。”渾才思翩翩,仙子所愛,夢寐求之,一至於此。昔子建賦《洛神》,人以徒聞虛語,以是謂迂誕不信矣。未幾遂卒。有詩二卷,今傳。

註釋:

一葉下:此句典出《淮南子·說山訓》:“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賞析:

寫早秋的景色和感觸,能自出新意。末句從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點化,與前句天衣無縫。

《早秋》詩詞鑑賞2

《太原早秋》

唐代:李白

歲落衆芳歇,時當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太原早秋》譯文

光陰逝去,花草漸漸凋零;隨着大火星漸漸西移,夏天慢慢離去。

秋霜早早地從北方來到這裏,黃河以北已經呈出一派秋天的氣息。

夜夜秋夢都纏繞着邊城上空的月亮,心卻隨着月光回到了家鄉的樓上。

思鄉之情就像這綿綿不斷的汾河水,無時無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鄉。

《太原早秋》註釋

太原:即幷州,唐時隸河東道。

歲落:光陰逝去。衆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這顆星每年夏曆五月的黃昏出現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開始向下行,故稱“流火”。時當大火流,即時當夏曆七月之後。張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蟲鳴。”《圖書編》:“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於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則下而西流矣。”

塞:關塞,指長城。李白北遊曾到雁門一帶的關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當早感霜威。

雲色渡河秋:雲彩飄過黃河,也呈現秋色。

故國:家鄉。

汾水:汾河。黃河第二大支流,發源于山西寧武縣管涔山,流經山西中部、南部入黃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歷太原、汾、晉、絳、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記》:汾水,出靜樂縣北管涔山,東流入太原郡界。

《太原早秋》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早秋自然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羈旅他鄉,時時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鄉河親人,以及渴望歸鄉的急切心情。這首詩設喻新奇巧妙,結構嚴整,感情真摯,格調高遠。

首聯“歲落衆芳歇,時當大夥流”。“衆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說很多的花兒已經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類,逢春而榮,遇秋而衰,這是自然規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於正南,“流”指向下行,這裏點出了時至七月了。詩歌開頭兩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瞭詩歌所描寫的季節——早秋。從律詩的結構來說,這一聯是起。

接着進入頷聯,承接首聯的“早秋”。“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風,在此指秋霜很濃。“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邊塞。“河”指黃河。這兩句直接描寫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氣候。特別要注意的是詩人爲了更好地表現太原自然地理條件的特點,除了用詞語描寫外,詩人還運用了鑲嵌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在兩句末鑲嵌了“早”、“秋”兩字,巧妙點題。

所謂鑲嵌的修辭手法,譚永祥教授在《漢語修辭美學》中說過:“將特定的字、詞鑲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種表達效果,這種修辭手法叫‘鑲嵌’。”同時又說:“將特定的字、詞置於句首或句尾者叫‘鑲’,置於句中者叫‘嵌’。”這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強調意義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強趣味性和視覺的感染性。在這首詩歌中,標題中“早秋”在詩句中得到形式和內容上的照應,而且把兩句通過“早”和“秋”聯繫起來,不但強調了詩人所描繪的“早秋”景色特點,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應,形成對偶,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進入頸聯,這一聯轉寫作者自己。“夢”指作者的歸鄉之夢,“邊城”指太原。對於一個遠行在外作客他鄉的遊子來說,一到夜晚“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思歸之情悠然而生,但是這個願望不能馬上實現,只能繞着邊城的月亮來旋轉。“故國”指故鄉。雖然歸家的願望不能立即實現,但是卻歸心似箭,詩人的那顆心早已飛回了故鄉的家園。

尾聯是合。“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憂鬱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時,聯繫上一句“思歸若汾水”來看,“悠悠”也有綿延不斷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我思念歸家之情時時刻刻縈繞心頭,就如同汾河水一樣,沒有一天斷絕過啊。以水喻情,這是古代詩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這一意象所蘊含的意義之一。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張說的“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這首詩裏,詩人爲了強調自己的“思歸”之情的深遠,也通過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爲喻,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了自己日夜思歸的情懷。

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注重了文題相映,特別是在頷聯運用鑲嵌的修辭手法,在兩句的末尾分別用了“早”、“秋”兩個字,匠心獨運地點題並照應詩題。其次,後兩句運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思歸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連綿不斷,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不斷的情懷。

《太原早秋》創作背景

這首詩詩作於公元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秋天。這年夏天他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半載,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故有懷歸之意。所以寫下此時抒發自己的心情。

《太原早秋》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爲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早秋》詩詞鑑賞3

古詩原文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譯文翻譯

昨夜蕭瑟的秋風捲入駐守的關塞;極目四望,但見邊月西沉,寒雲滾滾。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將士追擊敵人,不要讓敵人一兵一馬從戰場上逃回。

註釋解釋

漢關:漢朝的關塞,這裏指唐朝軍隊駐守的關塞。

朔雲邊月:指邊境上的雲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邊:邊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當時控制吐蕃內侵的要地。

更催:再次催促。飛將:西漢名將李廣被匈奴稱爲“飛將軍”,這裏泛指嚴武部下作戰勇猛的將領。驕虜:指唐朝時入侵的吐蕃軍隊。

莫遣:不要讓。沙場:戰場。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國力削弱,吐蕃趁虛而入,曾一度攻入長安,後來又向西南地區進犯。嚴武兩次任劍南節度使。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秋天,嚴武鎮守劍南,率兵西征,擊破吐蕃軍七萬多,收復失地,安定了蜀地。這首詩作於同吐蕃交戰之時。

詩文賞析

《軍城早秋》載於《全唐詩》卷二六一。下面是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其鈞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首《軍城早秋》,一方面使讀者看到嚴武作爲鎮守一方的主將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位統兵主將的詞章文采,能文善武,無怪杜甫稱其爲“出羣”之才。

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於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秋風入漢關”就意味着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瞭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爲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寒雲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爲濃重,這氣氛正似風雲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眼中形勢胸中策”(宗澤《早發》),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雲密佈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鬥的結果也自然寓於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董齋詩話》)。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着很大的跳躍。瞭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着已經居於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着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乾淨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徵。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

《早秋》詩詞鑑賞4

《早秋三首·遙夜泛清瑟》原文

唐代:許渾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漫漫長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蘿輕拂好象有西風颼颼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棲留幾隻殘螢;秋之晨雁羣掠過銀河向南飛騰。

高大的樹木拂曉看來尚未凋零,陽光下遙望遠山層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葉落而知歲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情。

註釋

金河:秋天的銀河。古代五行說以秋爲金。

拂:掠過。

泛:彈,猶流蕩。

還密:尚未凋零。

淮南兩句:用《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暮”和《楚辭·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葉下”意。

賞析

這是一首寫早秋景色的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筆調描繪了遙夜、清瑟、西風、翠蘿、殘螢、玉露、早雁、遠山、落葉等初秋景色。在描繪過程中,詩人從聽覺及視覺的高低遠近着筆,落筆細緻,層次清楚。無論寫景還是用典,都貼切自然,緊扣“早秋”這一主題。

詩的前四句寫初秋的夜景: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漫漫長夜,盪漾着清冷的瑟音;凜凜西風,吹拂着青蘿輕輕飄蕩。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幾隻殘存的螢火蟲,棲息在沾滿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曉,一行大雁掠過星光淡淡的銀河。

詩的後四句寫初秋的早晨: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樹木依然枝葉繁茂;晴空萬里,峯巒迭翠,層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見到淮南一葉飄零,我自然感覺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來了。

《早秋》詩詞鑑賞5

嚴武——《軍城早秋》

【年代】:

【作者】:

嚴武

【內容】: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其遣沙場匹馬還。

【賞析】: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國力削弱,吐蕃趁虛而入,曾一度攻入長安,後來又向西南地區進犯。嚴武兩次任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擊敗吐蕃七萬多人,失地收復,安定了蜀地。《軍城早秋》,一方面使我們看到詩人作爲鎮守一方的主將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位統兵主將的詞章文采,能文善武,無怪杜甫稱其爲“出羣”之才。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於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秋風入漢關”就意味着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瞭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爲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雲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爲濃重,這氣氛正似風雲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眼中形勢胸中策”(宗澤《早發》),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雲密佈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鬥的結果也自然寓於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董齋詩話》)。我們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着很大的跳躍。瞭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着已經居於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着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乾淨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徵。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