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的釣友散文隨筆

一直以來,很想聊點與釣友們有關的話題,我知道他們試目以待已久,可總也理不清頭緒,抓不住主題。我想這也是現在華城漁樂匯釣友羣的現實寫照吧!

致我的釣友散文隨筆

這個羣的釣友從當初的散兵遊勇,單兵獨戰,發展到現在的一呼衆喝彩,也是數年來積累和發展的結果。釣友們以釣會友,在交流中結緣,在交流中展現友好,積累友誼,通過網絡綴連着彼此。每天都能看得到相互的呼喚,相互的奉承。應了那句老話:“高擡貴手,高看一眼”。我因仗着虛長二歲,得到大家的認可與厚愛奉爲上位,也屬這高看一眼了。

既然這個羣的主題是釣魚,彼此相識也是爲了一個釣魚。那就聊聊我對釣魚的想法, 也當是白天在羣裏的交流吧。

出生北方的我,兒時頑劣,不喜讀書,常與高年級學生爲伍,充當跟班,那個年代,全年級的.所謂好學生也不多,大家都得過且過的混青春。一次偶然的搬家,鄰居是位因飛機起落架失靈迫降農田,雖撿回一條命卻失去一條腿的年輕飛行員。我的釣魚生活就此開始。他教我如何做線組,如何製作釣魚杆,爲製作釣魚杆,我從人家煤房上用力抽取一根看中的竹杆,差點把右眼弄報廢。他經常很耐心地爲我們講解釣魚的技巧與經歷,現在想起來,也談不上是技巧,就是嚴盯死守的傳統釣。與現在我們玩的臺釣完全是兩碼子事。就這樣開始與幾個小夥伴經常結伴出釣。回來後將一天的體驗和收穫與他交流。老家周邊沒有魚塘,當地人也不會養魚,也基本不吃魚。所以,我們釣魚要跑到很遠的鄰縣-周至縣。

曾記得有一次夏天去周至縣釣魚,天微亮,七八個少年每人一個自行車風一般的行駛馬路上,路過一個長而陡的大坡,平時白天當地人到此上下都是推行的,凌晨路上無人,我們是帶點閘隨慣性溜下坡去,那速度也是越來越快,揪着的心隨車速越快越緊,還有人興奮地呼叫,快到坡底時,眼前突然冒出一排架子車貼在路邊,車下還躺着人腿伸在外,可能是有車壓到了那晨夢的腳,身後一聲咆哮着的怒罵,然車隊一溜煙已三十多米開外,我們更如逃命似的奮力猛蹬了。

周至縣爲鄰縣,騎車過來到渭河大橋近二個小時。因其靠近渭水,遠方秦嶺山脈下來的支流很多,許多叫不上名的小河流湍急清冽款款匯入渭水和涇水。渭水屬黃河支流,水色渾黃。而涇水屬秦嶺山泉水清澈甘冽,二水相遇便有了一一涇渭分明這句成語的由來。一渾濁一清澈匯成一河涓涓東逝。那些不寬的河道邊滿是密密的水草,也不知有沒有魚,七八個少年就擺開陣勢,執竹杆掛蚯蚓東一杆西一杆,之初基本沒有收穫。釣不到魚時乾脆下河將邊上的水草猛地拖到岸上,巧時也會有寸把長的小魚隨草拖上岸,讓我們興奮不已。隨着興趣的增濃和信息的積累,開始找到一些寬廣舒緩的大水面,從此享受到了收穫的興奮與喜悅。有一次看到一成人穿着一件齊胸的皮衣,站在離岸邊十幾米遠靠近河心的水中,水齊腰部,掛一個魚簍,那魚簍是在電影裏見過的江南水鄉特有的竹簍。釣魚人也不像本地農民。見他執一細長竹竿。不一會提杆輕緩地將釣到的魚提住,竹杆形成一個滿弓,他慢慢將魚頭部分出水,輕拖近腰間的魚簍處,一隻手往魚身上一捂丟進魚簍,也沒有抄網,動作嫺熟,現在想來那魚應是一斤半左右的寬背黃金鯽。而我們在岸邊也只是釣到些一二兩的小鯽魚,但不管如何,開始有收穫了。那階段成天滿腦子都是,到哪能釣的大、釣的多。釣魚的初級階段只爲魚獲……應該是諸釣友的共識吧。

因結束了輟學被應徵入伍,我的第二季釣魚歷程,延續在了江南水鄉蘇州。 讓我重新拾起釣魚杆的時間應是在2005年的一個初夏。在那個初夏季節,有了屬於自己的車,縮小了蘇州城鄉的時空距離。一個偶然讓我與大石湖不期而遇,除驚豔於眼前的遠山近景,青山秀水外。就是蘇堤邊那三三、二二的釣魚人,駐足觀看,他們用的是成品餌料,或搓或拉。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很新鮮,也從未見識過。聊天的小夥子是位的哥,因一天隔一天開車,便有了空閒時間來這釣魚。好像居此不遠,從他那瞭解了什麼是臺釣,如何調配餌料等等……。

因邂逅了大石湖,即被她的遠山,塔影,湖水,漁歌和沉厚的歷史積澱所吸引,自此重又勾起了我少年時的釣魚情懷。那時起,我時常一個人帶上釣具來湖邊一坐,賞山賞水釣魚休閒,也每每都有收穫有時口不好時,索性起來長堤上走走,或與邊上的釣魚人交流幾句。有個暑期的清晨,又獨自一人在湖邊釣魚,對岸的上方山被晨霧繚繞的似有似無,恍如仙境般。 忽然,一個聲音從身後傳來:“真羨慕你們這樣的生活”,回頭見一年輕軍官站在身後,正笑吟吟看我釣魚。我說;“等你轉業地方了也可以來”,當時他回答了個什麼已記不清了,但我卻想着他那句話;他是羨慕我釣魚呢?還是羨慕眼前這晨曦中的湖光山色?應是都有吧!

我想釣魚活動首先應是一種樂趣,更應是一種精神境界,由樂趣到境界是一種昇華,在境界中體會樂趣就應是一種情懷了……這也是爲什麼我喜愛釣魚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