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級上冊氣溫的變化與分佈教學計劃表

講授新課前,做一份完美的教學計劃,能夠更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在上課時的積極性,應屆畢業生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地理七年級上冊氣溫的變化與分佈教學計劃表,希望給老師的教學帶來幫助。

地理七年級上冊氣溫的變化與分佈教學計劃表

《氣溫的變化與分佈》

授課時間

年級

七年級上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閱讀世界平均氣溫的分佈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佈規律。

2.瞭解影響世界氣溫分佈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充分動手實踐、動口表達,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看圖、析圖。學會合作、探究、討論、評價,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

2.教學過程中,分析問題時注重科學方法的體現,充分體現比較法的科學價值。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從生活中入手,通過分析生活中氣溫資料的過程,加深對生活的瞭解和認識,增進對生活、家鄉的熱愛之情。

2.通過分析不同因素對氣溫的影響,瞭解自然規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建立正確的人地關係理念。

教材分析

氣溫是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教材內容主要包括氣溫的變化和分佈兩方面內容。本節課教材從水平分佈和垂直分佈兩方面講述氣溫的分佈,以等溫線的閱讀爲核心展開教學內容。首先是如何讀懂等溫線圖,教材以圖文結合,說圖析圖的方式,解讀等溫線圖中氣溫分佈和變化的規律;然後是如何應用。教材設計了“讀圖認識1月和7月世界氣溫的分佈差異”的活動式課文,以完成課程標準中“閱讀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氣溫分佈圖,歸納世界氣溫分佈特點”的要求。這個活動式課文的目的,一是鞏固讀圖方法,即讓學生練習前面學到的閱讀等溫線圖的一般方法;另一個目的是通過閱讀世界1月和7月氣溫分佈的氣溫分佈圖來歸納氣溫分佈的規律,以驗證世界氣溫分佈的一般規律。本節課所學知識與前面所學氣溫的變化知識緊密聯繫,也爲以後學習世界氣候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1.年齡特點上:七年級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

2.知識障礙上:學生對氣溫知識已有了解,但很少關注氣溫的分佈特點。

3.動機和興趣上:由於當前國中地理教育的現狀造成了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學生沒有很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設計理念

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設計活動,注重啓發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地理圖表,使其成爲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實驗、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重點

學會讀等溫線圖,總結氣溫的分佈規律

教學難點

等溫線圖的判讀、分析。

學法、教法

教學方法

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採用生活體驗法,如觀察服裝,親身體會氣溫變化對我們影響,再如避暑地點的選擇,分析影響氣溫分佈的因素;直觀讀圖分析法,如“世界氣溫分佈規律”的教學;對比歸納法、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以等高線與等溫線的對比,分析等溫線判讀的教學;實驗法,如海洋與陸地的氣溫差異分析的教學。儘量多渠道、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從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圖;培養學生善於總結,把握要點的能力,使學生學會歸納;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和生活體驗分析有關氣溫分佈的影響因素,使學生學會地理原理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與競爭。

教學設備

自制課件、多媒體設備、實驗用具(溫度計、酒精燈、燒杯等)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氣溫的分佈

播放圖片---中鐵校園裏不同季節的樹木、學生不同季節的校服

【問題】觀察圖片的差異,你獲得了什麼信息呢?這樣的差異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氣溫的變化。

【問題】這是我們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氣溫的變化,那麼,氣溫在時間上變化如何來表示呢?

學生回答:氣溫曲線圖。

課件播放"南、北半球的氣溫曲線圖",學生判斷。

【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氣溫的時間變化,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氣溫的空間變化:第三章第2節氣溫的變化與分佈,第2課時:氣溫的分佈。(課件展示標題)

首先請同學們瀏覽本節的課標要求(課件展示)

【板書】第2節氣溫的變化與分佈

二、氣溫的分佈

看圖片

思考並回答問題

根據身邊的實例讓感受學生氣溫時間變化,爲氣溫的空間變化---氣溫分佈做鋪墊。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等高線圖

及判讀

等溫線圖

及判讀

等溫線圖

及判讀

世界氣溫分佈的基本規律

影響氣溫分佈的因素

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

本節課堂

小結

【過渡】氣溫的時間變化用氣溫曲線圖來表示,那麼氣溫的空間變化如何表示呢?

學生回答:等溫線。

【問題】什麼是等溫線?如何分析?

【板書】1。等溫線

活動1: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等高線圖完成下表。

1)讀等高線圖,回答:

①A、B、C三地哪裏是山頂,哪裏是盆地?

②⑵甲、乙兩地,哪裏的坡度大?這與等高線的稀疏有何關係?

2)讀等溫線圖,回答:

⑴A、B、C三地哪裏是低溫中心?

B、C兩地,哪裏的溫差大?這與等溫線的稀疏有何關係?

3)對比並完成表格

課件展示:等高線圖、等溫線圖

學生回答:


【過渡】同學們,學習了分析等溫線的要點後,我們一起來分析課本P56頁圖3.17“世界年平均氣溫分佈圖”,看看你掌握了嗎?

【板書】2。世界氣溫分佈的基本規律

活動2:學生分析課本P56頁圖3.17“世界年平均氣溫分佈圖”說明世界氣溫分佈的基本規律。

學生回答:氣溫從低緯到高緯逐漸遞減。(板書)

分析:這個規律反映了世界氣溫的水平分佈。

【過渡】我們可以在世界年平均氣溫分佈圖上看到西安年均溫,那麼,西安一年中最高的氣溫出現在什麼時候?僅從氣溫的角度考慮,烈日炎炎,到哪裏可以避避暑呢?

學生回答:……

活動3:大屏幕展示,(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以下方案,並分析)分析影響氣溫分佈的因素。

1)上山(動畫演示氣溫垂直遞減原理得出結論計算)

2)下海(分析1月、7月海陸氣溫差異,並且進行實驗證明

3)往兩極(分析1月、7月世界氣溫分佈規律)

(課件展示,學生分析並回答)

分析:

1)上山反映了地形對氣溫的影響,海拔每升高100米/-0.6℃。

2)下海反映了海陸分佈對氣溫的影響,夏季陸地升溫快,氣溫高,冬季陸地降溫快,氣溫低。

實驗:分析海陸分佈對氣溫的影響

加熱燒杯中的沙子和水,用溫度計記錄加熱前後的溫度,對比夏季海洋與陸地的溫度差異;記錄冷卻後的兩支溫度計的溫度,對比分析冬季海洋與陸地的溫度差異。

3)往兩極反映了緯度位置對氣溫的影響,無論是1月、7月還是世界年均溫的`分佈規律都從低緯向高緯遞減。這是由於地球是一個球體,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獲得的太陽熱量是不同的;在赤道地區由於緯度低獲得的多,而兩極地區緯度高獲得的少。

【回顧小結】

【板書】(課件展示)

影響氣溫分佈的因素:緯度、地形、海陸分佈

【過渡】我們瞭解了烈日炎炎的夏日,到哪裏可以避避暑,即影響氣溫分佈的因素,也學習了等溫線的閱讀,並分析了世界氣溫分佈規律。現在學校氣象站要通過考試招聘小站長,我們大家都去試一試,看看我們現在的本領能不能順利通過!

活動4:課堂練習(課件展示)

1)A、B何處氣溫差別大?(A處溫差小於B處)


2)圖中虛線是哪一條迴歸線?(23.5°N)

3)你認爲A處和B處最有可能是何種地形類型?爲什麼?

A處山頂,

因爲海拔高氣溫低;

B處盆地或窪地

因爲海拔低氣溫高

4)該圖表示是半球的季季節的等溫線的分佈圖,請說明理由。(氣溫由北向南遞減,說明是南半球;同緯度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

【小組討論】……

教師補充、總結:給出答案

【總結】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與技能

我們領悟了哪些生活的道理?

學生總結:……

思考並回答問題

分小組

討論並回答問題

分小組

討論並回答問題

對比法:參照等溫線圖,分析等高線圖

小組展示

學生回答

讀圖

析圖

回答

回答

回答

根據學生回答的方案逐個探討、分析

觀察記錄

得出結論

競聘小站長

練習

比一比

練習

比一比

學生總結

由氣溫曲線圖反映氣溫時間變化引出等溫線反映氣溫空間變化

對比法,根據已有知識等高線的判斷分析等溫線的判斷,從而降低學習難度。

對比法,根據已有知識等高線的判斷分析等溫線的判斷,從而降低學習難度。

學以致用並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從生活中的避暑問題引入影響氣溫分佈的因素,比直接進行分析更生動、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

動畫、圖片、實驗演示,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動手實驗,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並且使結論更有說服力)

學以致用

鞏固練習

加深理解

通過讀圖,比較分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對比分析等綜合思維能力。

鍛鍊學生課堂知識總結能力。

(新課講授結束)

板書設計

第2節氣溫的變化與分佈

一、氣溫的變化

表示:等溫線圖

二、氣溫的分佈:基本規律

分佈

影響因素:緯度、海陸分佈、地形

教學反思: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若進行傳統的教學形式授課會顯得非常單調、乏味。因此,教學中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讓學生可以親身體會,並且通過對比觀察、分析、討論等方法來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學”與“用”相結合,通過活動讓學生在輕鬆中學知識。在教學設計上,整堂課的設計以三個活動爲主題,以身邊實際問題展開,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意圖讓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產生很大的興趣,以圖片、對比、問題和實驗給學生深刻的印象,使課堂氣氛輕鬆活躍,同時在問題的引導下使學生積極思考,感受學習的樂趣。

存在的不足: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對於學生的的評價語言相對單調。